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调查研究>调研成果 > 正文内容

探索陕南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新路径

2013-01-08 09:10 来源:
字体大小:【

 石泉县被列入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对于这样一个尚有6.6万贫困人口的农业县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县委、县政府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期,在推进以扶贫开发为重点的富民强县实践中,探索扶贫开发工作新路径,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加大财政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善农村医疗养老保障,加大城乡统筹,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城乡可持续协调发展。

 探索之一:科学划分贫困人口

 按照“十二五”期间国家扶贫开发纲要,科学制定“石泉县扶贫开发规划”,对全县11个镇、202个行政村、4万多农户、6.6万贫困人口进行五种类型的划分。第一类型是居住在海拔800米以上高寒偏远山区、受地质灾害、洪涝灾害或其它自然灾害影响严重,基础设施、服务设施落后,经济收入来源少,交通不便,距离行政村中心较远,且发展条件差,无发展潜力,脱贫难,需要实施移民搬迁的0.32万户1.1万人;第二类型因基础设施、经济基础等原因,导致发展单一、缺乏后劲,处于在温饱线上波动,需要通过连片开发综合扶持的0.65万户2.5万人;第三类型无自我生存能力,又无依无靠的低保、五保和特殊困难群体,需要实行集中救助和供养解决贫困的有0.72万户2.29人;第四类型是因文化素质低、致富难,需要通过教育途径解决贫困的有0.21万户0.66万人;第五类型是因医疗设施落后、看病难,需要保障基本医疗的贫困人口有0.67万户2万人。针对上述五种不同类型贫困人口,通过采取分类扶持、一户一策、综合扶贫的办法,切实促进农民增收,富裕群众,减少贫困人口。

