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二次党代会是全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安康突破发展,实现由长期输血向自我造血转变,由以农业为主体向以工业为主导转变,由稳定温饱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转变的关键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是全市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必将对安康实现突破发展产生深刻而积极的影响。从紫阳实际出发,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市二次党代会精神,抢抓机遇,突出特色,重点突破,打造紫阳富硒茶和紫阳民歌两大品牌,大力发展富硒食品、水电能源、矿产开发、民俗旅游四大产业,全力建设繁荣文明和谐新紫阳。
一、坚持品牌立县,打造名牌产品
品牌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打造品牌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文化优势。对于紫阳这样一个地处内陆、自身经济并不发达的山区县来讲,必须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全力实施品牌立县战略,确保实现率先突破。一是把紫阳富硒茶培育成全国知名品牌。紫阳富硒茶历史悠久,具有特殊的保健功能,在省内外享有较高声誉,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加快茶叶产业化建设是强县之本、富民之策,在全县已经形成共识和齐心协力抓茶叶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当前要舍得拿出重金,请专家策划,在中省市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上展开全方位、立体式宣传,把紫阳富硒茶打造成为全国知名品牌。二是打造紫阳民歌品牌。紫阳民歌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着深厚的基础,在省内有着很大的影响。打造紫阳民歌品牌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要坚持做好民歌的挖掘、整理、创新和提升工作,认真实施民歌品牌打造“五个一”工程,即编印一套民歌书籍,出版一张民歌光碟,创作一首精品名曲,编排一台精品民歌剧,培养一支演出队伍,鼓励歌手参加全国全省的各类比赛,让紫阳民歌唱响全国。三是找准民歌文化、茶文化与发展民俗风情旅游强县的结合点,建设民俗风情旅游强县。加快中国富硒茶观光园、会馆群、真人宫和特色民居、板石特色县城建设,以富硒食品、民间工艺为重点,开发一批地方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旅游商品。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提高旅游接待能力,解决好吃住行游购娱问题,加快旅游产业发展。
二、加快发展绿色产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事关全局的重大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以新农村建设总揽“三农”工作,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整合农村资源,发挥农户主体作用,捆绑项目资金,集中各方力量,实施综合配套,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只有生产发展上去了,新农村建设才有物质基础。紫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发展以茶叶、蚕桑、畜牧为主导的绿色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广阔的市场前景。要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示范带动”等办法,重点培育一批基础较好、优势明显、发展后劲足的基地乡镇、强村大户,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一是大力发展茶叶产业。未来五年,要集中力量抓好15个茶叶基地乡镇,60个专业村,10000个种植大户,新建丰产密植茶园7万亩,使全县茶园面积达到20万亩。进一步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构建加工体系,形成龙头带骨干,骨干带基地的产业链条,提高产业化水平。完善政策奖扶措施,县上每年投入1000万元左右用于发展茶叶产业,力争经过五年努力,实现茶叶综合产值5亿元。二是进一步发展壮大蚕桑产业。紧紧抓住“东桑西移”的机遇,积极建立“企业+协会+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强化桑园管理,推广先进技术,奋力实现发种量、产茧量、缫丝量和蚕业收入“四个翻番”,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加快发展畜牧产业。坚持“因地制宜、重点发展”的方针,集中力量培育养殖大户,抓好良种繁育、疫病防控两个关键环节,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发展中介服务和营销组织,促进畜牧产业发展,使之成为农民稳定增收项目。
三、坚持工业强县,推进工业化进程
