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底,安康市对全市各县区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进行通报,紫阳农民现金收入同比增长14%,位居全市第一。据悉,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已连续三年位居全市第一。
近年来,该县坚持把农业产业化作为推动产业转型的“主攻点”,促进农民增收的“活力源”,因地制宜布局产业基地,立体农业产业体系初步成型,一大批龙头企业、产业协会茁壮成长,农民人均纯收入稳步增长。
区域布局 产业基地初具规模
对农业产业化的探索,紫阳人醒得早,也起得快,但是路子走得实在艰难。栽橄榄、种蓖麻、务黄姜、养山羊……一次次奋起,一次次失败!吃尽了苦头,交够了学费!
紫阳是著名的贡茶之乡,富硒茶声名远扬,茶叶产量曾经占到全省的81%,上世纪末却跌至20%以下。真可谓“芝麻”未捡起,却丢了“大西瓜”。
接踵而至的“失败”中,紫阳人最终擦亮了眼睛、认清了优势,总结了经验、找准了方向!经过密集调研、反复讨论,最终敲定了农业产业结构分层次分区域调整的新思路。充分发挥富硒资源优势,按照“库区渔业养殖、低山茶叶蔬菜、中山蚕桑魔芋、高山木本药材”的立体农业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发展主导产业,有效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在洞河镇利用瀛湖库区发展大水面养殖8500亩,网箱800口。在汉江、渚河沿岸的焕古、向阳、红椿等镇大力发展丰产密植茶园,全县发展万亩以上的茶叶大镇9个,人均一亩茶园的产业专业村55个,茶园总面积达到18万亩。在蒿坪、汉王等土地条件较好的镇发展设施蔬菜2000余亩,带动发展露地蔬菜10多万亩。在瓦庙、高滩等镇建设魔芋基地3万亩。在城关、双安等镇,通过免费发种和奖补大户等措施提高蚕农兴桑养蚕积极性,桑园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在高桥、双桥、斑桃、界岭等中高山镇发展厚朴、杜仲为主的中药材超过30万亩。相对集中连片的产业布局,加速了土地流转,土地逐渐向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示范园区集中。近年来,该县累计流转耕地12万亩、林地8万亩,启动建设现代农业园区10个。过去单一、分散的农业产业模式得以改变,扭转了“小打小闹”的格局,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政府扶持产业龙头茁壮成长扶持发展“农”字号龙头企业,引领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带动基地生产向规模化、专业对口化、集约化、产业化方
向发展,是紫阳在加快产业化进程中所唱的重头戏。2012年,该县制定了《紫阳县红茶及陕青茶开发扶持办法》,拿出100多万元,补贴建设红茶生产线13条、35个陕青茶加工点,红茶、陕青茶进入规模化生产。据统计,近年该县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扶持
茶叶龙头企业发展,形成“大厂带小厂、小厂连农户”的产业链条。全县累计建成茶叶加工厂233个,其中标准化茶厂14个,初制加工厂70个,名优茶加工厂149个,拥有各类茶叶加工机械设备1300余台。
随着一系列扶持政策性文件的出台,一个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全县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由小变大,由弱做强。该县采用“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打破地域、行业界限,把资金、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向龙头企业集中,先后扶持壮大了盘龙茶业、康洪茧丝、开源实业、晨旺养殖等各类农业龙头企业24家,其中,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6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军团”已经形成,初步形成了农业产业种、养、销、加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今年该县又出台了《紫阳县山林经济发展奖励扶持办法》,对从事林下种养、特色林业、药材种植、林业加工等山林经济发展的大户、合作社和企业予以扶持。向阳镇芷风村村支书罗教义引导村民以现金出资和土地入股两种方式,组建了绿洲核桃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273户,建设核桃园1500亩。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全县共组建各级、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68个,其中乡村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46个,茶叶、蚕桑还分别组建县级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总数达5.6
万余人。
农企双赢 产业惠民渐成气候
龙头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农惠农富农强农作用也日益凸显。“我今年种了50亩魔芋,有企业保底价收购不愁销路,要是按亩产4000斤算的话,毛收入估计在40万左右。”瓦庙镇老庄村村民唐友喜高兴地说。
该县培育壮大了魔芋产业化龙头企业——紫阳县富硒食品有限公司,在魔芋基地镇建设全自动机械化魔芋片烘烤线7条,建成年产2000吨魔芋精粉和1000吨魔芋胶生产线各一条。该公司与全县16个镇8000多魔芋种植户签订了收购合同,公司垫付种芋、肥料资金,免费提供技术指导、防病药械,并承诺按每斤不低于2元的保底价收购,不仅解决农户资金短缺问题,也保证了企业有充足的加原料。 李相奎是双安现代农业园区的设施蔬菜种植大户,销售曾经是令他头疼的大问题。“自己出去闯市场,有时苦等也等不来买主,白白看到一大车优质蔬菜烂掉,最后连倒的地方也没有,只好又拉回来,几个月都白忙活了。”如今,他与园区里生产大蒜辣子的壮壮富硒食品公司签订了收购合同,专门为公司种植辣椒。和李相奎一样,园区的种养殖户们不需要再操心市场的波动、不怕找不到销售市场,而龙头企业不用花钱投资就有了自己的种养殖基地,可以更多地把精力和资金集中在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上来。
龙头企业通过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服务,成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骨干力量,引导农民步入增收致富的“快车道”。据统计,该县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民已超过1万人,农民人均出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七成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