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县基本情况
1、自然、地理区位特点
我县位于陕西省南部,安康市西北部,地处北纬32°45′~33°19,东经108°01~108°28之间,北踞秦岭,南跨巴山,汉江由中部横贯,境内山峦起伏,河流纵横,地貌为两山夹一川。地势北高南低,境内最高为北部云雾山(海拔2008.9米),最低为东南石泉嘴(海拔332.8米)。中部汉江川道及饶峰河、池河下游系第三纪断陷发育起来的串珠式河谷小盆地,俗称“坝子”,这一带地肥水美,是石泉的富庶地带。县城北部为秦岭南坡,山高林密,其中的云雾山尚有万余亩原始森林,现已列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南部巴山腹地的富水河流域属喀斯特地貌,沟深峡长,有西北最大的天然溶洞——燕翔洞。
我县总面积1525平方公里,总人口18.2万人,每平方公里119人。总土地面积228.7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27万亩,人均1.8亩;林地面积142.96万亩,森林覆盖率68%。县境内大小河流共329条,总长1700公里,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1.14条,均属长江流域汉江水系,河流水体超过了国家三类地表水质标准。境内注入汉江的一级支流共22条,较大的有北岸的子午河(汶水、堰坪河)、饶峰河(珍珠河)、池河,南岸的中坝河、富水河等。我县境内的汉江干流上已建成的两座水电站的水库形成了20余平方公里的湖泊,呈现出了“两湖伴一城”的独特风光。
我县属北亚热带气候区。主要气候特征是: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光热尚足,但灾害天气频繁。多年平均气温14.6℃。最热月份7月,平均25.9℃。最冷月份是1月,平均2.7℃。多年平均降水量877.1毫米。年均相对湿度79%,年平均日照1811.6小时。境内大气质量达到和超过了国家二类大气质量标准。
2、历史与文化特征
石泉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在汉江沿岸劳动、生息、繁衍,被历史学家划为“仰韶文化”区域。石泉在夏属梁州,商周属庸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楚国、巴国和秦国,秦代属西城县,汉代和三国时期属安阳县,晋代后,几度易名为长乐县、永乐县,西魏废帝元年(公元552年),因县城石隙多泉,其水清冽,径流不息,改名石泉至今。1949年11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石泉山城,石泉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鬼谷子文化。我县北部的云雾山,有莽莽的林海,常年云雾缭绕,混沌原始,据考证是古代纵横家鼻祖――楚人鬼谷子出生、授徒、隐居之所。鬼谷子在石泉创立了纵横学说,既有楚文化的延伸,又有秦文化的渗透,是极为珍贵丰厚的中华历史文化遗产,而云雾山鬼谷岭是真正的鬼谷子文化重要发祥地,凭借鬼谷子文化和幽奇山境,极具旅游投资开发价值,已被国家林业总局命名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蚕桑文化。我县的蚕桑生产历史悠久,具有雄厚的制种、养蚕、烘茧、缫丝、织绸等生产加工能力,人均产茧量居西北之首。石泉蚕丝以色泽鲜润、软亮轻柔、质地精良、灿烂如云锦而著称海内外。石泉兴桑养蚕、缫丝加工曾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据考证,从汉代以来,蚕丝就是石泉出口的大宗商品。1984年12月池河谭家湾村发掘出一鎏金蚕,状如吐丝神态,制作精致,造型逼真。经鉴定,为东汉时期帝王奖励养蚕的奖品,说明了石泉从汉代起兴桑养蚕就已非常兴盛。目前,蚕桑已成为我县的主导产业,全县有桑园面积89388亩,蚕茧总产量达到205.7万公斤。
汉水文化。我县位于汉江上游,干流穿越县境长达58.5公里。汉江流域位于我国南北交汇区,两岸土地肥沃,富庶美好,历史上就是民族交融和迁徙集中的区域。据文献记载,我县常住人口中绝大部分人的祖辈都是明末清初从湖北、四川、湖南、江西等地迁徙而来的。人口的迁徙融合造成巴蜀文化和湖广文化、湘楚文化与当地的秦陇文化相互交融,赋予了我县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使这里的文化更富于多元性和包容性。接纳他人是汉江流域人民的传统美德,在这种美德的传承中,也收获了外来文化和外来文明成果,呈现出流域的兼容性和包容性两大文化特征。
3、经济社会简况
2004年全县生产总值77649万元,同比增长11.5%。人均生产总值4256元,同比增长20.1%。2006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5659元,同比增长10%。
全县现有小学164所,在校学生1.6万多人,入学率达99.8%,小学升初中比率为98.8%。全县现有中学12所(其中初中10所,高中2所),在校学生约1.1万人,初中入学率为98.6%。
2006年,全县卫生支出占到财政总支出的1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开展,乡镇医疗基础设施和医疗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县级中心医院各项条件大为改善,继医技大楼建成后,投资900万元的县医院住院大楼即将建成,将使石泉县医院成为全市规模最大、功能布局最完善的县级医院;投资1100万元的县中医院门诊住院大楼也正在修建中。
全县建立了城镇事企业职工和个体工商户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完善了覆盖个体工商户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城镇低收入居民合作医疗制度以及企业职工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制度和办法。
2001年12月,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将我县的迎丰镇、银桥乡、池河镇、银龙乡、饶峰镇、两河镇、中池乡、后柳镇、喜河镇、熨斗镇、中坝乡、长阳乡等12个乡镇177个村划为革命老根据地。
4、交通及基础设施现状
我县在历史上就地处交通要道,东靠汉江水运连通湖北,西沿子午古道经汉中通川渝,北越秦岭抵长安(关中)。抗日战争时期修建的汉白公路(今316国道)和上世纪60年代建成的西万公路(今210国道)使我县成为陕南的公路交通枢纽。上世纪70年代建成的阳安铁路使我县成为最早通达火车的县,这条铁路为我县东入襄渝,西出宝成,进入全国铁路网提供了先决条件。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全县人民的不懈努力,先后修建了两佛、石紫、关池等县级公路,连通了佛坪、紫阳、宁陕县城。同时,还修建了石云、喜熨、古银、饶菩、后合等乡级公路和众多的村级公路,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辐射乡镇村的公路交通网络,使我县基本达到了国道二级化、县路等级化,并且正在积极实施村路水泥化。
我县县城的用电较早,建国以前县城有一座老电厂仅供县栲胶厂生产和县城部分居民照明。上世纪70年代石泉水电站建成后,我县纳入西北电网供区,用电情况大为改善。上世纪90年代以来相继实施的农村电网改造和农村水电电气化县建设,使全县通电入户率和供电保证率达到95%以上。进入二十一世纪,在我县境内汉江干流上又建成了喜河水电站,使我县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水电能源基地。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县的邮电通讯等基本普及:全县通信光缆线路333公里,交换机容量2.3万门,固定电话用户达1.6万户,固定电话用户8.5部/百人,移动电话达1.8万部,普及率为11.3部/百人。广播电视通村率91%,电视人口覆盖率为89%。
