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调查研究>调研成果 > 正文内容

强农壮工富民强县

2011-08-01 08:41 来源:
字体大小:【

 

强农壮工  富民强县

中共旬阳县委书记  邹俊杰

 

 “十二五”时期,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省委、省政府对陕南发展做出了由“突破”向“循环”转型的科学定位。地处陕南秦巴腹地的旬阳县,经过多年来的建设,全县三次产业比由十五末的223544调整为164539,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了一倍多。立足县情实际,要保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就必须牢牢抓住农业发展这个基础,深化工业强县战略,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思路谋划旬阳未来五年发展,推进陕西强县建设。

一、强农促民富

“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其核心是农民增收。“十一五”期间,我县农民收入增长较快,特别在近三年,均实现“保56”(500600元)增长目标,但由于基数小,与全省平均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只有坚持强农固基,做富农村,才能为县域经济发展、建设陕西强县打下坚实基础。

把农业建成新型工业原料基地。多年来,通过不断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特色农业产业已成为我县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途径,占家庭收入的60%以上,同时也奠定了生物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的雄厚基础。“十二五”时期,充分发挥农业“接二连三”的基础性作用,按照“强烟畜、扩芋菜、优姜桑、兴林果、稳粮油、促水产”的发展思路,重点发展10万亩烤烟、100万头商品猪、10万亩黄姜、5万亩魔芋、2万亩设施蔬菜、10万亩薯类作物、10万亩淡水养殖、100万只特种禽和25万亩特色林业等十大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以“高山林芋粮、中山烟桑姜、川道畜果菜、库塘特种养”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发展设施农业、循环农业、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把农村特色资源转化为生物产业,努力实现农业产业亩均纯收入川坝10000元、浅丘5000元、中高山3000元以上的新目标,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500元以上,力争过万元。

把农村建成工业生产第一车间。坚持用工业理念抓农业,推进农业设施化、规模化、园区化。围绕烟草食品、生物制品等循环工业发展需要,重点抓好平定河流域城郊高效农业、冷水河山地循环农业、大双河流域特色现代农业和大北环扶贫连片开发“四大园区”建设。充分利用农民进城(镇)后腾出的房产和土地林地资源,推进资源流转聚合,全县土地流转面积巩固在10万亩以上,2011年新增耕地流转2万亩,实现区域化适度集约经营。同时,抢抓全省“水利建设年”机遇,建立部门项目整合联席会议制度,集中项目资金,推进园区的田、路、电、水等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和堆积式烤房、沼气等与产业关联度高的配套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畜牧专业合作社、狮头柑产业协会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重点培育健兴魔芋、明文油脂、鑫汇牧业等十大龙头企业,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县生物加工业产值达40亿元以上。

把农民培养成新型产业工人。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提升农民素质是关键。“十一五”时期,我县通过深入开展以八教、四讲、五阵地和六传播为主要内容的“8456”旬阳模式新型农民教育工作,全县涌现出了黄明文、南君涛、何兆康等一批有技术、会经营、懂管理的创业型新农民,成为引领我县农村经济繁荣发展的主力军。今后五年,围绕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完善和深化我县新型农民教育工作机制,突出抓好特色产业实用技术培训,推动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提升科技应用在现代农业中的比重。借助国家惠农政策落实,继续整合农业、扶贫、职教等县内培训资源,以初高中毕业生为重点,对农村新生代劳动力一个不漏地开展“人人技能培训”,为全县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二、壮工促县强

工业是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脊梁,其发展是衡量县域实力的标志。十一五时期,我县工业总产值由25亿元增加到78.24亿元,增长了近2倍,工业提供了全县70%的财政总收入和50%的新增就业。只有坚持工业强县这一核心战略,充分利用工业经济带一产促三产的强劲势头,才能为县域经济实现倍增、建设陕西强县提供有力保障。

