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政研工作>2005年安康工作>2005年第六期 > 正文内容

对编制全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几点建议

2005-11-16 16:46 来源:
字体大小:【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创建西部地区生态市、县建设“三大”机遇,以建设“生态安康”为目标,以发展生态经济为重点,以自主科技创新为动力,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机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升级,扩张经济总量,力促全市尽快走上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
   “十一五”规划应以“生态安康”建设为核心内容和贯穿主线,着力建设“六大体系”,即以生态经济为重点,推进生态产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服务业;以资源保护为重点,推进自然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切实搞好自然资源的保护、建设和开发利用;以生态建设为重点,推进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建设,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以城镇建设为重点,推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人居体系建设,打造生态特色城镇;以科技能力建设为重点,推进高效、稳定、配套的能力保障体系建设,加强科教兴市和科技支撑能力;以生态文明为重点,推进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大力倡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
  二、发展战略
  坚持“经营绿色、建设绿色安康”发展战略,确立“生态立市”发展目标,以生态建设为基础,以绿色产业为支撑,以和谐发展为目的,大力实施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突出发展“药、水、游”三大主导产业,改造提升“畜、桑、特”传统优势产业。抓好“药、水、游”三大主导产业,既是 “生态立市”目标的重要支撑,又是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具体体现。提升“畜、桑、特”传统优势产业,既为主导产业增加内涵,又为生态安康提供卖点。用主导产业管住长远发展方向重点,以传统产业充实弥补主导产业。紧紧围绕“药、水、游 ”,大力发展以药材为主的生态经济,做活、做足、做强水资源文章,用生态旅游统领特色产业,以丰富的特色产品促进提升旅游产业,使三大主导和传统特色,既主次分明,又浑然一体。传统产业围绕主导产业抓,特色产品围绕生态旅游上,使优势更优,特色更特。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和互动“双赢”。把“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变成安康人民的共同意愿和自觉行动,走出一条传统与现代产业结合、生态与经济繁荣并举的发展路子。
  中药产业潜力巨大,重在打造“秦巴医药”品牌,整合制药企业资源,明确产品开发方向重点,带动一批高科技含量的药材基地集约规模发展,尽快形成规范的中药产业化。同时,抓紧小宗药材产品交易市场建设,解决零星分散药农卖药难题。用市场拉动生产,靠产业化提高竞争力;水资源是安康最大最优最有潜力的战略性资源,应提高强化以水资源的利用开发带动安康大发展的机遇意识,加大水源建设步伐,加强环境保护力度,加快合理开发速度。同时,以水为媒,架起安康水源地与调水受益区的友好往来桥梁,大手笔、高规格系统策划声势大、感染力强的对外宣传,使京、津、冀受益区饮水思源,倍加关注安康的建设发展,成为支持生态安康、发展“药、水、游”的后盾和绿色产品的消费主体;旅游产业应从安康厚重的文化开发入手,重在统一规划,整合资源,明确重点景区和精品线路,加大精品景点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间以串珠式设计建设丰富多彩的本地名优植物园、动物园、观光产业园和特色旅游产品购物中心,创造游客目不暇接的氛围,增强看点、卖点引力,聚集安康人气,拉动城乡消费,带动绿色产业,成为牵动全局发展的龙头产业。加快三大主导产业总体规划,实施旅游产业重点突破,科学设定阶段目标,集中力量实行阶段攻坚,排除干扰坚持连续推进。
  畜牧产业应坚持走内涵式发展路子,找准政府着力作为的关键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强监管服务,平稳持续推进,力争三、五年在农民收入中有大幅提升;蚕桑产业应突出效益中心,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条件,创新资源结合形式,加大三项技术推广力度,努力从养蚕的质量、规模和张产上去着力突破,力争“十一五”期间发种、产茧、产值三个翻番。集中精兵强将,排除一切阻力,加快丝厂改制,力促企业尽快用新机制生产经营,真正发挥龙头作用,不断提升安康蚕桑在全省、全国的位次。
  三、产业布局
  坚持“两手”并用,通过体制创新,打破行政区划利益格局,切实解决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调整、区域规划布局、经济协调发展问题。