5、城镇建设现状与成就
(1)县城建设概况:县城建成区约3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约70平方米。全县城镇人口约6.3万人(其中县城约4.2万人),城镇化率为34.5%。人均居住面积约30平方米。县城绿地率达28%,人均拥有面积达3平方米。
(2)城镇体系建设:除县城外,我县下辖8个镇,其中池河、两河、喜河、熨斗为二级集镇,迎丰、饶峰、后柳为三级集镇。乡镇的城镇人口约2.1万人。
城镇建设极大的改善了城镇环境,提升了城镇化水平,城镇化率和城镇人均居住面积均超过全市和全省的平均水平。尤其是自2003年以来,相继完成了县城北环路、向阳路改造,完成了北辰森林公园一、二期建设 ,建成了滨江大道示范段、广场路、大北巷、杨柳路以及红花小区、滨江新城、东三角住宅小区等项目,并对城区水、电、通讯线路进行了管网改造。这些建设项目的实施,使县城的面貌有了显著的变化。
二、城镇化建设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镇建设用地狭小。由于地形地貌和历史原因,我县城区的建设用地布局不合理,各类用地比例不协调。加上山脉、河流和其它因素对土地的分割,造成地块狭窄,支离破碎,工农业与市政居住用地相互交错,形成了较为复杂的用地格局。而且城区内尚有多处滑坡地段及汉江洪水回水淹没区、汛期支流洪水冲击等隐患,对县城的规划和建设带来很多困难。
2、我县地处秦巴腹地,交通不便,难以承接大中城市经济辐射和带动。境内除了山青水秀的环境资源外,其余的各类资源都很贫乏,加之对外开放力度不够,没有什么使外资、客商可青睐的东西,城镇间人流、物流、资金流有限,发展要素聚合力太弱。
3、我县县域小,人口少。农村受自然、资源、市场、观念的约束,主导产业规模小,集约化、商品化水平低,依赖土地生存的人口多。“分户经营,自我消费”仍占主导地位。城镇二、三产业发展滞后,非农就业岗位太少,对农村的吸引力不强,农民对城镇的依赖和进城的欲望也不强,人口聚集缓慢。
4、我县经济总量小。缺钱!是困扰每一位城镇建设决策者的突出性问题。县本级财力弱,政府用于城镇建设和市政设施建设的资金有限。城乡群众收入低,民间融资开发建设城镇的难度很大。许多想要办、应该办的事情办不成、办不好。
5、我县现有的1998年版总体规划尚有许多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城镇发展的总体战略的历史局限性和现实误差:一是战略意图单一。仅仅注重了拉大城市骨架,实现撤县建市,对如何进一步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没有深层次的考虑。二是战略重点失偏。只是偏重于城镇经济开发和建筑规模,而忽略了城镇建设应与自然山水和历史文化相结合,营造特色环境和地域文化特征。三是战略步骤不明确。只是对城市面积、人口的发展规模提出了时空的概念,没有明确分阶段的主攻方向和主要措施,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城镇建设项目没有具体策划和充分论证。除此之外,在1998年版总体规划中没有涉及城镇体系框架和村庄布局规划,没有县城总体定位和各个片区(组团)的功能定位;并且在城镇产业发展、防洪防灾、新区路网布置、建筑风格与色彩、主要区域和接点控制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遗漏和误差。
6、我县的城镇管理体制存在诸多的缺陷与不足,城镇管理力度不够,方法陈旧老套,涉及管理的各方“群策群力”的管理体制没有建立,责任没有落实,仅仅靠城建部门“单打独斗”,勉强维持。县城中“见缝插建、占道经营、不文明施工、垃圾乱抛乱撒”等“顽疾”长期得不到根治;与当前新形势相适应的城镇管理、养护、保洁的管理体制和长效机制没有建立,仍然沿用政府包办或突击整治的老办法,治理成效难以巩固持久;规划的重要性、严肃性没有充分体现,城镇建设中的违规建筑还没有完全遏制,城郊和村镇的无序建设问题日益突出;讲文明、讲卫生的社会风尚没有真正形成,由于市民长期以来养成的不良生产生活习惯而导致的脏、乱、差现象随处可见。
三、城镇化建设发展面临的机遇
1、党中央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提出,更加重视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城乡互动,以城带乡”。同时,加大对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的项目扶持和转移支付力度。省委、省政府提出“陕南突破发展”战略,制定了“四倾斜”政策,这将会对陕南经济发展中的项目布局和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更大更多的帮助。前不久,省委书记赵乐际同志视察安康,着重强调要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并指出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西部强省的重要途径。要加快以汉中、安康为中心的汉江沿岸城镇建设群建设,推动汉江经济发展。这些便构成了我县城乡发展的良好宏观背景。
2、“西汉高速”将于今年10月份正式通车,“十天高速”今年将开工建设,2012年建成通车。这些交通环境的极大改变,将为我县打开“四面山门”。我县从此将处在横贯东西(十天高速),连接南北(西汉高速)的大交通枢纽区间,与其相连的西安、成都、兰州、武汉、杭州、汉中、安康等大中城市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从而增强对我县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大和促进我县对外开放和人流、物流的聚增。
3、喜河电站的蓄水发电带动了我县城区和沿江乡镇的发展。同时,在县城与后柳、喜河等五乡镇间形成了14平方公里的水域,极大的改善了库区周围的生态环境。与原有的石泉水库库区相呼应,形成了“两湖风光”,增添了县城立体水域的独特景观,创造了生态旅游差异性条件,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无限商机。
4、在国家电力规划中,池河作为大型火力发电厂建设选址已经确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这个项目,华能集团、西北电力勘测设计院及市、县政府前期工作进展较快,目前已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即将上报国家立项。池河火电厂项目总装机达到400万千瓦,总占地面积1500亩,估算总投资约160亿元。它的上马建设,既是陕西电力能源基地,又作为县城的工业园区,必将带动一系列附属产业,特别是二、三产业的发展,为我县经济腾飞提供强劲动力。它的建设,将使池河纳入县城总体规划中,成为新型工业园区,县城面积增加约3.5 平方公里,县城人口增加约1.5~3万人。
5、近年来,随着农村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和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农民商品化的意识逐步增强,我县每年3~5万人外出务工,他们挣钱后又回来买房、消费,加之广大城乡群众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强烈,使县城的商品房市场持续升温。同时,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深受群众的拥护,使我县城镇化建设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四、城镇化发展战略
1、战略意图
