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调查研究>调研成果 > 正文内容

安康四年经济增速持续领跑全省揭秘

2020-03-16 09:49 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大小:【

我市属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国家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川陕革命老区,所辖91区都是贫困县,其中深度贫困县4个,正是这样一个欠发达地区,近年来不断刷新记录:连续4年经济增速位居陕西第一,今年前三季度再次以8.9%的增速领跑全省;连续4年全省目标责任考核优秀,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地表水环境质量以及公众安全感等连年排名全省第一;连续3年脱贫攻坚成效考评优秀,2014年以来减贫52.84万人,今年全市将整体脱贫摘帽……。是什么原因,让安康实现了“追赶超越、绿色崛起”之变,市委政研室专题调研组对此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经济逆势上扬的主要特征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重要讲话和对陕西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扣追赶超越定位,践行“五个扎实”要求,确保省委、省政府推动高质量发展决策部署落地生根,探索出一条欠发达地区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新路,收获了经济增长提质、动能转换加快、群众福祉增强等综合效应。

一是经济发展持续向好。研究我市4年来的后发超越,需要延展到2011年,我市经济自此步入上升通道,生产总值(GDP)连跨4005006007008009001100七个台阶,2018年完成两级跳,达到1133.77亿元,实现千亿大关的历史性突破(见图1)。尽管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有基数低和体量小的因素,但全省经济总量小于我市的商洛、铜川、杨凌,经济增速远随我市之后,这充分表明,安康经济逆势上扬的现象具有研究价值和借鉴。

我市4年来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保持全省第一方阵(见图2):2015年,GDP、第二产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公路客货运周转量增速及非公有制经济占GDP比重5项经济指标位居全省第一;2016年,GDP、第二产业增加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及非公经济占GDP比重6项指标位居全省第一;2017年,GDP、规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及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6项经济指标位居全省第一;2018年,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第二产业增加值、农业增加值增速及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7项经济指标位居全省第一。今年前三季度,全市经济增速仍位居全省第一,实现生产总值905.29亿元,增长8.9%,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73.1个百分点,全市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和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位居全省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居全省第二,对全省经济贡献不断增大。

2011年至2018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5%,高于全国5.1、全省2.6个百分点(见图3);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1.3%,高于全国13、全省10.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4.5%,高于全国11.9、全省7.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2%,高于全国2.1、全省1个百分点,实现了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历史性转变。

二是产业结构提质升级。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20.5:39.5:40调整为2018年的10.9:55.3:33.8,二产占比提高15.8个百分点,工业化率提高到43.6%,增加20个百分点以上。“十二五”以来工业快速增长,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亮点和阶段性特征。尽管2014年至2018年三次产业结构由13.5:55.1:31.4变化为10.9:55.3:33.8。单纯从数据上看,除第三产业小幅调升2.4个百分点外,工业仍占有举足轻重地位,与全国2018年三次产业结构7.2:40.7:52.1和陕西7.5:49.7:42.8相比,我市第三产业分别低于全国18.3、全省9个百分点。我市决策层有过冷静分析,安康工业化刚刚跨入中期门槛,大大滞后于全国处在工业化中后期的发展阶段,新型工业化是欠发达地区不可逾越的过程,决不能以弱化工业为代价发展第三产业,短期内安康结构调整达到三产超过二产的目标,是不切实际和不符合经济规律的,只有改变安康产业链条分工中大多数仍然处在原料和初级加工等低端环节,在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充分挖掘生态经济附加值的同时,才能为研发设计、第三方物流、融资租赁、信息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迎来大发展,进而为安康第三产业质的飞跃积蓄条件。

在我市产业结构中,二产与4年前占比微升0.2个百分点,但工业内在质量却悄然变化:以矿产、建材初加工的新型材料产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从2014年的42.4%下降至2018年的33.6%;富硒食品产业产值连续6年实现25%左右的超高速增长,占全部工业比重从2014年的22.4%提升至2018年的29%,贡献赶超新型材料产业成为六大支柱产业之首,其中包装饮用水产业产值年均增速超过35%,成为我市生态经济新的增长点;以普瑞达电梯、南水汽配、奥邦锻造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2018年增速高达40.7%,占全部工业比重由2014年的7.9%提升至2018年的12%,已发展为全市产值过百亿元的第三大支柱产业,而传统的纺织丝绸、生物医药占GDP的比重已在5%以下。第二产业中的富硒食品、装备制造业份额增长、不断扩张,成为我市经济长期处于上升通道的有力支撑,全市以伐木为主的“木头经济”、以矿产为主的“石头经济”让位于以绿色循环产业体系为主的“生态经济”。与此同时,我市坚持以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和能源消费控制政策,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十二五”以来,累计淘汰关闭铅锌矿、砖瓦厂、小水泥、黄姜皂素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300余家,直接减少工业产值300多亿元。

