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之后,今年我国即将再次启动“下乡”
“建材下乡”四问(关注“建材下乡” (上))
核心提示
“建材下乡”预计每年可拉动消费约5500亿元,并带动强大的后续消费
基于建材市场特点,其“下乡”难度将远大于“家电下乡”与“汽车下乡”
尽管“建材下乡”将消化大量产能,但并不会打乱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今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把支持农民建房作为扩大内需的重大举措,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建材下乡”,鼓励农民依法依规建设自用住房。这是继“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之后中央再次推出“下乡”政策。
作为今年保增长、扩内需政策的最大亮点,“建材下乡”细则尚未出台,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对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以及实施过程的复杂程度等一系列问题已备受瞩目。
效益有多大?
8000万农民受益,每年可拉动消费约5500亿元
据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提供的资料,目前,我国农村居民每年用于建房和房屋维修、维护消费近5000亿元,其中绝大部分为建材消费,是仅次于食品消费的第二大消费支出。
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5年开始,我国农民新建房屋面积呈逐年较快增长趋势,住房平均造价也从2005年的373元/平方米增长为2008年的534元/平方米,其中80%的成本用于购买建材。这意味着农村建材需求十分旺盛。
根据今年1月15日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向工信部提交的《扩大建材下乡政策及实施建议》,通过财政补贴政策,“建材下乡”将激发农民建房在原有基础上增长10%—15%,则每年可以拉动国内消费5500亿元至6000亿元,全国至少将有1500万至2000万户农村家庭、约6000万至8000万农民受益。
据分析,“建材下乡”政策实施三年,预计可拉动农民建房及建材消费18000亿元左右。房屋建成后,还将会拉动装饰装修、家居设备、家电等后续消费,其效果将远超出建材消费的范围。
另一方面,目前农民建房中缺乏规划布局、卫生状况差、使用劣质建材等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高耗能、高污染的建材仍唱主角。“建材下乡”恰好有利于扭转这一局面。
“通过政策和财政支持,引导农民使用优质和新型节能建筑材料,改善居住条件和环境,这也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服务。”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会长张人为说。
“‘建材下乡’不仅使更多农民接触到质量更好、能耗更低的新型环保材料,同时也为企业进一步了解和开拓农村市场送上了一块很好的‘敲门砖’。对地方政府而言,这也为其加快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一个新舞台。”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副会长陈国庆说。
资金如何补?
最高财政补贴比例有望为20%,每户农民只能享受一次
“建材下乡”在今年中央“1号文件”中刚露端倪,很多准备建房或翻新旧房的农民便开始开始打听相关信息,其中,补贴标准为多少、谁有资格领取、手续是否麻烦成为广大农民最关心的问题。
陈国庆认为,“建材下乡”补贴的方式、方法及补贴的依据、标准、范围和时限等,必须结合农民建房和建材消费的实际特点,从惠及民生、拉动内需、推动节能新型建材的使用、引导新农村建设等总体目标出发,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拉动作用。
根据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提出的《建议》,农民新建或翻建住房,购买水泥、钢材、玻璃、门窗、陶瓷、石膏板及其他新型墙体材料等主要建材,凡属国家产业政策鼓励或允许的产品,根据实际购买建材的消费金额按15%的比例给予财政补贴,每户最高补贴额为1万元;凡在所在县级及以上住房建设主管部门批准的新村建设区内集中建房或农民新建住房购买新型节能整体房屋,根据建房集资额或购买整体房屋的金额按20%的比例给予财政补贴,每户最高补贴额2万元。
“这个方案把财政补贴与主要建材消费直接挂钩,公平度高,可操作性强,”陈国庆说,“补贴的建材品种限于国家产业政策允许和鼓励的产品,同时对一般建房和新村建设及新型节能房屋采取不同的扶持力度,使政策更具有导向性。”
中国建材联合会在方案中还提出,补贴对象应是在政策期内新建或翻建住房、具有农村户籍的农户。每户农民只能享受一次补贴。但是,最终“建材下乡”的具体实施政策还有待国家有关部门的协商出台。
难关有几道?
目录难定、造价难算、企业难管、渠道难建
尽管“建材下乡”已吊起了广大农民和建材企业的胃口,但是政策的制定及操作都有很大难度,其复杂性和难度远远超过了“家电下乡”与“汽车下乡”。
首先,建材产品量大面广,品种繁杂,哪些品种应划入补贴产品目录成为头道难题。
“什么品种能享受补贴?这一品种中的哪些产品能享受?招标还是设门槛?这都要具体商定。”陈国庆说。“如果招标,管理成本就会提高,最终还会分摊到农民身上,降低政策优惠力度。可如果不招标,目录由地方政府具体制订,那么会不会滋生地方保护主义?”
其次,由于各地气候条件及房屋结构形式的不同,房屋造价很难有统一的标准。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08年,在全国农村居民住房造价最低的青海,每平方米房屋造价约182元;而在造价最高的上海郊区县,每平方米房屋造价为1496元,相差约七八倍。建材不是直接消费品,而是中间消费品,房子大小不等,材料消耗种类和数量很难确定,这为补贴基数的确定带来了难度。
再次,建材生产企业数量多,每一类建材产品的生产企业在全国都有几百、几千甚至几万家,管理难度较大,如何防止以次充好,以假充真,保证农民享受优惠政策的积极性,也是难题。
最后,建材销售的渠道并不像家电和汽车那样成熟,可能会有农民认为不开发票去小铺购买材料价格更划算。缺少直接、专业的销售配送渠道也可能不利于补贴的推广。
落后产能会否死灰复燃?
刺激消费不能打乱结构调整的步伐
去年,政府将水泥、平板玻璃作为产能过剩行业,列入调整的名单。今年提出“建材下乡”,有人担心相关政策出台会让落后产能趁机死灰复燃。
淘汰落后产能是2009年国家出台的重大产业政策,国务院38号文件明确要求各省必须尽快制定三年内彻底淘汰落后水泥、平板玻璃产能的时间表。因此,这项硬性任务不可能因为“建材下乡”的提出而终止。
张人为也认为,对此不必担心,“刺激消费不能打乱结构调整的步伐。农民可能会选择中低档产品,但是中低档不意味着劣质、更不意味着是小水泥、小玻璃等落后产能产品。”
据陈国庆介绍,可以采取制定目录的办法来杜绝落后产能“浑水摸鱼”,在补贴产品目录中一定会有新型干法水泥,有新型节能建筑材料,但是一定不会有小水泥。
但是,不可否认,由于水泥等建材是中间产品,建成房屋后很难鉴定。而且物流费用占建材成本的比例较大,比如每吨水泥每百公里的运费大概在30元。农民对价格比较敏感,在以上情况下,如果有小水泥在家门口,农民建房磨个地,用大小水泥的效果几乎一样,他很可能选择小水泥。这种认证难度很可能会导致骗补现象出现,间接影响通过“建材下乡”助推产业调整的效果。
因此,为了让建材下乡的政策真正做到利农惠农与产业调整升级双赢,中国建材联合会建议实施扩大建材下乡政策,不仅要实施建筑材料下乡,还从改变农村居住环境、形成农村住宅产业、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支持鼓励新型成套节能房屋的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