 探索之二:实施扶贫开发工程

 一是实施移民搬迁工程。坚持“政府主导、农民自愿,分类指导、相对集中,规划引领、产业支撑,基础先行、服务配套,有业安置、持续发展”的工作思路,将居住在海拔800米以上高寒偏远山区、受地质灾害、洪涝灾害或其它自然灾害影响严重,基础设施、服务设施落后,经济收入来源少,交通不便,距离行政村中心较远,且发展条件差,无发展潜力的0.32万户1.1贫困人口,通过进城、入镇、进社区、园区等安置方式全部移民搬迁到经济发展较好,交通便利,有稳定收入的地方,使他们住进安全、经济、实用的新居同时,在建房资金补助、户籍管理、规费减免、权益保障、转移就业、产业扶持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切实解决贫困人口搬迁后的后续发展问题二是实施造血扶贫工程按照“县域统筹、连片开发、项目到村、扶贫到户”的思路和“瞄准对象、分类扶贫、整合资源、综合施策的原则,对因基础设施、经济基础等原因,导致发展单一、缺乏后劲,处于在温饱线上波动的贫困人口和8个特困连片区域,通过政府帮扶、整合项目、完善基础设施、培植主导产业等措施为其“造血”,着力增强贫困区域和贫困人口造血功能,提高贫困人口的自身发展,实现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目标。“十二五”期间,把贫困人口居住比较密集的迎丰镇三官庙村、火石沟村、三湾村等共涉及5个镇8个片区作为新时期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实施整村推进、连片开发项目,进行综合治理,切实改善贫困片区生产生活条件。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夯实基础、扩大规模、突出重点、扶优扶强、加强管理、促进增收”的原则,结合连片特困区域、各村、各户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指导,因户施策,建立相对稳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增收渠道,确保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每年净增800元以上。着力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围绕“水、电、路、气、房、环保”进农家项目,以贫困户产业建设为重点,整合项目资金投入,加强农田水利、产业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确保灌排畅通,产业路便捷,着力提高贫困地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水平。加强公共设施配套服务水平。坚持以人为本,以构建和谐社会为重点,大力发展农村卫生医疗设施、村级活动场所、村级学校、农村书屋、技术学校等社会公共事业。广泛开展科技培训出台创业就业优惠政策,积极促进创业就业。建立技能培训和创业就业服务机制,加大贫困人口技术培训工作力度,确保贫困人口都能得到高质量、有针对性的免费劳务技术培训。有针对性开展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贫困群众发展农业生产的实用技术水平。形成每片区有主导产业,每村有致富项目,每户有致富门路的脱贫新格局。保障贫困人口产业发展资金投入。通过降低贷款门槛,简化贷款程序,适当提高贷款额度,创新贷款方式,放宽贷款期限,实行优惠利率等措施,保障贫困人口产业发展资金投入。通过多途径,多方法,逐步增强贫困人口造血功能,提高贫困人口致富能力。三是实施输血扶贫工程。无自我生存能力,又无依无靠的低保、五保和特殊困难群体全部纳入社会救助和政府集中供养,确保这些群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活的有尊严。摸清底子,瞄准对象。全面拓展社会救助和集中供养覆盖面,把需要救助和集中供养的人员全部纳入。重点是对符合救助和供养条件的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及其它需要政府救助的弱势群体及时纳入五保或低保对象,落实供养和保障待遇,切实做到应保尽保。集中供养,开展救助。加强敬老院建设,对五保户、孤寡老人、特困残疾人和其他没有生存能力的特困人口进行政府救助和集中供养。严格标准,落实政策。严格执行供养标准,全面落实农村低保和五保供养政策,切实保障五保对象的基本生活。到2015年,702522980人农村特困人口依照不同条件分别纳入农村低保、农村五保、孤儿养育、残疾保障等救助和集中供养范围,实现救助供养体系全覆盖。全县政府救助人员达到2.4万人,5年累计救助人数达到11.6万人次,集中供养能力达到3450人。全面拓展社会救助和集中供养覆盖面,科学规划建设集中供养点,把需要救助和集中供养的人员全部纳入。四是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扶贫先扶智、彻底斩断贫困链条”的思路,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全面开展扶贫资助政策。通过整合财政局、教体局、民政局、扶贫办等部门各项学生救助优惠政策,落实义务教育阶段营养费补助。依托“圆梦教育基金会”平台,建立贫困学生信息库和救助基金专户,对全县幼儿园、小学、初中、职高、普高在校贫困学生和考入全日制大专院校的特困家庭大学生,予以资助。逐步推进免费教育。从2012年起,职业高中、普通高中教育实行学费全免;在坚持学前一年免费的基础上,统筹财力,逐步推进学前免费教育。积极促进创业就业。当年被全日制大专院校录取的贫困家庭大学生,优先办理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每年定向委培一定比例县域经济发展农、林、水、医疗卫生紧缺型专业技术人才,签订定向培养就业合同,毕业优先录用;每年拿出一定比例公开招考就业岗位,安排贫困家庭子女就业。组织开展帮扶活动。采取“一对一”的形式积极开展千名干部结对帮扶千名贫困学生活动,动员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社会爱心人士开展对贫困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捐助帮扶活动。健全助学资助体系。在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免费的基础上,建立高等教育贫困学生助学金制度,逐步实现全覆盖;县政府出台励志奖学金实施办法,鼓励贫困学生报考名牌大学并予以重奖。通过教育扶贫,确保每个贫困大学生都能园大学梦,顺利完成学业、成功就业,彻底斩断贫困链条。五是实施健康保障工程。全面开展贫困人口健康检查和病患者的救治工作,整合合疗、大病救助、慈善资金、红十字会资金对贫困人口的医疗费实行全面报销。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贫困人口,从医疗卫生服务、医保政策等方面予以倾斜。健康检查,建立档案。建立贫困人口健康档案,将检查发现的患病人口纳入系统管理,实现扶贫、民政、定点医疗机构、县、镇合疗办网络共享,并动态更新健康档案。做到患病早发现、早治疗,从根源上减轻贫困人口经济负担。整合资源,报销费用。制定出台贫困人口医疗救助优惠政策,彻底解决就医困难。贫困人口、残疾人在县内各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的,按100%报销;在县外就医的,大幅度提高合疗报销标准,减少贫困人口经济负担。建立贫困人口重大及特殊疾病救助办法,对自付费用过高的重大及特殊疾病,实行二次报销医疗费用或一次性补助政策,有效缓解贫困人口经济负担。通过卫生医疗服务,不断提高贫困人口身体素质,增强贫困人口创业就业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健康教育,义诊服务。定期开展老年病、慢性病系统管理和健康教育咨询服务,增强贫困人口自我保健意识。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高公共卫生水平。定期对贫困人口进行义诊,定期开展医疗团队进村上门救治活动。

