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调查研究>调研成果 > 正文内容

关于安康农民持续增收的思考

2014-03-05 10:18 来源:
字体大小:【

“三农”的核心是农民,农民的核心是增收。全市308万人口,农业人口258万。安康要富裕,农民必须富裕。近几年来,我市农村大移民、园区大发展、项目大建设,带来了农民收入的稳步攀升,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624元,高于全省6503元的平均水平。但是,我们要清醒看到,由于多种原因的综合影响,安康农业基础薄弱、经济总量偏小的基本市情仍未根本改变,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仍未真正建立。农民收入绝对值与全国的差距仍然较大、比全国8896元低2272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371,高于全国3.031的水平。分析农民收入构成,财产性收入仅占1.9%,靠租金、土地流转等增加财产性收入潜力不大;转移性收入仅占7.5%,靠惠农政策增加转移性收入,我市与全国、全省水平都一样且落实的已经比较到位;工资性收入占56.4%,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但随着全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劳务质量要求的提高,部分年龄偏大且无技能的外出农民工必然出现“回流”现象,靠外出务工增加工资性收入,输出规模不会有太大增长;家庭经营性收入占34.2%,其中一产占25%、二产占1.8%、三产占7.4%,对目前我们安康来说,着力构建一三相融、接二连三的复合业态,既是难点所在,更是方向所在。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收入翻番规划,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要在2020年达到全国水平,今后7年年均增幅必须保持在10%以上,任务十分艰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广辟新的增收渠道,坚持多措并举,实现多元增收。

一、强力推进富硒资源开发

安康地处秦巴腹地,我们的最大优势在山、水。上山进水,就是农民收入的增长点,就是农业发展的主阵地。什么时候把“山、水”两篇文章做大了,才算真正筑牢了农民增收的产业根基,才算真正发挥出了安康的资源比较优势。2013年,全市山林经济呈现出了良好发展态势,新建特色经济林35.8万亩,林下种植55.9万亩、林下养殖1089.4万只(头),森林旅游160万人次,林业总产值65.5亿元。要持续加大推进力度,特别要注重运用工业经营理念和生产组织方式,扶持壮大一批龙头企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努力推动山林经济由种养型向加工和市场销售型转变,加快培育一批以经济林、生态林、观赏林为主导,林间养殖、林下种植、森林旅游同步发展的示范典型,带动山林资源规模开发。涉水产业跨度大、业态多、链条长,发展潜力巨大。去年涉水产业有了长足发展,水产品产量4万吨,实现产值40亿元。要实现涉水产业快速崛起,关键之举是“走出去”,吸引外资进入我市涉水产业领域,重点开发休闲渔业、富硒天然水和亲水旅游。同时,安康的生态旅游也主要是以山水田园风光为特点,与“三农”的关联度极为广泛和直接,绝大多数景区、景点都在农村,部分景点本身就是观光农业,许多旅游服务和旅游产品的生产、经营、销售都需要农民提供,无疑也就成为了农民增收的新渠道。现在的要害在于加快从“门票经济”向综合效益转变,引导和鼓励广大农民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大力发展交通运输、农家餐饮、休闲度假、民俗文化、特色产品等相关产业,尤其要在重点景区和旅游村开办一批诚信规范的特产专卖店,加大旅游商品宣传推介力度,不断提高购物在乡村旅游收入中的比重。

二、扶持引导农民就业创业

目前,工资性收入在我市农民收入构成中仍然占大头,其中外出务工得到收入占工资性收入的56%,本地务工得到收入占工资性收入的44%。实现劳务收入稳定增长,要从劳动者技能培训抓起,有效整合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采取灵活适用的方式,加大培训教育力度,加快农民转移就业由体力型向技能型、管理型转变。一是扩大农民就地就近就业。通过政策支持、环境保障、优质服务,主动加强与当地重大建设项目、工业企业用工的衔接协调,引导他们为当地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支持产业大户和农业龙头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增加用工需求,雇用更多农民从事生产经营。二是鼓励农民自主创业。抓住国家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的契机,鼓励支持能人大户和返乡农民,围绕当地资源特色,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家庭手工业、乡村旅游业和乡村服务业,实现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增收。三是稳定提高农民外出务工收入。搞好对口协作关系,加强维权服务保障,尽可能帮助外出农民提升技能、广辟渠道、增加收入。同时,要把帮助有条件的农民进城落户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大举措,搞好政策衔接,切实解决实际困难,通过减少农民进而富裕农民。

三、全力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

近些年来,我市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工程,得到了李克强总理在我市视察时的充分肯定和支持。但是,目前全市总体仍是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欠发达地区,按省定2500元标准,2011年我市贫困人口达100.5万人,截止2013年底实现脱贫20.5万人,现在还有80万贫困人口,占农业人口的31%,贫困率比全国12.7%、全省21.7%分别高出18.39.3个百分点;返贫率高达15%,比全国7%、全省8%分别高出87个百分点。而且剩下的这80万贫困人口,大多居住在自然条件差的偏远地带,劳动力素质也相对较低,是最难啃的“硬骨头”,扶贫开发进入到了攻坚阶段。全力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决不能让贫困代代相传,既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明确要求,也是我们走民生为本的循环发展之路的政治责任。各级党委、党政府务必提高认识、改进方法、创新机制,按照建设美丽富裕新安康的总体战略,把扶贫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就地城镇化等结合起来,统筹谋划,协调推进。一方面,持之以恒实施避灾扶贫移民搬迁。重点要在能就业、快致富上下功夫,让每一户搬迁群众都能就地就业、都有致富项目,让每一个安置点都能成为群众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另一方面,扎实启动精准扶贫。精准扶贫是中央对扶贫开发工作的新要求,是解决扶贫对象不清、致贫原因不准、扶贫措施不实等问题的有效手段。要加快推进一户一档扶贫管理信息化建设,按照“权责到县、规划到片、项目到户、扶贫到人”的总要求,通过“干部驻村、社会参与、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方略,努力实现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有明显提高,确保今年9.45万贫困人口脱贫。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