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作坊 大文章
——陕西省安康市质监局创新食品加工小作坊
监管模式纪实
长期以来,食品加工小作坊一直是各级质监部门监管的难点和重点,也是食品安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环节。为了加强对食品加工小作坊的监管,近年来陕西省安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认真贯彻落实省质监局坚持依法监管、确保两个到位、着力三个提升、抓好八大建设的“一二三八”总体工作思路,结合安康市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做了大量积极有效地探索和实践,把食品加工小作坊的监管作成了一篇大文章。
探索思路 给小作坊监管准确定位
在调研结束后的汇报会上,调研组的同志如实地报告了全市小作坊的实际现状:“生产场所卫生环境差、业主无质量安全意识、从业人员无健康证明、产品质量无法保证”,各组组长共同的感受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调研组的所有成员都发誓:“今后不再吃所谓的小作坊食品了”。但是,你不吃不等于老百姓都不吃,你不管不等于其他部门都愿意管,长期下去,受害最大的是百姓,挨骂最多的是政府,没有履职的监管部门在法律与道德的考量下将何去何从?。
面对食品加工小作坊的如此现状,刘局长有些寝食难安,民以食为天,不把好老百姓的食品安全关,要我们这帮人干什么?
于是,在全系统引发了一场小作坊监管大讨论。正在这时,安康市政府也将小作坊监管工作纳入“双创”考核内容。在大讨论动员会上,刘建国局长给全市质监系统布置了一道《小作坊究竟应该如何管》的思考题,让大家都来为小作坊监管建言献策。
一周过去了,10个县(区)质监局和市局机关相关科室交出的答卷让这位平时一向十分洒脱的刘局长感到极不满意,胸有成竹的他道出了酝酿多时的一个让人难以想象的思路:“现场审查、双证上岗、挂牌经营、按县落实”。
听完这个思路,在场的所有人惊叹了,且不知一个管大方向的一把手,竟然把一项看似很不起眼的小作坊监管业务思考的如此到位,都不约而同地发出同一样地感慨:“服了”。就是这个十分通俗、十分管用而又十分简单的四句话,彰显了一位领导干部对质监事业的不懈追求,体现了作为一把手心中装着人民的公仆意识,更反映了一位领导者宏观思维与微观管理的有机结合。
正确的思路决定了事业发展的出路。很快,安康市质监局就印发了《关于加强食品加工小作坊监管工作的实施意见》,编制了21大类食品加工小作坊《审查细则》,为基层实施有效监管提供了政策理论依据。终于让一个最“烫手”的山芋不再“烫手”,让基层监管不再是“老虎吃天无处下爪”。
审查许可 让无证加工变合法经营
所谓审查许可,就是按照食品生产企业市场准入的程序和要求,将全市食品加工小作坊分成21大类,并按县(区)、按类别、按品种依据《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必备条件审查细则》,由各县(区)质监局组成由分管领导、食品生产许可证审查员、相关监管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的审查小组,依照《审查细则》对小作坊从人员管理、证照手续、环境卫生、厂房要求、生产设备、原料采购、加工操作、出厂检验等八大类38个小项进行严格审查,对必备条件审查合格的加工小作坊抽样检验,产品检验合格后,由县区质监局发放全市统一样式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必备条件审查合格证》,方可从事食品加工经营活动。未通过审查的限期整改,重新审查。对连续3次达不到审查条件,发放《劝退通知单》,并列入黑名单,对不听劝阻违法生产加工的报请县(区)食品安全委员会予以取缔。三年来,安康市质监局共对465家小作坊进行了必备条件现场审查,对389家审查合格的小作坊发放了《审查合格证》。并先后通过各种形式组织1660余人次食品加工从业人员进行质量安全知识培训。56家食品加工小作坊未通过第一次现场审查,同时下达了《限期整改通知书》,向23家连续3次未通过审查的加工单位发放了《劝退通知书》,并被列入黑名单,报县(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建议取缔。在现场审查过程中,审查人员始终坚持“监管、规范、引导、便民”的工作原则,充分展示了和谐质监、以人为本的部门形象。
挂牌经营 让消费者行使义务监管
挂牌经营,就是要求全市所有从事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必须无条件接受必备条件现场审查,并将《审查合格证》、《食品加工小作坊质量安全承诺书》和《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应履行的五个主体责任》悬挂在加工单位最醒目位置,向消费者提供真实可信的质量安全信息,做到明明白白加工经营。两年来,经现场审查合格并发放《审查合格证》的292家食品加工小作坊全部实行了挂牌经营,消费者不仅能够放心食用,而且还主动担任起义务监管员,在生产消费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消费者不用到处投诉,只要按照挂牌所提供的相关信息,向质监部门打个电话就可立即得到查处。
