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调查研究>调研成果 > 正文内容

把大鲵养殖作为我市农民增收的新产业来发展

2009-08-06 08:50 来源:
字体大小:【

  大鲵,俗称娃娃鱼,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动物“活化石”之称。它主要生长在海拔700米以上的山涧溪流之中,且以小鱼、小虾、青蛙等肉类动物为饵料,既是营养丰富的高档食品,又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我市地处秦巴山区,森林茂盛,溪流密布,是大鲵的重要栖息地,充分发挥这一特色资源优势,培育壮大大鲵产业,能够成为我市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新路子。

  一、  我市做大做强大鲵产业的现实条件

  (一)具有大鲵养殖的适生环境。

  我市拥有丰富的山涧溪流,境内共有大小溪流941条,河流密度为1.43千米/平方千米,水资源极为丰富,是我国野生大鲵资源分布最广的地区之一。根据大鲵生物学特征和生长繁殖的环境要求,我市的9县1区均为野生大鲵适生区。目前,我市宁陕、平利、汉滨、镇坪等少数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私营业主和农户已着手开展大鲵养殖。

  (二)具有大鲵养殖的产业基础。

  目前,我市已有6家注册公司正在进行大鲵的驯养繁殖,着手组织科研与酝酿深度开发;具备一定驯养繁殖能力的小规模养殖户60余家;在河边、沟边拦河、砌池建场,从事大鲵商品化养殖的农户达到200余户。全市累计养殖大鲵近5万尾。如宁陕县的达文、龙泉等三家大鲵驯养繁殖场,人工繁育与生态繁育大鲵技术,均已取得较大突破。尤其是龙泉大鲵养殖场仅去年成功繁殖小鱼15700尾,为国内39家星级酒店提供商品鱼2000尾,平均每条获利2000元左右,去年盈利180万元,实现产值300万元。目前,龙泉养殖场计划投资1亿元,园区征地60亩,规划年产幼苗5万尾,年养商品鱼2.7万公斤,年销售收入3.2亿元,实现利税2.3亿元,带动4个村400多农户从事大鲵商品化养殖,养殖规模达到3万尾。汉滨区叶坪镇东河口村王凤军,将房前溪流改道修砌了12个仿生态养鱼池,从1994年开始从事大鲵养殖,现有种鱼70尾,通过几年的探索,有5对种鱼能繁殖,还有60尾待繁殖。2003年开始繁苗成功,每年繁殖幼苗1200—1500尾,年收入超过20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全村215户,有98户按照仿生态模式养殖大鲵,现有种苗186尾,幼苗2100尾。平利县私营业主龙云廷创建的平利女娲大鲵养繁责任公司,在长安镇东河村投资近200万元建起1000平方米左右的仿生态养殖场,目前已投放种鱼60尾,小鱼3000多尾,计划年养种鱼500尾,年产幼鱼2.5万尾,年后将以“公司+农户”模式带动下游5个村近500户发展大鲵养殖。

  (三)具有大鲵养殖的广阔市场前景。

  大鲵作为绿色、营养、保健食品,肉质细嫩,风味独特,营养价值很高,备受人们推崇。成为高档宾馆、酒店的“特色珍稀菜肴”,正在增加的供应量决定了食品消费市场尤其是高端市场的的广阔前景。研究资料表明,大鲵含有胶原蛋白和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对滋补人体、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有奇效,在香港、台湾、东南亚等地被视为高档名贵滋补品。近期价格至少在2000元/公斤以上。据测算,全国每年的市场容量超过1万吨。如果内销和外贸并进,市场容量将会扩大,深度开发价值将会逐步提升。而目前市场能够审批供应年销售的数量不足20吨,在这种供需差额悬殊的情况下,将大鲵作为全市农村的新型产业,做好发展规划,搞好资金扶持,无疑是一种现实效益好,未来潜力大的新兴产业。

