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政策聚焦>政研推荐 > 正文内容

中央一号文件前瞻

2010-02-01 08:51 来源:
字体大小:【
资料

  2004年-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

  2004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

  200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8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

  2009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连续七年锁定“三农”问题,首次突出“城乡统筹发展”,关注“农产品价格波动”

  一如人们的预期,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依然锁定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按照惯例,连续七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是在12月下旬召开,在第二年新年第一天发布中央一号文件。通常,文件先在党内传达一个月,一月之后一般会在1月底或2月初正式向全社会公布内容。据记者获悉,目前省部级官员已经拿到了文件。

  文件的具体内容尚未公开,但据记者采访获悉,与2009年一号文件相比,2010年农村工作的突出点有所转移。2009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一号文件更关注“保就业,保增收”,而2010年则着重部署了长远目标:“统筹城乡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为做好“统筹”文章,这次一号文件强调了农村改革。据知情人士分析,如果说改革开放前30年,农村改革重点在“培育市场机制”,那么今后一段时期,将直面“城乡二元结构”,建立新的统筹城乡发展机制,农村改革也将随之进入攻坚阶段。

  再次锁定“三农”

  1982年,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的一号文件,明确“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28年间,共有12个一号文件涉及“三农”。可以说,“一号文件”们勾勒出了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路径。此次也是本届政府上任以来连续七年将一号文件锁定在“三农”问题。

  实际上,国家领导人2010年第一天的活动已明示了一号文件的主要内容。

  这一天,国家主席胡锦涛到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农村考察。胡锦涛指出,即将下发的中央一号文件将“出台一批新的强农惠农政策”,他再次强调了要千方百计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农民收入不徘徊,农业农村好形势不逆转”。

  据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近日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举办的一次小型讨论会上透露, 一号文件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四句话,“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

  据《财经》独家获悉,今年一号文件既延续了“多予、少取、搞活”的基调,同时又有新亮点——明确“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的提法。

  一位拿到一号文件的高层人士告诉记者,“以前一号文件抽象概念多 ,诸如‘建设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这一次有了具体的空间点,提出统筹城乡,加快小城镇建设。”

  以改革促统筹

  如果说前六个一号文件都是强调“粮食稳定,农民增收”,那么这次更关注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

  一直以来,城市将自己的毛细血管插进农村,吸走农村的人力、资金、资源、土地,形成了农村“反哺”城市的单向流动。如陈锡文所言:“由于二元结构(未破解),农村的优质资源大量流失。”

  在去年的4万亿元投资刺激政策下,一些地方拼凑的上亿元甚至几十亿元的大项目,大多集中在城市的“铁公机”领域,农村再度被边缘化。

  这次要破题“统筹城乡”,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农村部部长韩俊看来,实质就是要啃农村改革的“硬骨头”。韩俊到一些地方调研时,有不少地方农村干部对他讲,“公共财政的阳光还没有真正照到农村,我们这里只看到了公共财政的激光,没有看到公共财政的阳光。”

  “建立城乡统一、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权利平等、制度统一的体系,本质上是改革问题。”韩俊对记者说。

  陈锡文表示,“统筹城乡发展涉及一系列体制改革,这次明确提出以改革促农村。”近年来,城乡统筹的制度框架初步形成,今年则要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公民权利、社会保障等方面夯实。而启动农村体制改革,重点在土地制度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

  据悉,此次一号文件强调了“严格耕地节约制度和保护制度”“农村集体土地流转要纳入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等提法。

  韩俊认为,“统筹城乡”如果出偏差,就出在没有强化对农民土地权利的保护,反而侵害了农民的土地权。他到地方调查时发现,一些地方有片面强调土地规模化和土地流转,过早、过急用行政手段兼并土地的问题。“过去一讲统筹城乡,就是将农村土地统到城市来用。” 韩俊对记者表示,“一些地方搞‘土地换户口、换保障’。中央没有讲土地可以换户口、换保障,不能10年‘统筹’下来,将农民手中的土地都统没了。”

