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芋产业是紫阳的富民产业之一,在我县魔芋主产地该产业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主要途径。近年来政府为加快魔芋产业发展,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但我县魔芋种植面积一直在2-3万亩之间徘徊,是魔芋生长环境不适宜?还是群众种植积极性不高?是种子问题?还是种植技术不过关?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深入到紫阳富硒食品永华魔芋加工厂,瓦庙、洄水部分农户及加工点进行座谈,调查了解。
一、基本情况
据相关部门统计,2010年我县魔芋种植面积为18474亩,2011年达到22000亩,2012年达到27994亩,2013年达到30000亩。目前,我县有年生产能力魔芋精粉过千吨加工厂1个,有小型魔芋加工点6个(分布在瓦庙、高滩、高桥、双桥、红椿5镇),全县魔芋种植规模在5-9 亩1128户,10-19亩154户,20-49亩5户,50亩以上的5户,有魔芋专业合作社11个。据紫阳县富硒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冯永华介绍2013年该公司实际收购鲜魔芋10500吨(其中在县外收购的占15%),生产精粉530吨。
二、制约因素及问题
为什么我县魔芋种植面积和产量上不去,追根溯源,主要存在以下制约因素和问题:
一是种源缺。种源不足是我县魔芋产业的最大制约因素。其原因在于农户自留种子保管难,不易过冬;外调种子,不仅价格贵、且质量不过关,群众反响大。在调查中了解到,有的农户由于种子保管不当,造成直接损失过万元。如瓦庙镇庙坝村7组村民陈云林2013年栽种魔芋5亩,下种4000余斤,在栽种时从表面看种子没什么问题,结果出苗后过不了三伏天,全部倒伏烂掉了,造成直接损失2万余元,全县类似这样的情况还不在少数。部分外调子种,由于路途遥远机械损伤严重,栽种下去不出苗,给群众造成了较大损失。
二是气候、土壤条件的限制。魔芋是一种生长在海拔250—2500米的山间多年生草本植物。低纬度高海拔山区,日照较少,雨量丰富,湿度较大,是魔芋栽培的最适宜区。魔芋地下部分为球茎且根系较长,适宜在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排水透气良好、有机质丰富的轻砂土壤生长,土壤松厚肥沃是保证魔芋根系生长发育和块茎正常膨大的重要条件。土壤酸碱度对魔芋产量影响较大,多数魔芋品种适宜的pH值为6.5~7.0,中性和微碱性的土壤也能种植魔芋,但酸碱性较强的土壤不适宜魔芋生长,尤其是酸性较强的土壤种植魔芋时病害较易发生。
三是病虫害的影响。魔芋有许多病害类型,主要有叶枯病、白绢病、软腐病、轮纹斑病等,在这些病害中除轮纹斑病外,其他都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影响魔芋生长的虫害主要有甘薯天蛾、魔芋线虫、豆天蛾等。
四是少数种植户受利益驱动,目光短浅。感觉今年价格好,怕来年价格不行,所以将魔芋连儿带母一概卖尽,第二年发展又没有籽种了。
三、对策及建议
(一)抓种芋繁育。魔芋是一种投入大,发展启动缓慢的经济作物,主要体现在芋种上,种芋从5-20g/个的微型芋、小芋、芋鞭发展成300-600g/个的种芋,需要2-3年。而直接用300-600g/个的芋种,每亩种芋成本投入就需要8000元左右,(按现在6元/kg的价格计算)种植成本高,风险加大,一般的农户承担不了。而农民自繁种芋每亩的种芋投入大约在1000元左右,而且大部分投入农户只需要投工投劳就能解决。因此,魔芋产业要迅速发展,首先要在全县各宜生区加强优质魔芋种芋扩繁基地建设,加大脱毒原种的引进和扩繁力度,力争在短时间内提供适宜全县各区域种植的优质品种,从源头上确保优质魔芋种芋的供给,避免种芋异地调运,使芋种在运输途中受到机械损伤,加大魔芋种植大田发病的机率,降低成本和生产风险,才能有效增加种植面积和收入。 建议每年发展2000-3000亩种芋基地,通过3-4年的努力,使我县魔芋种植面积达到50000亩以上。
