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扩散和蔓延,对全球实体经济的冲击和造成的损失进一步扩大,受愈演愈烈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速出现回落趋势。此时,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备受瞩目。
针对外部冲击和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为确保我国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近期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将进一步推进改革。其本质是在外需减少的情况下,通过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防止经济出现大的起落,确保我国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
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若处理得当,也可能成为有效扩大内需的好时机。长期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中,一直存在消费率偏低、外贸依存度偏高等失衡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必须抓住时机,下决心通过扩大内需,有效提高消费率,切实调整内需、外需比例,逐步降低对外贸易依存度,把我国经济增长动力置于百姓消费增长的基础上,依靠国内市场繁荣带动经济增长,构建大国经济发展模式,从而有效减少国际经济波动对国内经济的冲击程度。这既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和比例关系更加协调、健康,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长久后劲的重要条件,对我国长远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促进经济结构和重大比例关系调整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增加,金融危机破坏程度加深。大国经济因规模巨大,也不可能完全依赖于国际市场,必须依赖内需增长带动经济的发展。内需主导型经济承受国际经济波动、冲击的能力较强,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比较好。
从2005年起我国GDP已居世界第四位,2007年达25万亿元,今年则有可能超过德国,升至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由于我国属于大国经济,一直以来,通过内需、外需双轮驱动,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创造了巨大的推动力;但若从长远考虑,我国的发展模式不能总是按照出口导向型发展,经济增长有必要转至以内需增长为主的道路上来。
事实上,中国的发展模式应更接近美国的发展模式,即靠国内市场的繁荣带动经济增长。美国GDP的80%以上、汽车产量的90%以上用于满足国内需求,因此,美国的内需不仅成为带动美国经济增长、而且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我国人口众多,只要使人民富裕起来,提高消费能力,在发展外贸的同时,注重国内市场的繁荣,中国经济的前景将无可限量。
当前,要抓住扩大内需的契机,促进经济结构和重大比例关系的调整。
首先,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要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更好地结合起来,把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重点产业的支持力度。
一是大力支持钢铁、汽车、造船、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发展;二是通过推动技术进步,加快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三是继续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和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四是认真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和环境污染治理;五是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抓紧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加大银行信贷支持力度,提高中小企业产品的政府采购比重;六是加快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交通运输、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七是发展健康稳步增长的资本市场,提高融资功能,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其次,要大力提高消费率。从国际比较看,我国消费率偏低。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显示,发达国家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平均在80%左右,发展中国家平均约70%以上。而我国改革开放后,由于经济增长快,投资率较高,消费率出现稳步下降的趋势,在55%~65%的区间波动。从2001年至今,消费率一直处在60%以下。消费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大大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由于我国消费率明显偏低,要抓住当前扩大内需的时机,努力提高消费率。通过努力,将消费率提高到60%~70%;从长远看,作为大国经济,力争到2020年,最终将消费率提高到75%~80%。
再有,要有效调整内外需比例关系,逐步降低对外贸易依存度。
在内需不足的情况下,由于产能不断扩大,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得不日益依赖外需,进而推动了外贸的高速增长,我国的外贸依存度由1985年的22.8%增至2007年的60%,200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已达2.17万亿美元。这说明我国经济发展对外贸的依赖程度偏高。过度依赖国外市场容易受到国际上各种危机和突发事件的影响,有损于国家的经济安全。