紫阳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是工业落后,要牢固树立工业强县的思想,以更大的决心、更硬的举措,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化进程,切实做大做强富硒食品、板石建材、水电能源、特色矿产四大支柱产业,确保工业总产值保持20%的增速,规模以上工业达到30%的增速,增强工业经济整体实力。一是大力发展富硒食品工业。在抓好茶叶骨干加工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搞好标准化生产,扩大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全力支持富硒果醋、魔芋精粉、秦巴硒菇、富硒矿泉水等龙头企业迅速做大做强,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抓好富硒小食品的认证包装,尽早进超市、上柜台,将富硒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进而形成经济优势。二是做大做强板石产业。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合理有序开发,促进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市场配置资源杠杆,抓好资源整合与促产工作,抓大扶强,留优去劣,提高资源利用率。适时组建板石外贸公司,争取直接出口,提高板石效益。三是搞好特色矿产开发。切实抓好锰矿、毒重石、钛磁铁矿等特色矿产资源的有序开发,促进集约经营,拉长加工链条,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创新能力。坚决关小治乱,狠抓规模企业培育,形成一批强势企业,力争经过五年努力,矿业产值达到4亿元。四是加快水能资源开发。全面开发利用境内丰富的水能资源,加快城乡电网改造,合理电网布局,优化用电结构,提高小水电就地转化能力,力争“十一五”末全县水电装机总容量16万千瓦,年发电量6亿度,产值1.5亿元。
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打破瓶颈制约
紫阳突破发展的最大制约在于基础设施落后,打破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瓶颈”制约是十分紧迫的任务,当前正面临着彻底改善交通状况的良好机遇,我们必须抢抓“两路”建设和国家加大乡村道路投资的机遇,集中力量实现基础设施突破发展,全面改善交通落后的状况。要按照“突出干线、完善路网、提升等级、适度超前”的思路,力争通过五年努力建成包茂高速公路紫阳段,完成渔紫三级油路改造,新建改建县乡四级油路415公里。坚持把通村道路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集中力量,搞好组织管理、协调服务和质量监督,全力打好通村水泥路建设攻坚战,完成120条1000公里村道硬化任务。通过五年努力,建成“一纵四环”地方公路网,实现出境公路高速化,县乡道路黑色化、通村道路水泥化的目标。在抓公路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配套设施。完成襄渝二线紫阳段建设,扩建境内火车站;改建县城二级汽车站,新建25个乡镇客运汽车站、100个客运停靠点;扩建县城客运港口和沿汉江乡镇客运码头。构建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支撑、村组为节点的干支相连、辐射城乡、高效便捷的交通体系,形成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水运为补充的交通运输网络。
五、统筹城乡发展,打造特色板石县城
城镇是加快发展的载体,是展示紫阳形象的窗口,但是紫阳城镇建设历史欠账相当大,集聚经济要素的能力很弱,难以担当“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历史重任,必须在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加大城镇建设投资力度,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一是规划先行。以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为依托,按照打造板石特色县城和山水园林城镇的目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确保道路、绿化、给排水配套,功能、环境、造型统一,生态、景观、格局协调。针对江北滑塌地段较多,城市荷载能力有限的实际,严格控制江北建设规模。按照“一山(蚂蝗梁)、一水(汉江)、二心多点(紫阳真人宫为中心的悟真仙境,任河嘴垂钓娱乐区为中心的临渊天堂),远接近平,移步为景”的思路规划好江南新区。二要实施县城改造升级。对主要街道、背街小巷、人行便道逐步铺设板石地面,把紫府路、桥沟路、江南新区建成板石一条街,把教场坝小区改造成板石小区,彰显别具一格的城市风格。三要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实施县城建设“一港、两区、三路、六场、三中心”工程,完善城市功能。四要抓好城镇管理。以建设文明卫生县城为目标,强化紫府路、河堤路等主要街道及社区的环境治理,切实整治“脏、乱、差”和非法占道经营,还道于人还路于车,推进县城的“净化、亮化、美化、绿化”。严格建设管理,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杜绝滥批乱建。五是经营城镇。增强经营城市的理念,下功夫盘活城市资产,积极探索经营城市、管理城市的新途径。
六、转变工作作风,狠抓工作落实
实现紫阳突破发展,关键在于创新一套好机制,建设一支好队伍,弘扬一个好作风,不断提高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一是创新落实机制。实行县级领导包抓乡(镇)重点项目、县直部门包抓主导产业重点村制度,明确部门在促进产业发展中的职责。坚持把督促检查作为促进工作落实的重要措施,加大对重大决策、重要工作、重要项目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坚持考核考评制度,健全完善产业推进措施、配套政策和奖惩办法,充分调动各乡镇各部门抓产业、促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二是加强队伍建设。坚持以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加强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依法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坚持在经济建设主战场上培养、锻炼和选拔干部,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善于把握全局、善于科学决策、善于联系群众、善于团结协调的奋发有为的坚强领导集体,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三是转变工作作风。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时刻关心群众的饥饱冷暖,真正把精力、心思和干劲用在抓发展、干事业、搞建设上,形成推进紫阳突破发展的强大合力。
