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调查研究>调研成果 > 正文内容

镇坪县农民增收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2009-11-17 20:19 来源:
字体大小:【

 

镇坪县农民增收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中共镇坪县委副书记 田延国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到2020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镇坪作为农村人口占85%的山区农业县,如何促进农民增收?带这个问题,我对全县农民收入情况进行了调查,形成了一些思考。

一、镇坪县近年来农民收入现状

近年来,在党的惠农强农政策的推动下,镇坪县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生猪产业,改善农业基础条件,推广农业科技,农村经济保持了稳步增长势头,农民收入总体呈现增长势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242元增至2008年的2646元,年均增幅14%,8年翻了一番。其中,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上年增加462元,增幅达21.2%,步入快速增长时期。

从收入结构看,工资性收入比重不断提高,2008年达1598元,占收入总数的60.4%,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量的贡献率均超过44%,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民增收的支柱性因素;家庭经营收入达767.4元,占收入总数29%,比重总体逐渐下降,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量贡献率为33%,是农民增收的基础性因素,其中以种养业为主的第一产业收入占22.9%,二三产业占6.1%;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分别是77.1元、204元,占2.9%7.7%,但增量贡献率超过总量贡献率,是农民增收的成长性因素。可以看出,镇坪农民增收已从农业生产收入占主导地位逐步转变为以工资性收入为重点、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以二三产业和转移性收入为补充的格局。从横向对比看,农民收入水平与全国、全省、全市比仍有较大差距,2008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较全国4761元的平均水平低2115元,较全省3136元的平均水平低490元,较全市2768元的平均水平低122元,为全国的55.6%、全省的84.4%、全市的95.6%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达到3.81,呈上升态势。

二、制约镇坪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分析客观原因,一是资源约束加大增收难度,我县农业人口多,耕地等资源少,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条件差。二是农业经营分散潜存增收风险,产业生产经营规模小,抗风险的能力弱,无法形成规模效益,农业增长对农民增收贡献不大。三是农业低效阻碍增收进程,农药、化肥、籽种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加大了经营成本;人工劳作程度较大,机械化程度低,影响生产效率;农产品总体质量不高,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降低了农产品附加值;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影响农产品市场销售;农业科技力量不足,农业发展缺乏后劲。四是城镇化进程滞后限制农民增收空间,城镇规模小、布局散,工业化发展程度低,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吸纳和带动农民转移就业的能力有限。

分析主观原因,一是无“心”增收,农民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态和高不成、低不就的思想,“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油盐”的传统思想观念依然存在,没有发家致富的紧迫感和长远打算,很多就业岗位、赚钱机会让给了外来农民工;二是无“为”增收,农民自我发展的意识差,怕冒风险、不敢投资创业,难以用手中的资产获得更大的效益;三是无“技”增收,农民素质普遍不高,缺乏劳动技能,无法适应非农产业的发展要求;四是无“力”增收,部分贫困家庭无劳动力,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仍然存在。

三、有利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近几年来,国家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减负增投,为农民增收注入了活力,创造了增收环境和空间;中央持续对事关“三农”工作的大政方针作了重要体制与制度性规定,并连续出台6个一号文件,配套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农民增收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也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创造了较好的环境,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动力;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县生猪“一县一业”建设规模和效益不断提升,在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逐年增加,农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空前改善,为农民增收奠定了基础。200919月,全县农民增收势头强劲,人均现金收入达2357元,同比增长17.3%

四、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主要对策

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是保增长的重点内容、保民生的突出任务、保稳定的重要基础。要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增加农民收入的各项要求,和省委书记赵乐际、省长袁纯清在镇坪调研时的讲话精神,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农民增收。

(一)着眼长远强规划,高点定位引领增收。我县要在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646元的基础上,从2009年起连续4年使农民人均增收600元以上,到2012年才能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赶上全市、全省平均水平;再通过8年努力,达到人均1万元左右,才能紧跟全国平均水平。因此,要按照巩固基础性因素、壮大支柱性因素、培育成长性因素的思路,结合村级党组织“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制定全县农民增收综合规划、专项规划和阶段工作方案,采取户调查、村统计、乡汇总、县分析的办法,摸清增收底子、找准增收点、算好增收帐、填写增收卡,建立横向到产业、到项目、到责任领导、到责任部门,纵向到乡镇、到村、到户、到人的农民增收坐标体系,形成人人明确增收办法、户户制定增收计划、村村都有增收目标的规划格局。

