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现状
汉阴县位于秦巴山区腹地,古称西城、安阳,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始名汉阴至今。境内凤凰山横亘东西,汉江、月河分流其间,成三山夹两川之势。全县辖10个镇,141个行政村,版图面积1365平方公里,总人口31.1万。有村干部765名,村“两委”平均年龄46岁,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村干部达59%。是安康市人口密度最大、版土面积最小的县,是新十年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覆盖县之一和革命老区县。
全县2014年建档立卡初,共有贫困村77个、贫困户29882户83291人;2016年全县退出贫困村13个,脱贫6165户18789人;截至2016年底还有贫困户19228户51495人。经过扶贫对象核实和数据清洗,目前《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业务管理子系统》内还有贫困人口18127户49770人,贫困发生率为18.9%;按照精准脱贫措施分类,产业扶持4906户12275人,就业创业9060户13560人,生态补偿1291户3392人,易地扶贫搬迁5416户18059人,危房改造5009户13056人,医疗救助3928户5638人、 教育支持4474户7810人、兜底保障6455户9696人。
二、主要做法
农村党组织是脱贫攻坚工作主力军,为切实发挥农村党组织主力军作用,我县结合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采取四项举措着力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助推脱贫攻坚:
(一)坚持问题导向,建强战斗堡垒。一是围绕部分村班不强的问题,扎实开展后进村整顿。对全县141个村按照倒排10%的比例进行全面摸排,开展后进村整顿,明确一名县级领导包抓、一名镇领导蹲点、一个工作队驻村,并下派第一书记,坚持分类建台账、对症定措施,有效促进了全县后进村的转化提高。二是围绕部分党组织带富能力不强的问题,全面加强村级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县委每年组织两期以上“村级示范班”,对全县282名村“两委”主要负责负责人进行党建知识、农村政策等知识培训,强化“两委”班子负责人综合素质。同时,在南北两山和川道分别选择布设,探索建立5个以上区域化农村党员教育培训中心,通过聚集培训资源(整合组织部、人社局、职教中心培训资源)、优化培训课程(扶志与扶智结合)、聚合培训主体(党员中心户、人大代表、群众代表)、改进教学手段(党委策划、定课+选学、远教+),增强农村党员党性观念,促进农村党员发挥作用。目前,双乳镇农村党员区域化教育培训中心已建成,其他布点将在三季度建成并投入使用。三是围绕村级干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建立村级后备干部“全面遴选、上岗实践”机制。创新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推行“全面遴选、上岗实践”工作模式,每村选拔1名40岁以下优秀年轻干部担任党支部书记助理或村主任助理,县财政按照村主要干部50%的标准下拨后备干部务工补贴,着力破解村级干部后继乏人问题。全县141个各村后备干部遴选工作已全面结束,即将到岗履职。
(二)加强人力保障,配强战斗力量。一是建立县委书记、镇党委书记、村支部书记和“第一书记”的“三级书记”抓脱贫工作格局。县委书记、县长严格落实“主官必须解剖麻雀”的铁规要求,各包挂5个镇、各包抓好、中、差3个贫困村、各联系9户贫困户。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单列办公,增设了信息监测中心,增加了领导职数和干部编制,各镇扶贫专干均在3人以上,确保了脱贫攻坚基层基础扎实。二是出台《关于科级领导干部到脱贫攻坚一线实践锻炼的通知》,计划三年内把所有新提拔科级领导到脱贫攻坚一线锻炼一遍,把干部脱贫攻坚工作经历做为新提拔科级领导重要依据,目前,共选派11名科级领导干部担任乡镇扶贫挂职党委委员,进一步加强镇脱贫攻坚领导力量。三是采取抽硬人、硬抽人的办法,从县科级后备干部中选调96名第一书记到“四类村”任职。同时,同步对全县141个配备了专职工作队员,并对个别力量相关薄弱村增派2名以上驻村工作队员,进一步充实驻村工作力量,全县驻村第一书记和专职工作队员共计达到255名。实行“一镇一名县级领导牵头多名县级领导包联、一村一名科级领导包抓一个工作队组织实施、一户一名干部帮扶”的包抓帮扶机制,全县为包括77个贫困村在内的97个村配齐配强第一书记,为141个行政村选配1至2名专职专业驻村工作队员,确保核心帮扶力量全覆盖。按照“帮扶不漏户、户户见干部”的要求,县镇村三级党员干部齐上阵驻村包户帮脱贫,并坚持贫困群众不脱贫、包联干部不脱钩,保障决战贫困的基本工作力量。
(三)创新工作机制,严管战斗队伍。一是推行村级干部和农村党员积分制管理。采取“日常记分、半年评分、年终定分”的办法,破解村级干部和农村党员考实考准难、教育管理难、作用发挥难问题,鼓励激励村干部干事创业、农村党员发挥作用。村干部考核为“优秀”的,绩效工资可拿到130%,“不称职”的绩效工资全部扣除;连续两年为基本称职及以下格次的采取劝退、责令辞职、依法罢免等给予处理,倒逼村干部履职尽责。今年2月,经严格考核,全县共有对155名被考核为“优秀”村干部进行了奖励,并将2名确定为“不称职”的村干部确定为重点帮扶对象。二是推行驻村队伍严管机制。制定“八条铁规”,对驻村帮扶队伍管理的责任主体、管理要求、责任追究进一步进行明确。推行“双向考勤”机制,采取考勤台账和“钉钉”APP软件交叉管理模式,全面提升日常考勤的科学性、准确性,增强帮扶队伍纪律意识。三是推行“三线两化一平台”农村社会治理模式。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工作导向,全面推行 “三线两化一平台”农村社会治理模式,采取党员联系群众、人大代表联系选民、中心户长联系村民,实现“人到格中去、事在网中办”,做到因户施策、精准服务、帮困解难,为贫困群众脱贫增收搭建平台,实现处处都是主战场,人人都是主力军。
