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是当前“三农”工作的一个热点,各级政府都比较关注,但是各地发展极不平衡。根据我们多次组织的下乡调研,国内28个省市的70%土地流转仍然是自发流转的。目前普遍存在着三个问题,一是流不动,农民有意愿流转的数量高于实际流转数量。二是信息不对称,成本高,不规范。三是自发流转很难达成农业规模经营,尤其是成片经营。
从解决这些普遍性问题的角度看,慈溪土地流转规模化程度之所以较高,主要是政府引导的结果,是政府把握了地方经济和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中的新需求,并把伴随这种新需求而发生的各种利益摩擦、矛盾冲突纳入了一个有序的轨道,建立了一个解决机制。
目前,许多地方土地流转之所以效率低,关键问题还是对各种矛盾处理失当。而慈溪土地流转的成功,就在于比较好地解决了目前普遍存在的一系列矛盾。
其一,是经营者对投资长期收益稳定要求与流出户的流转意愿短期化的矛盾。慈溪做法是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段,适时调整政策,调整各种补贴方向,并结合农业项目开发,为规模经营者提供配套设施,找到了双方的利益平衡点。
其二,是农地成片经营的需要与部分小规模农户自营需要的矛盾。慈溪做法是土地整理完毕后,专门划出一块土地,给这些不愿流转的农户种,化解矛盾,不搞强制。
其三,是村集体土地共有权与跨区域资源优化配置之间的矛盾。土地流转有不少是跨村、甚至是跨镇的流转,慈溪以发展土地中介机构为核心,公开招投标,信息畅通,形式多样,使土地流转的各方都做到心中有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同时,慈溪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很注重对土地流转价格的指导、评估。一般说来,土地价格评估十分繁琐,成本比较高,而评出来的结果也不一定让农民所接受。为此,慈溪的做法是注重调查,调查一下平均的土地收入,了解一下农民的意愿。这种调查看上去似乎不如专业评估严谨,但是实际效果却比评估更好,贴近实际,为农民所接受。
另外,就是要在土地流转中正确区分政府引导与行政干预。到底什么叫引导,什么叫干预,其间的边界在哪里?在80年代、90年代,很多地方将土地流转面积多少作为政绩目标来考核,出现了很多强制性问题。现在慈溪虽然也搞目标考核,但是没有出现强制干预的弊端,主要原因就是政府切实尊重农民的意愿,操作规范。
(作者系:浙江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