我县属农业县,80%的人口是农民。建国58年来,我县的工作中心一直放在农业生产、农村建设、农民增收上,这是无可非议的,今后仍然要把“三农”问题放在首位。“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若要根本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工作思路要有所创新。省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用一年时间使全省城乡居民收入赶上全国平均水平。我县城乡居民收入较全国平均水平还有很大差距,突破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首先在工作方针上突破,要突破就农村论农村,就农业抓农业的传统思维模式,站在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高度,结合我县资源状况和面临的机遇,统筹城乡发展,实施城乡互动和以城带乡。扩增城镇的二、三产业“平台”,加快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从而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因此,在城镇化建设中,要努力培育和打造我县旅游产业,促进城镇商贸和服务业的繁荣。同时积极争取大型火电厂落户我县,并大力发展建材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城镇工业体系,扩大城镇容量,增强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城乡群众增收。
2、战略重点
我县的城镇化战略的重点无疑是县城的建设。鉴于各地城市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我县自然、地理、人文、历史及城镇化现状等客观实际,立足于带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县城建设的重点则应放在营造特色上。特色就是自身具有而又区别于他人的个性。我县的特色就是在于“青山绿水”的自然禀赋和“区域文化”的历史积淀。因此,县城规划和建设的关键是要利用好、开发好青山绿水和区域文化这两个资源,使其成为我县的形象和品牌。
首先是经营绿色。绿色是世界上每个城市所追求或梦想的颜色,是体现城市生机勃勃形态之所在,而我们置身于青山绿水之间却没有真正的认识它的意义。在县城的规划和建设中要强化绿色意识,不仅仅是把楼房、马路、广场布置好,建设好,更要结合自然地理条件突出“显山露水,建园增绿”,把石泉建成陕南最美丽的县城。
其次是传承文化。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人文历史的传承体现了城市内在气质,也就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城市建设决不是简单的“拆旧建新”或一味追求“高大洋阔”,而是尽力保持和继承历史的先进和优秀的文化遗产,在建设中“修旧如旧”,重现历史。同时,要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结合我县旅游产业的需求,利用现代建筑的表现手法发扬和提高文化品味,在建设中“古为今用”,传承文明。
3、总体规划
现行的县城总体规划是1998年批准实施的,作为城市建设管理的重要依据,在县城建设中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但是,近些年县城建设的步子加快了,人们的城市观念不断更新,而且与之相关的外部环境出现了较大的变化,现行的总体规划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形式的发展,必须进行修编。2006年,县政府作出了修编县城总体规划的安排,县城建局委托海口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作为本次修编的设计单位,修编工作目前尚在进行中。为了能使本次总体规划修编更加切合我县的实际,更加符合县委、县政府关于“城市靓县”的总体思路,更加体现“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本次修编应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总体定位
规模定位:小城市
风格定位:山水园林城市
功能定位:旅游休闲城市
区域定位:安康副中心城市
(2)发展规模
起止年限: 2007年~2020年
县城人口: 5万人~10万人
县城面积: 13 平方公里
(3)总体布局
按照县城总体定位和面积、地形、地貌、位置等要素,县城总体布局可概括为“一江、两湖、三园、四区、五组团”:
“一江”:即汉江(城区段);
“两湖”:烟波湖(石泉电站库区)、莲花湖(喜河电站库区);
“三园”:北辰公园、杨柳田园、滨江公园;
“四区”:老城区、杨柳新区、江南新区、池河工业区;
“五组团”:老城组团、古堰组团、杨柳组团、新堰组团、池河组团;
(4)分区功能定位
老城区:是我县政治、文化、商贸、医疗、金融中心,也是城市人口居住区。其中城北的北辰公园满足人们休闲、康体健身和森林观光的需求,也为县城构成了一道绿色屏障和美丽的天际线。城南滨江公园,将会增加城市休闲、旅游、娱乐的空间,同时使人更加亲切体会汉水风情和地域文化的陶冶。城中老街(东、西城门之间),是石泉城市文明的起始点,也是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点,今天的建设或改造要本着保护遗产、修旧如旧、重现历史、弘扬文化的原则有序进行,增强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和文明的启示。
杨柳新区:是休闲旅游度假区。除了其中的古堰组团作为居住聚集区规划布设外,其它项目均要围绕生态旅游和农业观光进行规划建设,即:城市田园+新农村。建设城市田园的关键在于动员千家万户,突出抓好高效示范桑园、果园、菜园、苗圃、花卉等绿色产业建设,在获取绿色产品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注重发挥绿色产品“千姿百态”的观光价值。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把握传统民居的特色,既要满足居住又要方便生产,既要美观洁净又要自然和谐。同时,要创新“农家乐”,丰富和提高“农家乐”休闲、娱乐、文化、体验的功能和改善接待、住宿条件,使千家万户成为旅游产业的受益者。总之,杨柳新区就是要以“千姿百态”的新村形象给人以美的呼唤。
江南新区:位于县城汉江南岸,地处“两湖”之间的江南新区,既有安石二级公路贯穿,又有石泉火车站,而且即将开工建设的“十天高速”将由此过境,高速公路和县城之间的互通立交和规划中的“汉江二桥”均布置在该区的东头。因此,江南新区的功能除了必需的居住、商贸外,要突出物流、仓储服务,以及油、气储配和变电站。
池河工业园区:由于安康大型火电厂规划选址于此,使得池河有望成为重要的电力能源基地,并随之兴起一批附属工业企业。因此,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应将池河纳入县城范围,成为县城的工业园区,并使现在的池河集镇作为县城组团之一。
(5)城镇体系
城镇体系规划是以县城为中心,其它集镇按地域分主次规划布置。其中两河、喜河、熨斗为二级镇,迎丰、饶峰、后柳、银桥作为三级镇,其它则为乡和村。在集镇规划上要确立因地制宜、适度超前、结合产业、彰显特色的原则。尤其是二级集镇所在的党委、政府要理清思路,修编和完善规划,理性而有序地进行建设。
在城镇体系规划中,应确立一个目标,即:今后十年,我县县城人口要达到8~10万人,集镇人口达到2~3万人,乡村人口约为5~8万人,从而使我县的城镇化率达到52%~75%。
五、城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1、统一规划,精心设计
