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调查研究>调研成果 > 正文内容

宁陕县“一村一品”的发展与对策

2009-05-20 09:05 来源:
字体大小:【

宁陕县“一村一品”的发展与对策

宋礼孝

“一村一品”从字面上看就是一个村要侧重抓好一个产业或者一个产品。实践证明,“一村一品”符合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实际,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强村富民的具体行动。宁陕县位于陕西南部,地处秦岭南麓山区,具有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地貌,先天资源禀赋严重不足,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是全国贫困县之一。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过几年的实践,宁陕发展“一村一品”也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那么如何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吸收先进地区的发展模式来进一步完善和促进宁陕“一村一品”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本文就此进行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宁陕发展“一村一品”的现状及特点

据调查统计,2008年底全县已有34个村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生产格局,其中有4个示范村,30个推进村,主导产业发展明显加快。一是食用菌产业发展水平提高较快。据统计,2008年寨沟村从事生产袋料食用菌农户230户,发展袋料食用菌120万袋,总产值达220多万元,占该村总农户的71%,按一袋净赚1.5元计算,仅此一项为全村农民人均增收1700余元,占到总收入的70%以上。二是畜牧养殖业加快发展。华严村截止2008年底生猪饲养量达到6100头,100头以上养猪大户5户,正大模式标准化圈舍已达2500平方米,产业覆盖率达到77%,农民人均增收1400余元。三是大棚蔬菜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渔湾村2008年新建蔬菜大棚20个15亩,从事农户120余户,覆盖率达80%,人均蔬菜收入达1300元以上。该村黄开顺被确定为蔬菜工厂化育苗户,项目投资计划已下达,基础设施建设正加紧实施,项目建成后,他就负责全村大棚蔬菜苗的工厂化培育工作。四是农家乐旅游彰显特色。蒿沟村以党支部书记鱼胜梅开办的农家乐为中心,带动全村120余户从事农家乐产业,其中高标准农家乐20户,服务体系完善,为游客提供吃、购、玩、住一条龙服务。2008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接待游客2800人次,同比增长20%,旅游收入达28万元以上。这些村从事主导产业和产品生产的农户均已占到70%以上,来自主导产业和产品的收入已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明显高出全县及所在乡镇的平均水平。截止2008年底,宁陕已明确了4个“一村一品”示范村和30个推进村,并落实了县和乡镇指导的包抓责任。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示范村、推进村,广大农民要按照“根本在特色,做大在规模,做强在品牌,关键在提升”的要求抓好这项工作,要大力宣传“一村一品”的重要性,围绕当地产业做好产业发展规模、搞好品牌建设,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捆绑使用,各计其功”的原则,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向“一村一品”示范村和推进村倾斜。积极争取上级扶持投资30万元,分别向华严村生猪养殖标准化、渔湾村蔬菜标准化育苗、朱家咀村林下种草各扶持10万元。宁陕县“一村一品”工作开展已取得初步成效。

1、农产品区域化布局进一步优化

各地充分依托当地自然资源优势,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工作力度,引导和推动优势农产品向优生区域集中,使其逐步形成规模化、区域化发展态势,初步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和产品板块。如青龙村的袋料香菇、高桥村的核桃、六里村的板栗、渔湾村的大棚蔬菜、华严、长坪村的生猪养殖等。

2、农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一村一品”的发展推动着农村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张,这为农业龙头企业、各种农民专业协会以及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协会+基地+农户”等农业产业化模式不断得到推广,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得到提高,更多的宁陕特色农产品打入外面的市场。产加销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为加快发展“一村一品”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据统计,全县农业龙头企业6家,成立农民专业协会4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5家。太山庙乡长坪村友能腊肉厂投资80万元,年均完成产值百余万元,带动全村养猪4500多头,人均达4.5头,拉动本村群众增收10多万元,人均增收1000余元,走出了一条“公司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发展路子。城关镇青龙村从浙江松原县请回3名技术员,常年驻村入户,负责袋料香菇生产技术服务。几年时间全村袋料香菇生产户均在6000-12000袋以上。为确保袋料香菇稳定持续发展,村上成立了香菇生产协会,实行统一供菌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产品。为确保销售,协会牵头组建了专业销售队伍,在西安蔬菜批发市场开辟了固定销售网点,消除了菇农的后顾之优。仅此一项占到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在该村的带动下,全县发展袋料食用菌1500多万袋,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3、农产品品牌建设和质量安全水平得到提升

