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现实要求
早在2003年初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就提出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确了现阶段党和政府对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在全部工作中所处的地位。当时发出的指导性文件指出,要长时间地实行对农业、农村和农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构成了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对待农业的态度,以及对待农业问题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基础。2004年、2005年中央连续发出两个一号文件都是针对农村工作,而且进一步明确继续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足见中央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去年是把促进农民增收放在首位,今年则是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提出来。两年侧重两个不同主题,目的是便于把问题讲透,便于出台政策,便于突出重点,在战略思路和工作部署上显得非常清晰。中央继续保持惠农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操作性,是在从根本上寻求中国农民稳粮增收的治本之策和长效机制,是党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又一个纲领性文件。2004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四川南充地区考察,农民高兴地感谢党的政策好,但又担心政策会变。总书记当即说:“行之有效的政策绝不会变;农民已经得到的实惠决不能收回;随着国力的增强还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之前,温家宝总理讲了三个继续加大:即要继续加大农村改革的力度;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继续加大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力度。总书记和总理的三句话,构成了整个“三农”工作的基调,形成了农业农村工作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这些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在新阶段对“重中之重”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农村广大农民的深厚感情。
二、“两个趋向”科学论断的重大实践
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虽然各国工业化道路都是初级阶段农业给工业、城市的发展提供积累,但当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就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在2004年12月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再一次指出,他在四中全会上之所以讲这“两个趋向”,非常重要的一个判断就是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目前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这样一个阶段。进入这个新阶段之后,“三农”问题的整个外部环境就有了一个深刻的变化,“两个趋向”将成为指导中国经济发展长期的战略思想。今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就是以“两个趋向”论断为依据,指导研究制定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措施,进而从根本上解决加强农业的机制问题。回良玉副总理在会上讲话的一条主线,就是胡锦涛总书记关于“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新中国建立55周年来,农业、农村、农民为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到了现在这个阶段,我们有可能有能力在方方面面帮助“三农”,解决他们面临的实际困难,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报告中讲,“两个趋向”的论述要成为我们今后制定农业和农村政策的一个基石,这个要求同以前就大不一样。人多地少、资源紧张、淡水缺乏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对农业形成了一系列的制约。2003年我国人均GDP已经突破人均一千美元。人均一千美元到三千美元阶段,这是一个国家最容易在发展道路上分叉的阶段,处理得好是个重大机遇期,处理不好就会危机四伏。在这个阶段,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历史进程中,都没有像中国这么多的农民,既有因为举措得当从而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平稳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因为应对失误而导致经济徘徊不前和社会长期动荡的失败教训。中国政府正是吸取了别国的经验教训,才更加强调中国的国情,农民还是大多数(2003年我国农民人口比例占60.9%,总数8亿左右),农村还不富裕,农业还很落后,东西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比较大(2003年,据国家统计局测算,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大概是3.23:1),认清这个国情非常重要。贯彻四中全会精神,深化对“两个趋向”的认识,实际上就是说在有能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阶段,我们的各种政策、观念,如果不随之变化,就可能犯历史性的错误,就可能把我们带到贫富差距扩大、矛盾增多的状态中去(只要我们客观认真地反思一下三年前农村的状况就不难理解)。正如一号文件所讲的,要适应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和政策趋向的变化,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切实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放到国民经济中统筹安排,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更加主动地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两个趋向”是一个立意高远、内涵深刻的重要论断,是我们党和政府新形势下对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思想认识和政策取向上的进一步升华。对于我们科学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正确处理两个关系,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切实做好新阶段的“三农”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三、当前农村形势任务的正确分析
一号文件开头,总结2004年工作,共约300字,讲成绩、摆问题篇幅相当。成绩主要是四句话,问题也是四句话(即“一个依然、四个并没有”),结论定性两句话。关于形势和任务,即2004年形势为什么好?2005年任务为什么艰巨?回良玉副总理在会上讲,总书记、总理都讲2004年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是多种有利因素同向发挥作用的结果,即“政策好、粮价高、人努力、天帮忙”。就这四大因素讲,其中两个因素是主观可以决定的,那就是政策和从事农村工作的人是不是努力。但气候和价格是客观的东西,我们很难把握。对于成绩,我们应该看的平和一点,决不能盲目乐观。