上述分析表明,我市产业发展与发达地区不同,处在培育壮大与转型升级双重叠合阶段。从自身发展的逻辑看,正处在培育壮大的爬坡阶段,别人通过“腾笼换鸟”化解产能过剩,我市却是“笼”小“鸟”少,“去产能”压力较小,而生态友好型产业和绿色工业的崛起,使我们有更大的底气实现企业优胜劣汰、产业转型升级。值得关注的是,我市产业呈多元支撑的发展格局,虽无顶天立地之业,也无全省经济对能源类产业依赖程度过高的问题。前三季度,我市富硒食品、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纺织丝绸产值分别增长18.4%24.3%25.9%11.9%17.6%,包装饮用水产业产值增长30.6%。正是其产业多元互补的显现,增长潜力大、市场风险小、韧性强、可持续,未来有不可限量的生机与活力。

在农业生产方面,我市立足生态富硒特色资源,积极培育茶叶、魔芋、生猪、渔业和核桃五大特色产业,已建成现代农业园区891个,位居全省前列,种养加工及观光农业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态势突显,在规模化、品牌化方面有所突破,比如,魔芋产业规模位居全省第一,被中国魔芋协会命名为“中国魔芋产业建设第一市”;茶叶、核桃、渔业产值位居全省第二“紫阳富硒茶”成功创建国家知名品牌示范区,品牌价值达到77.5亿元。

我市第三产业虽发展滞后,但近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5%,连续两年增速位居全省第一。前三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8%,位居全省第二。我市正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积极布局大健康产业,随着航空、高铁时代到来,发展潜能将进一步激活,第三产业提升大可期待。

三是投资拉动稳定增长。始终把抓项目扩投资作为稳增长的关键,重点项目和有效投资已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支撑。2011年以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48%(见图42015年以来投资增速连续四年位居全省第一;2017年、2018年,全省扩大有效投资考核连续位居全省第一。市级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由2014年的856亿元提升到20192495亿元(计划数),增长2.9倍。前三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6%,民间投资增长13.4%,体现了投资者对安康经济发展的信心。我市以富硒产业和生态康养两个千亿级产业项目规划为主抓手,谋划储备重大项目1199个、总投资2194.2亿元,为增后劲、利长远奠定坚实了基础。


四是民营经济快速发展。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持续攀升,2018年达59.3%2014年提升6.39个百分点,高于全省5.3个百分点,连续5年位居全省首位(见图5),并呈现“六六八八九”的特征,即贡献了我市60%以上的生产总值,60%以上的科技创新成果,80%以上的税收,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已成为推动全市后发赶超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2014年至2018新增民营企业2.5万家、个体工商户10万户,年均增长30.3%15.2%,尤其是一批以科技型企业为支撑、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的创新型企业群体崭露头角,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全市入库国家级科技型企业156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2家,2018年获评的30个陕西名牌产品和评定的38个安康市特色品牌产品中,分别有28个、36个来自民营企业。


