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是“城市之尾,乡村之首”,是连接城乡的桥梁纽带,也是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统筹的重要载体。截止2011年底,我县城镇化率为34%,远远低于全国51%、全省47%的平均水平。加速推进我县城镇化进程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现状
“十一五”期间,我县按照“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突出特色、加快发展”的思路,坚持市场推进和政府引导并重,依法、科学规划,以县城为中心,以重点集镇为支点,城镇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县城按照“东跨、西拓、中优化”的发展思路,树立经验城市理念,加大投入,科学规划,规范管理,县城骨架进一步拉大,人居环境更加优化,城市功能更加完备,形成了“一江两岸、一城四区”的城市发展格局,山水园林、生态宜居的新兴县城风貌逐步显现,辐射能力、集聚效应和中心地位更加突出。积极推进城、镇、村三级体系建设,以10个中心集镇为重点,初步完成了蒿坪、洄水、红椿、麻柳等10个镇的集镇总体规划。以路电水沼房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全面改善,山地移民快速推进,广大农村生产条件、村容村貌、生活方式、文明程度发生了深刻变化。为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提供了必要条件。我县“十二五”规划提出,到“十二五”末,城镇人口达到14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0%。
二、问题
(一)认识高度不够。推进小城镇发展,是走统筹城乡一体化必由之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妥善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现在普遍存在重经济建设,轻集镇管理。没有把加快集镇建设提高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抓;对集镇规划、建设、管理的国家政策、相关知识和先进经验学习不够,对集镇的长远发展缺乏深层次思考;小城镇建设思路不开阔,“经营城镇”的理念淡薄。因而未能把小城镇建设作为重要战略摆上突出位置,在认识上缺乏主观能动性,在规划上缺乏前瞻性,在机制和体制上缺乏协调性,过分强调和依赖客观条件。
(二)规划意识不强。规划先导、约束意识还未真正树立;对规划与发展、规划与经济的关系还认识不足,往往重建设,轻规划,实施规划有弹性;同时对规划与建设管理的前瞻性、系统性、重要性的全面理解存在不足和差异,现有集镇规划滞后,覆盖面较小。全县尚有5个镇还未启动规划编制,6个镇的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还在完善方案,
(三)融资渠道单一。融资问题是集镇建设的核心问题。当前我们仍然属“吃饭财政”,90%依赖于转移支付。而集镇建设需要很大一笔资金投入。就目前而言,我们融资渠道显得非常单一。由于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紧张、投入不足的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
(四)产业支撑乏力。集镇发展的内动力一定是有强势产业支撑。虽然我县部分重点镇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主导产业,但基础不稳,规模不大,缺乏吸引人口集中、聚集资金的有效载体,这种状况无法从根本上改变集镇传统的经济格局,致使集镇持续发展的基础不牢,内动力不足。
(五)配套保障滞后。推进城镇化建设,配套保障机制是关键。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仍未打破。如对集镇的财政投入、信贷支持、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缺少保障措施,致使农民思想摇摆不定,“弃土”进城动力不足。
三、建议
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我县应立足实际,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服务配套为重点,以人口转移为路径,以改善民生为目的,全力提升城镇化水平。力争到“十二五”末,努力建成一批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特色产业鲜明、经济增长快速、人居环境优美、辐射功能强、个性形象鲜明、在区域内具有相当影响力的集镇。
(一)坚持高点起步,科学规划编制。规划是集镇建设的龙头。首先要着眼长远、高点规划。要加强研究论证,从近期与远景相协调的思路通盘统筹考虑集镇定位、发展方向、产业布局、空间摆布以及人口规模,科学做好集镇规划的优化和调整;同时树立“大规划”意识。各镇规划要与全县的总体发展规划协调一致,总体上应构建一个点、线、面相结合,既符合本镇实际又兼顾全县的规划脉络,用规划引领集镇建设,防止出现低水平上马,避免低层次开发,给集镇未来发展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其次要体现特色,主题鲜明。各镇应从功能定位出发,按照打造“产业带动型、商贸流通型、休闲旅游型”专业集镇的思路,深入挖掘本镇人文特色,民俗民风,规划设计代表陕南风情、彰显特色和现代气息的集镇,杜绝“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再次要加强监督,严格管控。规划一旦通过,不得随意更改,以维护规划的严肃性,保证规划有效实施。
(二)广拓融资渠道,破解资金瓶颈。一是加快土地流转。政府通过有效运作国有土地资产,促使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的转化,实现以地生财,取得收益最大化,将资金用于发展建设。二是盘活闲置资产。盘活存量资产,置换沉淀在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闲置资产,允许拍卖、租赁、承包,实现存量资产的保值、增值、变现,收益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三是争取国家项目支持。牢牢抓住秦巴山区集中连片脱贫攻坚项目和山地移民搬迁政策机遇,整合各类项目资金,打捆向小集镇建设投入,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集成效益,加快推进小集镇建设。四是构建多元投资体系。大胆吸引社会闲散资金,打破公共设施建设上的各种垄断,降低门槛,放宽民间资本准入条件和准入领域,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政府无力投资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实行有偿使用,积极引导能人、企业向集镇聚集,逐步建立起个人参与集镇建设的多元投入机制,切实改变单纯依靠财政投入搞建设的老路子。
(三)强化产业支撑,夯实增收基础。加快集镇建设,关键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目的是让更多农民能够洗脚出田,进镇谋生,实现就地就业。按照“以业富民”的思路,做精一产、壮大二产、激活三产。具体措施上,通过“四个一批”的办法,解决进镇农民“种田无地、打工无岗”的问题:一是特色农业基地、农业园区消化一批;二是工业企业、民营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安置一批;三是在积极扶持服务业、发展商贸业上转化一批;四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以劳力输出为重点输出一批。
(四)完善保障体系,解决后顾之忧。一是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农民工和失地农民住房、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办法和社会救助制度,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二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整合现有各类培训教育项目,帮助进城农民学会就业和谋生致富的一技之长。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确保农民工就业合法权益不受损害。三是健全集镇公共服务功能。重点加强交通、水电、农贸市场、学校、医院、通讯、文娱等公共服务设施,增强集镇的凝聚力。
(五)加强统筹协调,稳步有序推进。一是加强领导,制度保障。应成立相关工作领导机构,出台推进城镇化发展指导性意见,建立目标责任考核机制,统筹推进城镇化工作。二是择优扶强,示范推进。在全县范围内,选择几个基础条件好、辐射带动强、发展潜力大的镇,聚集各种优惠政策,倾斜支持,重点打造,形成示范带动效应。三是扩大宣传,营造氛围。多角度、广覆盖开展宣传,营造各方积极参与、群众主动支持城镇化发展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