三、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当前所面临的脱贫攻坚工作任务,农村基层党组织、农村基层干部工作重心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概括起来,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部分村级党组织服务能力不强,带富能力不强。近年来,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虽然有了较大提高,但在新形势下特别是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仍表现出几个方面的“不适应”:一些村级班子中不同程度存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能力偏弱”等“三偏现象”,个别干部还停留于靠空洞说教和行政命令来做群众工作,方法简单呆板,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能用”的突出问题,工作方法上的“不适应”。一些干部平时不注意学习掌握政策,做群众工作存在知识“恐慌”症。宣传政策容易“念偏”。工作能力上的“不适应”。个别农村领导干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增收致富的能力不强,办法不多,导致在群众中威信不高,说服力不强。工作作风上的“不适应”。还有一些干部廉洁自律意识较差,依法行政水平不高,对待集体利益缺乏“公心”,对待个人利益抱有“私心”,国家惠农政策没有落到实处,反到激发农村干群对立情绪。
二是多数村集体经济偏弱,无钱发展问题突出。总体上看,除了个别拆迁村、城中村集体经济相对较好之外,全县大部分村集体经济匮乏,据初步统计,有集体经济的村仅占18%,大部分村收入来源主要是集体土地流转、退耕还林待一些微薄收入,缺乏带动能力强的村镇企业。村级集体经济基础偏弱,“无钱办事”的矛盾突出,导致村级组织在基础设施建设、为民服务工作、村党组织活动开展等方面困难重重,特别是引导群众发展产业,解决一些前期投入方面问题,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直接导致群众对村“两委”信任度不高,村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减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的发展稳定。
三是部分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自主脱贫意识不强。从近两年的脱贫工作来看,一些干部不思进取,坐等扶贫政策或资金,甚至舍不得被摘掉贫困村的“帽子”;一些困难群众破罐子破摔,不敢想不敢干,懒病缠身,一心只等天上掉馅饼,习惯站在墙角晒太阳,缺乏自力更生和脱贫致富的坚强意志和决心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更有甚者,一些人没有把国家给的扶贫资金用来谋发展,而是用来挥霍享受,这就使国家制定好的扶贫政策在实施中大打折扣,收获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形成了越扶越贫、越扶越懒的恶性循环,使得一些已经脱贫的人也来“争当贫困户”,促长了一些不思进取、好逸恶劳歪风邪气的滋长。
四、问题的主要原因
分析以上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部分党员干部服务群众投入精力不足。主观方面,当前农村工作头绪繁多,村级党组织不仅要在招商引资、产业调整上方面投入精力,还要面临抓社会稳定,安全生产、防汛防滑、纠纷调解等工作一样不能少,同时还要面对经费紧张、人员不足、待遇较低、群众工作难做等重重压力,导致部分村级党组织无法将足够的精力投入到为民服务中去,服务浮在表面,服务不够细致和深入。另一方面,村干部长期处在农村工作第一线,“端的是泥饭碗,干的是硬任务”,工作非常辛苦。而在工资待遇上,尽管目前已提高了村级干部待遇,但仍旧偏低(月报酬最高:正职2200元,副职1440元),与当前村干部的付出不成正比。而当前群众对村级组织、村级干部的依赖性逐步减弱,但计划生育、综治信访、防火防汛防滑等压力却逐步加大,有时出现上级批评、群众辱骂、家属吵闹的情况时,村干部思想波动更大,常有撂挑子的想法。
二是部分党员干部敢于担当的勇气不够。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受多种因素制约和影响,有较大难度。表现在村干部身上,还是缺乏担当精神,破解发展的能力不够。一是不想发展。存在“小富即安”、“小富则满”的心理,认为村集体有转移支付,虽然紧点儿,但还够用,得过且过。二是不敢发展。怕搞不好担责任,畏难思想严重。特别是一些有过失败经历的村干部,“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畏首畏尾。更是怕村民埋怨、组织上不满意,最终出力不讨好,丢了“乌纱帽”。三是不会发展。有的村干部热情很高,但经营管理经验不足,创新意识不强,找不到发展经济的门路渠道,有心无力。
三是教育引导群众难度明显增大。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转型,农村生产结构和农民教育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在农村的主要是老人、妇女、儿童,缺劳力、缺技术问题突出,导致他们发展意愿不强,改变贫困面貌动力不足。另一方面,由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群众学习政策、了解信息、掌握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获取脱贫政策渠道也是五花八门,但是个别媒体的宣传脱贫政策方面,为了博眼球断章取义,标题党、噱头横行,一些“懒汉”、“赖皮”只知其一,不知其义。不去抓机遇、谋发展,相反,在脱贫过程中出现了“帮我脱贫是干部应尽的义务”、“给政策不如给钱”的现象,更有极少数人还产生了“我不脱贫、干部脱帽”的不良思想,甚至有个别人采用过激乃至违法方式进行利益诉求,给基层群众工作增加了难度,为农村社会和谐埋下了不稳定的隐患。
