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县坚持环境整治与生态保护并举,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同步,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化环境执法检查,着力改善提高环境质量、提升环境综合指数,取得了明显成效。先后荣获省级绿化模范县、省级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县城等称号。目前,创建省级生态县工作通过省级评估验收,国家卫生县城创建工作已通过省级考核鉴定和国家暗访、整改,国家园林县城创建工作全面启动实施。在此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推进环保工作、促进美丽富裕新白河建设,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近期以来,我带领县环保部门深入镇村群众,通过走访调查、交流座谈等形式,对我县环境保护工作进行了调研。
一、我县环保工作现状
1、体制机制基本健全。环保工作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并贯彻执行《环境保护工作专项规划》、《生态县建设规划(2009-2020年)》;县上各类会议定期研究解决环保相关问题,并列入年度考核内容,部门、镇村、企业之间“资源共享、通力合作、齐抓共管、协调推进”的工作格局初步建立;研究制定了重点企业环境保护考核办法,大力推行污染减排责任承诺制,与工农业、三产服务业公司企业、合作社或产业大户签订目标责任书,积极强化环境监管、推进污染减排;成立县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领导小组,修订印发《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积极组织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明显增强。
2、基础设施跨越发展。城区供水、排污管网、清风路集贸市场等一批重点市政设施,县城污水处理厂、小西沟垃圾填埋场、建筑垃圾填埋场、文昌路立体停车场、天然气利用工程等一批环保项目投入运营。各镇修建有生活垃圾填埋场,镇村人口相对密集区建有垃圾池、配有垃圾箱,落实了环卫人员负责垃圾清扫、运转。近年累计新建、改建各类公厕51座,完成35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新修基本农田2.3万亩,建设水平梯田1200亩,水窖8000口,完成耕地复垦1.5万亩,修建防洪堤1.2万延米,治理小流域24条,治理水土流失450平方公里。
3、循环经济初见成效。引进神达、俊达汽车制造、天裕木瓜、中药材加工等一批优势产业项目,建成两河工业园区,初步形成了汽车装配、医药化工、新型材料、木瓜加工为主导的循环工业体系;以“
4、绿化造林深入推进。按照“山上生态林、山下经济林”的立体绿化建设模式,采取“领导包抓、项目捆绑、部门包建、群众参与、板块推进”的措施,广泛组织全民义务植树,大力实施县城周边山体及墓地绿化、道路沿线绿化、千里绿色长廊绿化、山林经济示范园建设、汉江沿线绿化治理工程和林业重点项目造林工程等“六大”绿化造林工程,促使绿化造林持续、高效推进。截止2012年底,全县共有林地175万亩,实施退耕还林49.2万亩,天然林管护80.71万亩,其中人工造林9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3.23%。2013年我县先后投劳20余万人次,植树110余万株,完成绿化造林3.8万亩。
5、执法检查持续加力。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工程治理、加强执法监管等措施,使水源地保护、工业企业废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等问题有效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严格控制在规定标准内,汉江出陕断面水质始终保持在国家地表水二类标准。汉江出陕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建成投用,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合格率达到100%。
6、生态创建结出硕果。坚持把生态建设作为做好环保工作的有力抓手,按照“城乡联动、整体推进、全面提高”的思路,深入推进“
7、环保氛围日益浓郁。利用广播、电视、短信等各类宣传媒介,深入开展环境国情、环保知识宣传,发放各类宣传资料3.5万余份、制作40平方米的永久性宣传牌2块,修建180平方米的大型文化宣传墙1处;通过举办环保培训班、知识讲座等措施,宣传生态文明建设及《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动员和引导广大群众共同参与生态保护与建设;结合“
二、存在的困难问题
1、环保意识有待增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县转型跨越的关键时期。我县在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中属限制开发区,同时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重要涵养区及水质影响控制区,将于2014年正式向京津地区供水。但部分单位对环保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企业、招商引资项目“环评”及“三同时”制度落实还需加大落实力度大,部分群众自觉保护环保、参与环保工作的意识还需加强。
2、环境不稳定因素增加。当前,我县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总量越来越大,群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另一方面,环境作为一种公共产品的供给还相当短缺,各种资源消耗越来越多,污染排放也越来越多,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要求日益提高,环境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仍未得到全面解决,因环境问题引发社会不稳定的潜在因素仍然存在。同时,当前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农业污染等各类污染问题交织并存,环境要素呈现显著的复合型、叠加型特点,更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
3、基础设施欠账较大。由于资金短缺,目前我县城区、集镇的排水设施、污水处理管网建设还不完善,县污水处理厂尚未满负荷生产,全县尚无危险废物处理站,除县城外的11个集镇均未修建污水处理厂,茅坪、构扒、冷水等5个镇垃圾填埋场容量已满,还未完成扩建或选址新建,依然存在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随意倾倒现象。
4、环保投入相对不足。环保能力建设相对薄弱与迅速增加的环保工作任务的矛盾,难以在短时期内迅速改变。县环保部门的监察、监测、信息化物质装备与标准化建设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跟不上环保工作形势发展需要,相关机构升格后,还需积极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尽快与环保执法要求适应。同时,全县一些重点区域、重点企业的污染问题,由于资金缺乏,一些环保防治处理设施还没有启动建设,对周边环境依然存在威胁。