  而放宽小城镇农转非的户籍政策则被看做“农民真正进城”的关节。“要让农民进得城,留得下,不再是漂流在城市的‘过客’,把符合条件的农民变成城镇人。”北京大学地方政府研究院院长彭真怀告诉记者。

  在彭真怀看来,小城镇关联度高、影响面大,是连接城乡和工农的纽带,是扩大内需的抓手。如果能解决小城镇80%左右的饮水安全、道路硬化、垃圾处理和生活能源自给,就能够在全国形成拉动经济增长的大格局。小城镇的道路、桥梁和房屋建设,能够直接拉动建筑、装潢等行业,拉动建材、冶金和机电等产品需求。

  与之相配套的社会建设,如构建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教育、医疗和文化等服务设施,也是关键点。据悉,将来农民工子女在城镇上学要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而城镇的保障型住房体系也要纳入农民工群体。

  此外,农村金融一直是阻碍农村经济活力的桎梏。据悉,此次一号文件鼓励设立村镇银行,加快农村合作社和小额信贷组织,鼓励“草根”金融浮出水面。

  关注“农产品价格波动”

  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丁声俊告诉记者,今年一号文件另一个亮点就是“三不”和“两个千方百计”。

  “三不”是指农民补贴不降低;扶持力度不减弱;农民收入不减少。而两个“千方百计”则是指千方百计使粮食总产量超万亿斤,千方百计使农民收入超过5000元。

  2009年,中国粮食总产量预计为10616亿斤(5.308亿吨),较2009年的10570亿斤(5.285 亿吨)增长了0.44%,连续6年增产,首次实现连续3年超万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也首次突破5000元大关。

  《财经》记者获悉,今年一号文件将提高种粮直补、良种补贴等四项补贴增幅。在实现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全覆盖的基础上,今年的良种补贴还将把花生等以前不能享受补贴的经济作物纳入补贴范围。

  据陈锡文透露,2009年四项补贴的水平达到1320亿元, 2010年还会进一步提高,而水稻等粮食最低收购价格也要再提高。

  日前,国家已公布的2010年小麦最低收购价,同比提高了3%-7%。过去粮价常常在收购时候才公布,给农民的信号很晚,今年价格信号走在了粮食生产的前面。稻谷、小麦等价格在12月底就已公布。

  随着粮食连年丰收,有专家担心,粮食最低收购价太高,粮食都压在国家仓库里,导致市场流通粮食过少,对粮食加工企业不利,并且会重蹈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陈化粮积压”错误。

  但丁声俊认为,中国中长期仍有粮食隐忧,加上粮食能源用途、深加工等渠道的拓宽,粮食不会再出现上世纪90年代的积压问题。 “粮食滑下去容易,再上来很难了。粮食的放大效应非常鲜明,说多就多,说少,一夜间就紧张了。”丁声俊说。

  一位参与文件讨论的知情人士说,希望在粮食问题上“警钟长鸣”。

  此外,今年一号文件还强调“稳定农产品价格,防止价格过度波动”,提醒防止农产品进口冲击。前不久,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也指出,2010年要高度关注农产品市场变化,防止农产品价格过度波动。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农业部官员对记者说,去年以来,大豆、菜籽油、水果、奶粉等进口激增,有关部门对农产品价格波动已心生警惕。

  中国商务部1月12日表示,近期中国进口奶粉数量大幅增长,2009年12月到货数量达3.1万吨,预计2010年1月进口奶粉到货将超过4万吨。

  由于CPI权重分布的特性,中国的CPI更多系于农产品价格的走势。因此,关注农产品价格成为今年管理通胀预期的关键。据农业专家预测,粮食价格将在国家的可调控范围之内,是一个稳中有涨的趋势。

  “连续六年增产,难免有些地方会出现放松农业,放松粮食的倾向,我们有这样的历史教训。”陈锡文对记者说。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