一、坚持品牌立县,打造名牌产品
品牌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打造品牌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文化优势。对于紫阳这样一个地处内陆、自身经济并不发达的山区县来讲,必须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全力实施品牌立县战略,确保实现率先突破。一是把紫阳富硒茶培育成全国知名品牌。紫阳富硒茶历史悠久,具有特殊的保健功能,在省内外享有较高声誉,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加快茶叶产业化建设是强县之本、富民之策,在全县已经形成共识和齐心协力抓茶叶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当前要舍得拿出重金,请专家策划,在中省市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上展开全方位、立体式宣传,把紫阳富硒茶打造成为全国知名品牌。二是打造紫阳民歌品牌。紫阳民歌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着深厚的基础,在省内有着很大的影响。打造紫阳民歌品牌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要坚持做好民歌的挖掘、整理、创新和提升工作,认真实施民歌品牌打造“五个一”工程,即编印一套民歌书籍,出版一张民歌光碟,创作一首精品名曲,编排一台精品民歌剧,培养一支演出队伍,鼓励歌手参加全国全省的各类比赛,让紫阳民歌唱响全国。三是找准民歌文化、茶文化与发展民俗风情旅游强县的结合点,建设民俗风情旅游强县。加快中国富硒茶观光园、会馆群、真人宫和特色民居、板石特色县城建设,以富硒食品、民间工艺为重点,开发一批地方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旅游商品。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提高旅游接待能力,解决好吃住行游购娱问题,加快旅游产业发展。
二、加快发展绿色产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事关全局的重大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以新农村建设总揽“三农”工作,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整合农村资源,发挥农户主体作用,捆绑项目资金,集中各方力量,实施综合配套,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只有生产发展上去了,新农村建设才有物质基础。紫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发展以茶叶、蚕桑、畜牧为主导的绿色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广阔的市场前景。要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示范带动”等办法,重点培育一批基础较好、优势明显、发展后劲足的基地乡镇、强村大户,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一是大力发展茶叶产业。未来五年,要集中力量抓好15个茶叶基地乡镇,60个专业村,10000个种植大户,新建丰产密植茶园7万亩,使全县茶园面积达到20万亩。进一步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构建加工体系,形成龙头带骨干,骨干带基地的产业链条,提高产业化水平。完善政策奖扶措施,县上每年投入1000万元左右用于发展茶叶产业,力争经过五年努力,实现茶叶综合产值5亿元。二是进一步发展壮大蚕桑产业。紧紧抓住“东桑西移”的机遇,积极建立“企业+协会+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强化桑园管理,推广先进技术,奋力实现发种量、产茧量、缫丝量和蚕业收入“四个翻番”,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加快发展畜牧产业。坚持“因地制宜、重点发展”的方针,集中力量培育养殖大户,抓好良种繁育、疫病防控两个关键环节,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发展中介服务和营销组织,促进畜牧产业发展,使之成为农民稳定增收项目。
三、坚持工业强县,推进工业化进程
紫阳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是工业落后,要牢固树立工业强县的思想,以更大的决心、更硬的举措,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化进程,切实做大做强富硒食品、板石建材、水电能源、特色矿产四大支柱产业,确保工业总产值保持20%的增速,规模以上工业达到30%的增速,增强工业经济整体实力。一是大力发展富硒食品工业。在抓好茶叶骨干加工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搞好标准化生产,扩大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全力支持富硒果醋、魔芋精粉、秦巴硒菇、富硒矿泉水等龙头企业迅速做大做强,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抓好富硒小食品的认证包装,尽早进超市、上柜台,将富硒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进而形成经济优势。二是做大做强板石产业。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合理有序开发,促进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市场配置资源杠杆,抓好资源整合与促产工作,抓大扶强,留优去劣,提高资源利用率。适时组建板石外贸公司,争取直接出口,提高板石效益。三是搞好特色矿产开发。切实抓好锰矿、毒重石、钛磁铁矿等特色矿产资源的有序开发,促进集约经营,拉长加工链条,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创新能力。坚决关小治乱,狠抓规模企业培育,形成一批强势企业,力争经过五年努力,矿业产值达到4亿元。四是加快水能资源开发。全面开发利用境内丰富的水能资源,加快城乡电网改造,合理电网布局,优化用电结构,提高小水电就地转化能力,力争“十一五”末全县水电装机总容量16万千瓦,年发电量6亿度,产值1.5亿元。
