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调查研究>调研成果 > 正文内容

关于紫阳县精准扶贫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2016-11-23 15:34 来源:
字体大小:【

提要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打赢脱攻坚战的决定》中提出了“确定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全面脱贫的战略目标任务”,紫阳县县委、县政府结合省、市相关要求,锁定目标、接地气、出实招,出台了一系列精准扶贫具体政策和具体措施,不断提升脱贫攻坚的统筹性、针对性、实效性。在精准推进、具体帮扶对象上走出了一条新路子,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县内自然条件差、贫困面大、贫困群众所需所求期盼强烈,干部压力大,推进困惑的现状依然是摆在全县各级各部门面前的头等政治任务,为了如期实现全县2020年贫困县脱贫摘帽,所有贫困户如期脱贫,在客观肯定成绩的同时,县统计局调研组通过走村串户充分调研,针对脱贫面大、贫困资金少、引导不到位、项目少、落实难、创新脱贫方式方法不够等问题,需要重点关注和思考。

一、基本情况

紫阳县位于陕西省南部,汉江上游,大巴山北麓,辖17个镇、175个行政村,1266个村民小组,11万户,总人口34.04万人,其中常住人口28.6万人。国土总面积2204平方公里。截止2015年,紫阳县人均GDP26113元,比全市平均水平低3036元,居于全市第9位;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965元,比全市平均水平低347元,居于全市第4位;人均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为24283元,比全市平均水平低4370元,居于全市第8位;农民人均纯收入8051元,城镇化率37.49%。全县现有贫困人口9.55万人,占全县常住人口的33.4%。面对脱贫现状,基础之差、贫困面之大,困难与困惑之突出是全县干部群众必须面对,而且需用超凡胆识、超前工作思维去实地解决的重头戏。

二、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摸实贫困底子,打好攻坚基础

紫阳县全县29名县级领导包抓25个贫困村,县级部门61个科级领导干部担任61个扶贫工作队长,选派干部231人作为队员驻村扶贫。制定了驻村工作队工作职责、工作要求和考核奖惩办法,夯实了驻村联户工作责任。按照“镇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的工作要求,以核实对象、核实数据信息、完善帮扶措施、摸清贫困村项目要求为重点,以进村入户“五查五看”(五查:一查家庭收入、经济来源;二查家庭资产、消费水平; 三查劳动力情况,难急状况;四查居住条件、生活环境;五查贫困致贫原因、贫困程度。“五看”一看屋、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五看有没有残疾重病躺在床)为主要方式,完善9.55万贫困人口动态监管和分类帮扶机制,核实建档立卡数据,确保信息真实准确,真正做到扶贫对象底子清、情况明、帮扶措施得力。

(二)坚持生态为本,优先扶持产业建设

紫阳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围绕“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旅游兴县”三大战略,坚持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探索出生态脱贫新路子。一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重点围绕茶叶、魔芋、中药材、特色林果、富硒蔬菜五大特色种植业和黑猪、黄牛、白山羊、乌骨鸡、富硒鱼五大特色养殖业,拓展富硒美食、民歌茶艺、电子商务、修脚足浴等新产业,做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产品有销路、增收有门路。二是采取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组织互动、景区园区牵动、能人大户联动、综合帮扶驱动的“五动”精准扶贫办法,实施“一村一品、一户一业”产业推进行动。近几年来,培育出蒿坪现代魔芋园区、红椿盘龙茶叶现代农业园区、和平茶叶现代农业园区3家省级农业园区,高桥开源现代农业园区等市级农业园区19家。三是运用互联网+电商思维,让贫困户了解掌握销售技能,实现脱贫创新发展。2015年,全县新培育电商企业16家,县内20家传统企业实现了电商转型,县内有淘宝店铺126家,带动就业500余人,主要销售茶叶、芋当家魔芋、深磨坊玉米系列及富硒土特产品等,实现线上销售额达2256.6万元。

