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坡陡,山林经济如何激活?家庭农产场怎样与贫困户搭建脱贫攻坚桥梁?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走访了汉滨区最东边的坝河镇寺姑村,实地踏勘了猕猴桃、黄花菜、乌鸡等家庭农场。通过与14个农场主和部分贫困户座谈了解,我们真切感受到:深度贫困山区群众只要选准了产业路子,青山绿水就是矗立在他们面前的金山银山。
靠山吃山,家庭农场成全了山里人脱贫致富
提起姜家塘农场主沈怀文,寺姑村一组的群众都树起大拇指,夸他是个了不起的能人。“能”在哪里?当我们走进他的120亩猕猴桃园区时,眼前的景象也让我们这群研究了十余年农村产业政策的人暗生敬佩。一层层石头垒砌的梯田上,搭着1.5米高的水泥十字架和铁丝网,让猕猴桃有了稳固的生长方向,大拇指粗的蔓藤,缀着一个个毛茸茸的“金蛋蛋”,像参观的人展示着它们的高贵和精美。老沈给我们介绍说,目前该村像他这样以猕猴桃为主的家庭农场达12家,共带动二次清洗后贫困户76户252人。老沈带动8户19人,其中今年兑付园区务工贫困户务工工资6余万元,产业发展带动户均增收9000元;预计5年后,该农场进入丰产期,亩均产优质猕猴桃2000公斤,按合作社和龙泰集团提供的现时市价10元/公斤计算,亩均产值2万元,群众以土地入股分红,每亩可获产业经营红利3000元以上。
彭成安,一个精瘦的中年汉子,2016年,他放弃了江浙工厂里优厚高薪,怀揣着30万资金,回到家乡流转本组农户林地50亩,办起了彭氏乌鸡农场。目前,累计养殖乌鸡3000只,其中2000只已长成商品鸡,大部分投入市场销售,获取营业收入10余万元,纯利润3万元。在村两委班子指导下,按照“家庭农场+贫困户”模式,采取订单等形式,已带动贫困户8户22人投入乌鸡养殖产业链生产经营,发放工资4万元,引领贫困户人均增收1800元。
“黄花菜是当下城里人餐桌上做汤必不可少的食材,营养价值高,市场前景好。带领父老乡亲搞生态无公害黄花菜种植,既让脱贫致富短平快,也让产业产品高大上,还让我实现了最低成本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阳光帅气的小伙子程鑫站在300亩的黄花园里,边组织群众进行园区管护,边给我们介绍他的高大上农场。我们看到,十几个农村妇女正在把一株株开败了黄花菜秧进行挖掘、分株、移植,劳作场面十分忙碌。据程鑫介绍,今年夏季已出售新鲜干黄花菜800多公斤,收入6万元,带动贫困户7户23人,人均增收2000元,预计到2020年丰产期,亩均产优质干黄花菜100公斤,300亩地产值达180万元。
目前,该村通过“家庭农场+贫困户”模式,充分发挥家庭农场经营灵活、用工高效的优势,发动3—5户贫困户组建家庭农场,已发展红阳、徐香等优质猕猴桃新品种1200亩,核桃1300亩,黄花菜300亩,乌鸡8000余只,成为当地群众自我脱贫致富的第一路径选择。
剖析麻雀,党建引领创出脱贫新路子
家庭农场作为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着重推广的农村新型经营主体之一,坝河镇党委、政府深刻学习领悟中央文件精神,结合脱贫攻坚工作实际,指导该村两委班子采取“支部+合作社+家庭农场+贫困户”模式,以家庭农场为主体,加强与村支部、合作社、科研单位、龙头企业等深度合作,精准引导当地农民发展长、中、短相结合的产业,依托产业发展实现最终致富目标。
党建引导,政策保障强驱动。按照镇党委、政府提出的“支部引路、党员带路、产业铺路、群众富路?”的思路,寺姑村“两委”立足山地、山林两大资源,根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到村认定的猕猴桃、核桃、黄花菜、乌鸡等优生适生区域,针对土地不集中连片的条件限制,鼓励党员和种养能手领办家庭农场,实施创业计划,并严格落实兑付上级精准扶贫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确保家庭农场建一个、成一个,带动周围一片农户发展致富。
合作共建,抱团发展聚合力。该村最大的程氏生态农场面积300亩,最小的来氏农场面积50亩,田间生产靠一家及加盟的贫困户劳力尚可,但是规模小,不便于规模化经营管理和技术标准统一,为此,14家家庭农场商议,组建了寺姑村山地生态猕猴桃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成程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抱团发展猕猴桃、黄花菜,统一了品种引进、栽植技术、田园管理、施肥除虫标准等,注册“汉巴伏羲老农”商标,集中精力打造优质产品。
企业带动,开拓市场激动力。农学专家认为,目前我国发展农业最大难题不是生产管理环节,是农产品商品转化环节。如何打通,建立高效流通环节?该村积极招商引资,引进安康市农产品市场销售网络覆盖率较大的龙泰集团,打造“龙泰集团←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贫困户)”全产业链条,确保农产品按时上市销售,提高市场占有率和认知度,同时也保证了农民收益最大化,激发了农民依托产业脱贫致富能生动力。
科研试点,科技创新增活力。为充分激发当地农户发展家庭农场,该村“两委”班子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在镇党委、政府支持下,带领部分家庭农场主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猕猴桃实验园、宝鸡市眉县等地现场学习,增强发展猕猴桃产业信心。同时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老校长孙武学、该校首席猕猴桃专家刘占德到村内指导,设立陕南天然纯生态猕猴桃研究基地,增强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助推寺姑村猕猴桃产业走上规模化、市场化运作路子,拓宽家庭农产带动当地农民群众增收路径。
深刻启示:“家庭农场+贫困户”模式值得推广
通过对坝河镇寺姑村开展“家庭农场+贫困户”模式的调研,我们认为:在当前脱贫攻坚关键时刻,通过寺姑村家庭农场的实践,已为山区深度贫困群众依托土地、山林资源,解决精准脱贫探索出了可借鉴路径。具体启示如下:
敢于吃螃蟹,创业成风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是民生工程和政治任务,必须要走好群众路线,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自力更生,推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自寺姑村开展“家庭农场+贫困户”试点以来,普遍受到广大群众欢迎,特别是家庭农场主现身说法,也点燃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热情,积极投入其中,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承包地里创业的愿望。
盘活闲资源,土地变资产。寺姑村“两委”班子针对群众承包地不连片,规模上不去,机械用不了,科技难推广的现实,导致村内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土地撂荒严重,资源大量闲置,集体经济组织处于瘫痪状态的现状问题,在多次比较选择产业发展方式方法中,围绕家庭农场组织方便,机动灵活,参与性强,群劳群力,一村一品,便于推广的优势,做活了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这篇大文章,促使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
家庭小农场,扶志又扶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寺姑村积极依靠和借助上级党委政府、科研院所、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政策机遇、科研机遇、市场机遇,在家庭农场带动下,打掉了部分贫困户“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的思想认识,“要我脱贫”变成“我要脱贫”,有劳动能力的户采取合作共建家庭农场创业方式,没劳动能力的户采取土地入股分红方式,全力支持产业发展,实现共同脱贫致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