首先,天气不好的迹象已经出现。2004年的天气对当年农作物增产有利,但到年底出现暖冬,2005年元—2月,气候变化较大,而且比较异常,总的来说不太好。据安康气象常报,全市今年天气总体上不错,但降雨偏少一成,比去年偏少三成左右,第一场透墒雨出现在5月上旬,年均气温偏高并有轻度伏旱。如果说2004年的天气对安康恰到好处的话,2005年逊色的可能性就大一些。当然还很不确定。其次,粮价刺激因素减弱。2004年的平均价格可能是多年来最高水平,比上年上涨26.2%。其中:稻谷涨了36.3%,小麦涨了31.2%,玉米16.9%。这样平均下来,差不多就是每斤粮食增加两毛钱。这是个了不起的价格。对农民增收来讲,市场力量比政策力量大得多。在行之有效的政策调动下,在明显上涨的粮价刺激下,粮食产量才回升了,但现在农民担心的是怕粮价跌,可消费者也担心粮价再涨。因此,今年粮价像去年那么涨可能性不大,依靠市场粮价刺激增产增收的因素就降低了。第三,虽然都讲2004年形势好,有政策和粮价的刺激,但经济效益还是偏低。虽然农民看到种粮给了很多补贴,市场对粮价有很大提高,但算帐对比还是不如种经济作物收益高。所以讲,粮食还是效益偏低的农作物。现在搞市场经济,不能强迫农民种这种那,农民有自主经营权,他认为种其它经济作物效益好,就调不出地来种粮。2004年中央花大力气抓粮食生产,面积才从2003年的14.9亿亩恢复到15.7亿亩,只增加0.3亿亩。2005年粮食播种面积能达到多少?还是个未知数。第四,农业生产成本增加。2004年很不利的因素就是国家油电煤运全面紧张,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一路攀升。因石油涨价导致农膜价格差不多翻了一翻,化肥从2003年每吨不到1500元,到现在出厂价仍然高居1700—1800元,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未来很可能还要涨,将增加农民的生产成本。从气候、价格、种粮效益低、生产资料价格高四大因素考虑,2005年的困难比2004年可能要多。
四、打牢强农固本基础的根本把握
一号文件开头部分第三段非常清晰地讲了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大意义,之所以把它确定为今年农村工作主题,是因为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没有一个地方不认为现在已经到了应该下大力气,引导各地和广大农民进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由农业生产诸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可以相对稳定地达到一定水平的农业综合产出能力)建设的时候了。这样安排,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目前的粮食生产能力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要求不适应。由于耕地减少等因素的影响,近五、六年,全国粮食生产能力不仅没有增加反而下降。据国家统计局测算,现在的粮食生产能力比正常年景减少了500亿斤。因此,中央强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总不能年年只靠天帮忙。
第二,农民增收难主要是农业增收难。1997年,农民种植业收入人均970元,是历史最高年份,这之后没有一年达到这个水平(当然不包括2004年)。农民增收最难的就是农业,最近六年,农民来自种植业的收入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所以不把基础设施和生态条件搞好,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就很难增收增效。
第三,农田水利和生态建设非常脆弱。从现实状况看,现在的农业基础设施,大多严重老化失修。全国灌溉面积是8.3亿亩,真正能灌溉的只有7亿亩。国家粮食产量波动很明显,充分说明农业基础设施不行,主要还是靠老天爷。生态建设跟整个经济发展不相匹配,生态适调、天气失衡、旱涝失常,人们经常处于大自然的摆布和控制之中。如果我们不去改善水利设施的话,粮食产量就很难稳定,农业就会出大问题;如果我们不努力改善人类生存的“小气候”的话,消除自然灾害、实现可持续发展将成为空话。
第四,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机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税改之初,中央就提出三年之内取消“两工”。2000年在安徽试点,最晚一批是2004年安排下去的,也就是说最晚到2006年底,全国取消“两工”了,这个影响很大。从减轻农民负担的角度看,这个措施非常必要。但是,取消“两工”之后,怎么保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顺利进行?税改前一般每年全国农村水利建设投工投劳需要100多亿个工,2003年减到47亿,今年30亿不到,到明年就没有了。可农田水利建设不搞是不行的。要搞,农民不出义务工、积累工,就得出钱买,以最便宜一个工10元钱算,全国100亿个工就需要花1000亿元。这个钱全部依靠国家不行,还是要靠农民自己努力改善自己的生产条件。这一点对我们安康来讲尤为重要,因为农民既不富裕,基础设施又相当差,所以要有清醒头脑和正确的指导思想,不但工作要做好,而且方法要对头。各级地方政府要切实承担起搞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责任。在取消“两工”的同时,严格区分加重农民负担与农民自愿投工投劳改善自己生产生活条件的政策界限,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新机制、新办法。从以上四个方面考虑,必须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个时期的重大任务切实来抓。如果这个问题在2005年得到破解,产生的意义就非常巨大,全面发展的基础就会打的更加牢固。
五、中央一号文件政策的主要内容
《意见》共27条,九个部分,可分为五个层次。除了2、3、4、5、6部分强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外,还有1、7、8、9部分另讲了四个方面内容。对于主体内容,可分三个方面。
(一)关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主要提出了六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坚决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提高耕地质量。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确保基本农田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并落实到地块和农户;认真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科学培肥地力,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和“沃土工程”建设。二是加强农田水利和生态建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快实施以节水改造为中心的大型灌溉区续建配套,狠抓小型水利建设,坚持不懈搞好生态重点工程建设。三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大良种良法的推广力度,加快改革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四是搞好农村的交通、通信、市场和农产品检验检测等基础设施建设。五是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抓好粮食生产,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畜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六是加强对农民的生产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素质。中央农村工作会把此概括为六种能力建设,即土地产出和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农业物质装备能力,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农产品加工转化和市场开拓能力,农业综合支持和服务能力。这几个方面得到破解和加强,显然不仅有利于粮食稳定增产,也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整个农业效益和竞争力,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因而这个六方面也是国家今后扶持投入的重点。