(三)实施“交钥匙”工程,让特困人群安居乐业

2011年在实施陕南避险扶贫移民搬迁政策中,发现一批缺智、缺钱、缺劳的特困危居人群没有任何搬迁能力,经过调研,结合实际,紫阳县委、县政府按照 “党政主导、群众自愿、特困优先、和谐发展”的原则,提出了“交钥匙”工程,并以此作为解决特困危居人群的搬迁住房问题。同时配套制定了“资金筹措、质量监管、申请入住、评议公示”等办法及房屋管理制度,建立了信息管理、入住退出等管理机制,既解决了特困危居人群住房问题,也确保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通过实施“交钥匙”工程,一是解决了危居特困户生命安全、筹资困难、建房稳固宅基地难寻、依靠土地发展产业、住房长效机制等五个方面的问题;二是让特困危居群众住上了安全舒心的房屋,创造了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加快了中高山森林植被保护,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为特困群众安居乐业、增收致富奠定了基础;三是树立了政府务实为民的良好形象,充分运用干部群众“五个一”工作法,减轻了干部在防汛防滑、社会维稳上的压力,推进了城乡民生一体化建设进程;2015年,全县“交钥匙”工程特困户搬迁达1167户。

(四)扶志立业,激发发展的内生动力

扶贫先扶志,就是要改变贫困地区干部和群众的精神面貌,振奋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贫困户的志气一旦树立起来了,观念一旦更新了,致富的办法和干劲自然就有了,他们也就不会再坐等别人送钱送物上门,而是树立用自己的双手、自己的聪明才智脱贫致富的观念。只有这样,贫困地区才能具备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增强造血功能,最终靠努力摆脱贫困。一是实施贫困家庭中、高职学生申报“雨露计划”试点项目,据了解,2015年共资助中、高职学生1018人。二是贫困家庭三本以上大学生资助实现全覆盖,同时通过社会扶贫争取“纯山教育基金会”资助我县家庭困难大学生32人。三是委托4家有资质培训机构到全县分片区组织就业创业短期培训1个月,共开设9个班次,避灾移民搬迁户、贫困户等1000余人参加培训。四是在精准扶贫村组织农民技术培训9000余人次。五是开展万人免费技能培训(修脚浴足、家政月嫂、特色烹饪、电子商务、建筑劳务五大免费技能),促进就业带动脱贫。

三、精准扶贫工作面临的困难

当前,紫阳县通过实施精准扶贫工程,贫困村的问题得到了一些有效解决。但是剩下的贫困户都是自我发展能力差、脱贫难度大、脱贫成本高的硬骨头。立足精准扶贫、实施分类指导,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逐步完善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实现精准脱贫,仍存在以下几个难点。

(一)从户的层面看,贫困对象识别难。

一方面,由于现有监测技术条件所限、农民收入来源的多样化和不可测性,贫困对象的收入状况很难被准确、全面地掌握,加之对贫困人口的民主评议和民主监督不够完善,导致出现一些列入建档立卡中的贫困户,实际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已在贫困线之上,而一些确实贫困的家庭却没有被纳入。另一方面在对贫困户致贫原因进行调查走访的过程中发现,对致贫的具体原因难以精准分析,找出“穷根子”,往往只能笼统地界定为因病或因残,给精准脱贫、“对症下药”带来了难度。三是贫困户识别后矛盾多。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实行差别扶持政策,使贫困户“贫困帽子”的含金量越来越大,贫困富裕程度相差不大的农民因利益问题互不相让,会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

(二)从村的层面看,扶贫产业找准难。

要实现“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贫困地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一个地方要找准帮助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的特色主导产业十分困难。

一是种养殖业周期长产品市场行情可预见性不强。种养业从投入到可收益通常是相对长期的过程,且种养产品市价相对不稳定,难以形成可靠的市场预期,给扶贫产业的选定带来较大的困难。生猪养殖就是典型的例子。二是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差。新发展一种特色产业,需要打破传统,运用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事实上,众多的贫困村因地处偏远、发展不足,稍有能力的青壮年大都选择了外出务工,留在家中的几乎是老弱病残,自我发展能力不足,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抵御风险能力差,引导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就变得难上加难。三是精准脱贫宣传不够,干部责任意识没有充分显现出来,由于脱贫对象自身条件和原因限制,在一些村组、干部将脱贫资金直接交给贫困户任其发展,养成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而贫困户自身“穷则思变”的内生动力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形成干部又送钱又送粮,农民靠墙根晒太阳的尴尬局面。