从国际比较来看,根据WTO的资料,美国、欧盟、日本的外贸依存度分别仅为20.1%、26.2%和25.5%,说明其国内消费水平普遍较高。对于健康的大国经济结构来说,外贸依存度保持在20%~25%为适度规模。由于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偏高,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对国内经济影响较大,相当被动。因此,要适当降低外贸依存度。但是,在国际市场需求旺盛,出口高速发展的时期,很难降低外需占GDP的比重,合理调整内外需比例关系的难度较大。而在当前形势下,外需收缩,要抓住扩大内需的时机,在提高消费率的基础上,主动调控内外需比例关系,随着国内市场的不断发展,使我国的外贸依存度逐渐下降。
正因如此,要统筹国内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在发展外贸的同时,千方百计发展内贸,促进国内市场的繁荣。应坚定不移地继续实施扩大内需政策,加快繁荣国内市场,切实提高劳动收入占GDP的比重,通过资本市场的稳步健康发展,有效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不断提高占人口90%以上的人民群众、特别是创造物质财富的工农大众的生活水平。通过消费率提高和扩大内需,刺激GDP总量增长。通过GDP基数变大,逐步降低外贸依存度。争取在2020年前后,将我国的外贸依存度逐步下降到40%以下较为合理;再经过一段时间,逐步降低到25%左右,真正形成健康的大国经济结构,把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置于人民富裕和国内市场繁荣的坚实基础之上,全面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营造可从容应对各种国际经济风险的强大经济实力。
夯实国内消费基础
从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中可以看出,保增长、上水平、增活力、重民生,将成为贯穿明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的几个主要关键词。扩大内需更把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增强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为此,应努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
着力点一:要逐步提高劳动收入在GDP中的比重,调高个人税收起征点。
我国国内消费率偏低,外贸依存度过高的重要原因是,劳动收入在GDP中所占比重偏低。职工工资及福利总额占GDP比重在15%~20%之间。而发达国家工薪收入占GDP的比重一般都在54%~65%之间,差距很大。因此,必须下决心提高劳动收入在GDP中所占比重。近几年财政收入高速增长,国家具备了一定的财力,在内需不足的情况,可采取属于积极的财政政策的重要措施之一的减税办法。减税可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从而增加消费需求。大规模减税和增加补贴对消费的刺激作用会产生较大的作用。今年1~10月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4.3%,说明消费增长较快。继续调高个人税收起征点,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居民收入,增加人民群众的消费能力。
着力点二:增加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和消费能力。
通过缩小收入差距,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有效提升绝大多数人的消费能力。继续提高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优抚人员抚恤标准、低保群众的低保水平等。及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等,逐步增加低收入劳动者的收入。努力增加城镇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督促企业按时足额发放劳动者工资,加大农民工工资“清欠”力度,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普遍和有效地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切实有力地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在扩大内需过程中,切实着力改善民生。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大农村卫生医疗设施、西部农村中小学校校舍建设、农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等。加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和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完善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政策,切身维护人民群众权益。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居民收支预期,提高居民消费倾向。
着力点三:积极扩大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定就业是当前面临的重大经济和政治任务。
保增长、稳就业。我国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创造工作岗位100万个,因此,要在经济增长保持一定速度的基础上,减少失业,保证就业岗位。4万亿扩大内需投资每年可带动经济增长约一个百分点,大体可弥补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造成的经济下滑减少的失业岗位。
切实采取多种措施,缓解金融危机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目前要采取特殊时期的特殊办法,减少失业、促进就业。因企业减产停产增加,裁员压力加大。针对当前经济形势及可能引发的相关就业问题,建立失业预警机制,制订失业调控预案,以稳定就业保障民生。借鉴国际经验,鼓励企业采取少裁员或适当减薪保就业岗位等办法,帮助更多的人渡过难关。如,目前安徽省已针对特殊时期的情况,规定企业规模裁员要事先报告,未经报告擅自裁员,劳动部门将追究其责任。这种办法在现时期有借鉴意义。
