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政研工作>2005年安康工作>2005年第七期 > 正文内容

保护好中国最洁净最有价值的一江水

2005-11-16 17:00 来源:
字体大小:【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的调查报告

  水是一切生命的物质基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中指出:水不仅为维持地球一切生命所必需,而且对一切经济问题都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从全球可用淡水资源看,虽然地球71%的面积覆盖着水,但其中97.5%的水是咸水,淡水只占2.5%。而淡水中,将达70%冻结在南极和格陵兰的冰盖中,其余的大部分是土壤中的水分或深层地下水,难以开采供人类使用。江河、湖泊、水库及浅层地下水等来源的水较易于开采供人类直接使用,但其数量不足世界淡水的1%,约占地球全部水的0.007%。有鉴于此,一些世界著名的专家学者提醒人们:本世纪水对人类的重要性将象石油对人类的重要性一样,成为一种决定国家富裕程度的珍贵商品。一个国家如何对待它的水资源将决定这个国家是继续发展还是衰落。那些将治理水系作为紧迫任务的国家将占有竞争优势。
  一、汉江水资源的战略地位
  (一)国内水资源时空分布
  我国可再生淡水资源每年为2.8万亿立方米,单位面积淡水资源为292毫米/年,是全球平均值319毫米/年的91.5%。由于我国人口密度是全世界的三倍,人均淡水资源仅为全世界的四分之一,每人每年约有2200立方米,在世界上排在第121位,被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列。年缺水总量约为300—400亿立方米。每年农田受旱面积2—6亿亩。按现行国际标准,人均水资源量2000立方米就处于严重缺水边缘,人均水资源量在1000立方米为人类生存起码需求。目前,我国有15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低于严重缺水线,有7个省、区人均水资源低于生存的起码线。全国669座城市中有400座供水不足,110座严重缺水;在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有30个长期受缺水困扰。到下个世纪中期,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将降至约1500余立方米,淡水资源短缺的形势将更加严峻。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国降水季节性很强,大部分地区年内连续4个月降水量占全年总量的70%左右(南方60%左右、北方为80%左右),也就是说,我国水资源中大约有2/3左右是洪水径流量,水资源的可利用量只有40%—50%左右。从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来看,东南亚季风使我国南方大气降水多,北方少。因此,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地区并不缺水,秦岭、淮河、昆仑山一线以北地区成为严重缺水地区。
  (二)汉江水质及所处位置
  汉江是长江水系最大支流,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的石钟沟。汉江水源区涉及陕西、河南、湖北、甘肃、四川、重庆6省(市)13个地(市)49个县(市、区),830个乡(镇),人口1273.12万。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丹江口以上流长918公里,流经陕西汉中、安康、商州和湖北十堰等市,集水面积近10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292亿立方米。汉江环境监测结果显示,全部指标均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水质要求。2003年全国七大江河水系的407个监测断面中,仅有38.1%的断面符合Ⅲ类以上水质标准,劣Ⅴ类水质占29.7%。把汉江放在全国水资源中进行分析比较可发现,汉江是中国最洁净的一江水,且水量丰富。加之汉江位于秦岭和大巴山之间,雄居于中国心脏,处在我国缺水线的南沿,成为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最经济、最安全的战略选择。南水北调工程的作用和投资规模不亚于三峡工程,据初步估算,近期直接年平均效益达400余亿元。
  (三)安康水源区地位贡献
  安康市位于汉江上游中段,陕西省东南部,辖九县一区,其中8个国家级贫困县(区)、2个省级贫困县,总人口293万。境内河流众多,河网密布,沟壑密度1.4km/km2,呈“叶脉状”排列。流域面积5平方公里以上河流951条,其中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0条。集水面积2.34万平方公里,占汉江水源区的23.4%。年平均降水量926.2毫米,降水总量216.6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252.27亿立方米,其中自产地表水资源量106.55亿立方米,占汉江水资源总量的36%以上,另有过境客水144.79亿立方米。汉江由东向西流经石泉、汉阴、紫阳、岚皋、汉滨、旬阳、白河等7个县区,境内汉江流长340公里,占汉江水源段流长的37%,水量丰富,水质清洁,是南水北调中线区域重要的优质水源基地。
