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调查研究>调研成果 > 正文内容

加强和改进乡镇计生干部队伍的思考

2009-05-13 15:16 来源:
字体大小:【

加强和改进乡计生干部队伍的思考

 

人口与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干部是计生政策的执行者,是人口事业成败的第一要素,是促进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持续发展的最可宝贵的资源。计生干部肩负着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数量的艰巨任务。如何稳定基层干部队伍,调动现有计生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打造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好、热心计生事业、责任心强的计生干部队伍,是保证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推进省级优质服务区创建进程的紧迫任务和先决条件。

一、计生干部队伍现状

    (一)基本情况

全区总人口96万人,辖46个乡镇办事处871个行政村和47个社区,其中常住人口88万人。全区有育龄妇女200395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162685人,有流入人口3万余人、流出人口17万余人。

2006年以前,全区乡镇计划生育生育行政编制由各乡镇自行掌握,乡镇服务站事业编制为440人,实际从事计划生育共有635人,其中乡镇服务站从事计划生育为432人(专业技术人员307人)。现在全区乡镇计划生育编制为332人,其中行政编制71人,事业编制261人,其中缺岗4人,乡镇服务站实际在编人员为257人,与机构改革前相比减少378人,并且全区43个乡镇均在社会事务办中加挂有计划生育办公室牌子,在行政管理人员中有5人兼任社会事务办公室主任,其余均为计划生育助理员,又有包村任务,整天忙于其他事务,不能集中精力开展计生工作,整体力量相对不足,不能保证基层目前计生工作的需要。

作为全市最后一批创建省级计划生育生育优质服务区的县区之一。然而计生力量相对薄弱、技术服务严重不足等问题,却成为乡镇面临的普遍难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一是管理职责不明确。计生专干频繁更换,从客观方面分析,乡镇人民政府为计生干部的主管单位,计生干部的人选是由乡镇党委决定,乡镇计生办是乡镇站所中人员最多的组织,乡镇党委从衡量全局工作出发,会把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按照需要调整到其他岗位,造成计生干部非正常流失。从主观方面分析,个别乡镇领导对计生工作重视不够,缺乏制度政策,随意调整人员。区计生局只能指导业务管“事”,而不能管人,在计生干部人事调整中只有建议权,没有决策权,造成了经过区计生局、乡镇计生办培养的计生干部被随意的调整而束手无策。

 二是计生干部工作负担重。各级 “一票否决”的高压口号最终压在了计生干部的身上,加之计生工作有其特殊性,面积大,任务重,工作难,头绪多,群众不理解,落实高难度。计生工作只出问题、不出成绩,责任多、荣誉少;处罚多,奖励少;加班多、休假少。因此,计生干部只能将脱离计生工作做为寻求解脱的出路,加之上级强调计生干部的稳定性,不能全面理解和正确认识,很难做到业务专一,又加快了计生干部调整的频率,形成了恶性循环。

 三是计生干部的工作成绩评价难。由于计生工作的特殊性,对计生干部的工作能力、成绩考核仍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科学的量化指标来衡量,个人能力难以体现和评价。

四是计生干部待遇低。计生干部人员多,在乡镇机构改革中往往会被遗忘或忽视,在去年的公务员登记中,部分计生干部因进门时的身份限制,公务员职位难确认,工资其他工作人员相比低了一些。加之,乡镇计生干部大都是本乡本土的本地人,有的是一辈子都呆在一个乡镇,其工作调整、干部考评、竞争上岗、职务晋升、政治生活待遇等都受制于地方,而他们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广大百姓,或乡镇干部或村组干部的亲友、同学,大家早不见晚见,为顾及人情,免遭排挤、冷遇甚至是打击报复,大多数乡镇计生干部不愿从事计生工作。

五是技术服务人员严重不足。机构改革后,乡镇服务站人员中卫生技术人员仅为69人,其他216人均为宣传教育、药具管理、工勤人员,很难承担起量大面广的技术服务任务。在技术服务人员中会上环、取环、引流、结扎四项手术25人,能开展上环、取环、引流三项手术44人;能开展上环、取环两项手术有10乡镇,不能开展任何手术的有7乡镇。

  (三)造成的后果。 队伍不稳定是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更是影响计划生育水平提高的重要障碍之一。所以,频繁更换计生干部于巩固低生育水平,提高服务能力构成极大的影响。

一是影响计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计生干部的主要流失方向为乡镇的其他站室办,由于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其他站所相比工作难度较大,落实难度高、日常工作要求严,不论工作成绩的好坏频繁更换计生干部,会导致一部分计生干部采用拉关系、讲人情等手段跳出计生队伍,而不专心工作;一些没有进入计生队伍的干部也以未进入计生队伍为荣,致使部分乡镇办领导在用人机制上出现了误区