各地在发展“一村一品”过程中,都十分重视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对历史形成的传统老品牌加大保护和开发力度,同时,积极培育新兴品牌,“星星腊肉”、“江口核桃”、“金川板栗”、“广货街、城关镇的豆腐干”、“秦岭峡谷、汶水河漂流”、“蒿沟农家乐旅游”等一批农产品、劳务及旅游品牌的市场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影响力进一步增强,经济效益进一步显现。“一村一品”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方式推动了农业标准化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一直居全市前列。

4、工作机制基本建立

县乡都成立了“一村一品”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印发了“一村一品”发展规划,初步建立起了示范村以县级包扶为主,推进村以乡镇包扶为主,县乡部门参与的包扶责任制。大力开展宣传培训工作,推动了农业信息化规范管理。建立了主导产业管理台帐,做到了产业发展台帐明细化。为提高全县生态旅游农家乐建设服务水平,县“一村一品”办公室及农广校邀请市、县旅游局专业人事、市烹饪专家、卫生防疫权威人事,重点围绕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发展前景、服务接待技巧和礼貌礼仪、农家乐经营管理、卫生防疫知识、以及农家菜的制作技巧和创新方法等内容,培训农家乐业主120人,并组织他们到广货街镇蒿沟村进行实地参观学习,县旅游局专业人士现场指导。同时,分别就大棚蔬菜、畜牧养殖和食用菌等主导产业,邀请市、县技术干部对专业村的大户进行了培训及现场指导。各级财政也加大了对“一村一品”的投入力度,向4个示范村投入专项资金30万元。工作机制的建立及各项措施的落实,推动“一村一品”工作逐步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二、宁陕发展“一村一品”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在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下“一村一品”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展,但由于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宁陕“一村一品”的发展整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表现为“少、小、散、短、低、弱”,即符合全省“一村一品”示范村条件要求的专业村数量“少”,农户经营产业规模和人均收入“小”,主导产业与示范村分布“散”,产业链条“短”,产品科技含量“低”,适应市场能力“弱”。具体来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生产聚集度低,缺乏规模效益

宁陕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着多样的特色产品,但也表现出高度分散的状态,短期内难以形成较大的规模,主导产业和产品形成相对缓慢,这也是全县专业村数量较少的主要原因,目前全县初步形成专业村30余个,仅占总村数的30%,而达到省上“一村一品”标准的专业村仅占4%,专业乡镇还没有形成一个。

2、产业化程度低,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还不强

宁陕的特色产业和产品仍以传统的种养业为主,农产品加工业及农村服务业发展缓慢,农产品加工总量和高层次增值能力明显不足,产业链条短,龙头企业少,产业化水平低,整体上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尚不明显。

3、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农村劳动力素质与发展“一村一品”的要求不相适应

由于诸多原因,目前县乡农技人员结构很不合理,专业人员少,年龄和知识老化,出现了明显的断层现象,农技推广面临后继乏人的局面,这与“一村一品”发展中农民对科技的渴求很不相符。同时,农村青壮年劳力大多外出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以老人和妇女为主,科技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缺乏专业技能,难以适应“一村一品”发展的要求。

4、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已成为“一村一品”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国家近年来明显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但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粮食生产和民生方面,投入产业发展的资金很少。宁陕财政困难,县乡挤不出更多的财力,农民普遍缺乏投入能力,贷款难度大,而工商资本目前大多缺乏对农业产业投入的热情。因此,投入“一村一品”建设的资金十分匮乏,这也是各村反映最集中的问题。

三、宁陕发展“一村一品”的对策建议

1、加强教育培训,激发农民的创业精神

农村的问题,说到底是教育农民的问题,发展“一村一品”说到底是为广大农民搭建一个施展才华、创业致富的舞台,没有较高素质的农民做主体,“一村一品”只能是空谈。因此,在发展“一村一品”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此项工作虽然难以短期见效,但却是带有根本性的措施和途径,有关部门应积极探索农民培训的有效方法,尽快制定农民培训的中长期规划,有效整合各种农民教育资源,发挥农广校、县级职业教育中心、乡镇农民技校等阵地作用,支持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努力建设一支农民教育培训的专业师资队伍,率先开展对示范村、推进村村干部、种养大户、农村能人、产业带头人及农村经纪人等的培训,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逐步把广大农户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通过农村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来激发他们的创业精神,增强他们自我发展的能力,为“一村一品”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持。