三、对策建议
1、加强宣传,增强环保意识。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今后一个时期环境保护工作乃至整个可持续发展工作的总纲。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不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加快形成以环境优化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同步”。在发展目标上,以优化经济发展和改善环境质量为前提,着力于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在行动措施上,城乡统筹、部门联动,在继续推进水污染防治重点工作的同时,注重土壤、固废、辐射、噪声等污染防治,注重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注重生态修复和生态建设。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五位一体”布局精神,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结合“三下乡”、“六五”普法、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绿色四进”等活动,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宣传环保法律法规,鼓励引导公众参与环保行动,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环保意识、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守法意识和公民的参与意识,营造方方面面重视、支持、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
2、突出重点,推进生态立县。结合县委提出的“循环发展,富民强县”战略和建设美丽富裕新白河目标,大力推进以循环工业、现代农业、生态林业、绿色国土、宜居家园为代表的生态文明建设。一是严格执行环评前置审批,将“环评”和“三同时”制度作为各种项目的备案、审批、优惠政策的制定、专项资金的拨付、银行放贷等内容的前置条件,科学处理好企业谋发展、生态受保护、政府得税收的关系,积极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强技术革新的污染治理,推进工业清洁生产;积极督促已建、在建但无“环评”和手续不完善的建设项目按照规定要求完善所有手续,依法查处未在限定时限办理环评手续、落实“三同时”。二是加大黄姜皂素、化工生产、肉食品加工、水泥建材、矿山采选等重点污染企业废水、废渣、废气、粉尘的治理力度,切实加强对县城污水处理厂、小西沟垃圾填埋场、中小企业、矿山企业、畜禽养殖场等领域的日常巡查监管和专项突击检查,保证治污设施、设备正常运转,防止偷排、漏排和直排;对市、县确定的重点挂牌督办企业,要明确整治目标,加大督办力度,确保按时整治到位,对严重污染环境、治理达标无望的企业坚决予以关闭。三是抓好城区部分和县城副中心中厂等地段管网的延伸和改造工作,努力实现城区和县城副中心污水管网全覆盖;在集镇新建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增加环卫人员,配备环卫设施,健全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切实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四是紧紧围绕生态县建设规划和创建方案,认真对照标准要求,对照省市专家组指出的问题和不足,逐项落实到具体的单位和责任人,明确整改目标责任和完成时限,认真做好整改落实和查漏补缺工作,整改到位后,及时报请省市组织评估验收。五是加强汉江及县内河道管理,抓好水源地保护,严厉整治垃圾倾倒、污水直排汉江和县内大小河沟等行为,严防污染河道;重点做好县城、集镇、新村等人口聚集区集中供水水源地的水体污染防治和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六是全面启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着力抓好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工业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置、化肥农药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自然生态保护等各方面工作,着力解决危害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威胁城乡居民食品安全,影响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
3、健全机制,提供有力保障。一是建立统一部署、联合执法的协调机制,进一步强化环保、发改、林业、国土、住建等部门联合执法、联合检查、动态巡查;二是健全环保联席会议制度,完善专家论证、部门会审、群众参与、领导决策的综合决策程序;三是要严格实行环境保护执法监管责任制,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和绩效评价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确保环境保护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四是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逐步增加财政在节能减排、环境基础设施和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等方面的投入,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排污费征收管理,做到专款专用;五是探索建立企业和社会投入机制,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修复”的原则,督促企业不断加大环保投入,抓好节能减排项目建设,确保环保设施正常运行;探索推行市场化运作模式,积极吸收民间资金和社会资金参与环保基础设施和防治工程建设。
4、建好队伍,强化环保执法。建立完善环境宣教管理、信息管理、固废、辐射监督管理机构等,切实做好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控系统的运行维护,充分发挥在线监测数据在环境执法、环境统计、总量核算和环境科研等方面的作用。一是切实加强环境监察执法队伍建设,配强专业人才、充实执法队伍,加强岗位培训和技能练兵,解决部门执法人员缺乏和技能不熟问题;二是积极推进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改善执法条件、提高装备水平,不断完善环境监控预警和应急体系,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和事故应急处理能力,争取到2015年,形成比较完善的环境应急处理网络体系;三是持续深入开展各类环保专项行动,采取交叉检查、后督察、重点督办等多种执法形式,加密日常监察频次,建立完善部门联合环保执法和重点案件移送督办机制;强化环境执法检查,严格依法办事,对经检查发现、群众举报的环境违法违规案件,要坚决予以严肃查处;四是健全环境保护社会公示和新闻曝光制度,拓宽和完善公众参与渠道,积极改善执法环境,切实加强行业自律,严禁为企业说情、设阻,影响执法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