五、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逐一加以解决:
(一)加强村级党组织自身建设,配好农村致富“带头人”。一要选好配强党组织书记,选好农村发展“带头人”。注重从农村致富能人、退伍军人、回村大中专毕业生、非公经济组织负责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回村居住的退休干部职工中选拔村级带头人。积极探索推行面向社会公开选聘或从其他先进村中选派村党组织书记的办法。鼓励和支持本地优秀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县镇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退居二线、提前退岗或退休干部职工中的党员回原籍担任村党组织书记。二要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坚持党员积分管理、党员承诺等好的制度,加强党员队伍的经常性教育和日常管理力度,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形成党组织抓党员,党员带群众,党组织和党员共同服务群众的良好局面。三要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在基层党员干部中大兴亲民为民、求真务实、探索创新、民主团结和干净干事的良好风气,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使广大群众信任党组织,依靠党组织,自觉团结在党组织周围。四要持续加强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对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对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不力、扶贫效果不明显的党组织,要大胆调整班子成员,该补充的及时补充,采取多种方式开展整顿。
(二)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育好农村发展“关键人”。一是加强学习,增强村级干部宗旨意识。充分利用“三会一课”、“农村党员定期活动日”、远程教育“定期收看日”等各种主题学习教育活动,创新学习内容,增强学习针对性,着力强化村级干部宗旨意识。二是加强培训,增强村级干部服务本领。建立分层级负责的培训体系,推行“示范培训”、“全员覆盖”,突出培训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培训质量,消除培训死角,着力加强村实职干部领导发展能力、维护稳定能力、服务群众能力和社会管理能力。三是创新机制,增强村级队伍活力。推行“三个一批”,激发村级队伍活力。“选育”一批后备干部。通过集中推荐,民主评议集中选育一批村级后备干部,保证事业后继有人。“选拔”一批优秀干部。继续推行从优秀干部中招聘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制度,激发现任村干部争当好干部的热情,增强村干部岗位的吸引力。“选派”一批帮扶干部。从县镇后备干部中选派一批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重点解决乱村、穷村、后进村和村主职干部暂无合适人选的“问题村”队伍建设问题,增强班子“三力作用”。
(三)加强村级保障体系建设,提升脱贫攻坚堡垒“战斗力”。一要关心关爱村级干部。建立村干部报酬正常增长机制,下大力气解决村级干部养老保障问题。进一步提升村级办公经费和村级党建专项经费标准,解决村级运转问题。加强对因病、因灾、因公致贫的村干部给予及时救助力度,解决村级干部后顾之忧,使村干部能安心、用心、专心从事脱贫攻坚工作。二要不断改善村级干部工作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村干部办公和住宿条件,保证每村有“廉政灶”、公共“洗浴室”。进一步加强村级活动场所建设,逐步实现村级事务办理信息化、自动化,为村干部干事创业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三是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分期分批加强对村干部市场经济、经营管理、农业产业化调整、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的培训,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竞争意识。坚持以地生财、以资生财、以企生财、以策生财,积极创办经济实体,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拓宽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来源,逐步解决“无钱办事”的局面,引导贫困户有效脱贫。
(四)积极倡导新民风建设,激发脱贫致富“内动力”。一要大力宣传脱贫致富先进典型,在全社会营造脱贫光荣、人穷志不短的正确价值取向,匡正“争当贫困户”的不良风气,激发贫困户的脱贫“志力”。二要移风易俗,全面提倡婚事新办、喜事少办、丧事简办,着力减轻农村群众和贫困户人情负担,让他们在致富路上轻装上阵。三要抓好“三线两化一平台”农村社会治理模式。全面推行 “三线两化一平台”农村社会治理模式,充分发挥党员、人大代表、中心户长联系村民纽带作用,着力筑牢“堡垒”促脱贫。“三线”就是以党员联系群众、人大代表联系选民、中心户长联系村民为纽带,形成处处都有主阵地、人人都是战斗员的强大声势,实现“人到格中去、事在网中办”,做到因户施策、精准服务、帮困解难,为贫困群众脱贫增收搭建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