  二、保护一江清水是汉江水源区政府和干群的应尽天职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国家合理配置水资源,缓解京津和华北水资源供需矛盾,支撑这些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汉江上中游地区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区,应当也必须树立大局意识,把保护好汉江洁净清水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近些年,汉江上中游地区政府为了切实保护汉江水质,自觉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加强汉江污染的控制和治理,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据安康、汉中两市不完全统计,1999年以来因关停企业和调整产业结构而减少的工业总值7亿多元,仅此每年减少利税6千万元,减少工作岗位近15000个。安康市近三年来,坚持以“一控双达标”为重点,对128户工业企业进行逐一排查,对新上项目和技改项目严格实行环保“三同步”规定,有效地防止了新污染源的产生。同时,安康城区江南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正式扩建,安康市垃圾厂、江北污水处理厂即将开工建设,9县区垃圾、污水处理工程已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前期工作。
  但是,汉江上中游水源地的汉中、安康、商洛、十堰等地市,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面临着既要加快经济发展又要保护汉江的双重压力。从调查掌握的情况看,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目前的主要问题是:
  第一,汉江污染现象时有发生。主要是来自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污染,占汉江污染源的65%。2005年第七期《陕西内参》一篇《濯濯汉江遭污染,清水输京难保证——来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保护区的调查》中这样描述:“记者在汉中市勉县马营村发现一个县城生活污水的排放口。记者看到,呈黑褐色、气味难闻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汉江中,温热的污水翻着白沫,各种各样的污物不堪入目。附近村民介绍说,这条排污口已经有十多年了,冬天还好一点,一到夏天高温时候,整个村子都被难闻的气味包围了。” 目前除汉中市和安康市城区刚建成两个污水处理厂外,汉江水源区其它城镇均没有污水处理厂,城镇生活污水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入汉江。每年排放废水20839万吨,生活污水14442万吨,工业废水6397万吨,排放生活COD(注:化学需氧量)28884吨,工业COD24407吨,每年排放未经处理或简单处理生活垃圾156万吨。此外,汉江水源区还有重点水污染企业280家,年排放废水3198万吨,约占流域工业废水总量的50%左右。按照Ⅱ类水质要求,汉江干流COD环境容量为年排放5.2万吨,据调查汉江COD排放量已达到Ⅱ类水质环境容量的上限。
  第二,水土流失严重。汉江上游水源区属秦巴土石山区,山高坡陡,土薄石厚,降水量大而且集中,为中度水土流失区。经全国第三次水土流失遥感普查确认,汉江流域现有急需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29878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45%左右。汉江上游秦巴山区面积仅占长江流域的4%,但年输入长江泥沙达1.2亿吨,占长江总输沙量的12%,且水土流失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在汉江上游水源区659.40万公顷的土地总面积中,林业用地449.29万公顷,其中有林地283.06万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的63%。耕地125.13万公顷,其中25度以上坡地67.45万公顷,每年流失土壤12144.6万吨。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一些区域土尽石出,如镇巴、紫阳县境内部分地区原有耕地已变成“光石板”。