五是脱贫攻坚成效明显。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市以“四个凡是”统揽工作全局,深入推进脱贫攻坚“五大工程”,2014年至2018年,全市贫困人口由79.8万人减少到26.96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2.3%下降至10.5%5年贫困人口减少52.84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21.8个百分点,镇坪县实现整县脱贫摘帽,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决定性进展。尤其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翻天覆地的变化和产业脱贫的实质性进展,极大地活跃了城乡经济。通过大力实施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2016年以来累计建设通村通组路9384公里、安全饮水工程2159处、标准化卫生室873个,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7%以上,电力入户达标率100%,行政村全部通动力电。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治本之策,通过“五大工程”中的“支部+X+贫困户”、新社区工厂、“三变”改革,力促每个贫困村选准一个产业、打造一个龙头、建立一套贫困户收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家庭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所有贫困村实现集体经济组织或合作组织、互助资金组织全覆盖。全市组建专业合作社2290个,龙头企业229个,家庭农场1468个,建成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6。积极开发公益特岗和专岗,大力开展技能培训、推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自主创业,做好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就业帮扶指导工作。全市累计开展各类技术技能培训59万余人次,实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29.5万人次,开发各类就业扶贫类公益性岗位1.1万个,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9522人,扶持4924名贫困劳动力自主创业。由于我市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中省投入巨大,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倾斜式发展机遇,可以说,脱贫攻坚补齐了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差距,而经济高速发展也为脱贫攻坚创造了有利条件,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安康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通过健全党委领导经济工作新机制、转变领导经济工作新作风,形成联动体系和长效机制。一是形成抓经济合力。市委主要领导认为,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必须自觉坚持党的领导,但地方党委领导经济工作并不是事无巨细地大包大揽,而是按照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不断改进和提升领导方式和领导能力。在全市的经济“大合唱”中,党委总揽和协调经济工作,着重抓方向、抓干部、抓环境,政府侧重抓项目、抓服务、抓落实,人大、政协则从依法监督、献计献策等方面选准着力点和突破口。市委有力有效地把四大班子和社会各界的认识统一到发展大局上来。抓方向:市委提出“追赶超越、绿色崛起”发展总纲,确立了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的奋斗目标。在党的十九大后,基于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市委提出“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就是深化安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攻方向、构建绿色循环产业体系就是建设具有安康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让城乡因环境而美、让群众因生态而富’就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三大新判断,交出了发展速度质量“双提升”的较好答卷,对于壮大生态经济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实践原则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努力为全市经济行稳致远定好向、掌好舵。抓干部:认真对照好干部“五条标准”,坚持和强化“五个优先、两个更加注重”选人用人导向,引导优秀干部到基层一线和发展主战场建功立业。比如,坚持把优质干部资源配置在经济建设、项目建设上,提高领导班子中懂经济工作的成员比例,不仅政府经济部门充实熟悉经济工作的领导,党委部门也配备熟悉经济工作的领导。抓环境:2015年以来,连续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的意见》《安康市国家公职人员“为政不为”行为问责实施办法》等,不断从群众和市场主体反映最强烈的、最不满意的地方入手,严肃查处影响发展环境的不作为、慢作为和乱作为。比如,在全国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之前就着手开展整治“村霸、街霸、市霸、沙霸、路霸”等社会治安突出问题专项行动,破获“五霸”案件846起,有力地维护了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二是主动破解党委领导经济工作“三个不适应”。市委提出把破解“三个不适应”作为强化中心工作抓手,即着力破解对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深刻变化不适应问题,创新领导经济工作的观念、体制、方式方法;着力破解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适应问题,自觉提升驾驭市场经济的法治化、专业化水平;着力破解对经济增长速度换档期发展不适应问题,把注意力集中到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来。我市以市委常委会、专题运行分析会及时研判发展中的问题,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提出针对性强的指导意见。比如,去年以来陆续向采矿业和畜禽养殖、网箱养鱼开刀,一度下拉了经济增速,这是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必经阵痛,有人据此分析安康经济已出现增速放缓的拐点,市委经过多方研判,认为全市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增速放缓的拐点没有到来,今后仍然需要并尽可能保持较快发展速度,坚决破除“增速拐点论”,改变“责任甩锅”惯性,防止误判发展形势、放任经济增速滑出合理区间。同时,市委在项目帮扶、要素保障、环境优化等方面精准发力,推动全市经济逐月向好。

(二)坚持走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结合资源禀赋实际,坚定不移打造以优质的生态产业为核心、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基础、科学的生态布局为支撑、先进的生态文化为导向、完备的生态机制为保障的“五位一体”生态经济基本框架,找准了符合安康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特别是在生态产业方面,2013年的市委三届四次全会上就提出优先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充分发挥该产业的引领性、决定性、支撑性作用;2015年的市委三届八次全会上提出把富硒产业打造成生态友好型产业的首位产业,实现富硒产业的跨越发展;2017年的市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谋划了生态产业陆续掀起的“四波浪潮”,连续掀起的富硒产业、涉水产业、大健康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四波浪潮”,成为安康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发展持续向好的引爆点

目前我市以生态经济为主打的绿色循环产业体系基本成型,从“铺摊子”转向“上台阶”、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推动富硒产业、生态旅游、山林经济、涉水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等生态友好型产业发展跃上新台阶,促进装备制造、新型材料、清洁能源、生物医药、纺织丝绸等绿色工业提质扩能增效,助推医养产业、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绿色金融等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全市生态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持续增强,既做到每年发展有增量、每年结构有优化,又做到将环境保护由末端治理转变为源头治理。