二是影响整体工作水平提高。频繁更换,计生干部使相工作处在低水平的循环状态,难以实现计生干部的专业性和基层管理的经常化、规范化、科学化难以提高工作整体水平。

三是浪费了资源。计生工作业务量大,专业性强,他们的工作能力是在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中逐步取得的,计生局每年都要举办培训班花费大量的经费,计生干部更换后,既浪费了社会资源,又耗费了实践工作经验。

四是影响计生工作的连续性。由于计生工作的客观规律性的存在,计生干部需要在包村期间清楚的掌握每一个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而这些情况有在逐渐的变化之中,计生干部长期在一个村内工作会熟悉该村的所有情况,而一旦更换,新的计生干部又得重新熟悉,这中间的断档也是造成计划外出生的最大隐患,也成为计生干部之间逃避责任最现实的理由。

五是影响计生干部能力的提高。大多数乡镇计生干部队伍都是由刚参加工作的年轻干部组成,工作热情较高,盲目轮换岗位,就会影响计生干部的事业心和他们能力的正常发挥,更不利于干部的培养选拔

  二、加强和改进计生干部队伍的建议

 (一)从源头上提高计生干部的素质关。

  一是严把入口关。在计生办、服务站进人公开招录工作中,坚持“岗位公开、条件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原则,严格标准,规范程序,认真操作,注重质量。一是要年富力强;二是能吃苦耐劳;三是知识经验丰富;四是热爱计生事业。如果条件具备,坚持“成熟一个,进一个”。

二是把好流出关。乡镇计生干部应交由县区统一管理,统一考核,坚持5年任期制。对于素质较低,不能胜任计生工作造成重大失误的,要在处罚后坚决予以调整;对于年龄较大,计生工作年限长难以适应工作要求的计生专干要建议乡镇党委给予调换照顾,形成新陈代谢的良性循环机制。

(二)健全五项机制,全面提高计生干部队伍素质。人口与计划生育队伍稳定性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也是计生局的协调统筹、驾驭基层工作能力的体现,要通过逐步摸索试点,制定制度,进而形成规范化的管理体现。长期以来,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对业务指导较为重视,对计生干部人事管理重视不够,对计生干部的培养多注重计生政策的培养,而在能力和素质培养方面重视不够,因此,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方法势在必行,将管事与管人相结合,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机制。

一是建立管理机制。以人为本,关心计生干部。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全社会营造尊重计生干部的氛围,为他们提供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进一步改善计划生育工作人员的待遇,稳定计划生育干部队伍,保留并增加县区乡镇计生干部岗位津贴,提供多种形式的经济收入支持,改善工作条件,提供多渠道的技术培训并从政治待遇上予以鼓励,计生业务技术人员一律由财政发放岗位津贴,按每月60元的标准予以发放;在乡镇、部门签订的责任书中,增设干部稳定性的考核指标,对于成熟型计生干部(3-5)年所占比重和相临年度计生专干的调整率及培育型(1-3)年计生干部的变动率,计生干部年内参加培训等情况设立指标,实行科学考核。

二是建立绩效考核机制。计生干部的管理由乡镇与区计生局双重管理,在计生局机关增设计生干部人事管理专职人员,建立个人档案,对计生干部录用、考核、包村业绩、培训、奖惩等信息实行跟踪建档动态管理,推行常规化管理,分类指导,引进相关人事管理软件,变被动为主动,变人情管理为人性化的科学管理,达到以制度管理人,用绩评价人的目的。同时,把计生干部考核列入区局干部联系乡镇、指导业务的一项内容来抓。

三是建立计生干部奖励机制。乡镇政府、办事处每年11月份和计生专干签订责任书,对宣传报道、信息化建设、系统录入、服务技能等方面对成绩突出的列入奖励范围,提高奖励标准,严格兑现;为了减轻计划生育干部工作压力,适当增加计划生育行政、事业专项编制;对于工作能力好,责任心强,从事计生工作年限在5年以上的计生干部建议乡直部门予以提拔。
  
 四是建立计生干部岗前培训机制。在培训中提高人才,在培训中发现人才,通过培训为计生干部提供广阔的发展天地,要把计生干部培训和党校轮训、公务员培训相结合,针对计生干部急需的信息化知识、医疗知识、系统操作、文档管理等进行培训,对表现好的给予奖励,并建立培训档案,推行定期轮培训制度,为计生干部打造发展平台;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要引导她们在拓宽领域、提高本领上下功夫,对取得相关证件的及时给予登记奖励,特别是在技术服务人员中开展技术大比武活动,实行一帮一的帮带责任制。

 五是建立科学的轮岗机制。面对计生干部交流少、晋升慢、工作缺乏活力的实际和创建省级优质服务区的艰巨任务,对一些业务精通,成绩突出,暂时不能提拔使用的计生干部,结合换届推荐提名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一些比较优秀,从事人口和计生工作时间较长的同志,通过轮岗交流的方式,调整到党委、政府综合部门锻炼提高,从而实现人人都懂计生工作,个个都是业务行家理手的目的,进而促进全区计生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王典根)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