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调查研究>调研成果 > 正文内容

紫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信贷支农情况调查

2013-09-23 14:36 来源:
字体大小:【

紫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信贷支农情况调查

紫阳县委农工部  宋方坤  马晓华

 

近年来,紫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坚持“面向三农、面向城镇社区、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县域经济”的市场定位,立足于支农支小,持续加大 “三农”、小微企业、民生工程有效信贷投入,着力改善普惠民生金融服务,支持当地“三农”经济发展,为地方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撑。

一、基本情况

该社辖1个营业部、13个信用社、9个分社共23个营业机构,在册员工212名。截止2013年8月末,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23.5亿元和13.3亿元。各项存款较年初净增7.2亿元,增速为44%;各项贷款较年初净增1.86亿元,增速为14%。其中:涉农贷款余额13亿元,较年初净增1.91亿元,增速17%,高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0.4个百分点,农贷增量占比为102.02%。

二、上年度该社获得优惠政策情况

2012年,该社涉农贷款季平均余额为102605万元,同比增长28.20%。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财政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资金管理办法>》﹙【2010】116号)第四条之规定:对县域金融机构当年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同比增长超过15%的部分,按2%的奖励比例计算。按规定,社贷款增量为10565万元,可获得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资金211.30万元,目前正在向财政部门申报审查中。2012年,该社获得2011年度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资金116万元。因该社在基础金融服务薄弱乡镇设立的东木分社于2012年开业,按照《中央财政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资金管理办法》,其可获得的定向费用补贴目前正在向财政部门申报中。2012年,该社获得税收政策优惠167万元;发放创业促就业小额担保贷款金额7375万元,获得财政贴息524.84万元。

三、采取的支农工作措施

(一)创新支农服务理念,着力推行支农三项制度

一是建立农户贷款评级授信制度。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实际,推动农户信息档案更新、扩大评级范围、提高授信额度、增加信贷投放、加强信用建设不断升级,完善“地方政府、信用社、村委会、农户”四位一体的信用服务体系。信用社进村入户摸底调查,收集农户资信信息,一户一卡建立档案,根据农户资信实力、产业发展潜力、家庭收入水平、信用记录和人格品行,利用内部风险评级模版百分制量化计分,社会公开联评公议,确定农户“优秀、较好、一般”三个信用等级,根据信用等级核定不同的信用贷款授信额度,农户单户最高信用贷款额度10万元。

二是建立农户授信告知制度。农户信用等级和授信额度实行动态管理,一年一审检,审检调整结果公示无异议后,以 “农户信用等级年审通知书”书面告知农户,将农户本年度信用等级、授信额度、贷款条件、贷款流程、利率定价、管户客户经理联络方式一一记载,农户凭身份证件和“通知书”可随时到辖内农信社办理授信额度以内的信用贷款。在农户评级授信的基础上,面向信用等级连续两年评定为“优秀”的农户发行集现金存取、转账结算、跨行ATM取款、信息查询、刷卡消费、贷款一次授信、随用随贷、分次归还等功能一体的陕西信合富秦家乐卡,单户最高授信20万元、最长还款期限2年,持卡农户在省内任何农信社网点均可办理贷款使用归还,像支取存款一样方便。

三是建立农户贷款公开公示制度。该社所有营业网点营业厅都统一设置了岗位监督牌和信贷客户经理公示牌,公示员工岗位编号、姓名照片、岗位职责、客户经理受理贷款范围、信贷营销责任片区、业务联系电话、公开服务承诺及监督举报电话。以行政村为单位在村委会统一设置“农户贷款评级授信公示牌”,公开农户信用等级评定贷款授信的条件和流程、整村贷款情况、信用创建情况、逐户公示农户信用等级、贷款授信额度及贷款使用、归还、逾期情况。按季动态更新反映各类信息真正让农户方便借贷、明白借贷、相互监督。同时建立农村金融服务合同和信息联络员制度,农信社与辖内村委会公开协商一年一签《农村金融服务合同》,明确双方在支农服务方面的权利与义务;由村委会公开推荐1-2名农村金融服务信息联络员,协助信用社收集农户资信信息、参与信用评定,配合客户经理开展信贷服务、推广金融产品,融洽社群关系,实现支农服务 “无缝对接”。

截止2013年8月末,全县农户贷款调查建档65201户,建档面达到90%,评级授信61724户,授信面达到95%,贷款授信总额26.5亿元,与辖内212个行政村签订了《农村金融服务合同》,聘请212名农村金融服务信息联诺员,评定文明信用户6.4万户,创建信用镇6个,信用村35个。

(二)创新阳光信贷服务机制,建立信贷营销三大中心

一是组建贷款专业营销“三大中心”。该社着力改变传统信贷经营模式和营销机制,在营业部组建“中小企业贷款营销管理中心”和“个体工商户(自然人)贷款营销管理中心”,在城区信用社组建“农户贷款营销管理中心”,实行形象标示、硬件设施、功能布局、业务流程、服务标准五统一,集中科技网络、人才队伍、信贷产品和信息资源,整合细分不同层次客户各类贷款,精简审批流程,提供专业、精细、方便、快捷的“一厅式、一站式、一揽子”信贷营销服务。 