(三)从县域层面看,扶贫资金项目统筹难、落地难。

实施扶贫开发,开展精准扶贫,资金投入是保障。一是县级财政有限,扶贫对象多。紫阳县属国家贫困县,受多种因素影响,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返贫度也较高。全县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55万户11.45万人,要实现到2020年全面消除贫困人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每年平均要解决58601.87万人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对这么多人实施精准扶贫需要大量的项目和资金投入,而现有的扶贫资金项目又十分有限,实施难度很大,难以实现全覆盖。二是农民稳定增收缺来源,培育产业投入大。多年来,县委政府一直致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因受市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一直未能形成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产业,产业收入比较效益较低。三是资源区域性贫困问题仍很突出。多数贫困村属于区域性贫困,区域性越贫困,个体贫困问题越突出。这些地方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交通闭塞,信息不畅,资源贫乏。要解决这些地方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就必须投入大量资金解决制约区域性发展的瓶颈问题。四是扶贫项目少、落地难。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但实际到村到组到户具体项目落实进度滞缓,扶贫项目资金不会用、不敢用,怕承担风险责任,造成发展不平衡。主要原因一是贫困户自身素质不够,接受能力差;二是干部思想需要创新。对贫困村、贫困户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要进行深层次、面对面、户对户分析,制定脱贫具体措施。

四、对今后精准扶贫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一) 精准识贫,强化动态管理。

借鉴先看房、次看粮、再看学生郎、还看技能强不强、最后看有没有残疾重病躺在床的“五看法”方式,逐村逐户逐人进行精准摸排、规范识别、分类建档,为开展精准扶贫提供真实情况和准确依据。

一要选准扶贫对象。严格按照个人申请、民主评议、公示公告、乡镇审核、县级备案的程序和环节进行识别,确保识别过程公开透明、公平公正,扶贫对象得到群众广泛认可,真正把贫困对象精准识别出来。

二要找准致贫原因及脱贫对策。对贫困村、贫困户进行认真分析研判,区分因灾、因病、因学和缺项目、缺资金、缺劳力、缺技术等情况,列出需求清单,因户因人施策,对症下药,真正做到致贫原因清、底子清、帮扶措施准。

三要健全档案资料。收集完善文字资料,建好县、镇、村三级精准扶贫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做到有进有出。

(二)依托资源优势,坚持产业驱动,不断增强扶贫开发的“造血”功能和发展的内生动力。

帮助贫困户持续增收是精准扶贫的重点和关键,在紫阳这样一个经济总量小、发展基础差、农民增收渠道相对单一这样一个县份,更应灵活运用紫阳富硒区域特色。在配套产业发展上立足一个“精”字,在基础设施完善上立足一个“快”字,在整合资源、加快发展上立足一个“活”字,在生态保护与生态补偿上立足一个“大”字,始终坚持扶贫到户、精准施策、一户一法。重点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围绕产业发展建好基础设施。多数贫困村属于区域性贫困,基础设施严重落后,发展产业是难上加难。因需要扶持的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多,这些资金无法满足贫困地区建设需求。为了不让贫困群众在小康建设进程中掉队,实现2020年全面能够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建议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各级财政要大幅增加扶贫资金投入,继续大力实施整村推进,围绕产业发展,着力完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坚持市场导向找准优势产业。根据本地自然资源、生产条件和产业基础情况,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有利于贫困农户增收致富的产业项目。农业资源丰富的地方,重点发展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深入推进“一村一品”,逐步做大规模、做响品牌;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三是提高贫困户自身发展积极性。长期以来,扶贫项目补助标准偏低,需要农户自筹资金过多,使得绝大多数贫困户无力自筹而不能享受扶贫政策。因此,提高贫困户项目补助标准、转变其发展观念、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其发展积极性就变得十分重要。同时积极培育贫困地区农民合作组织,提升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的组织程度,实现资金、技术、生产、加工、销售等互动合作,建立企业、合作组织、金融机构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群众更好地参与产业发展,更多地受益产业发展。

(三)运用组织手段,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按照全省统一部署,2018年前延安要在全省率先脱贫,2020年前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要全部脱贫,这既是动力又是全县各级各部门的压力,没有退路,因此脱贫攻坚关键是责任要到人。一要解决好在精准扶贫中具体包抓项目谁负责问题;二要解决好在扶贫对象识别中致贫原因、脱贫计划、项目到户前把脉问诊和公示问题;三要解决好扶贫计划、资源安排、项目落实,实施跟踪管理问题;四要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制定精准路线图、脱贫时间表,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为如期完成脱贫目标提供组织和人力保障。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