首先,高起点、高标准做好县城总规修编,当前总规修编初稿已经预审,仍有较大的缺陷,应及时弥补。重要的是要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城市靓县”总体战略和“建设陕南最美丽的县城”的要求创新性地修改完善。其次,切实做好分区(组团)规划和小区、街道、园林等建设详规,按照各自不同的客观条件和功能定位,突出重点,彰显特色,充分论证,精心布置。并且要对设计深度和可行性要有具体要求,如平面布置、竖向处理、接点控制、市政设施、园林景观、亮化效果,以及建筑高度、密度、风格、色彩等方面都要有具体方案。其三,认真做好城市防洪、供水、供电、通讯、排污等专项规划和城镇体系、村庄布局规划。精心做好城镇重点建设项目(主要景点、标志性工程)的施工设计。其四,要进一步扩大规划设计的公开性和透明度,重视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对规划设计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要进一步严格规划的审批程序,城市总规、详规、重点建设项目设计要由县规划委员会组织评审并依法按规定程序审批,真正使我县城镇建设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理性化轨道。
2、统筹协调,分步实施
城镇建设要办的事很多,在一个阶段内不可能面面俱到,齐头并进。因此要认真研究“钱从何处来,劲往何处使”的问题。应当把人民群众要求强烈,突破发展关系重大,国家投资倾向明确,前期准备工作充分的项目先一步实施。当前就是要加快滨江公园、北辰公园、老城增绿和一些在建项目的建设步伐。同时做好旧城改造、城市田园、红花大道等项目建设性详规,尽力促其早日开工。另外要量力而行,循序跟进安排和实施城镇的市政设施更新配套,以及街道、广场、市场、酒店、商品住宅等项目建设。并且要加快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步伐,逐步解决城镇低收入户和特困家庭的住房问题。
3、抢抓机遇,项目带动
高速公路、南水北调、水保治理、池河火电厂等项目,是我县城镇建设的“天赐良机”。随着与高速公路建设同步的“大两连接线”“石泉互通立交连接线”“池河互通立交连接线”“石泉汉江二桥”等项目的实施,不仅使县城、两河、池河优先承接大交通的带动,而且会进一步完善城镇的基础设施,拉大城镇骨架。国家即将启动的南水北调水保治理项目,将会为我们建设山水园林城市提供项目资金保障。华电大型火电厂若能落户池河,将会带动一批附属工业的兴起,不仅使池河与县城连为一体,成为新的工业园区,而且会使我县成为西北最大电力能源基地。为此,我们一定要支援好高速公路建设,配合好火电厂落户,实施好南水北调水保项目,这就象是把我县城镇建设挂在“高速列车”上,缩短我县城镇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赶上快速发展的步伐。同时我们还要不失时机的抢抓省委、省政府“四倾斜”政策机遇,加大我县农村公路、旅游开发、新农村建设的力度,并在各类项目中采取适度倾斜、资金捆绑,集中力量打造陕南最美丽的县城。
4、扩大开放,招商引资
这是各地加快城镇建设最重要的一条经验,更应该成为我县城镇建设的重要方略。凭借自身的努力和借助“外力”发展,好比“两条腿”走路,缺一不可。面对“入世”以后新的形势和贯彻省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以及我县发展所处的新的机遇期,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重新审视我县对外开放的水平和招商引资工作,关键是如何改善和优化投资环境,尤其是优化“软环境”的问题,弥补我们在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方面的差距。政府部门要在依法行政的基础上对资源配置、市场准入、审批程序、办事效率、税费征收等方面全方位制定优惠政策,并在招商、投资、建设、经营过程中讲诚信、重落实。司法部门要在社会治安、司法公正、法律服务、惩贪反腐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着力打造“重商、亲商、爱商、安商”的社会环境,树立“诚信石泉”、“平安石泉”新形象。并且要继续广泛深入地开展普法宣传和道德教育,提高社会法治意识,增强“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事事关乎石泉形象”的观念,树立石泉人热情友好、乐于助人、朴实诚恳、宽厚包容的本质共性。
5、城乡统筹,抓城带乡
城乡统筹就是城镇与农村、产业与农民、企业与基地统筹兼顾,协调互动。在互动中提高城镇自身的综合承载力,增强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力。
一是要在城镇建设中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着重是农产品加工业和商贸服务业,使城镇成为“一村一品”加工厂和批发市场,成为旅游消费的承接地和游客集散地,成为农业“转型”和农民“转业”的平台。
二是激活全民创业热情,释放全民创业能量。要鼓励市民创业、更要鼓励农民进城创业、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和外籍人员来我县创业,进一步改善创业环境,加大创业技能培训,帮促全民进市场、找出路、求发展,促进农民向城镇转移,在转移中实现增收致富。
三是认真解决城镇规划区中的村庄和农民问题。结合新农村建设,统一规划设计和建设开发,加快“城中村”向社区转变。同时做好户籍改革和社保扩面,多渠道、多途径增加就业岗位,加快高中扩招和医院扩建步伐,提高“窗口”行业和社区服务水平,体现和谐社会共建共享。
6、突出特色,打造精品
近几年,我们在县城做了不少工程,其中向阳大街(改造)、北辰公园(一、二、三期)、滨江大道(示范段)、滨江新城(一期)和人民广场等项目受到社会各界好评。人们的好评不仅仅是这些工程“实用”,而主要是这些工程的“特色”,“实用+特色+质量”就是精品。我们要建设的是休闲旅游城市,就要在县城各类工程建设中打造精品,我们要把石泉建成陕南最美的县城,就更要把县城重大市政工程和标志性工程都建成精品。当前,要着重抓好滨江大道(二期)、北辰公园(四期),以及樱花广场、广场南路、饶峰河防护堤等再建工程的建设施工,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基础上尽力增添和补充特色元素,使之建成精品。同时在滨江公园、老城增绿、城市田园、堡子湾新村、红花大道等拟建工程上,要精心策划、精巧设计、精湛施工,高起点、高标准、高品味地打造精品。在打造精品中要重视生态和文化元素,将建设的“重心”放在显山露水、建园增绿、张扬文化、突出特色上。并且还要作为规划设计、项目审批的一条原则。
7、综合整治,强化城管
随着社会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需要城镇建设要多、快、好,而且对城镇的美、洁、亮、畅、便等需求也越来越高。当前,我们在城管上的差距大,群众意见多,其中有工作问题,也有体制问题。首先,要解决体制问题,除城建局是城管主要职能部门外,相关的机构还有规划委、爱卫委、文明委、绿化委、综治委等。协管的部门有公安局、工商局、水利局、环保局、卫生局、林业局、电力局、广电局和城关镇。要进一步理顺上述各方的工作关系,主要是明确各自职能和涉管分工。要把长管不懈与专项整治结合起来,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其二,要从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市容市貌三个层面上建立规章,提出具体要求,制定方法措施,落实责任追究。其三,对于县城市政设施管护和城区环卫保洁采取责任包干。部分市政设施的管护可在城建局主体责任下分别由相关部门包干,例如水利局包干滨江大道和红花沟滞洪库;林业局包干北辰公园;交通局包干城区通村公路等等。并且,对城区背街小巷和村庄田园的环卫保洁由社区居委会和村委会包干。其四,加大公民道德教育和城管法规宣传,从机关到工厂、从学生到市民、从媒体到文件……采取各种方式和手段,广泛深入地做好宣传教育,营造“石泉是我家,我要爱护它”的社会氛围。其五,城建局和涉管部门要严格执法,恪尽职守,对于破坏市政设施、违规乱建滥放、垃圾乱抛滥撒,以及占道经营、违章养狗、燃放花炮等城市顽疾要依法严管重罚。
