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专题专栏>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 正文内容

森林是人类文明之母

2017-10-14 03:06 来源:
字体大小:【
森林是人类文明之母。丰富的森林资源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能量基础和良好的环境基础。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古代中国,分别是幼发拉底河、尼罗河、恒河、黄河等大江大河养育的古老文明;而能养育滔滔不绝之大江大河的一定是广袤茂密的森林。森林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涵养了丰富的淡水,养育了众多的小溪、湖塘与河流,也养育了众多的生灵;丰富的资源、淡水与生物哺育了古老的人类文明。与其说是源远流长的河流哺育了四大文明古国,毋宁说是丰富茂盛的森林哺育了灿烂的古代文明。森林是维系陆地生态的核心力量,也是维系人类生存的物质与能量依托。陆地失去了森林,将变成一片荒漠,任何生灵均将无从寄生。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表明,森林是人类文明之母;随着森林资源的迅速减少,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也迅速减少,环境质量迅速下降,随之而来的是经济文化重心的大转移或文化的地方性、区域性覆灭。
  首先,森林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能量基础。在农业文明时代,人类烧柴取火、烧碳取暖、烧制砖瓦陶瓷、冶炼金属、建造房屋、打造家具以及制造战车、马车、纺车、织车、油榨、棺盖等等,都是以木材为原材料的。工业文明初期,各行各业的基本燃料都是木材或木炭。同时,作为原料的木材广泛应用于建筑业、造纸工业、电力业、造船业、兵器制造业、采掘业(坑木)、交通运输业(枕木及车厢)、家俱制造业、人造板和木材化学工业之中。工业发展对木材的需求造成了森林资源的严重消耗。与工业发展同时勃兴的城市化和交通运输业,也导致了人类对森林的新需求。
  云南丽江的东巴文在纳西语中称为“斯究鲁究”,意为“木石之痕迹”,这一表达很形象地说明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森林资源的依存关系。森林养育了人类及其文明。然而,人类文明的脚步却不断破坏和损毁森林。
  在远古时期,早期人类认识到火能使森林焚毁并可导致禽兽死伤,于是采取“火猎”以轻易获取更多的猎物。熊熊烈火给远祖们带来了丰盛的食物和极大的欢乐。然而森林焚烧容易恢复难,森林着火以后很难控制,常常蔓延焚烧几十里、几百里;当族群生存点附近的森林被整片整片焚毁以后,野禽兽以至野生果实也就变得稀少以至绝迹。于是原始部落的成员不是大批饿死,就是被迫远徙,甚至出现人吃人的现象。“火猎”导致的森林破坏,产生了人类历史上最初的生态危机,导致了人口萎缩和初期文明的衰退。
  大约在一万年以前,人类逐渐进入农耕文明时代,使地球的森林和植被第二次遭受毁灭性打击。为了不断扩展农业用地,必须大片大片地毁林开垦。在“刀耕火种”的过程中,人类是以不断破坏森林而获得谷物和进步的。农耕文明虽然使人类真正走出森林,但人类并未脱离对森林的依赖。房屋建设、烧柴煮饭、烧碳取暖、烧制陶瓷、冶炼金属等,均需大量消耗木材。就当前的文明与技术而言,人类离开森林仍然是难以生存的。农业得以长足发展之后,人口扩张成为必然,不断扩张的人口加剧了对森林的侵蚀和破坏。
  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对森林的破坏更为严重。在农业文明时代,人类对森林的破坏仅限于人类生存之需,其破坏的范围也仅限于人类活动所能涉足的地点。工业文明使人类的技术和交通、运输条件大为改观,同时由于工业发展对木材的大量需求,使人类对森林的利用涉足了农业文明时代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
  工业文明同样是以牺牲森林为代价而发展起来的,这在工业化发展初期表现得尤其明显。许多国家都是通过发展森林工业以取得发展其他产业所需的资本和原材料,以推动整个工业化进程。1921年-1927年,前苏联木材出口额占其出口总额的比重达68%-87%。“一五”期间,我国森林工业利润缴库达23.7亿元,占全国工业企业利润缴库额的10.5%。英国毛纺业等工业的发展,使大量森林消失,到20世纪初森林覆盖率下降到5%左右。法国工业革命的兴起,也使森林覆盖率从原始的60-70%,下降到19世纪中叶的13%左右。
  人类文明初期,地球陆地三分之二被森林覆盖,约为76亿公顷;十九世纪中期减少到56亿公顷;至二十世纪末期,减少到34.4亿公顷,森林覆盖率由65%以上下降到27%。联合国发布的《2000年全球生态环境展望》中指出,人类对木材和耕地的需求,使全球森林减少了50%(对一些局部而言,是80-100%);30%的森林变成农业用地;原始森林的80%遭到破坏。可以说,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以不断地破坏森林为代价的。中国的情况更为严峻,在中国目前的国土范围内,在距今约四五千年的史前时期,约有60%的面积为森林所覆盖,到大约1000年前的唐宋年间,森林覆盖率下降到40%以下;到300多年前的明末清初,这一比率已下降到21%左右,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森林覆盖国土的面积进一步下降到8.6%,且主要森林资源基本集中在黄河以南和东北地区,西北的广大地区已基本没有森林了。
  其次,涵养水土,是森林的基本功能。森林浓密的树冠、肥厚的枯枝落叶以及林中丰富的灌木和草本植物,既能阻止雨水对土壤的冲刷,抑制地表径流的形成,使雨水漫漫向土壤深层渗透;又能遮盖烈日对土层的曝晒,保护雨水在土壤中的储存。因此,茂盛的森林是地球表皮的绿色屏障,对于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淡水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每一片茂盛的森林都是一个天然水库。从这个意义上,与其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如说一片森林养一方人。