  一是 “强二拉一带三”。建立科学合理的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规划,明确年度发展的比例、比重指标要求,把工业放在经济发展的首位,进行统筹安排,实施重点突破,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强力拉动农村产业,扩张带动第三产业。
  二是构建层次清晰、分工明确的发展格局。透彻分析市情,区别条件基础,统一思考规划,优化区域布局,加强个性指导,形成市有“药水游”主导,县区各具鲜明地方特色,小县一、两品,大县二、三业,清晰分明,错位发展,各展优势的产业格局。覆盖全市的“药、水、游”和畜牧、蚕桑产业,龙头在市上,配套在县上,基地在乡上,制定各地有所侧重的专业和区域规划,形成产业园、产业带和产业群,向集团化方向发展,经济效益按贡献大小科学分配。特色产业县上做,突出重点,数乡数村一品,或跨区域布局发展,集中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以规模求市场,主攻产品竞争力,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快速形成板块规模经济。目前比较明晰的区域特色经济,如紫阳富硒茶,平利绞股蓝,白河木瓜酒、岚皋魔芋、宁陕猪苓等,应尽快打出品牌,造势引领市场,适度扩张规模,增加生产总量,满足市场需求。
  三是抓好基地建设。根据全市区划资料,选择最佳适生区,安排经济林种和产业品种,一匹山一匹山地规划,一条梁一条梁地治理,一块田一块田的种植,真正做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快速建设一批药材、蚕桑、茶叶、绞股蓝、魔芋、木瓜等绿色产业园和经济林网带。
  四、培育主体
  走内涵主导型发展道路,靠产业化培植农业竞争力。制定配套扶持政策,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提名叫响地抓龙头企业,抓中介组织,抓强村大户和经营性基层农技服务组织。
  抓龙头企业,就是坚持壮大现有的,引进新型的,培育后续的,数量质量都要有所突破。应尽快制定市级龙头企业认定标准,发展一批“药、水、游”和畜牧、蚕桑产业龙头企业,增强对全市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经过几年努力,建成几个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甚至几亿元的大型企业。县上按特色板块,打造规模较大的深加工龙头企业和与市上配套对接的粗加工企业。
  抓中介组织,就是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大力发展一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经纪人队伍,通过他们为广大农民提供资金、信息、技术、销售等方面的服务,引导带动基地快速聚合、产业快速发展。全市200个乡镇,根据产业基地发展规模和进程,乡乡镇镇应普遍建立。
  抓强村大户,就是围绕主导产业或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扶持一批产业强村,培育一批种、养、加、产、运、销专业大户。通过政府引导,主体推进,建成一批一村一品甚至一乡一品的各类产业强村,不断夯实产品批量基础。
  抓经营性基层农技服务组织,就是围绕主导和特色产业的提质增效,制定扶持保护政策,鼓励各类农业技术人才,积极与市场主体对接,按需要开展技术服务经营,以适应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五、城镇建设
  按照建设生态城镇的目标,“以休闲旅游和生态居住的特色新城镇”为发展方向,把地方文化、产业建设、城乡发展有机融为一体思考,对全市三级城镇体系进行科学统一规划,重点建好市级中心城市,突出县城扩容升级,塑造农村区域城镇,坚持“规划先行,政府引导,市县联动,市场运作,多元投入,互为补充,滚动推进,协调配套”的思路,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
  建立城镇化建设的四大支撑体系。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造就物质支撑体系。靠交通拉骨架,靠水电输血液,靠通讯强神经,靠建筑树形象,靠文化创内涵,靠诚信聚人气。尤其在城镇建筑方面,要提高城市品位,体现生态安康,彰显汉水文化,突出自我个性。从建筑格调到色彩、造型、高度、密度等设计,都应实施自主创意,精心构思规划。对园林、树种、草地、图案选择进行合理分类和科学组合,建立一批本地植物、动物园和生态农业园,规范指导新村民宅和公共设施建设,着力打造生态旅游型特色精品城镇,真正让安康处处是景点,处处有文化,处处都留人。二是发展地方经济,造就产业支撑体系。既要建城也要建市,城市兼容,互为依托。城镇化建设要与产业发展对接,以产业化推动城镇化,用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带动产业化。三是扩张城镇人口规模,造就消费支撑体系。安康一级中心城市人口由现在的不到25万人扩张到将来的40万人左右;二级中心县城由现在的平均不到3万人扩张到将来的5万人左右;三级区域中心城镇由现在的平均几千人扩张到将来的1万人以上。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制定进城入镇政策,打破城乡二元壁垒,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经过五年努力,使全市城镇化水平由现在的20%多提高到30%左右。四是建立市场运作模式,造就行为支撑体系。把城镇当作最大的资产来经营,变无形资产为有形资本;运用市场机制,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整洁优化环境,扩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城镇发展。
