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调查研究>调研成果 > 正文内容

兴办社区工厂实现就地就业

2015-12-18 09:09 来源:
字体大小:【

随着陕南移民搬迁工程的深入推进,许多农民离开了世代耕种的土地,“下山上楼”变成了城镇居民,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家庭积蓄少,文化水平低,劳动技术缺,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对怎样开启新生活感到茫然。如何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近年来,平利县通过大力兴办社区工厂,初步实现了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经济发展的“三赢”目标,成功探索了一条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业的经验。

一、基本情况

平利县位于陕西东南部,县域总面积2647平方公里,辖11190个村6个居委会,总人口23.6万,其中农业人口20.2万,属省级贫困县。我县自2011年实施陕南移民搬迁工程以来,累计搬迁高山危居农户15200户、47070人,占全县计划搬迁总任务的50%;共建设集中安置区84个,其中150户以上农村社区30个,集中安置率达91%201120122013年连续三年被省政府授予“陕南移民搬迁工作先进县”,是全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区。

在推进移民搬迁工作中,我们积极探索解决搬迁户群众的就业增收难题。据扶贫局调查统计,截止2014年全县已搬迁的12200户当中,有近4800户没有固定收入来源,主要靠外出务工来维持家庭生活,由此引发的农村“三留守”问题较为突出。从2012年开始,县上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千方百计创办社区工厂,截至目前全县已创办社区工厂12家,其中电子元件加工厂4家,手套、棉鞋、冰棍等加工厂8家,吸纳搬迁群众就近就业570余人,初步实现了有业安置和就地城镇化的目标。全县社区工厂大体呈现3种类型:

1.来料加工型。如:三秦电子加工部。三秦电子加工部位于大贵镇集镇安置区,该社区共安置搬迁户500户、2000人,是大贵镇规模最大的楼房化安置小区。三秦电子加工部创办人孙自立,现年40岁,三阳镇人,2012年以前一直在深圳市东兴丰电子有限公司务工,熟练掌握了LED高频变压器产品加工技术。在外务工期间,两个孩子一直留守在家。20136月,孙自立向县人社局在广东省设立的劳务办反映,自己在外打工多年,孩子留在家里不能照顾,有什么办法可以做到“既能照顾孩子老人,又能务工增加收入”?劳务办经过调查了解,提出了这样一个设想:让孙自立同东兴丰公司协商,看能不能把公司交给他的工件加工任务寄回平利老家,然后自己在家里完成,这样就能实现“两不误”。后经劳务办出面协调和担保,孙自立的“想法”得到了公司的信任和支持。从20139月份起,公司给他提供5台加工设备,于是他及时返回老家三阳镇开办了家庭工厂,自此开启了家庭创业之路。在生产电子元件的过程中,周围邻居对这门手艺感到好奇,纷纷开始给他帮忙,他借此机会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订单加工量越做越大。东兴丰公司看到他的批量加工能力,而且生产成本相对很低,就又为他提供了10台加工设备。至2013年年底,孙自立家庭工厂的固定工人达到了15人。尝到“甜头”后,2014年上半年,孙自立选择大贵镇集镇安置小区,又设立了一个10余人的电子加工部。截至目前,孙自立的用工人数达到30余人,工人月平均工资达到1500元以上。

2.两头在外型。如:富声电子加工厂。富声电子加工厂位于城关镇长沙铺安置区,该社区共安置搬迁户300户、1250人。企业创办人张富涛,现年28岁,城关镇人。张富涛16岁外出务工,一直在东莞市1家耳机喇叭送话器工厂务工,先后干过车间操作员、业务跟单员等工作,积累了一定的行业经验后,于2011年在广东开办了一家员工不到10人、面积不足60平米的小工厂,开始了艰难创业之路。张富涛做人诚实守信,做事兢兢业业,加工的送话器产品合格率达到100%,工厂订单量逐步增加,公司发展较为顺利。但由于广东的劳动力紧缺,工人工资支出较大,他很难招聘到工人以扩大生产。2013年张富涛春节回家期间,看到县人社局劳务输出宣传标语,便主动联系人社局帮助他招工。人社局工作人员详细了解张富涛公司发展情况后,帮他算了一笔经济账:广东工人的月平均工资4000元左右,平利工人月平均工资2000元左右,且两地间的物流费用远低于工资差,建议他在长沙铺社区开办加工厂,把广东工厂加工不完的订单发回老家来加工。他欣然接受了这项建议,于2013年开始在家里开办了富声电子厂,招聘12名本地留守妇女开展生产。截至目前,富声电子加工厂已吸纳30余人就业。