(二)除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外的四方面内容。一是突出了行之有效的政策要稳定、完善和加强。2004年的政策深受农民欢迎,但农民也担心这些政策会不会变?因此文件开头就讲这些政策不仅不变,还进一步加大了农民增收减负的力度。二是提出了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要逐步完善国家对农业投入稳步增加的机制,并要建立既适应中国国情又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对农业和农民的保护措施。三是要加快农村教育、卫生、医疗等社会事业的发展。目前城乡之间的差距,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上,更反映在政府提供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等公共产品上。要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就必须加快建设公共财政体制和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四是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深刻认识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对于经济社会全局的重要性,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建立健全村民自治制度,维护和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和民主权利,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三)国家具有“含金量”的政策越来越多地向农村倾斜。在继续坚持“减法”、“少取”的基础上,今年“加法”、“多予”的政策更多。我们通过梳理新的政策36条,继续执行的政策18条。大的政策主要有:继续实行对粮食主产县农民直接补贴政策,继续实行良种补贴政策,继续实行对重点县群众购买大型农机具补贴的政策;继续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政策;在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实行免征农业税试点;中央和地方财政将较大幅度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新增资金主要安排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国家科技投入将不断提高用于农业科研的比重,有关重大科技项目和攻关计划要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资的规模;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增财政收入中设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加大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增加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中长期贷款;各级财政大幅度增加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投入;新增教育、文化、卫生、计划生育等事业经费用于县以下的比例不低于70%;选择部分地区开展对农民购买节水设备进行补助的试点,等等。这里要特别提醒大家注意国家扶持投入的公共性和基层性。有关专家讲:在做好“加减法”同时,今后要做好“乘除法”。据国家政策实验室近10年相关数据量化摸拟测算得出的结果表明,在农村科技和教育方面的公共投资对农业经济长期增长的作用很大,而灌溉和科技等投资则对粮食生产能力提高的作用十分突出,“乘数效应”明显。即不同的支持方式对农业GDP将产生不同的影响。公共投资对科技的每1元投资可增加农业GDP9.59元,对教育的每1元投资可增加3.71元,对道路投资1元可增加2.12元,对通讯投资1元可增加1.91元;而不同支持方式对粮食生产能力影响中,灌溉投资1元可增粮5.56公斤,科技投资1元可增粮4.41公斤。在做好乘法中,未来我国农业政策的重点是要学会做好“除法”,即以制度建设为重心,消除农业行政管理及乡镇管理体制中的弊端,使农业行政管理及支持政策规范化、制度化、法律化,同时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加快农村土地、金融及其它要素市场培育,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基层性主要体现在文件中的“小型”和县以下上,我们要理解中央的良苦用心,紧紧抓住这些重点。
六、结合安康发展实际的贯彻建议
再好的文件,再好的政策,只有落到实处,才能发挥作用。结合安康实际,谈几点体会和建议:
(1)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要按照“重中之重”的认识、“两个趋向”的论断、“城乡统筹”的方略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为标准,来检验我们的思想是否统一,认识是否提高。不仅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从事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同志要统一思想,各行各业人士要统一思想,更重要的是掌管项目资金和资源分配的部门要统一思想,因为这是全党工作的重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深刻认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顺应这一趋势,始终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始终注意在推进农村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保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始终把“两个趋向”的论断作为制定“三农”政策的基础依据。科学把握“两个趋向”,归根到底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结合安康实际,可以讲,我们的思想观念、政策观念,还比较落后和守旧,进步和创新的思维意识还不太突出。中央一号文件引导我们,必须把农业和农村经济放到国民经济发展中统筹部署,把农村社会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统筹安排,把农民增收放到全市人民共同富裕中统筹考虑。既要从农业自身特点出发思考农业,又要跳出农业谋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既要从农业发展新阶段出发思考农业,又要着眼“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趋向谋划农业。用统筹、协调理念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用现代工业理念推进农业发展,用以农为本理念推进农民增收。努力消除妨碍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下大力气建立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的市场体系,下大力气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运行机制,下大力气建立城乡经济社会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有效机制。一定要结合好上面精神,从新的战略高度重新认识,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贫困地区的根本出路,是“两个趋向”的具体实现途径,是我市各项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对于这个问题,一定要提名叫响。以产业化经营为经营城乡、发展工农的龙头,只有抓住这个“牛鼻子”,才能走出我们贫困地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路子。
(2)加快改革,增强活力。一是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全面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费和免征农业税的政策,切实做好“减法”工作,防止农民负担间接、隐形反弹,或以各种名义和方式掏空中央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增收实惠。针对农村税费改革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妥善预防处理土地纠纷,及时化解农村矛盾。继续抓好乡镇机构和职能转变的配套改革,积极稳妥地化解乡村债务和探索干部创业分流政策,有效预防基层干部形成下一轮上访重点。二是改革和完善农村投融资体制。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原则,稳步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加强信用乡(镇)村、户建设,积极推行小额信贷和农户联保贷款,发挥好信用社支农服务的主力军作用。抓紧制定县域内各金融机构承担支持“三农”义务的政策措施。加大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增加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中长期贷款。积极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有效解决“三农”工作中的融资难问题。三是加快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大改革力度,明晰产权,明确责任,充分调动各方面投资建设和管好农村小型基础设施的积极性。抓紧研究取消“两工”后的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机制问题,加快农村“五小”水利建设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四是抓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加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力度。在公益性职能上,主要抓好种养业良种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等“七大体系”建设。对一般性技术推广和经营性服务应进行逐步分离,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积极培育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和农业科技型企业,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承包,创办和领办产业项目,走向经济主战场。通过以上四项改革,进一步激发我市农村经济的活力。