(二)农业内部挖潜力,提升效益推动增收。以生猪“一县一业”建设为主,以粮食、药材、林副产品为辅,坚持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营销,推进农业产业化,挖掘农业内部潜力,扩大农民经营性收入。一是率先发展生猪“一县一业”。抓住生猪市场回升的有利时机,走“大户带动、小区发展”的路子,突出圈舍建设、良繁体系、疫病防治、市场销售等关键环节,着力抓好万头村和万头场建设,进一步扩大强村大户、专业场家规模,全面建设25万头绿色商品猪基地,到2012年达到人均5头猪,实现农民人均增收1600元。是加快发展林业产业。着眼林业资源开发,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保证每个农民都有一份林地,大力发展板栗、核桃等干杂果和生漆、食用菌等传统特色林产品;加快林权管理配套改革,建立林权交易平台;鼓励农民上山进林抓好“小秋收”,支持企业进行林产品精深加工,创造新的农民收入增长点。三是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全力支持镇坪腊肉公司、博森制药、逢春制药等龙头企业,加大技改扩能、产品研发力度,实行生猪、药材订单收购,大力生产“镇坪腊肉”等适销对路产品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让农民在产业化进程中增收。四是强化农业服务。坚持政策性增收与服务性增收相结合,不折不扣地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通过设立农业风险基金、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构筑农业风险补偿机制,降低农业风险;重视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三)深化改革添动力,夯实基础助动增收。要突破一切限制农民增收的体制性、制度性障碍,营造良好政策环境,促进农民收入与县域经济同步发展、协调增长。一是深化农村改革。规范和扩大土地经营权流转,提高土地的使用率和产业率,有序实现土地集中、产业聚集和经营集约,盘活土地、林权、房产等资产,使农民获取利息、租金、股利、红利等收入改革创新农村金融信贷体制,加快推行以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为重点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创新,搞好村级互助资金社试点,破解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加大对生产设施建设的支出,确保财产性收入的增长;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农民进城务工的各种不合理规定和收费项目,降低就业成本,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和转移。二是改善农村社会民生。大力实施教育、卫生、计生、文化等民生八大工程,抓好农村小学生营养早餐、乡镇卫生计生资源整合、育龄妇女健康检查等重点工作,解决一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启动农村养老保险,建立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机制,对低收入群体进行帮扶救助,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夯实农民增收基础。三是改善农村基础条件。抢抓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突出农田、水利、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策划包装涉农项目,建立农业项目库,设立项目争取奖励基金,力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镇坪;以生猪“一县一业”、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优质资本发展产业;整合农业、扶贫、土地、水利等涉农项目资金,按“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捆绑使用、各计其功”的原则,通盘考虑、统一配置、集中投放、形成拳头,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复垦整理、中低产田改造和小流域治理等重点项目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撑。

(四)提高素质强能力,发展劳务促动增收。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市场动作、专业培训、规范管理、全程服务”的劳务经济发展路子,形成培训、就业、维权、创业四位一体模式。一是强化农民教育培训。据国内外经济学家分析,我国农民学历教育每增加一年,其收入就可以增长3.6%5.5%。针对全县农村劳动力初中及以下人群占50%以上的实际,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成果,加快普及高中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实施“人人技能工程”、“阳光工程”、“雨露计划”,通过培训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实现由体力型输出向技能型输出转变二是发展壮大劳务经济。抓住经济企稳回升、企业用工量增加的有利时机,以县劳动部门为龙头,建立县有中心、乡有站、村有信息员的服务体系,发挥技能培训、信息中介、价格指导、维护权益、协调服务的作用,有组织地进行劳务输出,使全县外出务工农民稳定在1万人左右。同时,引导农民“离土不离乡”就地就业增收,投身农业产业、重点项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由单一输出向多元输出转变。三是引导扶持返乡创业。努力创造良好环境,从资金、技术、信息、税费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大力扶持外出务工农民返乡从事生猪产业、领办二三产业、吸纳村民就业,以创业带就业、促增收。

(五)统筹城乡拓渠道,依靠非农带动增收。把加快城乡一体作为战略举措,加快二、三产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步伐,不断提高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增加工资性收入。一是加快工业化进程。抓技改增实力,抓骨干带群体,抓园区聚产业,以水电、食品、矿产、医药为支柱,重点加快南江河干流水能梯级开发,规范煤炭生产,加快博森制药公司新药研发,扩大逢春制药公司林麝养殖规模,培育规模以上企业;积极建设绿色工业园区,聚集生产要素,打造企业发展平台,不断增强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二是加快城镇化进程。抢抓全省重点镇项目建设机遇,按照“31/3”(县城、集镇、新村各居住全县1/3人口)人居规划,尽快修编城乡建设规划,形成以县城和文彩新区为中心,以曾家、钟宝集镇为两翼,以平镇路、岚镇路、曙双路、石鸡路四大干线为点轴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布局,推进城镇的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三是发展生态旅游。加快编制旅游规划,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以城镇周边、公路干线、主要景点沿线布局,建设旅游重点村,做大做强“自然国心”旅游品牌;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以餐饮、建筑、装修、运输、商贸流通为重点,大力发展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等非公经济,带动农民增收。

(六)围绕政策抓落实,创新机制保障增收。一是坚持包抓帮扶机制。健全完善领导联乡、部门帮村、干部帮户的联帮机制,积极帮助解决发展中的难题,因村因组因户做好政策宣传、技术指导、科技帮助、对比算帐等工作,搞好便民服务、信息服务、生产服务,提高农民增收致富的积极性。对创业型农户,引导做大做强,推进二次创业;对劳务型农户,解决后顾之忧,做大劳务经济;对种养型农户,壮大经营规模,发展现代农业;对兼业型农户,加强培训指导,促进转移就业;对贫困型农户,加大扶持力度,加快脱贫增收。二是创新农村基层党建机制。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实施能人带动,把那些观念新、懂经营、会管理、有胆识的农村致富带头人选进村两委班子,强化基层党组织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三是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把农民增收作为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坚持经常性检查与集中检查相结合,把考核结果与干部任用、评先评优相结合,在全县形成比拼赶超促增收的浓厚氛围。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