3.社区孵化型。如:恒源电子加工厂。恒源电子加工厂位于城关镇药妇沟社区,该社区安置搬迁户450户、1620人。企业创办人朱世俊,现年29岁,安康市汉滨区人,现任平利县恒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安康市青年创业协会常务理事。2014年县上为打造1家标准化的社区工厂,带动更多的社区富余劳动力就近就业,县人社局根据探索出的社区工厂发展经验,于201410月招商引进恒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并为该企业提供了“保姆式”服务,确保该企业于当年12月中旬正式投产。恒源电子厂主要生产高频变压器和电感,产品销往深圳、东莞、成都等地,现吸纳就业62人,工人月工资1800元以上。下一步,公司将用12年时间,以药妇沟社区向全县“一城十镇三十个新型社区”辐射,陆续启动长安、广佛、洛河、老县等镇的社区工厂建设,每个社区工厂带动就业100人左右,共促进3000人左右留守妇女就业、以及部分残疾人就业。

二、主要做法

1.承接产业转移,大力招商引资。全县上下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抓手,及时承接东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锲而不舍招商引资。一是解放思想抓招商。县上舍得拿出土地等宝贵资源,要求每个农村社区在规划建设时都要预留40亩土地指标,专门用于社区工厂建设。对于土地资源紧缺的社区,通过镇政府统一购买安置楼房一楼门面房的形式,预留足够的厂房用地。比如,城关镇药妇沟社区,镇政府一共购买门面房440平方米。二是领导带头抓招商。由县主要领导带队外出招商,同时层层夯实招商任务,要求各镇、各部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和以商招商等方式,主动出击,跟踪洽谈,着力招大引强。各镇坚持抓大不放小的原则,积极发展小微企业进社区,确保每个镇当年新培育社区工厂2家以上。三是打造环境抓招商。健全完善招商引资联席会议制度、风险评估制度和“五个一”的包帮机制,简化行政审批程序,着力整治投资环境,在全县形成了招商、安商、护商的浓厚氛围,确保每个招商项目都能够落地生根。四是建立队伍抓招商。积极培养招商能手,抽调精兵强将成立专业招商队伍,及时捕捉各类招商信息,充分动员亲情、乡情招商,动员本地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兴业。通过扎实有效的招商引资,一批社区工厂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茁壮成长。

2.选准领头人,选定好项目。不拘一格选人才,因地制宜选项目,是加快推进社区工厂发展的关键。八仙镇选定奚精华作为社区工厂领头人,2014年在八仙镇集镇建立精华手套厂,承接泉州、广州来料加工,主要生产加工运动骑行、劳工、滑雪、冬天保暖手套产品,年产量20万双,产品出口欧美,现有工人30人;今年7月,奚精华又在八仙镇龙门社区建立了1家分厂,主要加工手套产品的单个工序,用工人数达到12人。洛河镇选定手工艺劳动密集型产业——“棉鞋”作为发展项目,吸引本地在外创业成功人士王丹江在集镇建立鑫发棉鞋厂,总投资680万元,自建厂房1500平方米,属自产自销型企业,年产棉鞋50万双,产品畅销西安、汉中等地,年营业收入200多万元,提供就业岗位35个;目前王丹江正在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预计到今年年底,鑫发棉鞋厂的用工人数将超过100人,产量将会翻一番。