1、自然、地理区位特点
我县位于陕西省南部,安康市西北部,地处北纬32°45′~33°19,东经108°01~108°28之间,北踞秦岭,南跨巴山,汉江由中部横贯,境内山峦起伏,河流纵横,地貌为两山夹一川。地势北高南低,境内最高为北部云雾山(海拔2008.9米),最低为东南石泉嘴(海拔332.8米)。中部汉江川道及饶峰河、池河下游系第三纪断陷发育起来的串珠式河谷小盆地,俗称“坝子”,这一带地肥水美,是石泉的富庶地带。县城北部为秦岭南坡,山高林密,其中的云雾山尚有万余亩原始森林,现已列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南部巴山腹地的富水河流域属喀斯特地貌,沟深峡长,有西北最大的天然溶洞——燕翔洞。
我县总面积1525平方公里,总人口18.2万人,每平方公里119人。总土地面积228.7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27万亩,人均1.8亩;林地面积142.96万亩,森林覆盖率68%。县境内大小河流共329条,总长1700公里,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1.14条,均属长江流域汉江水系,河流水体超过了国家三类地表水质标准。境内注入汉江的一级支流共22条,较大的有北岸的子午河(汶水、堰坪河)、饶峰河(珍珠河)、池河,南岸的中坝河、富水河等。我县境内的汉江干流上已建成的两座水电站的水库形成了20余平方公里的湖泊,呈现出了“两湖伴一城”的独特风光。
我县属北亚热带气候区。主要气候特征是: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光热尚足,但灾害天气频繁。多年平均气温14.6℃。最热月份7月,平均25.9℃。最冷月份是1月,平均2.7℃。多年平均降水量877.1毫米。年均相对湿度79%,年平均日照1811.6小时。境内大气质量达到和超过了国家二类大气质量标准。
2、历史与文化特征
石泉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在汉江沿岸劳动、生息、繁衍,被历史学家划为“仰韶文化”区域。石泉在夏属梁州,商周属庸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楚国、巴国和秦国,秦代属西城县,汉代和三国时期属安阳县,晋代后,几度易名为长乐县、永乐县,西魏废帝元年(公元552年),因县城石隙多泉,其水清冽,径流不息,改名石泉至今。1949年11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石泉山城,石泉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鬼谷子文化。我县北部的云雾山,有莽莽的林海,常年云雾缭绕,混沌原始,据考证是古代纵横家鼻祖――楚人鬼谷子出生、授徒、隐居之所。鬼谷子在石泉创立了纵横学说,既有楚文化的延伸,又有秦文化的渗透,是极为珍贵丰厚的中华历史文化遗产,而云雾山鬼谷岭是真正的鬼谷子文化重要发祥地,凭借鬼谷子文化和幽奇山境,极具旅游投资开发价值,已被国家林业总局命名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蚕桑文化。我县的蚕桑生产历史悠久,具有雄厚的制种、养蚕、烘茧、缫丝、织绸等生产加工能力,人均产茧量居西北之首。石泉蚕丝以色泽鲜润、软亮轻柔、质地精良、灿烂如云锦而著称海内外。石泉兴桑养蚕、缫丝加工曾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据考证,从汉代以来,蚕丝就是石泉出口的大宗商品。1984年12月池河谭家湾村发掘出一鎏金蚕,状如吐丝神态,制作精致,造型逼真。经鉴定,为东汉时期帝王奖励养蚕的奖品,说明了石泉从汉代起兴桑养蚕就已非常兴盛。目前,蚕桑已成为我县的主导产业,全县有桑园面积89388亩,蚕茧总产量达到205.7万公斤。
汉水文化。我县位于汉江上游,干流穿越县境长达58.5公里。汉江流域位于我国南北交汇区,两岸土地肥沃,富庶美好,历史上就是民族交融和迁徙集中的区域。据文献记载,我县常住人口中绝大部分人的祖辈都是明末清初从湖北、四川、湖南、江西等地迁徙而来的。人口的迁徙融合造成巴蜀文化和湖广文化、湘楚文化与当地的秦陇文化相互交融,赋予了我县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使这里的文化更富于多元性和包容性。接纳他人是汉江流域人民的传统美德,在这种美德的传承中,也收获了外来文化和外来文明成果,呈现出流域的兼容性和包容性两大文化特征。
3、经济社会简况
2004年全县生产总值77649万元,同比增长11.5%。人均生产总值4256元,同比增长20.1%。2006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5659元,同比增长10%。
全县现有小学164所,在校学生1.6万多人,入学率达99.8%,小学升初中比率为98.8%。全县现有中学12所(其中初中10所,高中2所),在校学生约1.1万人,初中入学率为98.6%。
2006年,全县卫生支出占到财政总支出的1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开展,乡镇医疗基础设施和医疗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县级中心医院各项条件大为改善,继医技大楼建成后,投资900万元的县医院住院大楼即将建成,将使石泉县医院成为全市规模最大、功能布局最完善的县级医院;投资1100万元的县中医院门诊住院大楼也正在修建中。
全县建立了城镇事企业职工和个体工商户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完善了覆盖个体工商户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城镇低收入居民合作医疗制度以及企业职工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制度和办法。
2001年12月,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将我县的迎丰镇、银桥乡、池河镇、银龙乡、饶峰镇、两河镇、中池乡、后柳镇、喜河镇、熨斗镇、中坝乡、长阳乡等12个乡镇177个村划为革命老根据地。
4、交通及基础设施现状
我县在历史上就地处交通要道,东靠汉江水运连通湖北,西沿子午古道经汉中通川渝,北越秦岭抵长安(关中)。抗日战争时期修建的汉白公路(今316国道)和上世纪60年代建成的西万公路(今210国道)使我县成为陕南的公路交通枢纽。上世纪70年代建成的阳安铁路使我县成为最早通达火车的县,这条铁路为我县东入襄渝,西出宝成,进入全国铁路网提供了先决条件。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全县人民的不懈努力,先后修建了两佛、石紫、关池等县级公路,连通了佛坪、紫阳、宁陕县城。同时,还修建了石云、喜熨、古银、饶菩、后合等乡级公路和众多的村级公路,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辐射乡镇村的公路交通网络,使我县基本达到了国道二级化、县路等级化,并且正在积极实施村路水泥化。
我县县城的用电较早,建国以前县城有一座老电厂仅供县栲胶厂生产和县城部分居民照明。上世纪70年代石泉水电站建成后,我县纳入西北电网供区,用电情况大为改善。上世纪90年代以来相继实施的农村电网改造和农村水电电气化县建设,使全县通电入户率和供电保证率达到95%以上。进入二十一世纪,在我县境内汉江干流上又建成了喜河水电站,使我县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水电能源基地。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县的邮电通讯等基本普及:全县通信光缆线路333公里,交换机容量2.3万门,固定电话用户达1.6万户,固定电话用户8.5部/百人,移动电话达1.8万部,普及率为11.3部/百人。广播电视通村率91%,电视人口覆盖率为89%。