(3)把握市情,突出重点。在国家整体上达到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安康全市还有89万贫困人口;种粮面积不稳定,特别是近年来基本建设用地等影响耕地和粮食总量减少,经常处于波动状态。从98年创历史最高记录108万吨以来,近六、七年一直徘徊在85万吨左右,基本是一个保口粮安全的底线,加上其它方面的用粮,每年还要从外面调入10万吨左右,也就是说还没有达到比较稳定的自给有余水平。今年对发展粮食生产就更应有新的认识和措施,因为今年农民增收要在畜牧业上突破。在安康大力发展畜牧业,不大力发展玉米、豆类、红苕等粮饲料兼容的作物品种,不搞好桔秆利用,失去了主要的物质基础来源,可以断言是句空话。有人说这和提高“三个比重”不一致,应该说不矛盾,很一致,必须把发展粮食生产和突破畜牧业统筹起来考虑。当然,主要途径还是提高单位资源的生产能力。农民人均纯收入1652元,比全省(1867元)低215元,比全国(2736元)低1084元,差距很大;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较差,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脆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还没有明显提高;旱涝保收的基本农田比例很小,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农村生态建设未得到根本改善,十年九旱,一涝成灾,用生态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气候以及水源保护的任务十分繁重。安康确立生态立市战略非常正确,但应进一步研究处理好生态公共效应与县乡特别是和具体农民的利益关系问题,从规划和树种选择上就搞好目标定位,选准走好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路子,以出好生态效益,多出生态产品,形成生态经济优势为标准,大力发展地道特色林业,用经济效益调动农民生态建设的积极性。这在某种意义上对提高全市农业的生产能力更具有根本性。农村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二、三产业严重滞后,特色经济不鲜明,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龙头企业规模小,水平低,辐射带动力不强;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劳务技能和特色农业技术水平低下;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不突出;加之天气和市场的不确定性因素等等。这就是我们的“三农”工作市情,可以讲,我们对“三农”工作的欠帐太多,要干的事情太多。作为贫困地区,不管农业还是工业,也不管城市还是农村,都很滞后,要把我们的各项工作做好,必须顺序要排对,计划要列好。哪个最应该干就先干哪个。这里面既有个有轻有重、有先有后的问题,也有个正确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问题,既有个突出重点的问题,也有个兼顾一般的问题。从安康的市情出发,我们觉得应走工农联合、城乡并举的路子。在工农关系上,应该把发展龙头企业和建设中介组织作为重点,因为即有工,也有农,可以通过紧密联合,共同发展。要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要用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就是扶持农民的理念来实现以工促农,推动工农良性互动发展,既富民,又增财。在城乡关系上,城市在教育、卫生、文化、医疗方面多支持农村,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取消农民进城的各种限制性规定。作为农村本身,重点应突出农田水利建设,突出改善农民生产生活基本条件,突出生态林业经济建设,突出农业科技创新和进步,突出基层干部和农民的技能培训。这些都应该朝前排列,朝前解决。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措施来强农固本。如果我们再不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再不抓好扶贫开发,再不重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再不增加农民收入,再不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再不重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很可能带来的问题是全局性的。
(4)领会实质,狠抓落实。一是要把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及出台的政策措施吃透。既要把握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问题,也要统筹兼顾其它问题;既要完成好艰巨的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任务,又要把社会事业发展等农村各项工作抓上去。各级各部门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充分认识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的重大意义,深入宣传中央一号文件,迅速在全市掀起学习贯彻的热潮。各级都应原原本本地研读原文,逐字逐句地领会精神实质,把握主要内容。学习宣传抓好了,思想认识提高了,精神实质理解了,就应扎扎实实去贯彻、去落实。二是要用足用活用好政策。对中央一号文件政策落实怎样,关系到我们发展的快和慢。一号文件政策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需要我们向下落实的,如贫困县免税政策,粮食补贴政策,退耕还林政策等;另一类是需要我们依据政策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的,如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六小”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农田水利建设政策,农业综合开发政策,龙头企业扶持政策等等。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快速反应,乘势而上,加快发展。对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进行分解,尽快落实到有关部门、各条战线、各个单位,理出扶持政策,积极向上争取。三是珍惜中央各项扶持政策,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真正把党和国家的关爱和温暖送给农民,发挥好政策的引导、支持和鼓励作用。要通过中央一号文件的宣传贯彻,增强各级政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激发广大农民改善条件、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生产热情,充分调动和发挥两个积极性,形成空前的发展合力,推动安康经济社会既好又快地发展。
总之,要通过一号文件的学习宣传,统一思想,坚持两本,提高两率,固本强农,增强农业竞争力,建立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统一思想就是全党全国、各行各业都要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四句话”上去;坚持以土地为本,以农民为本,通过切实系统的有效措施,提高单位土地资源的产出率,农民的劳动生产率。“两本”出“两率”,“两率”提高了,农业就有了竞争力的物质保障基础,农业有了竞争力,农民何愁丰产增收?农村经济那能不快速发展?