3.坚持领导包抓,出台优惠政策。为形成工作合力,县上成立由一名县委常委和一名常委副县长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各镇镇长为成员的社区工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协调、指导、督促、检查等工作。要求职能部门“一把手”、各镇党政负责人分别包抓12家社区工厂,并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全县上下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平利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全民创业促就业的实施意见》、《平利县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奖励扶持资金管理使用办法》、《茶饮畜牧蚕桑蔬菜产业建设奖扶办法和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奖扶办法》、《关于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扶持政策,主要包括以下五项内容:一是用地指标。对社区工厂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项目建设实行一事一议政策,在土地等资源要素保障方面依法给予适度倾斜。二人才培训。由县人社局根据企业需要,免费组织农民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并对参训农民每人每月补贴生活费300元,培训期间用工企业提供基本工资。三是贴息贷款。社区工厂享受最高30万元的创业贴息贷款政策。同时,2015年县上将筹集2000万元小微企业(创业就业)贷款补贴基金,为社区工厂贷款贴息。四是资金奖扶。认真落实中、省、市关于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每年安排不少于300万元的奖扶资金。2014年我县被省政府授予“扶持小微企业先进县”。五是带资入企。县扶贫局每年筹集200万元扶贫资金,社区工厂每吸纳1名贫困人口就业,即可无息滚动使用3000元的“移民搬迁后续产业发展资金”。通过以上扶持政策,极大地激发了社区工厂的发展活力。

4.实行全程代办,提供优质服务。由县人社局牵头,县招商局、经贸局配合,抽调干部成立工作组,对社区工厂实行保姆式服务,努力为企业成长创造一流环境。在县内,工作组帮助企业办理各类手续,包括注册公司、营业执照等。比如,县招商局干部利用3天时间,帮助城关镇长沙铺社区的富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办齐了各类证照。在县外,工作组花费大量精力,依托各类资源,尽力帮助社区工厂找技术、找客户、找订单。城关镇药妇沟社区恒源电子科技公司成立于201410月,主要生产高频变压器和电感,公司刚成立时,由于订单不足,业主万分焦急,工作组得知消息后,及时赴成都、襄樊、西安等地为该公司接单,3个月时间共拿回订单5.5万余件,介绍大型客户3家,用实际行动为该企业解除了燃眉之急。如今,恒源公司已经有了固定的客户,目前拥有稳定员工62名,每月产值达到40万元。

5.加强宣传引导,转变群众观念。搬迁户群众由农民变成居民,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一时难以转变。为此,县上采取三项措施,积极引导富余劳动力到社区工厂就近就业。一是发挥媒体的喉舌作用。通过县电视台、网站、橱窗、标语、板报等宣传阵地,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全民创业的浓厚氛围,号召搬迁群众通过双手勤劳致富。二是发挥干部的推手作用。要求干部认真做好社区富余劳动力的思想工作,摒弃“小钱看不上,大钱挣不来”的错误思想,动员搬迁群众踊跃到社区工厂就地就业。三是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社区工厂精心培育一批优秀员工,通过晒工资、亮技术、比效率,着力激发其他员工的工作激情,从而形成了你追我赶、竞相超越的工作氛围。四是发挥文化的熏陶作用。社区组织成立文艺宣传队,利用下班时间,教会社区居民跳舞、打球、下棋等娱乐活动,培育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如今,在社区工厂上班的留守妇女都有这样的感受:“老公外出挣钱发家,老婆在家挣钱零花”,先前那种无所事事、混沌过日子的现象不见了。

三、工作成效

1.促进了社区居民就业增收。大力发展社区工厂,着力培育手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有效拓宽了移民安置区富余劳动力就地就业和增收致富的渠道。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搬迁户年人均纯收入由搬迁前(2011年)不足3500元增长到2014年的7520元,增长2.15倍,真正实现了有业安置、安居乐业的目的。城关镇龙古村农民朱仕贵年轻时在煤窑打工出了事故,脊椎受伤导致全身瘫痪,多年来一直瘫痪在床。后来他被村干部动员到社区工厂上班,在工友们的帮助下,每天能挣七八十元,当见到县就业中心的干部时,他流着眼泪深情地说:“没想到我这辈子还能自己动手创造价值,从此以后我不再是一个没用的废人了”。

2.破解了农村“三留守”难题。平利属山区贫困县,2013年外出务工的妇女大约10300人,其中已婚妇女约4600,由此造成的农村“三留守”问题较为普遍。通过近两年社区工厂的兴起,全县已婚妇女大多数选择留在家里想办法就业,其中有近18%的人到社区工厂找到了工作。由此证明,兴办社区工厂,能够很好地解决农村“三留守”问题,进而加快推进就地城镇化,让农民工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家庭,为白发苍苍的父母尽孝膝下,给懵懂无知的孩子关怀抚慰。沙铺村安置区居民陈平慧,她在富声电子厂打工一年多,是为了给上大学的儿子挣学费,现在已经成了熟手,每天能挣近百元,对此她知足地说:“在厂里打工活路比较轻松,收工后还能照顾家人,真是一举两得啊”。

