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调查研究>调研成果 > 正文内容

旬阳县山林经济突破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2012-01-16 09:12 来源:
字体大小:【

 

旬阳县山林经济突破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十一五”期间,旬阳县委、县政府做出了《关于加强生态建设的决定》,借助国家政策推动,深入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全县森林覆盖率从43.6%提高到47.7%,林木绿化率达到63.9%。在加快生态建设过程中,同步推进兴林富民工程,是旬阳乃至陕南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重要课题。

一、发展现状

从收入构成划分,山林经济主要包括四大类:一是森林、林地、林木的直接产品,主要是原木、果品、种苗、花卉、药材等。二是林产品和林副产品的加工增值部分。三是为保护森林资源政府出资的生态管护直接收入,如正在实施的水源地生态林补偿等。四是以林业资源为依托开展的旅游收入。目前,我县山林经济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林地资源量大面广。全县现有总人口45.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9.5万人,林地总面积361.6万亩,人均7.98亩,是人均占有耕地面积(1.18亩)的6.76倍。累计完成退耕还林61.98万亩、天保林2.2万亩、飞播林56.64万亩、封山育林4.13万亩。有集体林226.4万亩,是全省集体林地面积超200万亩的26个重点林业县之一。

特色林业初具规模。全县已基本建成蚕桑基地10万亩,油桐基地40万亩,狮头柑基地3万亩,干果基地9.9万亩。累计培育千亩桑园大村28个,千亩油桐大村22个,千亩狮头柑大村8个。发展以核桃、板栗等干果为主的村16个,形成冬青、李家庄等一批以特色林业经营为主的专业村。

林下种养开始起步。近年来,全县涌现出了一批林下种养专业户。他们利用门前屋后丰富的山林资源,发展林下养土鸡、野猪,种植魔芋、中药材。目前,全县林下养鸡8万余只,有林下野猪养殖3家,其中科创野猪养殖专业户现存栏50多头。林下种植当归、玄参等中药材1.3万亩,年产值300余万元。

生态旅游正在兴起。依托丰富林业资源,乡村旅游业已悄然兴起,其中铜钱关镇以万亩竹林为“卖点”,倾力打造“陕南青竹第一乡”,通过举办竹笋节,吸引各地游客赏竹笋、观奇竹、品笋宴,年带动当地产业农民增收170万元。吕河镇冬青、构元羊山等生态林业示范村,其优美的田园风光、原生态森林吸引游客休闲观光。

二、存在问题 

在地域广袤的山区,山林经济曾为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农村土地承包到户、农业税收制度改革,特别是城市经济的快步发展,山林经济整体上已相对滞后,尚未走出“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的现状。

一是观念不够解放。目前,林业发展仍以灭荒造林,生态绿化为重点,群众兴林致富的观念不够解放。长期以来形成的“靠山吃山不养山”的观念根深蒂固,只注重青山绿水环境的自我陶醉,没有在设施林业上做文章,导致农民守着资源增收难,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

二是产业规模较小。尽管林地总面积大,人均占有量近8亩,但林业产业处于起步阶段,拳头产品少,林农收入低,没有激发8亩林地增收活力。从统计情况看,近十年全县林业总产值最高达9882万元,最低为4096万元,且随国家补贴政策的调整,增减波动明显。2010年全县林业产值6667万元,与十年前相比仅增长了742万元,与农、牧、渔连年持续增长不相协调,林业产业尚未成为农民增收的当家产业。

三是经济效益偏低。由于林地主要以杂灌林、次生林为主,经济林比例偏小,改造次生林,增加经济林面积难度大,加之林业生产持续投入大,产出周期较长,政策扶持配套不到位,其吸引力远不如当年见效的烤烟、畜牧等种养业。据统计,2010年全县林业综合产值2.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15.94亿元)的15.68%,农民人均林业收入543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017元)的13.5%。

四是龙头带动不强。虽然我县林业产业品种全、种类多,但种植分散,缺乏龙头企业的引领。全县林产品加工企业不到50家,且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实力较弱,目前油桐仅有规模油脂加工企业一家,拐枣等林特产品多为个体作坊,林业内部二、三产业相对滞后,产品附加值低,呈现初级产业的特征。

三、发展前景

林业既是生态建设的主体,也是农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从长远看,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潜力在山,优势在林。