  第三,植被破坏,地质灾害频发。历史上几次大的毁林开荒,1958年的“大炼钢铁”和襄渝、阳安铁路建设,大面积地破坏了森林植被;秦巴山区特别是高山区坡耕地面积大,一般垦种两三年后,肥力丧失,弃耕另垦新荒,如此下去,土壤侵蚀日趋严重,最终流失殆尽;为解决生活能源短缺,大量采伐薪材等因素造成森林植被减少,九十年代和五十年代相比,天然林面积下降了6%,陕南森林储量下降了70%,森林边缘上提300—500米,后退10—20公里;草地退化率由八十年代中后期的17.23%增加到90年代末的32.97%。同时,汉江流域地质环境十分复杂,区内变质岩广布,岩质松散,风化强烈,抗侵蚀能力差,山坡及沟谷地带普遍覆盖有松散岩土层,为滑坡和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物源。区域内断裂、槽皱构造发育,岩石特别破碎,易形成崩塌和滑坡。年均降雨量偏高,且季节性强,每年汛期,尤其是6—9月,大雨、暴雨集中。上述环境条件,使该流域成为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地区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汉江流域共有崩滑流地质灾害隐患点9900多处,受威胁人口约16万人,有8万多人需要搬迁。汉江干流的十多个市县中,有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3000多处。过去6年中,安康市境内发生了4次大规模的自然灾害。紫阳县2000年7月13日6小时降雨180多mm,发生山洪灾害,导致多人死亡,1万余人无家可归。2002年的“6·9”陕南特大洪灾,汉中市佛坪县城被冲毁,邻近的安康市宁陕县四亩地镇几乎夷为平地。灾后,大量树枝、杂物,夹裹着遇难者尸体和死亡牲畜等被洪水冲入汉江安康市汉滨区流水镇到紫阳一带,在宽约400米的江面上形成了长10多公里的漂浮物堵塞带,漂浮物总计超过100多万立方米。汉江水被污染,致使汉江沿岸城镇一段时间守着汉江无水吃。
  第四,农药、化肥的施用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秦巴山区土地脊薄,耕作粗放,农药、化肥施用量呈现不断增加趋势。据调查分析,陕南地区坡耕地平均每年每亩流失表土1.5厘米,约流失12吨土壤,相当于每亩每年损失氮磷钾肥270公斤,土地肥力不断降低,迫使农民不断增加化肥使用量。据有关方面提供,汉江上中游汉中、安康、商州、十堰四市1991—1995年计使用农药59929万千克,化肥17749万吨;1996—2000年计使用农药76244千克,化肥24267万吨。
  上述问题如不有效解决,其危害后果显而易见。一方面,工业及城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点源污染,水土流失、化肥、农药等非点源污染,使COD排放量继续增加,汉江水质将由二类降为三类。另一方面,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使汉江流域生态愈来愈脆弱,水源涵养功能逐渐退化,汉江水径流量减少,长此下去,将会无水可调。
  三、加强汉江水源区生态功能建设是汉江流域的首要任务
  汉江水源区,既是资源富集区,又是生态功能脆弱区。无论是开发资源,发展经济,还是保护水源,建设汉江,都应把加强生态功能建设放在首位。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切实提高对水资源的认识。汉江水源地的广大干群,长期生活在水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对水资源形成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以及“天赐之物”等传统观念影响较深,缺乏对整个水资源的了解和认识,因而珍惜保护水资源的意识较差。必须通过广泛深入地宣传教育,使人们充分认识汉江水资源的重要价值,普及保护建设汉江的适用科技知识,使汉江两岸人民热爱汉江,自觉保护汉江,积极建设汉江。
  二是大力实施生态产业化。结合退耕还林(草),选择既能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又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树种,在汉江沿岸有规划有组织地开展植树造林工程,有效解决“国家要被子,农民要票子”的矛盾,激发农民生态建设的内在动力,实现宏观和微观效益的统一,增强生态环境、水源涵养、日常产水的后劲。
  三是加大生态移民工程力度。汉江上中游高山区,也是汉江的核心生命区,生活着大批农民,依靠耕种脊薄坡地生活,不仅生产效率低下,而且对生态环境影响很大。但该区域雨热条件好,只要降低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减轻土地承载力,植被自然就会得到较快恢复。可以看出,实施生态移民比退