5、城镇建设现状与成就
(1)县城建设概况:县城建成区约3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约70平方米。全县城镇人口约6.3万人(其中县城约4.2万人),城镇化率为34.5%。人均居住面积约30平方米。县城绿地率达28%,人均拥有面积达3平方米。
(2)城镇体系建设:除县城外,我县下辖8个镇,其中池河、两河、喜河、熨斗为二级集镇,迎丰、饶峰、后柳为三级集镇。乡镇的城镇人口约2.1万人。
城镇建设极大的改善了城镇环境,提升了城镇化水平,城镇化率和城镇人均居住面积均超过全市和全省的平均水平。尤其是自2003年以来,相继完成了县城北环路、向阳路改造,完成了北辰森林公园一、二期建设 ,建成了滨江大道示范段、广场路、大北巷、杨柳路以及红花小区、滨江新城、东三角住宅小区等项目,并对城区水、电、通讯线路进行了管网改造。这些建设项目的实施,使县城的面貌有了显著的变化。
二、城镇化建设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镇建设用地狭小。由于地形地貌和历史原因,我县城区的建设用地布局不合理,各类用地比例不协调。加上山脉、河流和其它因素对土地的分割,造成地块狭窄,支离破碎,工农业与市政居住用地相互交错,形成了较为复杂的用地格局。而且城区内尚有多处滑坡地段及汉江洪水回水淹没区、汛期支流洪水冲击等隐患,对县城的规划和建设带来很多困难。
2、我县地处秦巴腹地,交通不便,难以承接大中城市经济辐射和带动。境内除了山青水秀的环境资源外,其余的各类资源都很贫乏,加之对外开放力度不够,没有什么使外资、客商可青睐的东西,城镇间人流、物流、资金流有限,发展要素聚合力太弱。
3、我县县域小,人口少。农村受自然、资源、市场、观念的约束,主导产业规模小,集约化、商品化水平低,依赖土地生存的人口多。“分户经营,自我消费”仍占主导地位。城镇二、三产业发展滞后,非农就业岗位太少,对农村的吸引力不强,农民对城镇的依赖和进城的欲望也不强,人口聚集缓慢。
4、我县经济总量小。缺钱!是困扰每一位城镇建设决策者的突出性问题。县本级财力弱,政府用于城镇建设和市政设施建设的资金有限。城乡群众收入低,民间融资开发建设城镇的难度很大。许多想要办、应该办的事情办不成、办不好。
5、我县现有的1998年版总体规划尚有许多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城镇发展的总体战略的历史局限性和现实误差:一是战略意图单一。仅仅注重了拉大城市骨架,实现撤县建市,对如何进一步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没有深层次的考虑。二是战略重点失偏。只是偏重于城镇经济开发和建筑规模,而忽略了城镇建设应与自然山水和历史文化相结合,营造特色环境和地域文化特征。三是战略步骤不明确。只是对城市面积、人口的发展规模提出了时空的概念,没有明确分阶段的主攻方向和主要措施,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城镇建设项目没有具体策划和充分论证。除此之外,在1998年版总体规划中没有涉及城镇体系框架和村庄布局规划,没有县城总体定位和各个片区(组团)的功能定位;并且在城镇产业发展、防洪防灾、新区路网布置、建筑风格与色彩、主要区域和接点控制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遗漏和误差。
6、我县的城镇管理体制存在诸多的缺陷与不足,城镇管理力度不够,方法陈旧老套,涉及管理的各方“群策群力”的管理体制没有建立,责任没有落实,仅仅靠城建部门“单打独斗”,勉强维持。县城中“见缝插建、占道经营、不文明施工、垃圾乱抛乱撒”等“顽疾”长期得不到根治;与当前新形势相适应的城镇管理、养护、保洁的管理体制和长效机制没有建立,仍然沿用政府包办或突击整治的老办法,治理成效难以巩固持久;规划的重要性、严肃性没有充分体现,城镇建设中的违规建筑还没有完全遏制,城郊和村镇的无序建设问题日益突出;讲文明、讲卫生的社会风尚没有真正形成,由于市民长期以来养成的不良生产生活习惯而导致的脏、乱、差现象随处可见。
三、城镇化建设发展面临的机遇
1、党中央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提出,更加重视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城乡互动,以城带乡”。同时,加大对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的项目扶持和转移支付力度。省委、省政府提出“陕南突破发展”战略,制定了“四倾斜”政策,这将会对陕南经济发展中的项目布局和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更大更多的帮助。前不久,省委书记赵乐际同志视察安康,着重强调要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并指出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西部强省的重要途径。要加快以汉中、安康为中心的汉江沿岸城镇建设群建设,推动汉江经济发展。这些便构成了我县城乡发展的良好宏观背景。
2、“西汉高速”将于今年10月份正式通车,“十天高速”今年将开工建设,2012年建成通车。这些交通环境的极大改变,将为我县打开“四面山门”。我县从此将处在横贯东西(十天高速),连接南北(西汉高速)的大交通枢纽区间,与其相连的西安、成都、兰州、武汉、杭州、汉中、安康等大中城市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从而增强对我县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大和促进我县对外开放和人流、物流的聚增。
3、喜河电站的蓄水发电带动了我县城区和沿江乡镇的发展。同时,在县城与后柳、喜河等五乡镇间形成了14平方公里的水域,极大的改善了库区周围的生态环境。与原有的石泉水库库区相呼应,形成了“两湖风光”,增添了县城立体水域的独特景观,创造了生态旅游差异性条件,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无限商机。
4、在国家电力规划中,池河作为大型火力发电厂建设选址已经确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这个项目,华能集团、西北电力勘测设计院及市、县政府前期工作进展较快,目前已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即将上报国家立项。池河火电厂项目总装机达到400万千瓦,总占地面积1500亩,估算总投资约160亿元。它的上马建设,既是陕西电力能源基地,又作为县城的工业园区,必将带动一系列附属产业,特别是二、三产业的发展,为我县经济腾飞提供强劲动力。它的建设,将使池河纳入县城总体规划中,成为新型工业园区,县城面积增加约3.5 平方公里,县城人口增加约1.5~3万人。
5、近年来,随着农村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和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农民商品化的意识逐步增强,我县每年3~5万人外出务工,他们挣钱后又回来买房、消费,加之广大城乡群众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强烈,使县城的商品房市场持续升温。同时,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深受群众的拥护,使我县城镇化建设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四、城镇化发展战略
1、战略意图
