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调查研究>调研成果 > 正文内容

从固定观察点劳务输出研究县域劳务输出的问题和对策(三)

2008-09-27 11:04 来源:
字体大小:【

三、固定观察点劳务输出的特点:

1、分布范围广。不但有省外劳务输出,而且有省内、县内甚至乡内劳务输出,范围涉及14个省、市。

2、劳务输出以乡内打工为最高,达到50.96元,县内次之42.12元,省内第三24.8元,省外20.38元。(净收入)

3、涉及8个行业,以从事工业人数最多(16人),收入在8个行业中以运输业为最,达到7533.33元;建筑业次之,达到6722.66元;餐馆业第三,达到5933.33元;工业第四,达到5078.56元;美容美发第五,达到4700元;家政服务第六,达到3225元。

4、劳务输出人员就业素质低。在劳务输出的人员中,高中毕业6人,占12%,初中毕业15人,占30%,小学毕业29人,占58%,接受过各种培训的没有。

5、劳务输出工作稳定性差。全部劳务输出人员在外工作时间11970.5天,人均229.4天(其中最长的是301.5天,最短的64天),有4个多月的时间往返在回乡和寻找工作的过程中。

6、劳务输出获得的收入在农民纯收入中占有重大份额。在观察点上,138个劳力中,劳务输出50个,收入258569元,人均5171.38元。整个观察点农民平均获得1412.95元的收入,比例55.36%。以此测算全县劳务输出71038人,收入3.67亿元。计算办法:(农民工寄回、带回、转回的现金-出门时的路费等支出)×人民币的通胀系数,即为纯收入而不能将其计入工资性收入中。

7、组织程度低,农民工劳务输出到哪里、做什么?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完全凭自己的意愿随机而定。

四、劳务输出的作用

1、劳务经济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力在城乡劳务市场上流动,不但促进了输入地的经济发展,而且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作用,大量资金、技术、信息、观念的回流给相对封闭的农村经济带来了活力。

2、“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改变这个问题最根本的动力是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尽管农民转移往往从经济活动内容转变开始,但最终促进的是农民在居住方式、生产生活方式上的转变,从而实现农民身份的彻底转变。而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带来的家庭经济状况的转变,是发展劳务经济最直接的效果,观察点上,农民劳务输出的收入占整个观察点全部农民纯收入的55.36%

3、劳务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县域人力资本存量,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城乡差异最突出的是人的观念和素质的差异,是人力资本的差异,通过劳务输出加快劳动力转移不但可以促进农民在流动过程中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劳动技能,转变观念,最终实现人力资本存量提升,还可以激发农民创业、创新的热情和活力,促进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紧密结合,减轻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稳定,增进社会和谐,推进城乡一体化。

4、劳务输出为土地流转,集约经营土地,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效农业提供了可能。农村大量的劳动力转移使原本经营的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通过土地流转可以形成一定规模的集约化土地经营,提高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益,有利于传统农业对外开放,增加农民收入。

五、劳务输出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组织化程度低,基本处于无序状态。尽管我们在努力提高对劳务输出的管理,但是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本处于自发状态,相关制度比较欠缺。管理部门的作用发挥还不明显,农民外出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比较大。劳动力市场处于无序状态。

二是农民工素质低,城市就业竞争力与生存能力较弱。虽然我们在不断的加强培训,但与大量的劳务输出人员相比较却显得微乎其微。

三是制度存在歧视,现存的户籍、就业、教育、土地以及社会保障等制度使农民工进城就业、生活门槛高、成本高,医疗、养老保险等保障欠缺,合法权益维护还有差距。后续得不到有力保障,返乡归田人数多,收入不稳定。

六、关于劳务输出的几点建议

从现实的情况看,劳务输出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县域经济活动中大量的发生着,在农民纯收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政府管理部门要从各方面做好工作,使这项工作实现输出组织化、求职服务化、就业技能化、权益保障化,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县域劳务输出工作

第一、坚持市场和组织并重的原则。长期以来,市场在推动劳动力转移中作用十分明显,但是任其发展,在就业市场处劣势的农民工的流动就会出现各种问题,劳务输出受到限制,返流情况严重,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组织、引导和规范作用,在建立机制、完善制度,技能培训、岗位开发、信息服务、中介组织培育、规范和权益保障等方面狠下功夫,为劳务输出顺利进行创造良好、有序的环境,提高组织化程度。

第二、坚持内外并重的原则。扩大输出规模,提高转移率,从观察点和县域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劳动力流向省外,是我们的优势,但是东南沿海需求相对过剩,要注重在品牌塑造、服务质量和结构优化上加大力度。中西部地区需求相对旺盛。灵通信息,适时、适地的即时进行劳务输出是工作的重点。在就业形式严峻、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的情况下,省、市、县内的劳务输出也应得到高度重视,这是实现农民身份最终转变的重要基础。因此,要结合城镇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切实做好内部劳务输出,避免重外轻内,这是今后县域农村劳动力转移首先要注意的问题。

第三、坚持需求和培训相结合的原则。观察点在外务工的50人中,没有一人受过培训,职业中心累计培训3286人,这与全县71038名劳务输出人员相较比例甚微,管理职能部门当务之急是抓好农民工技能培训。要把发证、认证、竞赛和培训结合起来,提高实效性。

第四、坚持服务与保障并重的原则。实践中,我们比较注重农民工在转移前和转移中的服务,但是由于各种制度的缺失。转移后的保障比较弱,我们必须做好后续工作,一是做好权益保障,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明确要求输入地保护劳动者的权益,这也是对地方利益的保护,要成立由劳动、司法等部门组成的服务机构,与输入地加强对接和协调,维护劳动者的权益。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作好农民工的失业保障、养老统筹等制度的建立,不断弱化农民工对土地的依赖程度,促进农民完全转移。三是不断完善户口、教育、住房等制度,降低进城门槛,解决农民工落户城市、子女教育、住房等方面的问题,使劳务输出工作实现输出组织化、求职服务化、就业技能化、权益保障化。

 

注:文中所列收入为现价净收入,没有考虑货币通胀系数。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