 探索之三:创新扶贫开发机制

 一是建立干部包抓机制。建立“领导联片,部门包村,干部包学生”的包抓机制,一包5年不变,直至脱贫。县级34个领导联镇,为包抓镇及镇内特困连片区域协调和争取项目资金,解决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县直111个部门单位包联贫困村,帮助贫困村完善基础设施,发展主导产业和社会事业。同时,通过带项目、给资金、教技术等手段,引导贫困户发展产业,使贫困人口都能实现脱贫致富。三是包抓贫困学生。包抓单位组织干部采取“一对一”结对子的形式生活、学习和精神上帮助特困学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二是建立社会帮扶机制。组织动员县内外慈善组织、爱心企业帮扶贫困村,通过带信息、带项目、带市场、带技术等多种途径,帮助贫困村寻找致富门路,开发优势资源,培育主导产业,使贫困村早日实现脱贫发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与贫困户、贫困学生建立一对一的帮扶关系。通过帮扶,使贫困户早日走上致富之路,使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三是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加大县级财政配套资金投入力度,将县级财政每年新增财力的5%作为扶贫专项资金,集中用于扶贫综合开发。充分发挥各部门优势,以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和移民搬迁建设为平台,整合计划、财政、扶贫、农业、水利、交通、林业、民政、教育、卫生等涉农部门项目资金的40%用于解决片区贫困村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片区贫困村经济林特园建设。形成多部门协作,多渠道投入,多措施并举“大扶贫”工作格局。四是建立评估验收机制。由各单位负责包抓贫困村的村域经济发展,全面落实县委、县政府下达的包村任务。年底,由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织相关部门,通过听取汇报、实地察看、逐户评估、群众评议等形式进行年度评估验收。对达到脱贫标准的贫困村,将其从贫困村中出列,不再安排单位包抓;对达到脱贫标准的贫困人口,停止相关到户扶贫开发政策扶持,对于返贫人口,将其列为贫困人口扶持对象进行帮扶,直至脱贫。五是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将脱贫攻坚“三五“工程工作纳入县政府对各镇、各部门年度综合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实行一月一通报,一季度一检查。同时,严格考核奖惩,实行单项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的规范化、制度化的考核管理,提高年度综合目标考核中所占分值,将结果纳入镇和部门党政一把手工作实绩考核。实行扶贫开发工作“一票否决”和“责任问纠”制度,对没有按时完成扶贫开发年度目标工作任务的镇和部门,取消其参与年终综合目标考核评奖资格,并由县监察局追究相关镇和部门主要领导的责任。对于考核处于优秀格次的镇、部门,由县政府授予荣誉称号并进行奖励。

石泉县坚持以科学规划引领、项目资金支撑、主导产业配套的扶贫开发创新理念,全面推进陕南秦巴山区连片集中扶贫开发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今年7月份,全县启动建设移民安置点33个,启动移民搬迁安置建房2413户,8928人,完成年度任务109.7%,新启动集中安置建房965户,分散安置建房250户,5个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和9个贫困村连片开发项目已全面启动,上半年减少贫困人口3500人,完成年度任务56.5%全县贫困村共发展投饵型高密度网箱养鱼150箱,发展桑枝食用菌350万袋,发展烤烟800亩,发展畜牧养殖大户120户,硬化组级道路5公里,拓宽改造组级道路18公里,衬砌渠道15公里,新建便民桥8座,新建人饮工程5处,通过政府帮扶、整合项目、完善基础设施、培植主导产业等措施为贫困人口“造血”,极大地提升了贫困人口自身发展能力,加快推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步伐。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基本达到全县平均水平。全县贫困村新增低保对象480人,新增五保对象792人,新增的农村低保、五保对象已全部领到了低保资金,弱势群体最低生活得到保障。全县医疗机构及每个镇卫生院设置了扶贫床位,对床位费、诊查费、注射费进行了全免,累计建立健康档案15.74万人,对10314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了健康体检,开展健康知识教育91场次,接受健康知识教育群众3.4万余人,开展免费义诊活动19次,接待义诊患者2100余人。全县96个机关单位对口帮扶了28所中小学校和1000名干部结对帮扶1000名贫困学生工作,建立完善了1000名贫困学生信息库,共免除贫困学生小学至高中阶段各类学杂费用及发放各类助学补贴共计1874.44万元。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