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调查研究>调研成果 > 正文内容

建立增收规划体系加快农民增收步伐——石泉县农民增收规划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

2009-11-17 19:54 来源:
字体大小:【

 

按:石泉县委农工部按照石泉县委的安排,对县委作出的“农民增收坐标管理”这一重大决策,跟踪调研实施情况,形成的调研报告清晰、透彻、实在,让人一目了然。此举为党委、政府如何发挥农工部门的作用和全市政研、农工部门如何发挥职能作用做出了样子,现予推荐,以供借鉴。

 

 

                                       市委政研室

                                     2009年11月17 

 

 

建立增收规划体系 加快农民增收步伐

——石泉县农民增收规划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增收工作,坚持把推进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以强村大户战略为抓手,突破蚕桑,狠抓生猪,扩大劳务,力促创业,繁荣二、三产业,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农民收入跨越式增长。按照“户调查、村统计、乡汇总、县分析”和“目标到乡镇、增收到产业、项目到乡村、计划到农户”的方法,科学编制了石泉县农民增收五年规划、三年行动计划和当年增收方案,提出了“两年超过全市、五年赶超全省、十年跟进全国”的农民增收目标。通过近两年的农民增收规划实施,农民增收的效果如何?对此,按照县委书记邹顺生的指示精神,县委农工部组织干部,深入全县乡镇、村组及农户,对农民增收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在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

一、农民增收规划实施基本情况

2008年,全县农业生产总值为74730万元,同比增长8.2%,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770元,农民人均增收543元,同比增长25%,超规划任务4.5个百分点。200919月,农业生产总值为79400万元,同比增长9.4%,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104元(2008年同期2269元),农民人均增加纯收入835元,同比增长27.5%,超规划任务7个百分点。

(一)蚕桑产业:2008年,养蚕发种9.03万张,较上年净增1.08万张,同比增长13.6%,蚕桑及桑枝菌、桑园套种洋芋等综合收入为1.4亿元,同比增长5.5%,为农民人均增加纯收入594,超规划任务3.2个百分点。另外天成、天新一批茧丝绸工业集群形成,蚕桑深加工企业总产值1.98亿元,当年蚕桑产业实现综合收入3.38亿元。2009年,养蚕发种10.014万张,同比增长11%,蚕桑及桑枝菌、桑园套种洋芋等综合收入为1.59亿元,同比增长7.2%,为农民人均增加纯收入675元,超规划任务3个百分点。另外蚕桑深加工企业总产值2.49亿元,当年蚕桑产业实现综合收入4亿元。

(二)畜牧产业:2008年,生猪饲养量为37.4万头,生猪存栏17.49万头,生猪出栏19.91万头,当年生猪产业实现产值1.9亿元,为农民人均增加纯收入806元,超规划任务3.3个百分点。2009年,生猪饲养量为35.5万头,生猪存栏20.26万头,生猪出栏15.24万头,当年生猪产业实现产值1.68亿元,为农民人均增加纯收入713元,超规划任务4.8个百分点。

(三)特色产业:2008年,种植烤烟6012亩,产值600万元;种植茶叶11500亩,产值320万元;石泉和喜河两大库区养鱼,产量567余吨,产值480余万元,种植中药材9032亩,产值700万元,当年特色产业实现产值2100万元,为农民人均增加纯收入137元,完成规划任务50%2009年,种植烤烟7100亩,产值750万元;种植茶叶11600亩,产值500万元;石泉和喜河两大库区养鱼,产量700余吨,产值600余万元,种植中药材4000亩,产值800万元,当年特色产业实现产值2650万元,为农民人均增加纯收入173元,完成规划任务54%

(四)劳务产业:2008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6万人,其中劳务输出3.9万人,有组织输出1.9万人,劳务经济收入3亿元,为农民人均增加纯收入1300元,超规划任务1.7个百分点。2009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4万人,其中劳务输出4.2万人,有组织输出2.8万人,劳务经济收入3.4亿元,为农民人均增加纯收入1310元,超规划任务2个百分点。

(五)二、三产业:2008年,以旅游产业带动餐饮、运输、工商、宾馆服务等二、三产业发展,实现综合收入0.96亿元,为农民人均增加纯收入407,超规划任务5.5个百分点。2009年,以旅游产业带动餐饮、运输、工商、宾馆服务等二、三产业发展,实现综合收入1.03亿元,为农民人均增加纯收入437元,超规划任务5.2个百分点。