  森林减少,淡水告急。20世纪20年代初,地处西北的罗布泊、居延海等干旱区大型湖泊先后干涸;1977年~1985年,我国自然湖泊总数减少了19%,总面积缩小了11%;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著名五大淡水湖水域面积锐减;如洞庭湖历史上面积为6270平方公里,1949年为4350平方公里,1997年缩减为2691平方公里。京津冀17条主要河流年均断流335天,黄河也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断流,1997年断流224天,断流里程700公里。北方37个城市每年超采地下水63亿立方米。天津、北京、西安、太原等20多个城市出现地面沉降,最大沉降地面近3米,出现了总面积达4万平方千米的地下漏斗。2006年夏,重庆发生大规模旱灾,农田龟裂,庄稼绝收,人畜饮水发生严重危机。“林木尽伐,水泽湮枯,将来的每一滴水,将和血液等价。”(鲁迅语)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林木是大地之衣,三者都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资源。自然力作用下形成一厘米的土壤需要100~200年的时间。实践表明,每恢复一英寸表土,需要自然界花上300~1000年或更长的时间;可只要来几场大暴雨,如果没有植被保护,顷刻之间就会使之丧失殆尽。大地之衣尽失,水土流失不可避免。“建立在9英寸表土的美国文明,现在已失去了这土壤的1/3”。中国的情形也不乐观,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到2004年底,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1%;沙化土地面积为173.9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古老的人类文明,就这样一点一滴随水土一同流失。
  其三,森林对于维护陆地物种繁衍生息,维护陆地生物链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森林是一个丰富而庞大的生物世界,森林中除了有众多的乔、灌木和草本植物外,还有苔藓、地衣、蕨类、菌类以及众多的鸟类、兽类、昆虫和微生物等,目前地球上生息的大约500万种以上的生物中,有一半以上在森林中栖息繁衍,众多的淡水生物也是依靠森林对水源的涵养。地球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巨大的生物世界,人类文明也是与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相伴相生的。森林的破坏和消失,将直接导致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的恶化,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生物链断裂,并进而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随着森林资源质量的不断下降和数量的不断减少,生物种类和数量也不断减少,我国许多国家级保护动物已日渐稀少,有些已濒临灭绝的边缘。保护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保护和培育森林。人类本是自然界生物链中的一部分,如果陆地上只剩下人类等少数几个物种,不知人类是否还能生存下去?罗布泊大沙漠是没有任何生物可以生息的。
  其四,森林能维持地球大气层的碳氧平衡,对调节全球气候具有重要影响。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碳贮存库,它储存了全球陆地生态系统90%以上的碳。森林既能固定二氧化碳,森林焚烧后也能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据估算,森林面积的减少约占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因素中的30~50%。每公顷森林平均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20~40吨、放出氧气15~30吨。营造森林是目前地球上成本最低的控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维持大气碳氧平衡、遏制大气层温室效应的有力措施。
  其五,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是当代人类文明的必然选择。森林,承载着人类的过去,更支撑着人类的未来。森林生态体系是陆地生态的核心,森林生态体系一旦遭受重大破坏,是很难逆转的。森林生态体系是人类及其文明生存与发展的基本依托;毁灭森林,无异于毁灭人类及其文明。人类盲目开垦森林、过渡损毁森林,最终导致古文明的消失与衰落。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古埃及法老的坟墓,只有漫漫风沙与其为伴;昔日丛林密布的迦太基,已被流沙完全覆盖;昔日丝绸古道上水草丰美、人声鼎沸的楼兰、敦煌古城,已被漫漫黄沙掩埋;昔日碧波荡漾、鱼欢鸟唱的罗布泊,已让位于寂静无边的沙漠;曾经是青草扑地的撒哈拉,早已变成空旷死寂的大沙漠。……可以罗列的不仅仅这些,这都是人类盲目开垦、乱砍滥伐的历史留下的凝固的血泪。
  许多历史学家把古老文明衰亡的原因归咎于战争和统治者的荒淫,而很少注意到支撑文明的生态环境。文明的生态史观认为,古代战争不可能把一个辉煌的文明全部毁灭;真正使一个辉煌的古文明彻底消亡的原因,是支撑这个文明的自然资源的彻底破坏。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很大程序上受生态系统的制约,经济社会的转型或毁灭不仅是一个社会概念,而且是一个生态概念。
  人类社会在历经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对森林的乱砍滥伐、对林地的盲目过渡开垦之后,大自然屡屡给人类以严重的警示,时至今日,水土流失严重、水旱冰雪灾害频发、土地沙漠化规模空前,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川加速融化、臭氧层空洞不断扩展,生物多样性锐减、淡水资源危机等等,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已面临空前的环境危机和生态危机。
  地球人类一万多年生存与发展的历史,以无数生命与血的教训,无数生命与血的警示,指明了拯救人类未来的诺亚方舟,便是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道路。要普及生态文明观的教育,在全人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要将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作为行政机制、社会管理、企业经营和生产消费的核心观念。舍此,迈向人类的未来别无他途。丰富资源的供给、简朴消费的欲望以减少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争夺,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核心内涵。实施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战略,保护森林资源,绿化山川大地,是当代人类文明的必然选择。
  全人类行动起来,改变我们的生存与发展方式。建立节约资源、循环利用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建立最优生产、最优消费、最少废弃的生产和消费模式。树立简朴高尚、健康天然的消费观念,力戒侈奢浮华、纵欲无度的消费行为,从人类天性和人类消费的源头,树立人类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丰碑,使人类文明的脚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