双证上岗 让从业者取得双重资质
《食品生产企业市场准入审查通则》明确规定:食品企业负责人必须有了解和掌握产品质量安全的义务,质量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专业技术人员必须掌握食品生产的专业技术知识,生产加工人员能够熟炼掌握生产设备的性能和相关产品的操作规程,所有从业人员必须身体健康。为了达到这一要求,由县(区)质监局依据辖区内食品生产加工从业人员的数量、分类情况,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单位自培与到专业培训机构培训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培训结束后经考试合格颁发《从业人员上岗证》,对从事食品生产加工直接接触食品的操作人员必须经县级人民医院进行体检,对体检合格的人员颁发统一的《健康证》。对持有《上岗证》、《健康证》的从业人员方可从事食品生产加工活动。他们在“两证”办理中,实行全方位优惠,凡是由质监部门发放的相关《证书》一律实行免费提供,有效杜绝了证件办理过程中的乱收费等行为。三年来安康市10个县区质监局共为950名小作坊从业人员发放了《健康证》和《上岗证》,规范了小作坊加工人员的从业行为。
按县落实 让监管责任得到强化
为了不断强化地方政府对食品安全负总责、部门具体监管和食品加工小作坊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安康市质监局坚持政府统一领导,质监部门具体抓的监管原则,在上级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每年年初,市县(区)两级质监局都要签订食品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县(区)质监局与辖区所有小作坊加工单位签订质量安全承诺书,落实质量安全监管人员,夯实了监管部门的区域监管责任和小作坊负责人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市级质监部门主要做好监管工作的组织领导、工作筹划、督导检查,考核讲评等工作;县级质监局主要做好生产场所选址、技能培训、员工健康管理、指导生产设备调试、计量器具检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原料进货验收记录台账、产品出厂销售、督促相关制度落实等全方位监管;小作坊加工单位主要建立内部管理、人员及卫生环境管理、主体责任、质量安全重大事故报告等五项工作制度。
小作坊取得《审查合格证》后,加强证后监管是关键,对此县(区)质监局主要从以下3个环节加以监管:一是督促建立各种记录台账制度,从原料进货查验、生产过程控制、不合格品处理、产品销售等一系列记录台账,实现了小作坊产品的追溯性;二是督促小作坊加工单位实行强制出厂检验制度,要求小作坊必须与有法定检验资质的机构签订委托出厂检验协议,每月由县区质监局派执法人员到加工点抽样送检不得少于2次;三是加强生产场所的环境卫生管理,把小作坊环境卫生管理 与当地开展的“创卫”工作紧密结合,凡是“创卫”验收不达标的不发证,已经发证的予以收回。同时将市场准入工作结合起来,对内部管理到位,产品质量持续稳定的小作坊在实施市场准入时优先帮扶,主动上门服务。市质监局将县(区)局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与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干部人事管理、个人成长进步、单位创先争优等活动全面结合起来,统一部署,整体推进,逐步使小作坊监管体制进一步顺畅,机构进一步健全,经费得到有效保障,检验检测能力不断提升。
创新模式 让新思路取得新成果
实施“审查许可、双证上岗、挂牌经营、按县落实”的小作坊监管新模式,是安康市质监系统立足当地实际,坚持在服务中监管、在监管中规范、在规范中提高的工作原则,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监管办法,取得了较好地成果。
在监管中规范,已累计发《审查合格证》389张。
在规范中提升,使安康特色食品逐步走出了大山,在2009年10月4日安康市政府在西安举行了富硒产业发展推介会上,参展的80多种产品中有60%以上是从小作坊中的特色产品培育起来的,这些产品均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汉阴县的红薯粉条、宁陕的豆腐干等60多种地方特色小食品成为旅游热销商品。
这种监管模式的运用,为双创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得到了省“创卫”工作验收组和省食品安全委员会检查组的高度肯定,并称之为这是安康的亮点、全省的首创。
作者安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王毅 罗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