早在2003年初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就提出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确了现阶段党和政府对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在全部工作中所处的地位。当时发出的指导性文件指出,要长时间地实行对农业、农村和农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构成了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对待农业的态度,以及对待农业问题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基础。2004年、2005年中央连续发出两个一号文件都是针对农村工作,而且进一步明确继续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足见中央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去年是把促进农民增收放在首位,今年则是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提出来。两年侧重两个不同主题,目的是便于把问题讲透,便于出台政策,便于突出重点,在战略思路和工作部署上显得非常清晰。中央继续保持惠农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操作性,是在从根本上寻求中国农民稳粮增收的治本之策和长效机制,是党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又一个纲领性文件。2004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四川南充地区考察,农民高兴地感谢党的政策好,但又担心政策会变。总书记当即说:“行之有效的政策绝不会变;农民已经得到的实惠决不能收回;随着国力的增强还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之前,温家宝总理讲了三个继续加大:即要继续加大农村改革的力度;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继续加大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力度。总书记和总理的三句话,构成了整个“三农”工作的基调,形成了农业农村工作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这些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在新阶段对“重中之重”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农村广大农民的深厚感情。
二、“两个趋向”科学论断的重大实践
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虽然各国工业化道路都是初级阶段农业给工业、城市的发展提供积累,但当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就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在2004年12月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再一次指出,他在四中全会上之所以讲这“两个趋向”,非常重要的一个判断就是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目前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这样一个阶段。进入这个新阶段之后,“三农”问题的整个外部环境就有了一个深刻的变化,“两个趋向”将成为指导中国经济发展长期的战略思想。今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就是以“两个趋向”论断为依据,指导研究制定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措施,进而从根本上解决加强农业的机制问题。回良玉副总理在会上讲话的一条主线,就是胡锦涛总书记关于“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新中国建立55周年来,农业、农村、农民为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到了现在这个阶段,我们有可能有能力在方方面面帮助“三农”,解决他们面临的实际困难,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报告中讲,“两个趋向”的论述要成为我们今后制定农业和农村政策的一个基石,这个要求同以前就大不一样。人多地少、资源紧张、淡水缺乏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对农业形成了一系列的制约。2003年我国人均GDP已经突破人均一千美元。人均一千美元到三千美元阶段,这是一个国家最容易在发展道路上分叉的阶段,处理得好是个重大机遇期,处理不好就会危机四伏。在这个阶段,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历史进程中,都没有像中国这么多的农民,既有因为举措得当从而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平稳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因为应对失误而导致经济徘徊不前和社会长期动荡的失败教训。中国政府正是吸取了别国的经验教训,才更加强调中国的国情,农民还是大多数(2003年我国农民人口比例占60.9%,总数8亿左右),农村还不富裕,农业还很落后,东西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比较大(2003年,据国家统计局测算,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大概是3.23:1),认清这个国情非常重要。贯彻四中全会精神,深化对“两个趋向”的认识,实际上就是说在有能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阶段,我们的各种政策、观念,如果不随之变化,就可能犯历史性的错误,就可能把我们带到贫富差距扩大、矛盾增多的状态中去(只要我们客观认真地反思一下三年前农村的状况就不难理解)。正如一号文件所讲的,要适应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和政策趋向的变化,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切实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放到国民经济中统筹安排,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更加主动地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两个趋向”是一个立意高远、内涵深刻的重要论断,是我们党和政府新形势下对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思想认识和政策取向上的进一步升华。对于我们科学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正确处理两个关系,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切实做好新阶段的“三农”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三、当前农村形势任务的正确分析
一号文件开头,总结2004年工作,共约300字,讲成绩、摆问题篇幅相当。成绩主要是四句话,问题也是四句话(即“一个依然、四个并没有”),结论定性两句话。关于形势和任务,即2004年形势为什么好?2005年任务为什么艰巨?回良玉副总理在会上讲,总书记、总理都讲2004年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是多种有利因素同向发挥作用的结果,即“政策好、粮价高、人努力、天帮忙”。就这四大因素讲,其中两个因素是主观可以决定的,那就是政策和从事农村工作的人是不是努力。但气候和价格是客观的东西,我们很难把握。对于成绩,我们应该看的平和一点,决不能盲目乐观。