我县属农业县,80%的人口是农民。建国58年来,我县的工作中心一直放在农业生产、农村建设、农民增收上,这是无可非议的,今后仍然要把“三农”问题放在首位。“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若要根本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工作思路要有所创新。省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用一年时间使全省城乡居民收入赶上全国平均水平。我县城乡居民收入较全国平均水平还有很大差距,突破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首先在工作方针上突破,要突破就农村论农村,就农业抓农业的传统思维模式,站在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高度,结合我县资源状况和面临的机遇,统筹城乡发展,实施城乡互动和以城带乡。扩增城镇的二、三产业“平台”,加快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从而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因此,在城镇化建设中,要努力培育和打造我县旅游产业,促进城镇商贸和服务业的繁荣。同时积极争取大型火电厂落户我县,并大力发展建材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城镇工业体系,扩大城镇容量,增强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城乡群众增收。
2、战略重点
我县的城镇化战略的重点无疑是县城的建设。鉴于各地城市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我县自然、地理、人文、历史及城镇化现状等客观实际,立足于带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县城建设的重点则应放在营造特色上。特色就是自身具有而又区别于他人的个性。我县的特色就是在于“青山绿水”的自然禀赋和“区域文化”的历史积淀。因此,县城规划和建设的关键是要利用好、开发好青山绿水和区域文化这两个资源,使其成为我县的形象和品牌。
首先是经营绿色。绿色是世界上每个城市所追求或梦想的颜色,是体现城市生机勃勃形态之所在,而我们置身于青山绿水之间却没有真正的认识它的意义。在县城的规划和建设中要强化绿色意识,不仅仅是把楼房、马路、广场布置好,建设好,更要结合自然地理条件突出“显山露水,建园增绿”,把石泉建成陕南最美丽的县城。
其次是传承文化。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人文历史的传承体现了城市内在气质,也就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城市建设决不是简单的“拆旧建新”或一味追求“高大洋阔”,而是尽力保持和继承历史的先进和优秀的文化遗产,在建设中“修旧如旧”,重现历史。同时,要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结合我县旅游产业的需求,利用现代建筑的表现手法发扬和提高文化品味,在建设中“古为今用”,传承文明。
3、总体规划
现行的县城总体规划是1998年批准实施的,作为城市建设管理的重要依据,在县城建设中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但是,近些年县城建设的步子加快了,人们的城市观念不断更新,而且与之相关的外部环境出现了较大的变化,现行的总体规划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形式的发展,必须进行修编。2006年,县政府作出了修编县城总体规划的安排,县城建局委托海口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作为本次修编的设计单位,修编工作目前尚在进行中。为了能使本次总体规划修编更加切合我县的实际,更加符合县委、县政府关于“城市靓县”的总体思路,更加体现“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本次修编应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总体定位
规模定位:小城市
风格定位:山水园林城市
功能定位:旅游休闲城市
区域定位:安康副中心城市
(2)发展规模
起止年限: 2007年~2020年
县城人口: 5万人~10万人
县城面积: 13 平方公里
(3)总体布局
按照县城总体定位和面积、地形、地貌、位置等要素,县城总体布局可概括为“一江、两湖、三园、四区、五组团”:
“一江”:即汉江(城区段);
“两湖”:烟波湖(石泉电站库区)、莲花湖(喜河电站库区);
“三园”:北辰公园、杨柳田园、滨江公园;
“四区”:老城区、杨柳新区、江南新区、池河工业区;
“五组团”:老城组团、古堰组团、杨柳组团、新堰组团、池河组团;
(4)分区功能定位
老城区:是我县政治、文化、商贸、医疗、金融中心,也是城市人口居住区。其中城北的北辰公园满足人们休闲、康体健身和森林观光的需求,也为县城构成了一道绿色屏障和美丽的天际线。城南滨江公园,将会增加城市休闲、旅游、娱乐的空间,同时使人更加亲切体会汉水风情和地域文化的陶冶。城中老街(东、西城门之间),是石泉城市文明的起始点,也是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点,今天的建设或改造要本着保护遗产、修旧如旧、重现历史、弘扬文化的原则有序进行,增强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和文明的启示。
杨柳新区:是休闲旅游度假区。除了其中的古堰组团作为居住聚集区规划布设外,其它项目均要围绕生态旅游和农业观光进行规划建设,即:城市田园+新农村。建设城市田园的关键在于动员千家万户,突出抓好高效示范桑园、果园、菜园、苗圃、花卉等绿色产业建设,在获取绿色产品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注重发挥绿色产品“千姿百态”的观光价值。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把握传统民居的特色,既要满足居住又要方便生产,既要美观洁净又要自然和谐。同时,要创新“农家乐”,丰富和提高“农家乐”休闲、娱乐、文化、体验的功能和改善接待、住宿条件,使千家万户成为旅游产业的受益者。总之,杨柳新区就是要以“千姿百态”的新村形象给人以美的呼唤。
江南新区:位于县城汉江南岸,地处“两湖”之间的江南新区,既有安石二级公路贯穿,又有石泉火车站,而且即将开工建设的“十天高速”将由此过境,高速公路和县城之间的互通立交和规划中的“汉江二桥”均布置在该区的东头。因此,江南新区的功能除了必需的居住、商贸外,要突出物流、仓储服务,以及油、气储配和变电站。
池河工业园区:由于安康大型火电厂规划选址于此,使得池河有望成为重要的电力能源基地,并随之兴起一批附属工业企业。因此,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应将池河纳入县城范围,成为县城的工业园区,并使现在的池河集镇作为县城组团之一。
(5)城镇体系
城镇体系规划是以县城为中心,其它集镇按地域分主次规划布置。其中两河、喜河、熨斗为二级镇,迎丰、饶峰、后柳、银桥作为三级镇,其它则为乡和村。在集镇规划上要确立因地制宜、适度超前、结合产业、彰显特色的原则。尤其是二级集镇所在的党委、政府要理清思路,修编和完善规划,理性而有序地进行建设。
在城镇体系规划中,应确立一个目标,即:今后十年,我县县城人口要达到8~10万人,集镇人口达到2~3万人,乡村人口约为5~8万人,从而使我县的城镇化率达到52%~75%。
五、城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1、统一规划,精心设计