上述20091--9月全县农村五大产业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3282元,超过全市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770元,净增512元;超过全省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136元,净增146元。

二、农民增收规划实施效果分析

(一)从农民收入数字构成看效果。2008年至2009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以25%的增幅增长,其中:工资性收入为852元,占31%;家庭经营性收入为2168元,占61%;财产性收入为99元,占3%;转移性收入为177元,占5%。在家庭经营性收入中,一产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603元,占58.9%;二产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57元,占27.8%;三产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62元,占13.3%。由此看出家庭经营性收入是目前农民收入的主体,而在家庭经营性收入中一产收入所占比重偏大,二、三产业收入比重小,反映出农业收入与“非农”收入结构不合理。农民收入水平越高,“非农”收入比重越大,收入增长越快,三者呈正相关性。

(二)从农民收入增长幅度看效果。2005年前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平均低于10%2006年至2007年平均低于20%。农民增收规划实施第一年的2008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5%,高于2005年前的13.5个百分点,高于2006年至2007年的7个百分点。其中:蚕桑、畜牧、二三、劳务等四大产业对农民增收贡献最大,增长幅度分别高于20073%4.8%5.2%2%

(三)从农民收入增长特点看效果。蚕桑是农民增收的强劲引擎。抓住国家“东桑西移”政策机遇,大力实施产业强村大户战略,着力打造西北蚕桑大县,做大、做强、做精蚕桑产业。全县蚕园面积为8.3万亩,从事养蚕农户为2.81万户,占总农户的77%,其中养蚕大户1380户,占蚕农5%2008年至2009年蚕桑产业实现综合收入分别为1.4亿元、1.5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0%以上,蚕桑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同时,蚕桑产业带动并形成茧丝绸及副产品企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后端丝绸深加工制品的附加值。天新、天成等三大茧丝绸加工企业形成规模生产经营,年产值近2个亿。生猪养殖是农民增收的助推器。强力推进生猪“百千万”工程,引导农民变“副业型”饲养为“主导型”经营,加快生猪养殖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和生产标准化进程,初步建成全市生猪养殖大县。止20099月底,累计建成100头以上的养猪大户1025户,其中万头养猪场7个、千头养猪场58个、百头养猪场960个,建标准化圈舍66350平方米。年生猪存栏20.26万头,生猪出栏15.24万头,猪肉产量12000万吨,产值16800万元,为农民人均增收1098元。劳务经济为农民增收撑起一片蓝天。坚定不移地把劳务经济作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来抓,整合人劳、职教力量和设施条件,开展多途径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务人员技能素质,实施“订单式”培训和“订单式”输出。与北京、深圳、珠海、广州等地建立劳务输出基地,拓宽劳务市场,更多地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年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5万余人,劳务收入3亿元,为农民人均增收1300元。旅游带动二、三产业发展成为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近年来,我县依托县内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和独有的绿色生态资源,以建设陕南最佳旅游城市为目标,按照“生态、休闲、农家”游的发展思路,高起点规划,着力打造燕翔洞、中坝大峡谷等一批精品旅游景点,并以此带动后柳水乡水上游、农家休闲游。在每年的“五一”、“十一”旅游高峰期,县内酒店、宾馆爆满,鬼谷子腊肉、蚕桑制品、五彩花生、竹筒酒、香菇、木耳等地方特产销售两旺。据统计,年接待游客35万人,以旅游带动二、三产业发展,实现综合收入1.03亿元,为农民人均增收1120元。

三、农民增收规划实施中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县用规划引领、抓产业带动、建落实机制,在促进农民增收中进行了大胆实践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与全国、全省农村大形势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农民增收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推动农民增收措施还不够到位,增收信心不足。少数基层干部对农民增收思想重视不够,工作仅仅停留在规划建档上墙,没有真正把主要精力放在抓产业、促增收上来,抓增收措施不到位,个别乡镇、村缺乏强有力的组织推动力,农民增收工作无实质性进展。

(二)自然地域条件差别大,拉大农民增收。2008年,一类乡镇与三类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差约1000元左右,高山村与川道村相差超过2000元,而且这种差距逐年呈加大趋势。在入户调查中选择了450户农户的收入情况进行统计,其中:条件好的152户,2008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580元;条件一般的149户人均纯收入达3000元;条件很差的149户人均纯收入仅为1213元,好和差农户人均纯收入相差达3349元。我县由于三分之二为山区,贫困人口多集中在中、高山,生活生产环境差,无发展产业优势条件,这种地域条件差异性,拉大了农民增收差距。