首先,天气不好的迹象已经出现。2004年的天气对当年农作物增产有利,但到年底出现暖冬,2005年元—2月,气候变化较大,而且比较异常,总的来说不太好。据安康气象常报,全市今年天气总体上不错,但降雨偏少一成,比去年偏少三成左右,第一场透墒雨出现在5月上旬,年均气温偏高并有轻度伏旱。如果说2004年的天气对安康恰到好处的话,2005年逊色的可能性就大一些。当然还很不确定。其次,粮价刺激因素减弱。2004年的平均价格可能是多年来最高水平,比上年上涨26.2%。其中:稻谷涨了36.3%,小麦涨了31.2%,玉米16.9%。这样平均下来,差不多就是每斤粮食增加两毛钱。这是个了不起的价格。对农民增收来讲,市场力量比政策力量大得多。在行之有效的政策调动下,在明显上涨的粮价刺激下,粮食产量才回升了,但现在农民担心的是怕粮价跌,可消费者也担心粮价再涨。因此,今年粮价像去年那么涨可能性不大,依靠市场粮价刺激增产增收的因素就降低了。第三,虽然都讲2004年形势好,有政策和粮价的刺激,但经济效益还是偏低。虽然农民看到种粮给了很多补贴,市场对粮价有很大提高,但算帐对比还是不如种经济作物收益高。所以讲,粮食还是效益偏低的农作物。现在搞市场经济,不能强迫农民种这种那,农民有自主经营权,他认为种其它经济作物效益好,就调不出地来种粮。2004年中央花大力气抓粮食生产,面积才从2003年的14.9亿亩恢复到15.7亿亩,只增加0.3亿亩。2005年粮食播种面积能达到多少?还是个未知数。第四,农业生产成本增加。2004年很不利的因素就是国家油电煤运全面紧张,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一路攀升。因石油涨价导致农膜价格差不多翻了一翻,化肥从2003年每吨不到1500元,到现在出厂价仍然高居1700—1800元,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未来很可能还要涨,将增加农民的生产成本。从气候、价格、种粮效益低、生产资料价格高四大因素考虑,2005年的困难比2004年可能要多。
四、打牢强农固本基础的根本把握
一号文件开头部分第三段非常清晰地讲了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大意义,之所以把它确定为今年农村工作主题,是因为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没有一个地方不认为现在已经到了应该下大力气,引导各地和广大农民进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由农业生产诸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可以相对稳定地达到一定水平的农业综合产出能力)建设的时候了。这样安排,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目前的粮食生产能力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要求不适应。由于耕地减少等因素的影响,近五、六年,全国粮食生产能力不仅没有增加反而下降。据国家统计局测算,现在的粮食生产能力比正常年景减少了500亿斤。因此,中央强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总不能年年只靠天帮忙。
第二,农民增收难主要是农业增收难。1997年,农民种植业收入人均970元,是历史最高年份,这之后没有一年达到这个水平(当然不包括2004年)。农民增收最难的就是农业,最近六年,农民来自种植业的收入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所以不把基础设施和生态条件搞好,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就很难增收增效。
第三,农田水利和生态建设非常脆弱。从现实状况看,现在的农业基础设施,大多严重老化失修。全国灌溉面积是8.3亿亩,真正能灌溉的只有7亿亩。国家粮食产量波动很明显,充分说明农业基础设施不行,主要还是靠老天爷。生态建设跟整个经济发展不相匹配,生态适调、天气失衡、旱涝失常,人们经常处于大自然的摆布和控制之中。如果我们不去改善水利设施的话,粮食产量就很难稳定,农业就会出大问题;如果我们不努力改善人类生存的“小气候”的话,消除自然灾害、实现可持续发展将成为空话。
第四,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机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税改之初,中央就提出三年之内取消“两工”。2000年在安徽试点,最晚一批是2004年安排下去的,也就是说最晚到2006年底,全国取消“两工”了,这个影响很大。从减轻农民负担的角度看,这个措施非常必要。但是,取消“两工”之后,怎么保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顺利进行?税改前一般每年全国农村水利建设投工投劳需要100多亿个工,2003年减到47亿,今年30亿不到,到明年就没有了。可农田水利建设不搞是不行的。要搞,农民不出义务工、积累工,就得出钱买,以最便宜一个工10元钱算,全国100亿个工就需要花1000亿元。这个钱全部依靠国家不行,还是要靠农民自己努力改善自己的生产条件。这一点对我们安康来讲尤为重要,因为农民既不富裕,基础设施又相当差,所以要有清醒头脑和正确的指导思想,不但工作要做好,而且方法要对头。各级地方政府要切实承担起搞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责任。在取消“两工”的同时,严格区分加重农民负担与农民自愿投工投劳改善自己生产生活条件的政策界限,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新机制、新办法。从以上四个方面考虑,必须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个时期的重大任务切实来抓。如果这个问题在2005年得到破解,产生的意义就非常巨大,全面发展的基础就会打的更加牢固。
五、中央一号文件政策的主要内容
《意见》共27条,九个部分,可分为五个层次。除了2、3、4、5、6部分强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外,还有1、7、8、9部分另讲了四个方面内容。对于主体内容,可分三个方面。
(一)关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主要提出了六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坚决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提高耕地质量。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确保基本农田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并落实到地块和农户;认真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科学培肥地力,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和“沃土工程”建设。二是加强农田水利和生态建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快实施以节水改造为中心的大型灌溉区续建配套,狠抓小型水利建设,坚持不懈搞好生态重点工程建设。三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大良种良法的推广力度,加快改革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四是搞好农村的交通、通信、市场和农产品检验检测等基础设施建设。五是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抓好粮食生产,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畜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六是加强对农民的生产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素质。中央农村工作会把此概括为六种能力建设,即土地产出和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农业物质装备能力,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农产品加工转化和市场开拓能力,农业综合支持和服务能力。这几个方面得到破解和加强,显然不仅有利于粮食稳定增产,也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整个农业效益和竞争力,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因而这个六方面也是国家今后扶持投入的重点。
