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调查研究>调研成果 > 正文内容

镇坪县避灾移民搬迁情况调查

2015-12-25 09:19 来源:
字体大小:【

2011年,省委省政府启动了为期十年涉及240万群众的生态避灾移民搬迁工程。镇坪属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区域国定贫困县,近年来始终把避灾移民搬迁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突破口和载体,整合人、财、物等各类要素资源,坚持速度服从质量,超前2年完成了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探索出了一条有边远高寒山区特色的搬迁之路。

     一、基本情况及成效

 (一)基本县情:镇坪地处陕西南端巴山腹地,位居陕、鄂渝三省市交界处,国土面积1503平方公里,总人口59600人,其中农业人口50494人,207省道纵贯全境。属典型边远山区农业县,山高林密,地散人稀,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2015年镇村综合改革后,全县由978村合并为756村,确定贫困村45个,2014年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对象642517260人,其中省定标准扶贫户12604017人占比23.33%,国家标准扶贫户513713243人占比76.67%,全县贫困发生率为34.2%

(二)搬迁成效2011年开始,镇坪县连续三次开展了避灾扶贫搬迁调查摸底工作,共确定搬迁对象625618996人,预计2018年全面完成我县避灾扶贫搬迁工作,比原计划提前两年完成搬迁任务。

2011年—2014年,全县累计建设集中安置点35个,搬迁安置380011102人,现已全部搬迁入住,其中:地灾威胁户815户、洪灾威胁户446户、特困危居户496户、五保户152户;集中安置3330户、分散安置470户,累计兑现到户补助资金13073.7万元。2015年,全县在原600户搬迁任务的基础上追加100户,计划搬迁安置群众7002240人,其中集中安置630户,全县特困危居“交钥匙”分散安置70户,计划新建安置点3个、续建安置点13个。目前,16个集中安置社区均已开工建设,主体在建285户,主体完工350户,达到入住条件65户。

20159月,各部门已实施了“大配套”项目35个,预算投资3857.2万元。搬迁办和各镇累计开工建设“小配套”项目112个,预算投资2971.5万元,其中竣工决(结)算项目90个,完成投资1701.5万元。

二、主要工作举措

(一)优化规划布局,实施精准搬迁。县委、县政府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坚持“进城入镇上楼,跨区域入社区,压点提质上规模”的工作思路,按照靠镇、靠城、靠园区,与区域经济发展各项规划相结合的“三靠一结合”原则,编制完成了《镇坪县避灾扶贫搬迁专项规划》,制定了避灾扶贫搬迁年度轮候安置方案和危居特困群众搬迁安置实施方案。针对2011 -2013年搬迁工作点多、面广、规模小的问题,专门聘请具有甲级规划资质的单位对全县避灾扶贫搬迁集中安置规划进行修编完善,重点规划了14个安置社区,其中11个在县城和集镇,规划过程中坚持将避灾扶贫搬迁与产业园区、农民进城、保障性住房、重点镇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与特色产业、旅游风景区、水源地保护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区等统筹推进,确保实现精准搬迁目标。

(二)建立监管机制,确保资金安全。“一个安置社区、一个项目主体、一个项目法人”的管理模式,对避灾移民搬迁住房建设工程和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全部实行精细化项目管理,结合实际制定了《镇坪县陕南移民搬迁安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镇坪县陕南移民搬迁安置资金管理办法》、镇坪县避灾扶贫搬迁安置周转资金管理办法》、镇坪县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安置项目“小配套”工程建设管理办法》、《镇坪县搬迁安置项目“小配套”项目建设及报账程序指南》、《镇坪县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小配套”资金调度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对群众建房补助和配套建设资金实行“专帐管理、专户存储、封闭运行”,坚持月报表、季分析、年审计制度,规范资金使用和财务管理,确保了资金安全。