  大鲵的药用价值高,工业加工潜力大。大鲵是一种传统的名贵药用动物,全身都是宝,能润肺养肝、补气通血,对贫血、痢疾、霍乱、麻风等有显著疗效。大鲵富含金属硫蛋白,能有效清除人体内有害自由基和解重金属中毒,被称为人体“保护神”和“清道夫”。鲵皮治疗创伤有奇效,取皮贴伤口,愈合快,不留疤痕,加工成药膏,是治疗二级烧伤的特效药。

  大鲵具有深度研发价值。大鲵凭借水陆两栖动物的特性,生长在高山深涧之中,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水生演变成陆生的过渡性动物的活化石,其诡异的生活习性和历万劫而不死的强大生命力,给科学研究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它除了通过食补发挥其药用价值外,还可以通过深加工,形成以大鲵为主要原料的生物制品。这些纯天然的绿色生物制品,在我国营养保健品市场中,将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因此,充分利用大鲵的食用、药用和研究价值,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

  二、  我市发展大鲵产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目前我市大鲵产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与现有的资源和适生环境极不相称。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思想认识不够。长期以来,由于受大鲵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这种思维定式的影响,多数人认为人工驯养大鲵尤其是买卖大鲵是违规行为,多数人不敢养,既是养殖的规模也小,野生种群急剧减少,应有的开发利用价值没有得到体现。

  二是资金投入不足。大鲵驯养是新项目,大鲵开发更是新课题,无论是作为食品还是加工药品,都需要将大鲵驯养繁殖作为新产业,实行企业运作、规模经营。但由于市场可以提供的种鱼和幼苗数量少、价格高,普通农户想养而又缺乏一定的经济实力,资金短缺是导致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三是市场管理不规范。由于相关部门在市场管理中把野生大鲵和人工驯养大鲵等同对待,致使一些想养殖大鲵的农户不敢公开在市场购买种鱼和幼苗,还有一些已养有商品鱼的农户也不敢在市场上公开买卖。从而影响了大鲵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三、对发展大鲵养殖产业的建议

  做大做强大鲵特色产业,把我市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使我市大鲵这一珍稀物种成为优势产业和特色品牌产业,必须解决好以下问题。

  (一)转变观念,加快发展。准确理解和把握《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相关规定,做到保护与开发并重,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消除思想顾虑,使全市上下都充分认识到只有实行大规模驯养、企业化经营才能达到保护野生珍稀动物的目的,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一旦形成,将决定着我市大鲵驯养和开发的速度、规模和效益。

  (二)整合资金,扶持龙头。大鲵资源开发利用政策性很强,建议由水利部门牵头,联合相关部门成立大鲵产业化领导小组,指导全市大鲵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在全市范围内采取有效措施整合社会资源,优化对大鲵基础产业资源的配置。按照“集中亲本资源、集中技术人才、集中发展资金”的原则,采取“集中繁殖、分散养殖、统一销售”的方式,鼓励中高山区有条件的农户,充分利用小沟小溪资源,采取独资或合资经营的方式,积极给予养殖户信贷资金支持,大力发展大鲵养殖产业,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使大鲵总产值达到20亿元,按260万农村人口计算,人均净增产值769元。

  (三)规范运作,稳步推进。大鲵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按照国家规定,大鲵繁殖到子二代,一部分用于野生放流增殖资源,其余部分可用作商品。其商品市场只能随着人工繁养技术的提高和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张而逐步放开。一要完善技术推广体系,加强技术推广培训,帮助群众及时解决养殖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二要加强执法监督,保护大鲵在市场上的合理流动,重视保护合法养殖和经营的积极性,推进大鲵在我市规模养殖和有序经营氛围的尽快形成。三要通过“公司+基地+养殖户”的方式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走“联合经营、统一办证、分级管理、规范运作”的路子,使大鲵产业受到法律的保护、政府的支持和农户的广泛参与,逐步成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