1、自然条件。旬阳地处东经114°—115°,北纬26°—27°,北依秦岭,南踞巴山,海拔185-2358米。县境地貌地为主,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年均降雨量851毫米,年平均气温15.4℃,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境内林木种类多,仅中药材就有496种,发展特色林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2、现实基础。油桐、柿子、龙须草曾是旬阳传统三大宝。在林业资源中,有一些本地独具优势而外地较为稀缺的再生资源,具有产业化发展的巨大潜力。通过多年发展,旬阳蚕桑、狮头柑、香橼等特色林业在省内外市场享有一定声誉。2010年冬青村优质狮头柑产值达500余万元,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257元,位居全县前列,当地群众发展特色林业的积极性高。

3、发展空间。据统计,全县有耕地52万亩,荒山荒坡46.8万亩,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步伐加快,部分条件成熟的农民进城镇定居,必将陆续退出部分耕作条件下降的坡耕地,为特色林业发展创造条件。发展特色林业,既解决进城农民不愿放弃承包经营权的思想包袱,又能避免农村土地资源荒抚闲置,又能为打造生态旅游、休闲观光提供优质果品和环保食品奠定基础,实现“双赢”效果。

4、政策保障。“十二五”期间,国家退耕还林补助延期,集体林权制度及其配套改革的深入实施,让广大林农得实惠并吃上定心丸;省委、省政府对陕南发展提出“循环发展”的定位,并随之下发了加快推进陕南循环发展的若干意见;市委、市政府作出生态立市、旅游兴市战略部署;县委、县政府决定把林果业作为农民增收的新兴产业来抓,这一系列的支持扶持政策,为山林经济新一轮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四、工作建议 

林业涵盖一、二、三产业,提升空间广阔。发展山林经济,需要进一步转变经营理念,在配套设施、龙头带动和合作发展等方面求突破。

1、树立现代林业理念。兴林富民是山林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应树立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的现代林业意识。一方面要通过宣传当地兴林富民各类典型,逐步转变农民过去“靠山吃山不养山”的旧观念,树立起“靠山吃山更要养山”的新理念,既要保护好青山绿水好环境,更要用现代林业的理念,把山林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另一方面要围绕现代林业发展,不断创新工作机制,盘活林地资源,在实施造林、育林等生态绿化工程中,同步抓好设施林业、特色林业发展,以林下种养、生态旅游、特色果业等多种经营方式,综合开发山林资源,将其打造成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农民增收的新引擎。

2、释放现有林地潜能。现阶段,扩大林业产业规模,立足现有资源禀赋,激发人均8亩林地活力是重点。在海拔800m以上,以用材林、薪炭林为主的中高山区域发展林下魔芋、土鸡等种养业,重点推进100万只特种畜禽生态养殖,力争产值突破3000万元;充分发挥秦巴山区植物多样性的优势。在构元羊山等药材适生区域大力发展林下种植柴葫、白芨等中药材,实现产值过亿元;推广核桃、刺槐林下魔芋种植,推进全县3万亩订单魔芋基地建设。在海拔800m以下浅山、川道区域,合理改造次生林,增加特色林业比重,以发展油桐、林果、花椒等经济林为主;加快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步伐,尽快出台配套政策,合理利用次生林资源,重点发展食用茵,推进用材林向经济林转变。

3、发展现代设施林业。冬青村发展特色林果业的成功实践证明,只有不断提升林业设施化水平,才能有效提高林业产业效益。应以镇村为单位,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业的发展思路,在“一江三河”、“四大园区”规划区域,重点发展以狮头柑、油桐、核桃三大品种为主的10万亩特色林果业。按照“集中连片,整村推进”的建设模式,整合农业、林业、水利、扶贫等部门项目,发挥扶持资金聚集效应,加快示范园区路、水、渠、灌等配套设施建设,推进设施林业建设。在林地条件较好的地方以公司化为引领,通过资源流转、合理配置,带动传统林业产业健康稳步发展,要引进开发林产品的龙头企业,依靠公司化经营的新理念,增强林业资金投入,科技运用的力度,以景观林木,名优花卉、特色林果为主发展现代设施林业。

4、提升林业综合效益。在“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础上,探索“政府引导,农户参与,企业投入”联户发展路子,以林权股份合作的方式,调动农户生产积极性,变单家独户分散经营为区域连片开发,打造旬阳特色林业品牌;以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打造生态太极城核心景区为带动,在汉江、旬河梯级库区两岸,依托特色林果业,打造休闲度假村,吸引周边市民游果园,品鲜果,赏美景,增加当地群众收入;依托境内原始森林资源,以回归自然、享受天然氧吧、避暑度假等为主题,集中宣传推介,招商引资开发,加快南羊山、西岱顶、八卦山等景点开发,发展乡村生态游,延伸林业产业链,力争“十二五”末,全县林业综合收益突破10亿元,实现人均增收过千元目标。

(中共旬阳县委农工部: 李锋   陈守敏)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