3.促进了社区居民的风气转变。实施移民搬迁安置工程,推动高山偏远地区的农民放下了锄头、走进了社区,他们在短期内难以适应城镇居民的生活。根本原因是,现在没有土地耕种了,他们一天不知道干什么,没有劳动,就没有快乐,就找不到存在价值,有的无所事事,有的甚至沉迷于打麻将。兴办社区工厂,让搬迁居民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工作稳定了,心就稳定了。长沙铺村党支部书记李仁周深有感触地说:“社区工厂真是一场及时雨,他让失地农民重新找到了饭碗,不用整天闲着没事做了,我们村干部也比较放心,今后一定要多支持社区工厂的发展”。现在,农村新型社区很少见到群众聚在一起打“159了,邻里之间的矛盾纠纷也减少了很多,社区居民把心思都放在难得的工作机会上,都在为开创美好的新生活而努力奋斗着。

4.提高了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两年前,农村社区富余劳动力很难在本地找到工作,没有收入来源,虽然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但她们每天都要花钱买菜买粮食,日子过得紧巴巴,心里不敞亮。到社区工厂工作后,每个月都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维持家庭的日常开支完全够用了,有钱买鸡鸭鱼肉,有钱给老人看病买药,有的家里还安装了空调。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她们的精神也在不断丰富,白天在工厂里做工,晚上工友们聚在一起或跳广场舞、或做健身运动,日子过得滋润充实。行为渐成习惯,她们逐渐从农民转变成了工人,转变了成了居民,已经在城镇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定位。

四、几点启示

1.兴办社区工厂,是解决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的重要举措。目前,陕南移民搬迁“搬得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稳得住、能致富”变得日益迫切。虽然各地都非常注意将移民安置与地方产业布局、劳动就业相衔接,但由于大多移民区域经济基础薄弱,产业项目少,吸纳就业能力低,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另外,由于教育培训资源相对分散、培训内容相对单一,一些移民因为没有一技之长而无法外出寻找就业机会。生活无依靠,未来无着落,移民群众难以安居乐业。引进一批加工技术不难、无污染、低能耗的加工业,兴建一批劳动密集型社区工厂,能够较好解决搬迁群众的就业致富难题。

2.兴办社区工厂,领导重视是核心。在社区工厂发展过程中,政府既是风向标,也是定心丸,更是催化剂。政府引导、领导重视是起步之基;政策支持、资源整合是发展之本;优化服务、全民创业是壮大之源。近年来,我县坚持把发展社区工厂作为大事来抓,政府始终扮演着旗手、推手、助手的角色,一以贯之地扶持推动,这是我们在社区工厂领域先行一步、走在前列的重要保障。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讲,发展社区工厂的限制瓶颈较多,唯有政府强力推动,从上到下、自始至终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才能为社区工厂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提供有力保障。

3.兴办社区工厂,真心真情帮扶是关键。在贫困山区发展社区工厂,必然面临资金不足、交通不便、人才不济等困难问题,更加需要政府保姆式服务。平利县始终站在创业者的角度,安排专人负责协调厂房租赁、银行开户、验资报告、注册登记、税务登记、环境评估、贴息贷款等多项工作,一点一滴、一步一步地帮助社区工厂解决困难问题,确保做到实实在在、真金白银地贴心服务,才促使社区工厂得以生存、发展、壮大。

4.兴办社区工厂,形成产业集群才有生命力。平利目前的小微企业多以电子元件初级加工为主,属于原材料和销售市场在外“两头在外”型企业,优势在于劳动力资源十分充裕,短板在于产业链条很短、生命力比较脆弱。目前,我县正在抓紧制定社区工厂发展总体规划,致力于打造小微企业集群,努力把小企业做成大产业。同时依托工业园区,千方百计引进大型的电子厂商入驻,培育形成“大公司+社区工厂+搬迁群众家庭作坊”的产业发展模式,突出解决订单、技术、品控、销售等社区工厂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这样,社区工厂才有生命力,才能走得更远。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