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做强安康现代水产业的初步思考
市委政研室综合科科长 方 巍
安康水产占全市农业百亿增收工程的三分之一,是十大增收产业的一号产业。2010年,全市共发展拦网养鱼面积1.58万亩,发展网箱养鱼1.6万口、面积40余万m2,大水面投放鱼种500吨,发展大鲵养殖场63家,养殖大户600户,养殖大鲵8万余尾,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5万吨,实现渔业总产值4.2亿元,比2009年净增2.63亿,成为我市多年来水产养殖发展最快最好的一年。虽取得较为可喜成绩,但目前整体上处在起步阶段,存在着产业地位不突出、经营分散、种苗缺乏、科技推广和服务滞后等几个当务之急的问题,通过调研分析,形成了几点初步思考和看法。
一、明确发展定位。陕南水资源丰富,条件优越,发展新兴水产业得天独厚,增值潜力和市场容量巨大,而且比较效益优势突出。特别是养殖商品大鲵利润是成本的6—10倍,繁殖种苗利润更是高达8—45倍,当前其它种养项目无法比拟,还可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扩大劳动就业,真可谓朝阳般的黄金产业。正因如此,汉中抢先一步跑在了我市前头。从比较看,全市水资源总量252亿立方米,占全省58%,而汉中146亿立方米,占全省33%,多于其五分之二;可开发利用水域面积30多万亩,而汉中只有8万来亩,是我们的四分之一;2010年渔业总产值4.2亿,而汉中已达到20亿,却是我们的5倍,总体上呈现出“两多一少”和“大水面、小产值”状况,也离全市2012年形成渔业生产能力35亿元、2014年净增产值34亿元的目标相差甚远。当前水产业是奠定基础、快速扩张的关键时期,面对较大差距,各级务必应统一思想,明确将发展安康现代水产业作为主导方向,突出其新兴领头产业地位,跟当前抓畜牧一样抓水产,依据规划分年度确定的目标任务,采取超常举措,加快做大做强,确保如期见效。
二、建立发展机制。大鲵养殖出产值20亿元是决定成败的重中之重,为加快形成大鲵产业发展体系,并最终实现产值效益,市、县政府应尽快研究制定大鲵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从指导思想、发展目标、经营机制、服务体系和政策措施着手,重点培育市场主体,紧紧依靠龙头带动,多方开展合作经营,大力提升发展层次,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向繁种、养殖、供应、加工保健美容产品和销售一体化方向迈进。鉴于大鲵养殖申报条件较高、管理较严、准入较难、成本较大的现实,从产业起步时就应打破各自为战、分散经营的常规格局,树立“全局一盘棋”思想,在全市范围内分东西北中五大板块建立集种苗聚合、驯养繁殖、生产经营性产业龙头,大力培育和扶持其取得各种市场通行资质,在此旗舰下,对内组建重点镇村专业协会,将区域性分散繁养大户组织起来,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收购、统一加工,对外实行统一营销,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区域基地+养殖农户”的市场一条龙运作模式,走出一条市域统筹的产业化、规模化和高效化养殖之路。
三、加快种苗繁育。建立良种繁育体系是发展水产业迫在眉睫的紧事要事。目前不管是大水面养殖,还是特种养殖,种苗缺乏已成为制约全市规模发展水产业的主要障碍,有很多积极性较高的农户建起了养殖配套设施,却四处打探而无苗可养。依靠外调成本大,风险高,疫病难控制,且成活率低,这条路子行不通,只有加快建立自己的繁育基地才为上策。大鲵养殖应依托宁陕龙泉、平利女娲、汉滨神龙、镇坪生科、石泉晨明等一批初具规模的龙头繁育公司,仿照“宁岚合作”模式,进一步整合大鲵亲鱼资源,推广人工繁殖技术,加快驯养繁殖速度,尽快形成50—100万尾的出苗能力。大水面鱼苗应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康水产试验示范站,在调整改造提升现有良种场的同时,再新建汉滨、旬阳两个较大规模的良种场,突出叉尾鮰、匙吻鲟、胭脂鱼、淡水白鲳、鳜鱼等新引进名特品种,设计年繁殖水产种苗一亿尾。汉中已挂牌“中国大鲵之乡”,我市应从品种源头上抢在汉中之前,加快申请陕南生态富硒大鲵原产地和绿色无公害水产品基地认证,力创“秦巴富硒大鲵”、“安康富硒水鲜”两个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四、推广科技养殖。按照现代渔业方向,着重科技创新,优化养殖结构,突出质量效益,大力转变渔业发展方式,加快总结推广应用先进养殖技术、鱼病防治技术和生态除污技术,促进规范化标准养殖和高效化安全生产的发展。联合专业院校和科技单位,组织科技人员合力攻坚,编印安康发展现代水产养殖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实用技术手册。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广大鲵养殖尾均每公斤商品鱼纯收入2000元的原生态、仿生态、全人工控温相结合模式,库湾库叉投食性网箱养鱼亩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