(三)农民收入结构不合理,影响农民增收。据调查资料分析,在家庭经营性收入中一产所占比重近六成,而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四成,说明目前我县农村仍然以农业收入为其主要来源,农村大量劳动力固守在农业上,导致农业生产效益低下,这是农民收入增速缓慢的主要症结。农业收入与非农收入结构上的两极分化,直接影响农民增收。

(四)产业化水平低、工业化和城镇化相对滞后,制约农民增收。我县农村产业在中、省涉农项目资金支持带动下,县财政尽管拿出一定量资金投入“三农”,但设施基础较差,抗自然灾害能力不强与农业需求资金差距较大,加之受农业比较效益差和农户自身经济实力的影响,农户用于产业投入很有限。农业产业受行政区域分割,各自为阵,产业规模小,产品不优,市场竞争不强,“农户+合作社+企业”的利益与风险共担机制尚未形成。随着国有集体企业改制转型,催生了一批民营企业诞生,但规模以上企业少,带动作用有限,制约了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劳务输出尽管实现了量的扩张,但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主要从事建筑、搬运、井下、餐饮等技术含量低的体力劳动,工作不稳定,收入不高。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或放缓农民增收的步伐。

四、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对策

我县农民收入水平与全国、全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要从根本上解决县城经济发展的短腿,保持农民增收持续增长,必须坚持“用规划引领、抓产业带动、建落实机制”的工作思路不动摇,坚定不移地发展蚕桑、畜牧、劳务、旅游等主导产业,进一步强化农民增收工作,确保农民增收规划目标的实现。

(一)完善机制,狠抓农民增收措施落实。要从农村工作战略高度认识农民增收规划的重要性,把农民增收作为统揽农村工作总抓手,狠抓增收措施落实,真正做到增收规划到村,增收项目到户,增收措施到人。要建立完善农民增收目标考核体系,将农民增收规划目标任务单列考核,纳入各乡镇、各部门年奖励、公务员评优评模和干部提拔使用的范畴。通过强有力的奖惩激励机制,加快农民增收工作步伐,确保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

(二)产业带动,构建农民增收新格局。突破发展蚕桑、畜牧两大主导产业,以强村大户建设做大产业规模,实现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提升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壮大龙头企业实力,健全“公司+农户”经营模式,完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帮助农民防范市场风险,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坚持把劳务经济作为农民增收的大产业来抓,加强技能培训,健全信息网络,开辟输出渠道,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全县外出务工人员达到6万人,收入突破4亿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池河、杨柳两大产业园区建设步伐,吸纳更多的农民入园就业、创业,不断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依托区位和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燕翔洞、中坝大峡谷等精品旅游景点,并以此带动餐饮、运输、宾馆等二、三产业快步发展。加大县城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有能力、善经营的农民进城创办企业,促进农民增收。

(三)政策扶持,切实增强农民增收的后劲。全面落实中央各项惠农政策,用足用好奖扶政策,制定出台新的产业扶持政策和保护政策,积极跑项目争取资金,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降低农民生产生活成本,加大农村信贷资金投入,加大对茧丝绸、生猪等龙头企业、低收入农户的扶持力度,帮助农民增收。积极做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把过于分散的土地集中到种养大户、科技能手手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增加农业规模效益。大力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阳光工程”,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农业实用技术和务工技能培训,提升农民自身素质,促进农民增收。全面落实各项减负政策,建立健全农村合作医疗、义务教育、低保、养老等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消除农民后顾之忧,实现减负增收。

(四)强化服务,营造农民增收的良好环境。农村工作要体现在抓农民增收上,项目建设要围绕农民增收来抓,使项目、资金、人力都向农民增收上倾斜,形成服务增收的良好格局。完善农技服务体系,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加强技术推广、示范引导、信息服务,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实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积极探索蚕桑、畜牧等产业合作社运作模式,规范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领农民闯市场、打品牌,帮助农民增收。加大农资市场监管力度,强化价格干预和监管措施,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的违法犯罪行为,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围绕增收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增收,搞好农村党组织“升级晋档”工作,全面推进农民增收工作迈向新起点,为县城经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