(三)突出产业配套,提供安居保障。按照“一区一策、一户一法”的要求,结合各避灾移民搬迁安置社区区域优势和地方特点,配套制定了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规划和产业扶持政策,推动搬迁群众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安置,建设形成了一批以商品猪基地、食用菌基地、林下养鸡基地、林下种药基地、大鲵养殖基地等龙头企业带动的产业基地。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采取室内集中学习、实地现场讲解、讨论典型案例等方式,对生猪、乌土鸡养殖技术、林下养鸡技术要点和传统中药材、经济作物种植技术等进行了专业培训,不断提高搬迁户的技术水平和劳动技能,实现了每个搬迁安置点都有1-2个支柱产业、每户搬迁对象都有1个稳定增收渠道,确何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四)抓好特困安置,实现危困安居。始终把特困安置放在突出位置,制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避灾扶贫搬迁安置房屋成本价格控制的指导意见》和《安置社区用地成本摊销方案指导意见》,实行最高限价制度,严格控制房价成本,使搬迁安置房屋单位成本价格控制在1200/以内,切实减轻群众经济负担。认真分析危居特困形成原因,根据搬迁对象经济条件、搬迁意愿、安置年度等不同情况,逐户签订《搬迁安置协议》,做到因户施策、区别对待,逐户确定安置方式,制定了避灾扶贫搬迁危居特困群众搬迁安置实施方案,通过集中安置、“交钥匙”安置、敬老院安置、就近分散安置、结构加固及工程治理等灵活安置方式,实现2016年底前全面完成特困危居群众搬迁安置工作。

(五)注重管理创新,提升社区功能。根据全县搬迁工作实际,编制了《镇坪县避灾扶贫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社区污水垃圾处理工程项目建议书》,对集中安置社区污水处理及环卫设施设计进行了规划设计,并在基础条件较好的曙坪镇阳安集中安置点、曙坪集镇安置社区、上竹集镇安置社区等7个安置点启动了“地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建设试点,为搬迁群众创造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试点经验在全市得到推广。以“三联全覆盖贴心服务工程”为载体整合县直部门力量,全面加强安置点配套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强化社区搬迁群众的法规政策、道德素质、社区管理等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激发安置点居民自主建设、自主管理新型社区的热情,强化责任感,树立“自治共管”理念,使搬迁群众从心理上树立城市社区生活自信,生活方式逐步从“山里人”转变为“城里人”。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危居特困比例较高,有业安置困难大。根据第三次摸底核实情况,2456户搬迁对象中有地灾户213户、洪灾户99户、其他危居户1120户(包括特困户563户),分别占比8.7%4%45.6%(特困户22.9%)。危居特困户经济基础差,依靠土地维持现状生活,自我发展、自我搬迁能力薄弱,即使通过“交钥匙”工程解决其安居问题,要实现有业安置难度依旧很大,是实现彻底搬迁的“硬骨头”。

(二)配套建设不完善,社区环境需整治。按照“大型全覆盖、中型保功能、小型保基本”的配套原则,部分集中安置点的“大配套”、“小配套”设施不到位,项目建设滞后,功能尚不完备;多数安置点生活垃圾、污水处理不到位,环境治理有待加强;集中安置点社区公共服务管理未及时跟上,生产生活秩序未步入正轨,真正实现“稳得住”目标仍有差距。

(三)配建产业乏力,搬迁户就业增收难。搬迁户大多经济收入来源于传统种养业,进城入镇后意味着改变他们的收入结构,加之全县工业化水平相对较低,现代农业发展刚刚起步,能大量吸纳劳动力的二、三产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少,产业支撑能力不足,有业、有土安置率不高,后续生产生活困难,如何“稳得住、能致富”成首要问题。

四、工作对策

(一)适时修订完善工作方案。以县城副中心曾家镇、县城组团钟宝镇“一城两镇”为重点,考虑考虑政府机构改革、镇村综合改革后发生的变化,及时与职能部门和镇村对接,进一步修订完善搬迁规划,调整工作布局,加强规划控制管理,力争在2018年前全面完成十年搬迁任务。

(二)主攻危居特困搬迁安置。严格按照《镇坪县特困危居群众安居工作实施方案》和《进一步加快和完善危居特困群众搬迁安置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以户定建。同时,充分利用精准扶贫和干部联户工作机制,实行“一对一”帮建计划,形成搬迁合力,确保2016年底前完成危居特困群众搬迁工作。

(三)持续抓好配套设施建设。按照“大型全覆盖、中型保功能、小型保基本”的原则,把配套设施建设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强化“两统筹、两配套”,做到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同步验收。

(四)严格资金和项目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专项资金筹集、管理、使用等机制办法,进一步规范专项资金管理、分配和使用。对在建项目加强监管,规范工程计量支付、按期结算制度;对已完工达项目要及时组织验收,完成项目审计工作,实现“渠道不乱、管理规范、监督有力”目标。

(五)积极开展管理创新试点。推进“社区+园区”创建工作,加强社区服务管理,注重劳动技能培训工作,扩大搬迁户致富门路,不断提升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积极探索开展“地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暨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工作新模式,加强安置社区环境管理,开展“美丽社区”创建工作。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