(二)除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外的四方面内容。一是突出了行之有效的政策要稳定、完善和加强。2004年的政策深受农民欢迎,但农民也担心这些政策会不会变?因此文件开头就讲这些政策不仅不变,还进一步加大了农民增收减负的力度。二是提出了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要逐步完善国家对农业投入稳步增加的机制,并要建立既适应中国国情又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对农业和农民的保护措施。三是要加快农村教育、卫生、医疗等社会事业的发展。目前城乡之间的差距,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上,更反映在政府提供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等公共产品上。要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就必须加快建设公共财政体制和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四是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深刻认识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对于经济社会全局的重要性,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建立健全村民自治制度,维护和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和民主权利,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三)国家具有“含金量”的政策越来越多地向农村倾斜。在继续坚持“减法”、“少取”的基础上,今年“加法”、“多予”的政策更多。我们通过梳理新的政策36条,继续执行的政策18条。大的政策主要有:继续实行对粮食主产县农民直接补贴政策,继续实行良种补贴政策,继续实行对重点县群众购买大型农机具补贴的政策;继续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政策;在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实行免征农业税试点;中央和地方财政将较大幅度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新增资金主要安排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国家科技投入将不断提高用于农业科研的比重,有关重大科技项目和攻关计划要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资的规模;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增财政收入中设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加大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增加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中长期贷款;各级财政大幅度增加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投入;新增教育、文化、卫生、计划生育等事业经费用于县以下的比例不低于70%;选择部分地区开展对农民购买节水设备进行补助的试点,等等。这里要特别提醒大家注意国家扶持投入的公共性和基层性。有关专家讲:在做好“加减法”同时,今后要做好“乘除法”。据国家政策实验室近10年相关数据量化摸拟测算得出的结果表明,在农村科技和教育方面的公共投资对农业经济长期增长的作用很大,而灌溉和科技等投资则对粮食生产能力提高的作用十分突出,“乘数效应”明显。即不同的支持方式对农业GDP将产生不同的影响。公共投资对科技的每1元投资可增加农业GDP9.59元,对教育的每1元投资可增加3.71元,对道路投资1元可增加2.12元,对通讯投资1元可增加1.91元;而不同支持方式对粮食生产能力影响中,灌溉投资1元可增粮5.56公斤,科技投资1元可增粮4.41公斤。在做好乘法中,未来我国农业政策的重点是要学会做好“除法”,即以制度建设为重心,消除农业行政管理及乡镇管理体制中的弊端,使农业行政管理及支持政策规范化、制度化、法律化,同时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加快农村土地、金融及其它要素市场培育,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基层性主要体现在文件中的“小型”和县以下上,我们要理解中央的良苦用心,紧紧抓住这些重点。
六、结合安康发展实际的贯彻建议
再好的文件,再好的政策,只有落到实处,才能发挥作用。结合安康实际,谈几点体会和建议:
(1)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要按照“重中之重”的认识、“两个趋向”的论断、“城乡统筹”的方略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为标准,来检验我们的思想是否统一,认识是否提高。不仅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从事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同志要统一思想,各行各业人士要统一思想,更重要的是掌管项目资金和资源分配的部门要统一思想,因为这是全党工作的重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深刻认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顺应这一趋势,始终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始终注意在推进农村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保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始终把“两个趋向”的论断作为制定“三农”政策的基础依据。科学把握“两个趋向”,归根到底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结合安康实际,可以讲,我们的思想观念、政策观念,还比较落后和守旧,进步和创新的思维意识还不太突出。中央一号文件引导我们,必须把农业和农村经济放到国民经济发展中统筹部署,把农村社会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统筹安排,把农民增收放到全市人民共同富裕中统筹考虑。既要从农业自身特点出发思考农业,又要跳出农业谋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既要从农业发展新阶段出发思考农业,又要着眼“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趋向谋划农业。用统筹、协调理念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用现代工业理念推进农业发展,用以农为本理念推进农民增收。努力消除妨碍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下大力气建立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的市场体系,下大力气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运行机制,下大力气建立城乡经济社会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有效机制。一定要结合好上面精神,从新的战略高度重新认识,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贫困地区的根本出路,是“两个趋向”的具体实现途径,是我市各项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对于这个问题,一定要提名叫响。以产业化经营为经营城乡、发展工农的龙头,只有抓住这个“牛鼻子”,才能走出我们贫困地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路子。
(2)加快改革,增强活力。一是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全面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费和免征农业税的政策,切实做好“减法”工作,防止农民负担间接、隐形反弹,或以各种名义和方式掏空中央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增收实惠。针对农村税费改革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妥善预防处理土地纠纷,及时化解农村矛盾。继续抓好乡镇机构和职能转变的配套改革,积极稳妥地化解乡村债务和探索干部创业分流政策,有效预防基层干部形成下一轮上访重点。二是改革和完善农村投融资体制。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原则,稳步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加强信用乡(镇)村、户建设,积极推行小额信贷和农户联保贷款,发挥好信用社支农服务的主力军作用。抓紧制定县域内各金融机构承担支持“三农”义务的政策措施。加大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增加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中长期贷款。积极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有效解决“三农”工作中的融资难问题。三是加快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大改革力度,明晰产权,明确责任,充分调动各方面投资建设和管好农村小型基础设施的积极性。抓紧研究取消“两工”后的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机制问题,加快农村“五小”水利建设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四是抓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加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力度。在公益性职能上,主要抓好种养业良种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等“七大体系”建设。对一般性技术推广和经营性服务应进行逐步分离,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积极培育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和农业科技型企业,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承包,创办和领办产业项目,走向经济主战场。通过以上四项改革,进一步激发我市农村经济的活力。