(三)以改革创新激活发展新动能

市委主要领导认为,作为欠发达地区,在改革创新方面更有潜力,更应该在问题倒逼中突出重围,用破题攻坚承接改革红利,以特色改革实现关键突破。近年来,全市先后有11项改革创新受到中央领导批示肯定,承接了26个中省确定的改革创新试点,其中“国字号”试点达19个,成为名符其实的改革热区,若干重大改革创新尤为瞩目。

一是创新飞地经济模式。我市10县区中有9个县列入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面积占91.9%,仅有8.1%为省级重点开发区域,集中在月河川道一带。生态资源必须通过工业化才能变成财富,而工业化需要平地,位于限制开发区域的山区县立地条件很差,不能采用劈山造城、填河造地的方式进行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这是一个保护生态与加快发展的“两难”问题。

我市找到了破解“两难”的答案:在“全域安康”理念指导下,打破县区行政区划限制,通过规划、建设、管理和利益分配、项目引导等合作机制,引导限制开发、空间不足的白河、紫阳、岚皋、宁陕、镇坪5县把重大项目向月河川道集中,不仅形成了限制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局面,而且形成了“种养在县区、加工在飞地、营销在全域”的发展新格局。2018年,“飞地经济”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0.75亿元,上缴税收1543万元。

二是新社区工厂一举多赢2014年以来,我市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依托陕南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积极抢抓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腾笼换鸟”有利时机,大力发展“新社区工厂”,取得了农民就业、工厂发展、社区繁荣、社会稳定的“多赢”效果。从2014年至20199月底,共建成各类新社区工厂458家,吸纳就业近两万人,其中贫困人口6277人。建成毛绒玩具类新社区工厂175家,吸纳就业8462人,其中贫困人口2467人。由于依托苏陕协作、常安合作,大力引进毛绒玩具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新社区工厂”发展从引企业到引产业的转变和升级,实现了“井喷”式发展。

为破解新社区工厂等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与中国建行量身定做了零担保、零抵押、纯信用的“新社区工厂贷”,已有135家新社区工厂获得贷款5324万元,找准了建设普惠金融体系与“服务实体、精准扶贫”的契合点。同时,全市各级从投资融资、项目建设、财政补贴、企业经营、人才培养等方面创新制度供给,发布了全国首个《新社区工厂地方标准》,推进100户以上的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社区实现新社区工厂和新社区工厂贷“两个全覆盖”,确立了打造“中国毛绒玩具文创产业新都”的目标,改革创新成为发展新社区工厂安康风景独好的秘诀。

三是新安康门户区成为发展“三个经济”承载地。为加快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我市按照“百年大计、安康大事”的定位,将正在建设或规划中机场周边、高铁站和市级行政中心新址三大片区60平方公里区域,规划为“新安康门户区”,打造高质量发展新标杆。注重将高新产业、高端人才、高级生产要素作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聚力打造中央商务区(CBD)和中央创新区(CID),集中力量发展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各领域改革开放前沿政策措施和具有前瞻性的创新试点示范项目在新安康门户区先行先试,助推新旧动能加快转换,为经济增速继续领跑全省提供新支撑。今年18月,全市进出口总值5.4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15%,这其中,新安康门户区贡献不小。