  耕还林更有效、更经济,是一项战略性工程,它既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更能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国家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后,安康市紧紧抓住机遇,以“生态立市”为目标,以发展生态经济为重点,以经营“药、水、游”三大产业为支撑,努力提升生态功能,形成以山兴林,以林涵水,以山、水兴产业,以产业富民强市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和互动“双赢”。为了保护汉江水资源,1999年至2004年,全市坚持进行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水土保持治理和水污染防治等生态环境建设。累计完成退耕还林327.38万亩,其中:退耕造林181.66万亩,宜林荒山造林145.72万亩;完成天保公益林建设147.33万亩。1998年至2003年实施水保国债项目治理重点小流域95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24.5km²1997年至2003年“长治”工程治理重点小流域22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1.67km²2001年至2003年完成坡改梯等其他重点治理项目小流域25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6km²。1998年正式开始实施扶贫搬迁以来,止2003年底,全市累计完成异地搬迁2.88万户、11.5万人。2004年又开始在国家级贫困县实施生态移民试点。从市场需求、资源特色以及国家产业政策走向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安康最有价值的资源是水,最有开发潜力的资源是水,未来最具竞争力的资源还是水。应提高强化以水资源的利用开发带动安康大发展的机遇意识,做活、做足、做强水资源文章,加快水资源建设步伐,加大水资源的科学开发力度。以水为媒,架起安康水源地与调水受益区的友好往来桥梁,大手笔、高规格全方位系统策划声势大、感染力强的对外宣传活动,打响陕南安康水城品牌,使京津华北人民“饮用汉江水,思源到安康”,倍加关注安康的建设发展,成为支持生态安康建设、发展“药、水、游”主导产业的坚强后盾和绿色产品的消费主体。
  四、建立汉江水资源统一管理机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
  按流域统一管理是水资源自然特性的客观要求,是世界各国水资源管理实践的成功经验,也是中外水专家对水资源管理的共识。水资源统一管理是以流域为单元的包括自然系统的统一和社会系统的统一,就是对城乡的防洪、水源、取水、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及其回用,以及水资源保护、建设等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其核心是平衡协调水与环境,人与自然,水源保护、取水、供水、用水、排水者之间,上下游、左右岸、水质与水量之间的关系,促使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不损害关键生态环境的持续性,并取得最大经济和社会效果。
  (一)应遵循先治污后调水的原则。把调水和保护水源、提高水质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将陕西编制的《汉江水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和长江水利委员会编制的《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统一考虑,或组织专家修订更加完善合理的汉江水源保护规划,尽快立项实施。
  (二)应把汉江上中游地区列入国家重点生态环境建设区。根据需要科学界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保护和涵养的生态功能区域,制定明确的扶持政策,使汉江水资源保护区和水源涵养区得到经济支持和政策优惠。作为保护和涵养汉江水的生态功能区,主要作用和目的就是生产和涵养洁净的江水,这就是它为社会提供的主要产品。国家应对水源区的治污和生态建设立项投入,对水源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给予扶持,支持水源区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加快致富步伐。对水源区为保护水源生态环境而作出的贡献给予补偿。或通过市场运作方式予以解决。
(三)应明确权责,让水资源保护者在保护中受益。经典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公共资源如果权属不明确,没有明确的责任者严格管理,必将被过度使用甚至消耗殆尽。应重新树立水的价值观,体现水的商品属性,建立一个以水权为核心、水价为手段、水资源有偿使用的市场机制。合理的水价应由水资源费、供水成本和利润、污水处理费共同构成。水资源费的使用原则是“取之于水,用之于水”。收取的水资源费主要用于水源建设和保护。国家应尽快探索实行水资源费、水权交易费等的收取使用政策和具体办法,用经济手段弥补行政手段的不足,通过市场调节保护水资源、取水、供水和用水者之间的关系,建立起利益平衡机制,使资源优化配置。通过进一步明确水资源具体权属,使保护水资源者不再只是付出和责任,使其同时获得水资源收益权,在履行保护责任中获得相应利益,形成水资源保护的良性利益驱动机制。
梅书林 叶军 屈善社  王侠真  吴常军  李卫军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