二是实行阳光信贷 “六公开一承诺”。该社营业网点设立阳光信贷大厅和信贷服务窗口,设立信贷产品图册展示区、咨询区、贷款办理区,实行“阳光信贷六公开一承诺”,即:公开贷款种类,公开贷款受理条件资料,公开贷款审批流程,公开贷款利率定价标准,公开贷款审批结果,公开24小时监督举报电话,承诺贷款办结时间。将涵盖城乡农户、城镇居民、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等客户群体的“四大系列”40余种信贷产品进行梳理整合,将不同产品适用对象、主要特点、功能特色、办理流程编制成金融产品图册,农信社信贷服务窗口陈列宣传,提供金融产品“套餐”供不同客户群体选择使用。统一个人类、公司类贷款申请资料清单目录和格式标准,整合不同贷款品种业务流程,明确贷款审批审贷流程办结时限,客户申请贷款时实行客户经理首问负责,一次性详细告知客户。

三是建立“阳光信贷”激励约束长效机制。实行客户经理上岗资格考试制度、轮流坐班值周制度、包片联户责任制度和绩效考核等级管理制度。对客户经理支农信贷营销服务实行“三个一、三挂钩”考核,即:每名客户经理一本信贷工作日志,与出勤考核挂钩;每月一张《信贷工作质量考核表》,与当月经营目标绩效工资考核挂钩;每年一次客户经理等级评定,与信贷授权和薪酬等级挂钩。使支农信贷营销服务变“等客上门”为主动贴近农户,变“坐堂放贷”为下沉服务重心, 拉近借贷双方的距离,挖掘培育了更多的市场优质客户资源,培育了积极健康的信贷文化。

(三)创新民生金融服务举措,实施三小信贷工程

一是实施城乡个体工商户信用共同体小额贷款工程。针对城乡个体工商户信贷需求“短、频、急”特点,紫阳县农信社出台《城镇个体工商户信用共同体贷款管理办法》,建立个体工商户评级授信制度,依据商户资信实力、经营规模和诚信记录评定为一级、二级、三级信用户,无需抵押担保可取得最高20万元授信额度,循环周转使用。按照商户“自愿组合,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原则,实行3-5户成员联保、组建商户信用共同体,最高授信限额达到50万元,贷款利率在同档次贷款利率基础上下浮20%,商户信用共同体授信额度内的贷款申请,免抵押、免质押、免担保,信用商户持贷款协议书随用随贷。截至2013年8月末,调查建档个体工商户2305户,评级授信1680户授信金额1.4亿元,贷款累计投放585户5015万元,建立商户信用共同体15个,授信750万元。

二是实施创业促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工程。建立政府担保、财政贴息、信用社自主放贷的创业促就业小额担保贷款运作模式,扶持下岗失业人员、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大学生村官、农村青年创业人员等急需信贷资金的弱势群体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截止2013年8月末,已发放创业促就业小额担保贷款1589户金额10061万元;带动了3.68万人实现就业,有效地满足了地方特色产业和重点民生项目信贷需求。

三是实施小微企业融资担保贷款工程。采取银企、银政、银银互动,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担保难“瓶颈”。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在审批授权、评级授信、发放审批、利率定价、拓宽抵押担保范围、创新融资方式方面予以区别对待,利用内部风险评级参数模版,还原客户资信经营真实信息,关注预期现金流量和第一还款来源,降低抵押担保条件,流程电子化平行作业,精简“层层审批”环节,开辟小微企业贷款“绿色通道”。 2013年,微小企业信用风险评级授信28户贷款授信总额4.31亿元。

(四)创新特色信贷产品,支持县域实体经济稳健发展

一是推出山地移民建房创业贷款品种。结合陕南山地移民搬迁、符合条件的农民进城安居创业,创新推出了《农村山地移民避险建房贷款》、《山地移民创业促就业小额贷款》,已对全县21个乡镇5091户搬迁户建房信贷需求逐户调查摸底,对有信贷需求的4162户评级授信1.88亿元,累计发放贷款1610户金额12601万元;支持了紫阳53个移民搬迁集中安置小区建设,23551人从山区搬入新居,信贷重点扶持蒿坪镇双星村移民安置点成为陕西省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点之一。

二是针对城镇个体工商户经营、城镇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消费、城镇低收入群体购置保障性住房等不同对象信贷需求,创新推出了“商贷通”、“个贷通”、“安居贷”等特色信贷产品。截至2013年8月末,新增“商贷通”贷款 478户金额8526万元;累放城镇居民综合消费“个贷通”贷款968户金额7589万元;发放城镇低收入群体购置保障性住房“安居贷”贷款1250万元。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