(四)大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反思过去拥有生态资源优势却发展滞后,主要是发展方式以及产业组织形式落后的原因。近年来,从发挥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等初级要素的现实比较优势为主,转化为更加注重从资金、技术、人才、环境等高级生产要素上培育竞争优势,努力获得技术链和价值链中的主导地位,促进生态经济产生蝶变效应,在金融服务方面,以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为抓手,督促协调金融机构严格落实“尽职免责”,减少金融机构政策性惜贷、惧贷,降低对担保抵押物依赖度,推动普惠金融政策有效落实。切实提升企业资信度,完善金融顾问制度,创新企业家教育培训方式,帮助企业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财务管理、选择适用金融产品,搭乘绿色金融通道。在全省率先试点苏陕扶贫协作融资担保基金和融资租赁基金,在扩大“新社区工厂贷”全覆盖的基础上,探索推出“富硒贷”等多种金融产品,发展多层次金融市场,金融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我市因促进社会投资健康发展、企业债券发行、债券品种创新与风险防范等工作成效明显,2018年被国务院通报表彰,确定实行企业债券“直通车”机制。在科技创新方面,支持省内外科研院所围绕重点产业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科技示范基地,不断提高研究和试验发展(R&D)投入占GDP的比重和各级财政总支出的比例,新增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库入库企业88家。安康高新区成为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和秦巴山区唯一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国唯一的富硒食品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中国富硒产业研究院、国家级富硒产品科技创新孵化器和秦巴众创空间等7“国字号”研发机构和“双创”平台相继落户。富硒速溶茶粉、魔芋新型膳食纤维饮品等一批新产品向产业链高端攀升,助推生态友好型产业迅猛发展。尤其是以即食食品为代表的魔芋深加工产品已占到全国同类市场的三分之一,魔芋附加值较最初原料整整提升了17倍。在人才引进方面,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健全柔性引才机制,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大力实施“一业一站”计划,中科院赵其国院士和中国工程院李兆申院士工作站落户安康,累计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31家,引进“两院”院士9名,柔性引进高层级人才和紧缺人才500余名,形成创新成果26项,促进关键领域和重点行业技术攻关,为生态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在优化环境方面,深入实施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十大行动,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清理、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和涉企收费,加快推进“多证合一”“多规合一”改革,降低制度性成本,给企业发展创造充足的市场空间。安康国家高新区还创新组建了全程代办、企业落地运营、大招工、现代金融、科技资源统筹、高级人才、口岸外贸、法律、监督投诉九大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全天候、全方位精准服务,让企业专注于抓生产、抓发展。在调研中了解到,陕西康汇通讯有限公司智能手机生产项目从签约落地到正式投产,仅仅用了3个月时间,目前手机多销往非洲市场。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生产智能手机、智能电梯、汽车自动防撞系统等一批科技含量较高企业落户安康。前三季度,我市新增各类市场主体2.3万户;引进项目337个、到位资金550亿元、利用外资4100万美元,增速均居全省前列。

三、几点启示

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让安康昔日的“穷山恶水”有了金山银山的脱胎换骨之变,也让调研组对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有了较深的思考。

(一)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锐利武器。我市以生态文明理念激活欠发达地区后发优势,归功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确指引。市委提出“优先发展具有资源优势的生态友好型产业”,“综合利用山、水、人基本要素,促进经济再生产和生态再生产同步发展”的模式,符合“两山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内涵。正是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锐利思想武器,成功破除了干部群众中一度存在的把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对立起来、加强环境监管会牺牲本地发展权、生态好了发展就慢了百姓就穷了、限制开发就是限制发展的“认识误区”和头脑“贫困”,既坚决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快速发展的错误思想,又严格惩戒以保护环境为借口贻误发展的懒政怠政,使全市把加强生态保护、推动绿色发展由“选择题”变为“必答题”。

(二)贫穷不是生态文明。过去很多安康人视大山为“拦路虎”,认为山里人命不好,根子在于没有意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没有把生态资源转换为生态产业、生态产品,现在注重转变发展方式和产业组织方式,尤其是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通过“支部+X+贫困户”、新社区工厂、“三变”改革的强基赋能,坚持把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作为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的重要途经,让山山水水成为群众致富的“聚宝盆”“金饭碗”,让守山护林和保护一江清水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自为,形成了“人养山、山养人”“人养水、水养人”的良性循环,安康已经成为全省秦岭保护最佳区域。实践充分证明,贫穷不是生态文明,生态保护如果不能让人民得到经济实惠,就会失去动力,也是不可持续的。

(三)追赶超越一刻也不能停歇。虽然我市近几年经济增速领跑全省,但市委决策层始终清醒地认识到,安康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市情仍未改变,与兄弟地市的差距没有根本缩小,加快发展仍然是最紧迫的任务,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和基础,追赶超越的步伐一刻也不能停歇。市委决策层提出:什么时候安康经济总量占比与安康人口和国土面积在全省占比相匹配,占到全省经济总量的10%以上,安康就会改变在全省发展中边缘化的现状。以此告诫全市干部群众,任何时候都不能有小进则止的自满情绪和短视行为。全市上下将“敢创一流、敢挑重任、敢为人先”作为精神主流。2015年以来,就有10名同志牺牲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质量和水平。我市摆脱了过去在全省目标责任考核中一直“八九不离十”的位次,成功实现“四连优”,从一个发展滞后地区成为绿色快速崛起地区、从一个工作较落后地区成为工作先进地区的蜕变,也就不难理解了。       

作者:市委政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