首先,高起点、高标准做好县城总规修编,当前总规修编初稿已经预审,仍有较大的缺陷,应及时弥补。重要的是要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城市靓县”总体战略和“建设陕南最美丽的县城”的要求创新性地修改完善。其次,切实做好分区(组团)规划和小区、街道、园林等建设详规,按照各自不同的客观条件和功能定位,突出重点,彰显特色,充分论证,精心布置。并且要对设计深度和可行性要有具体要求,如平面布置、竖向处理、接点控制、市政设施、园林景观、亮化效果,以及建筑高度、密度、风格、色彩等方面都要有具体方案。其三,认真做好城市防洪、供水、供电、通讯、排污等专项规划和城镇体系、村庄布局规划。精心做好城镇重点建设项目(主要景点、标志性工程)的施工设计。其四,要进一步扩大规划设计的公开性和透明度,重视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对规划设计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要进一步严格规划的审批程序,城市总规、详规、重点建设项目设计要由县规划委员会组织评审并依法按规定程序审批,真正使我县城镇建设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理性化轨道。
2、统筹协调,分步实施
城镇建设要办的事很多,在一个阶段内不可能面面俱到,齐头并进。因此要认真研究“钱从何处来,劲往何处使”的问题。应当把人民群众要求强烈,突破发展关系重大,国家投资倾向明确,前期准备工作充分的项目先一步实施。当前就是要加快滨江公园、北辰公园、老城增绿和一些在建项目的建设步伐。同时做好旧城改造、城市田园、红花大道等项目建设性详规,尽力促其早日开工。另外要量力而行,循序跟进安排和实施城镇的市政设施更新配套,以及街道、广场、市场、酒店、商品住宅等项目建设。并且要加快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步伐,逐步解决城镇低收入户和特困家庭的住房问题。
3、抢抓机遇,项目带动
高速公路、南水北调、水保治理、池河火电厂等项目,是我县城镇建设的“天赐良机”。随着与高速公路建设同步的“大两连接线”“石泉互通立交连接线”“池河互通立交连接线”“石泉汉江二桥”等项目的实施,不仅使县城、两河、池河优先承接大交通的带动,而且会进一步完善城镇的基础设施,拉大城镇骨架。国家即将启动的南水北调水保治理项目,将会为我们建设山水园林城市提供项目资金保障。华电大型火电厂若能落户池河,将会带动一批附属工业的兴起,不仅使池河与县城连为一体,成为新的工业园区,而且会使我县成为西北最大电力能源基地。为此,我们一定要支援好高速公路建设,配合好火电厂落户,实施好南水北调水保项目,这就象是把我县城镇建设挂在“高速列车”上,缩短我县城镇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赶上快速发展的步伐。同时我们还要不失时机的抢抓省委、省政府“四倾斜”政策机遇,加大我县农村公路、旅游开发、新农村建设的力度,并在各类项目中采取适度倾斜、资金捆绑,集中力量打造陕南最美丽的县城。
4、扩大开放,招商引资
这是各地加快城镇建设最重要的一条经验,更应该成为我县城镇建设的重要方略。凭借自身的努力和借助“外力”发展,好比“两条腿”走路,缺一不可。面对“入世”以后新的形势和贯彻省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以及我县发展所处的新的机遇期,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重新审视我县对外开放的水平和招商引资工作,关键是如何改善和优化投资环境,尤其是优化“软环境”的问题,弥补我们在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方面的差距。政府部门要在依法行政的基础上对资源配置、市场准入、审批程序、办事效率、税费征收等方面全方位制定优惠政策,并在招商、投资、建设、经营过程中讲诚信、重落实。司法部门要在社会治安、司法公正、法律服务、惩贪反腐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着力打造“重商、亲商、爱商、安商”的社会环境,树立“诚信石泉”、“平安石泉”新形象。并且要继续广泛深入地开展普法宣传和道德教育,提高社会法治意识,增强“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事事关乎石泉形象”的观念,树立石泉人热情友好、乐于助人、朴实诚恳、宽厚包容的本质共性。
5、城乡统筹,抓城带乡
城乡统筹就是城镇与农村、产业与农民、企业与基地统筹兼顾,协调互动。在互动中提高城镇自身的综合承载力,增强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力。
一是要在城镇建设中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着重是农产品加工业和商贸服务业,使城镇成为“一村一品”加工厂和批发市场,成为旅游消费的承接地和游客集散地,成为农业“转型”和农民“转业”的平台。
二是激活全民创业热情,释放全民创业能量。要鼓励市民创业、更要鼓励农民进城创业、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和外籍人员来我县创业,进一步改善创业环境,加大创业技能培训,帮促全民进市场、找出路、求发展,促进农民向城镇转移,在转移中实现增收致富。
三是认真解决城镇规划区中的村庄和农民问题。结合新农村建设,统一规划设计和建设开发,加快“城中村”向社区转变。同时做好户籍改革和社保扩面,多渠道、多途径增加就业岗位,加快高中扩招和医院扩建步伐,提高“窗口”行业和社区服务水平,体现和谐社会共建共享。
6、突出特色,打造精品
近几年,我们在县城做了不少工程,其中向阳大街(改造)、北辰公园(一、二、三期)、滨江大道(示范段)、滨江新城(一期)和人民广场等项目受到社会各界好评。人们的好评不仅仅是这些工程“实用”,而主要是这些工程的“特色”,“实用+特色+质量”就是精品。我们要建设的是休闲旅游城市,就要在县城各类工程建设中打造精品,我们要把石泉建成陕南最美的县城,就更要把县城重大市政工程和标志性工程都建成精品。当前,要着重抓好滨江大道(二期)、北辰公园(四期),以及樱花广场、广场南路、饶峰河防护堤等再建工程的建设施工,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基础上尽力增添和补充特色元素,使之建成精品。同时在滨江公园、老城增绿、城市田园、堡子湾新村、红花大道等拟建工程上,要精心策划、精巧设计、精湛施工,高起点、高标准、高品味地打造精品。在打造精品中要重视生态和文化元素,将建设的“重心”放在显山露水、建园增绿、张扬文化、突出特色上。并且还要作为规划设计、项目审批的一条原则。
7、综合整治,强化城管
随着社会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需要城镇建设要多、快、好,而且对城镇的美、洁、亮、畅、便等需求也越来越高。当前,我们在城管上的差距大,群众意见多,其中有工作问题,也有体制问题。首先,要解决体制问题,除城建局是城管主要职能部门外,相关的机构还有规划委、爱卫委、文明委、绿化委、综治委等。协管的部门有公安局、工商局、水利局、环保局、卫生局、林业局、电力局、广电局和城关镇。要进一步理顺上述各方的工作关系,主要是明确各自职能和涉管分工。要把长管不懈与专项整治结合起来,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其二,要从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市容市貌三个层面上建立规章,提出具体要求,制定方法措施,落实责任追究。其三,对于县城市政设施管护和城区环卫保洁采取责任包干。部分市政设施的管护可在城建局主体责任下分别由相关部门包干,例如水利局包干滨江大道和红花沟滞洪库;林业局包干北辰公园;交通局包干城区通村公路等等。并且,对城区背街小巷和村庄田园的环卫保洁由社区居委会和村委会包干。其四,加大公民道德教育和城管法规宣传,从机关到工厂、从学生到市民、从媒体到文件……采取各种方式和手段,广泛深入地做好宣传教育,营造“石泉是我家,我要爱护它”的社会氛围。其五,城建局和涉管部门要严格执法,恪尽职守,对于破坏市政设施、违规乱建滥放、垃圾乱抛滥撒,以及占道经营、违章养狗、燃放花炮等城市顽疾要依法严管重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