关注农民工返乡动态。因企业减产停产增加,部分农民工提前返乡。基层县市可建立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月报制度,及时了解和掌握民工返乡动态,开展返乡农民工调查摸底,为返乡农民就业困难人员制订援助计划,免费提供职业指导和就业信息,帮助实现转移就业等。
加大财政就业资金支持力度。加大财政就业资金支出结构,多安排技能培训、再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提供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税收优惠等服务。同时鼓励和支持企业更多地吸纳、安置劳动者就业,对安排失业人员的企业提供财政补贴。如,北京市针对就业情况恶化出台了鼓励企业使用失业人员的财政补贴政策,企业招收一名失业人员财政补贴3000元至1万元,以减少失业压力。劳动部门要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帮扶,制定税费减免、贷款贴息、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等优惠政策,提供就业支持。
加大对大学生就业支持和服务。明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将达到一个高峰,超过600万人。学校要从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入手,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适当扩招研究生,延缓部分大学生走向社会的时间。政府部门要积极创造工作岗位,帮助更多的大学生实现就业。
着力点四:加快缩小城乡差距。
2007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达到44.9%,与世界50%左右的城市化水平仅差5.1百分点。要实行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大力发展小城镇,加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力度,就地转移农民、减少农民数量。《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放宽农民到中小城市落户条件,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加快城乡融合,为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创造条件。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今年已较大幅度提高了农产品的价格水平,增加了农产品储备,维护农产品价格的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切实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采取鼓励措施,支持农村市场的开发,如采取补助的办法,支持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到农村销售,为扩大农村消费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有效改善消费环境
目前,决策层正在通过促进房地产市场、汽车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来为消费需求的增长营造良好环境。
一方面,大力推动城乡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住宅需求呈上升趋势,住宅价格大幅度攀升。目前需要解决的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大体有700多万户。为了满足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需求,要大力推动城乡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城市和住房建设部已计划投资9000亿元建设廉租保障房,并采取中央住房补贴的办法,鼓励省、市、县各级政府加快廉租保障房建设。
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不仅将给中低收入居民提供住房,而且,通过住房消费,可以带动钢筋、水泥、家电、家具、住房装饰等一系列行业的生产和销售,促进这些行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努力改善汽车消费环境。由于汽车消费涉及大城市的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和能源消耗等问题,实际上,对于改善汽车消费环境的认识并不统一。因此,需要正确认识汽车制造业对工业增长的带动作用。
从2003年以来,我国连续五年两位数以上的经济高增长是由“汽车进家庭”带动的。未来二十至三十年我国仍将处于由“汽车进家庭”所推动的经济成长阶段。在这一阶段,汽车产业是产业关联度大,带动就业力量强的主导产业。
汽车业与住宅业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汽车业技术含量高,且是涉及工业企业大面积协作和组织化程度提高的产业。与汽车产业相关的行业涉及钢铁、机械设备制造、电子、橡胶、玻璃、纺织、油漆、皮革、油品冶炼等,涉及的服务业包括汽车销售、修理、汽车金融、保险、加油站、停车场、驾校、道路、汽车旅馆等。汽车业对住宅业和旅游业的带动作用也很大。同时,汽车作为高科技的载体,车用卫星导航、车用电脑都是高科技产品,一部好汽车上要使用10部以上电脑,因此,美国电脑产量最大的企业不是IBM,而是通用汽车公司。在现阶段,我国工业的增长必须靠汽车制造业的发展来带动,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同时,汽车业带动就业的力量强。在美国,汽车制造业增加一个就业岗位,带动全社会增加约25个就业岗位;在发展中国家略低,汽车制造业增加一个就业岗位,带动全社会增加约17至19个就业岗位。而抑制汽车业的发展,对工业发展和就业均是不利的。
而解决大城市交通拥堵的根本出路则在于改善大城市结构布局,加大卫星城和郊区社区的建设力度,有效分散居住人群,腾出空间多修、优化城市道路,逐步缓解大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
解决汽车业发展的能源环保问题和大城市空气污染问题的出路,是大力发展和推广使用绿色环保汽车和环保替代燃料。用限制购车或小汽车限行的办法都是不可取的。在正常情况下,长期采用对私人小汽车限行的办法,将严重损害汽车消费者利益,与改善汽车消费环境是相悖的。
此外,实施燃油税费改革,对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公平和规范税负,鼓励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为中央政策研究室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