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打破瓶颈制约
紫阳突破发展的最大制约在于基础设施落后,打破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瓶颈”制约是十分紧迫的任务,当前正面临着彻底改善交通状况的良好机遇,我们必须抢抓“两路”建设和国家加大乡村道路投资的机遇,集中力量实现基础设施突破发展,全面改善交通落后的状况。要按照“突出干线、完善路网、提升等级、适度超前”的思路,力争通过五年努力建成包茂高速公路紫阳段,完成渔紫三级油路改造,新建改建县乡四级油路415公里。坚持把通村道路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集中力量,搞好组织管理、协调服务和质量监督,全力打好通村水泥路建设攻坚战,完成120条1000公里村道硬化任务。通过五年努力,建成“一纵四环”地方公路网,实现出境公路高速化,县乡道路黑色化、通村道路水泥化的目标。在抓公路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配套设施。完成襄渝二线紫阳段建设,扩建境内火车站;改建县城二级汽车站,新建25个乡镇客运汽车站、100个客运停靠点;扩建县城客运港口和沿汉江乡镇客运码头。构建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支撑、村组为节点的干支相连、辐射城乡、高效便捷的交通体系,形成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水运为补充的交通运输网络。
五、统筹城乡发展,打造特色板石县城
城镇是加快发展的载体,是展示紫阳形象的窗口,但是紫阳城镇建设历史欠账相当大,集聚经济要素的能力很弱,难以担当“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历史重任,必须在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加大城镇建设投资力度,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一是规划先行。以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为依托,按照打造板石特色县城和山水园林城镇的目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确保道路、绿化、给排水配套,功能、环境、造型统一,生态、景观、格局协调。针对江北滑塌地段较多,城市荷载能力有限的实际,严格控制江北建设规模。按照“一山(蚂蝗梁)、一水(汉江)、二心多点(紫阳真人宫为中心的悟真仙境,任河嘴垂钓娱乐区为中心的临渊天堂),远接近平,移步为景”的思路规划好江南新区。二要实施县城改造升级。对主要街道、背街小巷、人行便道逐步铺设板石地面,把紫府路、桥沟路、江南新区建成板石一条街,把教场坝小区改造成板石小区,彰显别具一格的城市风格。三要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实施县城建设“一港、两区、三路、六场、三中心”工程,完善城市功能。四要抓好城镇管理。以建设文明卫生县城为目标,强化紫府路、河堤路等主要街道及社区的环境治理,切实整治“脏、乱、差”和非法占道经营,还道于人还路于车,推进县城的“净化、亮化、美化、绿化”。严格建设管理,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杜绝滥批乱建。五是经营城镇。增强经营城市的理念,下功夫盘活城市资产,积极探索经营城市、管理城市的新途径。
六、转变工作作风,狠抓工作落实
实现紫阳突破发展,关键在于创新一套好机制,建设一支好队伍,弘扬一个好作风,不断提高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一是创新落实机制。实行县级领导包抓乡(镇)重点项目、县直部门包抓主导产业重点村制度,明确部门在促进产业发展中的职责。坚持把督促检查作为促进工作落实的重要措施,加大对重大决策、重要工作、重要项目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坚持考核考评制度,健全完善产业推进措施、配套政策和奖惩办法,充分调动各乡镇各部门抓产业、促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二是加强队伍建设。坚持以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加强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依法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坚持在经济建设主战场上培养、锻炼和选拔干部,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善于把握全局、善于科学决策、善于联系群众、善于团结协调的奋发有为的坚强领导集体,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三是转变工作作风。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时刻关心群众的饥饱冷暖,真正把精力、心思和干劲用在抓发展、干事业、搞建设上,形成推进紫阳突破发展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