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深化改革>改革动态>安康动态 > 正文内容

平利:社区小工厂,引来万人观

2018-10-23 15:22 来源:
字体大小:【

 

平利县总人口23万人,常年有约4.9万青壮年在外务工,是名副其实的“打工大县”。近年来,平利抢抓全国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机遇,把支持返乡创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通过发展新社区工厂、优化营商环境,吸引2100人返乡创业,回引资金近20亿元,创办各类经济实体1685家,开发就业岗位2万余个,实现了“创业一人、带动一片、致富一方”的倍增效应。平利率先试点建设新社区工厂,实现楼上居住、楼下就业,一人进厂、全家脱贫。先后接待省内外70多个县区近万人到平利县考察学习,平利新社区工厂被国家发改委作为搬迁后续脱贫经典案例向全国推广,入选“2017精准扶贫十佳典型”,代表陕西省参加首届全国创业就业服务展示交流活动,获得“优秀项目奖”和“最具人气奖”。2018 5 29 日,由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发起设立的“暖心工程社区工厂就业扶贫公益项目”在京启动,平利县成为全国唯一试点地区。

依托搬迁社区,兴办新社区工厂,构建返乡创业新载体

一是结合扶贫搬迁配建新社区工厂,打造返乡创业基础平台。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全县搬迁安置社区均规划配建了新社区工厂,可用车间3.8万平方米,所有车间均根据带动就业的多少,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实现免费使用,确保返乡创业有场所、工厂生产有车间、群众就业有岗位。目前,已依托新社区工厂支持返乡能人创办企业83家,吸纳群众就业6000余人,工人月均工资2000元以上,为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就业搭建了良好平台,实现“楼上居住、楼下就业”。二是总部建在园区、车间办在社区,形成返乡创业代工聚集地。按照“总部建在园区、车间办在社区”的发展思路,依托县工业集中区的优势,集中配建了16000平方米标准化厂房,鼓励返乡人员入园创业建立“总部”,并把30人以上规模的“生产车间”放在安置社区,把30人以下规模的小微工厂搬到集中居住点,降低返乡创业生产成本,集聚了一批返乡创业代工企业。三是创建新社区工厂升级版,拓展返乡人员创业空间。制定新社区工厂三年(20162018年)发展规划,加强新社区工厂建设,制定了首个新社区工厂标准,并上升到市级标准,在全力支持返乡创业人员发展毛绒玩具、服装手套、电子元件、手工艺品等产业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社区工厂+生态旅游”新模式,借助新社区工厂开发旅游商品等新兴商品,不断延伸新社区工厂产业链条,拓展返乡人员创业空间。

创新帮扶举措,优化创业环境,掀起返乡创业新高潮

一是出台“诱人”政策。制定了新社区工厂和小微企业奖励办法,设立了专项发展基金,让小企业同样受重视,小规模同样被扶持,小贡献同样得奖励。出台了“十条”优惠政策,根据落户时间、生产规模、用工数量的不同,从厂房租金、电费消耗、工人社保等多方面给予不同程度补贴,尽最大努力减轻企业负担。二是落实“五星”服务。把新社区工厂作为“一把手”工程,实行“领导联厂、部门包厂、干部驻厂”结对帮扶机制,为企业提供“店小二”式服务,积极帮助他们解决融资和用工难题,保障建设和生产环境。三是推行“三色”管理。夯实县级领导带头包抓返乡创业项目责任,对全县83家新社区工厂逐一编号,建立任务台账,实行“红黄绿”清单管理,每月将帮扶情况在电视媒体上滚动公示,接受群众监督。2016年以来,全县金融机构累计为返乡创业主体解决信贷资金6.3亿元,免费技能培训3000余人。

完善体制机制,激活内生动力,开辟就业脱贫新路径

一是夯实企业帮扶责任。把新社区工厂等企业主体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采取企业带动的方式,按照省级企业带120户、市级企业带60户、县级企业带30户的标准,逐一签订帮扶协议,按照不脱贫不脱钩的要求,夯实企业帮扶责任。全县返乡创业主体带动11236户贫困户就业增收,实现精准帮扶。二是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全面推行“返乡创业市场主体+贫困户”模式,结合“三变”改革,通过土地流转、劳务用工、产品回购、配股分红等方式,把贫困户聚在龙头企业上、嵌在产业链条上。2017年,平利县通过企业带动实现贫困户增收2601万元,人均增收1106元,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强化考核激励约束。制定了企业带动贫困户脱贫的考核办法,以增收目标完成率、帮扶对象脱贫率、脱贫对象巩固率和群众满意度为主要考核内容,将考核结果与项目资金扶持、两权抵押贷款、扶贫支农再贷款、带贫成效奖励“四挂钩”,鼓励企业多帮多带,形成了返乡创业主体竞相帮扶贫困户的局面。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