2、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培育新型农民组织体系

“一村一品”规模化、专业化的特点必然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农民组织体系。一是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在示范村优先扶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创建和发展。合作社是真正属于农民自己的经济组织,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最为紧密,可以有效地增强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有力地提高其市场谈判能力,可以很好地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今后必然会成为“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最主要的市场主体。二是落实扶持政策,推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各种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实现村企结合,形成企业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加销一体化、种养加一条龙的产业发展模式,有效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其中关键要解决好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问题。

3、重视农技推广的公益性,不断提升科技服务水平

优良品种的引进示范、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及农业公共信息和培训教育服务等,具有明显的公益性质,要转变以往一些不全面的认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更加重视农技推广的公益职能,尽快研究出台宁陕的贯彻实施方案,启动并加快改革进程,努力解决农技推广体系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结构失调,保障不足等突出问题。不断加强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更好地发挥其主导和带动作用,使其按照“便捷、易行、实用”的原则,加快推进科技入户。积极尝试在示范村、推进村建立国家公益性技术推广机构的服务终端,为“一村一品”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4、加强品牌建设,不断提升产品竞争能力

市场经济就是品牌经济。因此,宁陕发展“一村一品”,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靠品牌整合资源,靠品牌壮大产业,靠品牌开拓市场。要研究制定“一村一品”品牌培育计划,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的产品申报驰名商标、名牌产品,积极参加国内外展示展销活动,加大宣传推荐力度,着力打造一批宁陕特色农业、生态旅游等名牌产品,增强其市场竞争力,提高“一村一品”的信誉度和知名度,推进“一村一品”品牌化发展。

5、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完善工作机制

一是加强政策研究,优先解决“一村一品”发展中比较突出的土地流转、养殖用地审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源整合等难点、热点问题,逐步建立一套支持“一村一品”发展的政策措施。二是尽快制定出台宁陕“一村一品”工作考核办法和驻村指导员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县直部门和乡政府的工作职责,夯实包扶工作责任,加强工作督查和考核,推动“一村一品”工作稳步发展。三是不断加大资金投入。要认真落实省市县“一村一品”规划要求,县乡财政设立“一村一品”发展专项资金,并将其纳入工作考核内容。加大项目争取力度,积极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倾斜扶持示范村、推进村产业发展,有效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带动农户自我投入,引导金融机构开展农户小额贷款业务,撬动工商等社会资本投资,逐步建立起农民为主、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体系,为“一村一品”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6、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

中国有一句俗语叫“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农产品生产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各地大多有自己的比较优势资源,譬如有的地方矿产资源丰富,有的地方区位优势明显,有的地方经商传统悠久,有的地方人文化底蕴深厚,传统的、具有优势的、历史文化产品也可以形成“一村一品”,只有结合实际才能发展好这项事业。在宁陕象金川的板栗产业,石沟的香菇,渔湾的大棚菜、江口的核桃等等,把这些优势变成品牌,这需要认清自身的优势。明确自己的产业定位,把比较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把产业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要把“优势”变为“特色”,如果刻意追求“一村一品”,一村不能共存“几品”,几村也不能共存“一品”,则是对“一村一品”内涵的最大误解。“一村一品”强调的应该是一个村至少要开发一种具有本地特色、打上本地烙印的产品,并围绕主导产品的开发生产,形成特色突出的主导产业。“一村一品”中“一品”并不局限在某些特定的产品,利用独特的环境资源吸引大批观光游客前来休闲和疗养,或者为城里人提供在农家住宿、吃农家饭、参与耕种和收割等农业劳动的“绿色旅游”,都可以算是“一村一品”的内容。所以,“一村一品”运动应该是囊括了旅游景点、文化设施、节庆活动等一切或具体或抽象的内容的。

宁陕发展“一村一品”就是为了提高地区的活力,挖掘地方资源优势,形成特色经济,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所以开展这项工作不但要抓到村,还要定到品,既要防止重规模、重数量,忽视品质、品牌的提升等现象,又要防止生产经营人员品德不高,“萝卜快了不洗泥”,自己砸了自己的牌子,断了发展的路子。所以,笔者认为发展“一村一品”首先必须把握三个要素,即:打造品牌、巩固规模、挖掘特色。特色是基础,品牌是关键,规模是手段,依靠特色发展品牌拓展规模,三者是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

自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发出了六个“一号文件”,都锁定“三农”问题,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措施,在贯彻落实这些政策措施的过程中,宁陕将发展“一村一品”作为重要工作之一,更加激发了全县上下和广大农民群众发展“一村一品”的热情,进而创造性的开展工作。相信这些将会为宁陕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奠定坚实的基础。

地址:陕西省宁陕县委农工部  邮编:711600

电话:13909157556

(作者系中共宁陕县委农工部副主任科员)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