做大工业,着力打造六大支柱工业体系。按照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大企业带动的发展路径,依托陕西中烟公司、陕西有色集团、陕汽集团、尧柏特种水泥有限公司、中国大唐集团陕西汉江开发公司、中电投西北分公司和重钢集团、香港建溢集团等大集团公司,以“双百”企业和“双亿”项目为带动,坚持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着力打造烟草食品、新型材料、水泥建材、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生物制品六大支柱工业体系。以支柱工业的链条延伸、结构优化和规模扩张,努力实现全县工业增加值过100亿元目标。

做强工业,着力构建八大循环产业集群。深挖我县丰富的矿产资源、水电能源和烟、姜、薯类等生物资源优势,着力构建锌加工循环产业集群、硅镁循环产业集群、新型建材循环产业集群、制造业循环产业集群、电矿结合循环产业集群、烟叶综合利用循环产业集群、黄姜综合利用循环产业集群、种养加生物循环等八大产业集群。把旬阳打造成全国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光伏刃料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优质烟叶种植加工基地,全国最大的甾体激素药物生产基地,陕西重要的汽车配件生产基地和陕南最大的新型水泥建材循环产业集群。力争到“十二五”末,八大循环产业实现产值200亿元以上。

做优工业,着力推进工业园区化建设。转变工业增长方式要以循环发展为路径,依靠园区化带动。随着宝通专用车、中科纳米、科威生化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落户我县生态工业园区,园区企业达33家,年实现总产值26.5亿元,并先后被省中小企业局、省科技厅、省工信厅确定为“县域重点工业园区”、“重点科技产业园区”和“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十二五”时期,重点推进旬阳生态工业园区的项目招商和吕河工业园区的路、电、水、通讯、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工业园区吸引企业、承载项目、配套产业的发展能力,力争两大园区的规模工业产值突破130亿元,成为拉动我县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引擎。

三、统筹促发展

统筹发展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金钥匙,也是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抓手。我县积极探索以“贫户下山、能人进镇、资源流转”为主要内容的统筹城乡发展模式在全省得到推广,全县城镇化率提升到33.6%。只有按照统筹发展的新思路,找准工作载体,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全域城镇化进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才能实现工农融合对接、城乡共同繁荣,民富县更强,县强民更富。

“全域旬阳”引领发展。按照“全域旬阳,城乡一体”的发展理念,制定我县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推动政策机制创新。以“资源承载、产业支撑,特色鲜明、安全避灾”的原则,编制人口居住、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公共服务空间布局规划。结合旬阳实际,把人口布局作为全部规划的基础,推动农村人口向基础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公路干线、江河两岸集中,形成层级清晰、分工明确、开放互通、资源集约、城乡一体的空间结构体系。力争到“十二五”末,基本形成以县城为核心,10个重点集镇为骨架,300个农村新社区为基点的“113”全域城镇化体系。

“转移农民”促进发展。以城镇化为龙头,以实施全民创业就业为带动,加快转移农民步伐。城镇建设突出路、桥、堤、水等公共服务配套化建设,重点抓好“白柳—城关—吕河”三镇一体大县城建设,拉大县城骨架。县城以两大工业园区和三产服务业为重点,10个重点集镇各引建一个农产品加工业,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增加就业岗位。与之相应地抓好以城镇教育、职业教育为重点的科教产业,使其成为城镇化和工业化的特殊助推器,增强城镇吸引力和承载力。借助陕南移民工程和鼓励有条件农民进城镇定居优惠政策,重点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2011年新增建1000套以上,转移农村人口1.5万人。力争到“十二五”末,累计转移农村人口6万人。

“三化同步”协调发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程中,作为陕南山区县,更需要统筹兼顾,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全域城镇化。坚持把农业现代化作为解决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别的重要途径,把新型工业化作为推进城镇化、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的重要载体,把全域城镇化作为转移农村人口、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借助国家惠农政策支持,依托当地优势特色资源,实施项目带动,推进工业、农业、城镇“三化同步”协调发展,力争到“十二五”末,财政总收入达25亿元以上,人均GDP突破3万元,不断提升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质量,增进人民福祉,实现富民强县新目标。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