(二)抓种芋贮藏。在与芋农交谈中了解到有以下几种方法可解决种芋越冬问题。
魔芋挖回后留种:一是要精选种芋。留种用的魔芋应选择性状好,适应性强,产量高,较抗病或耐病的种芋。精选标准为:大小均匀,成熟度好,顶芽要短粗壮,表面光滑无创伤,无病虫害,色泽为上半部褐色,下半部浅褐色,重量在100-150克为佳,并将球茎,根状茎分类贮藏。二是做好种芋消毒。在贮藏前应对种芋进行翻晒3-5天,可用75%农用连霉素3000倍液,草酸800-1000倍液,50%可湿性多菌灵粉剂1000倍液,40%福尔马林200倍液或50%代森铵1000倍液浸种,待药液晾干后贮藏。还可选用生石灰粉、草木灰、硫磺粉,分别按50∶50∶2的三元比例进行拌种。通过以上处理可有效杀死种芋上的病菌,使贮藏的种芋更有效,更安全。三是贮藏要控制温湿度。鲜芋贮藏期间应保持5-10℃的适宜温度。低于此温度种芋易受冻,当温度持续在0℃以下时,冻害发生严重,进而腐烂,温度过高,魔芋的呼吸作用加强,加大水分散失,高温高湿易导致软腐病的发生及蔓延。湿度一般贮藏环境以70%-80%为宜,湿度低,种芋因呼吸作用损失大量水分,造成块茎萎缩;湿度过大,易导致软腐病的发生及传播蔓延。新鲜种芋贮藏期间,球茎要不断地进行呼吸作用,如果贮藏环境,通风不良,氧含量不足,种芋无氧呼吸加强,易造成烂种。因此,贮藏期间应注意通风换气,确保空气正常流通。
贮藏的方法有:1、露地越冬贮藏。在冬季不太寒冷的魔芋产区常采用此种方法。选择地势高,易排水,沙壤土质,当年魔芋长势好,病害较轻的留种地就地越冬。此种方法的优点是:第一,不需采挖、搬运、贮藏,可节省大量人力,同时因采挖对种芋造成的损伤,避免了病菌的传染。第二,使种芋保持新鲜,次年春季早发芽,提前出苗,有利于增产增收。第三,对大面积留种安全有效。2、覆盖法。在植株自然倒苗后,冬前清除地表杂草及植株残体,将表土轻轻锄松3-5cm,然后用稻草;玉米秆;麦草;麦糠;山茅草等材料覆盖,厚度以10-15cm为宜,太薄起不到防寒保暖的作用。3、培土法。将土表杂草清除,然后培10
(三)抓林下种植。魔芋是喜阴的半阴半晒植物,生长过程需要一定的光照以满足光合作用。魔芋与玉米套种,玉米主杆虽然比魔芋植株高出2-3倍,但是玉米的叶片是自下而上分布,下半截的叶片与魔芋生长争空间,整个魔芋植株不透风,魔芋林里闷热。另外玉米生长期短于魔芋,在魔芋的生长旺季玉米开始成熟,叶片变黄,植株变干,致使魔芋生长的中后期遮荫不阴凉,也不利于魔芋的生长,效果不是很好,其主要原因就是病害重,不能连作。传统的魔芋种植也是零散地种植在房前屋后,现代魔芋种植主要是大田与作物间种,病害严重。模拟魔芋野生环境,再回到林下种植魔芋,就是回到魔芋的原生态环境,可以实现高产、稳产和可持续发展,也是现代魔芋种植的另一种模式。魔芋种植岚皋模式--就是在山坡地退耕还林的林下种植魔芋。我县双桥镇魔芋种植大户聂纪友正在试验林下种植魔芋。
(四)抓田间管理和技术指导。县镇要组建一支技术骨干队伍深入到村组农户抓好魔芋培训,通过现场培训,手把手地使种植户掌握了魔芋的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环节。同时要印发科普宣传资料,使农户对一些魔芋常见的白绢病、软腐病等病害有新的认识,并能及早发现及早预防,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五)抓专业合作社。为了促进魔芋产业健康发展,镇村要引导和组织一些有头脑、有经济实力的能人大户来组建魔芋专业合作社,政府优先扶持,通过政府的支持,发挥合作社作用,促进产业稳中求进 。同时要利用经济效益的杠杆吸引农民种魔芋,引导农民转变种植思维定势。积极鼓励外出返乡农民工回乡种植魔芋,就地发家致富。 不断把魔芋产业这块“蛋糕”做大做好,使其成为富民强镇的支柱产业,推动一方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