(3)把握市情,突出重点。在国家整体上达到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安康全市还有89万贫困人口;种粮面积不稳定,特别是近年来基本建设用地等影响耕地和粮食总量减少,经常处于波动状态。从98年创历史最高记录108万吨以来,近六、七年一直徘徊在85万吨左右,基本是一个保口粮安全的底线,加上其它方面的用粮,每年还要从外面调入10万吨左右,也就是说还没有达到比较稳定的自给有余水平。今年对发展粮食生产就更应有新的认识和措施,因为今年农民增收要在畜牧业上突破。在安康大力发展畜牧业,不大力发展玉米、豆类、红苕等粮饲料兼容的作物品种,不搞好桔秆利用,失去了主要的物质基础来源,可以断言是句空话。有人说这和提高“三个比重”不一致,应该说不矛盾,很一致,必须把发展粮食生产和突破畜牧业统筹起来考虑。当然,主要途径还是提高单位资源的生产能力。农民人均纯收入1652元,比全省(1867元)低215元,比全国(2736元)低1084元,差距很大;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较差,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脆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还没有明显提高;旱涝保收的基本农田比例很小,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农村生态建设未得到根本改善,十年九旱,一涝成灾,用生态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气候以及水源保护的任务十分繁重。安康确立生态立市战略非常正确,但应进一步研究处理好生态公共效应与县乡特别是和具体农民的利益关系问题,从规划和树种选择上就搞好目标定位,选准走好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路子,以出好生态效益,多出生态产品,形成生态经济优势为标准,大力发展地道特色林业,用经济效益调动农民生态建设的积极性。这在某种意义上对提高全市农业的生产能力更具有根本性。农村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二、三产业严重滞后,特色经济不鲜明,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龙头企业规模小,水平低,辐射带动力不强;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劳务技能和特色农业技术水平低下;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不突出;加之天气和市场的不确定性因素等等。这就是我们的“三农”工作市情,可以讲,我们对“三农”工作的欠帐太多,要干的事情太多。作为贫困地区,不管农业还是工业,也不管城市还是农村,都很滞后,要把我们的各项工作做好,必须顺序要排对,计划要列好。哪个最应该干就先干哪个。这里面既有个有轻有重、有先有后的问题,也有个正确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问题,既有个突出重点的问题,也有个兼顾一般的问题。从安康的市情出发,我们觉得应走工农联合、城乡并举的路子。在工农关系上,应该把发展龙头企业和建设中介组织作为重点,因为即有工,也有农,可以通过紧密联合,共同发展。要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要用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就是扶持农民的理念来实现以工促农,推动工农良性互动发展,既富民,又增财。在城乡关系上,城市在教育、卫生、文化、医疗方面多支持农村,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取消农民进城的各种限制性规定。作为农村本身,重点应突出农田水利建设,突出改善农民生产生活基本条件,突出生态林业经济建设,突出农业科技创新和进步,突出基层干部和农民的技能培训。这些都应该朝前排列,朝前解决。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措施来强农固本。如果我们再不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再不抓好扶贫开发,再不重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再不增加农民收入,再不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再不重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很可能带来的问题是全局性的。
(4)领会实质,狠抓落实。一是要把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及出台的政策措施吃透。既要把握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问题,也要统筹兼顾其它问题;既要完成好艰巨的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任务,又要把社会事业发展等农村各项工作抓上去。各级各部门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充分认识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的重大意义,深入宣传中央一号文件,迅速在全市掀起学习贯彻的热潮。各级都应原原本本地研读原文,逐字逐句地领会精神实质,把握主要内容。学习宣传抓好了,思想认识提高了,精神实质理解了,就应扎扎实实去贯彻、去落实。二是要用足用活用好政策。对中央一号文件政策落实怎样,关系到我们发展的快和慢。一号文件政策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需要我们向下落实的,如贫困县免税政策,粮食补贴政策,退耕还林政策等;另一类是需要我们依据政策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的,如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六小”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农田水利建设政策,农业综合开发政策,龙头企业扶持政策等等。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快速反应,乘势而上,加快发展。对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进行分解,尽快落实到有关部门、各条战线、各个单位,理出扶持政策,积极向上争取。三是珍惜中央各项扶持政策,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真正把党和国家的关爱和温暖送给农民,发挥好政策的引导、支持和鼓励作用。要通过中央一号文件的宣传贯彻,增强各级政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激发广大农民改善条件、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生产热情,充分调动和发挥两个积极性,形成空前的发展合力,推动安康经济社会既好又快地发展。
总之,要通过一号文件的学习宣传,统一思想,坚持两本,提高两率,固本强农,增强农业竞争力,建立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统一思想就是全党全国、各行各业都要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四句话”上去;坚持以土地为本,以农民为本,通过切实系统的有效措施,提高单位土地资源的产出率,农民的劳动生产率。“两本”出“两率”,“两率”提高了,农业就有了竞争力的物质保障基础,农业有了竞争力,农民何愁丰产增收?农村经济那能不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