  六、协调劳务
  贫困地区农村大量的劳务输出和自身产业的扩张发展,已成为经济转型、城乡融合阶段的一对矛盾。为打牢“生态安康”产业发展的基础,须将劳务输出和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就业协调起来,实现劳务经济与产业发展的互动双赢。据统计资料,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138万,其中非农就业劳动力32万,外出打工劳动力43万(大多是卖苦力),还剩下63万就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这63万人当中,大多数是妇女、老人,农业的副业化和劳动力素质的低下已影响到农业产业的发展。应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领导,正确指导、引导劳务输出工作,实施“培—出—返—进”的劳务产业综合发展模式,努力提高劳动力转移的质量和效益。
  一是建立乡村劳务机构,实行劳务输出产业化。从劳务人员组织、培训、输出到维权,推进一体化服务,建立输出人员档案,掌握劳务经济运行和动态状况,不断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劳务产业的有序开发。
  二是加大实施强村大户战略的力度,建立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模式,集中整合和配置农村先进生产力,实现劳务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集约经营。
  三是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吸引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实现工农兼顾,鼓励外出打工人员带资带技回乡创业。
  四是在有条件区域大力发展高效农业产业示范园区,按照以一当五、以一当十的目标要求,发展引领市场的高效产业、名优花卉和果品蔬菜等,大幅度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走上产业致富之路。
  五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产物质条件和耕作手段,调整结构,省时省力,节约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
  七、管理服务
  加强社会管理。政府应把搞好社会管理作为重要任务,研究建立社会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重点应从集中专项整治向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透明化管理转变。职能部门应切实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宏观管理、制定规划和加强服务上来,依法管理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营造发展环境,建立诚信安康,形成井然有序的社会氛围。
  抓好基础建设。抢抓机遇,加强工作,改善大交通,提升小交通,尽快融入川陕鄂渝大城市半日经济圈。切实抓好以水利为主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以退耕还林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以城市高等院校为主的教育体系建设,下功夫优化体制、政策、法律、人文和融资等软环境,从根本上打牢安康新一轮快速发展的基础平台。
  强化干群培训。立足安康未来发展,按照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执政能力和产业发展市场化、农业科技前沿化、劳务人员技能化的要求,切实把各级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教育培训,放在突出位置,围绕发展重点,周密制定规划,整合培训资源,落实培训责任,分层分类实施大规模培训,不间断坚持抓好继续教育,以保证广大干部群众适应安康改革发展的需要,能为“生态安康” 建设添砖加瓦,无论从那个角度去思考,这都应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要而紧迫的一项最基础工程。
  八、创新机制
  整合领导资源,对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实行一名领导牵头、相关领导和部门组成领导和工作班子,人、财、物、权、责、利捆绑配置,贸工农链条化运作。全市提名叫响的药、水、游、畜牧、蚕桑产业,一个产业一条龙建设,应快速形成五龙齐飞的格局。
  在工作推进方式上,自上而下抓典型,寻突破,求实效。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县(区)、乡(镇)和村率先建设,优先树立一批产业村、产业镇作为典型示范样板,力争五年努力,全市四分之一的村、三分之一的镇、二分之一的县分别达到产业强村、产业大镇和产业富县的目标。
  在考核机制上,将生态产业建设与政绩考核相结合,实行领导履职“发展连着乌纱帽”,干部履职实行绩效和工资挂钩,部门履职继续实行“倒逼机制”。年度或届满考核,主要看生态产业化经营的程度和“强二拉一带三”、良性协调发展的速度,通过调研论证和精心设计,制定出一套既看重定性更看重定量、既看重显绩更看重潜绩、科学合理简单明了的考核体系和考核办法。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