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政研工作>2005年安康工作>2005年第十一期 > 正文内容

对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建议

2005-12-19 14:38 来源:
字体大小:【

     中央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内容丰富,涵义深刻,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总揽农村工作全局,破解“三农”难题,实现全面小康的重大举措。我们在认真学习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和市委一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的基础上,针对安康实际,就如何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初步研讨,现提出如下建议: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和市委一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机遇,围绕“经营绿色、建设绿色安康 ”战略,以新农村建设总揽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全局,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切实加强农民教育,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和谐发展, 扎实稳步地推进安康新农村建设。
    通过不懈努力,初步建立起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三农”的新机制;构建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生存居住条件;农村公共管理和服务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基层民主管理得到充分显现;广大农民形成科学的生产方式和文明的生活方式;人文、社会、自然、环境和谐发展。力争到2020年,使全市80%的乡村达到“产业经济繁荣,群众生活宽裕,人居环境整洁,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健全,基层管理民主,社会风尚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新村。
    具体标准可概括为村级“八个一”和农户“五个有”。即:新农村应有一个科学可行的建设规划、一个文明和谐 的居住环境、一项特色鲜明的支柱产业、一条通畅便捷的公路网络、一套清洁安全的饮水设施、一套基本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一个富有活力的新型经济组织、一个过硬有为的村级班子;农户应有一套宽敞的舒适住房、有一项当家的致富项目、有一两项实用的致富技能、有一条安全的自来水、有一个圈厕沼厨园“五位一体”的配套设施。
    二、基本原则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的艰苦奋斗过程。建设中应把握和坚持以下原则:
    1、 规划先行、 分类指导。把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开发、生态移民、小集镇建设、农家风情旅游结合起来,科学编定新农村建设规划,严格按规划推进新农村建设。应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条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编制不同的规划建设标准。规划建设模式力求形式多样,可生态庄园式,可农村社区式;可分散村落式,也可城郊集中式。综合条件,突出特色,依山顺水,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与周围自然环境协调。
    2、政府扶持、农民主体。各级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创造条件,搞好服务,组织和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应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从解决农民最关心的具体问题入手,调动好农民自建美好家园的积极性,以农民自愿、村民自治为主,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3、量力而行、分步实施。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不搞形式主义,急功近利;制定建设目标应切合实际,积极可行,不搞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要正确处理阶段目标和长远目标的关系,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坚持标准,分步实施。
    4、典型示范,有序推进。全市农村村多面广,一方面要按照统一部署,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另一方面,又要抓重点,攻难点,出亮点,着力规划建设一批具有较高标准和较强示范作用的新农村示范点。各县(区)可选择一批经济实力强、班子作风硬、群众基础好的村先行试点,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办法,扎实有序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
    三、建设内容
    按照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扎实推进以“五新一好”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建设,即:以改善农村基础条件为重点,建设新村镇;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新产业;以“农民知识化”工程为抓手,培育新农民;以产业化经营为动力,组建新经济组织;以弘扬生态文明为目标,塑造新风貌;以推进民主管理为方向,创建好班子。通过“五新一好”建设,把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平台上。
    ——建设新村镇。积极开展新农村规划设计工作。对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村庄、集镇,要按照“安全和谐,节约资源,适当集中,特色鲜明”的要求,抓紧编制详细规划。引导村民严格按规划实施民居新建和旧房改造,大力开展道路、院落的绿化美化,形成“一村一景,一街一景,一院一景”。下功夫搞好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社会保障以及水、电、路、电视、通讯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达到“布局合理、规划科学、设施配套、环境整洁”的基本标准。
    ——发展新产业。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倾力壮大以秦巴药源和富硒食品为特色的绿色产业基地,积极发展绿色农产品加工业和三产服务业,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引进和推广农业新技术,提高农业的科技竞争能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广“猪—沼—园”生态农业模式,发展绿色食品生产,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培育新农民。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以提高农民自主创业能力和科技致富能力、培养技能型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为目标,以农村实用技术、务工职业技能为主要内容,以农村青壮年劳力为重点对象,积极开展农民教育培训,使其基本掌握一至两门实用技术或务工职业技能。同时,开展以诚信守法、移风易俗、文明友爱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着力提升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创办新组织。推动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按照“先运行、多扶持、后规范”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大力培育以各类专业合作社为主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围绕“新品种、新技术、新组织”的要求,建立健全良种繁育、农资供应和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服务体系,培育专业化的经济服务组织。
    ——塑造新风貌。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动力,以弘扬生态文明为主题,大力开展“一清一建三改”,塑造新风貌,树立新风尚。下决心清除农户房前屋后以及道路、河沟、场院等公共场所的暴露垃圾,按照圈厕沼厨“四位一体”的要求,实施建沼、改厨、改厕、改圈,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实现道路硬化、庭院净化、街道亮化、村庄绿化、农家美化。积极开展以“讲科学、除陋习、树新风”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营造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社会氛围。
    ——创建好班子。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开展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着力提高村级班子和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组织协调、管理服务和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和水平,积极推进村民自治,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用新农村建设的成效衡量好班子、好干部,检验先进性教育开展的质量。
    四、重点突破
    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在于基础设施、产业经营和农民主体,必须整合资源、捆绑资金、集中力量,实施率先突破。
    一是以村组院落道路通达硬化为突破口,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集中倾斜扶持资金,激发广大农民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强化部门苦帮责任,率先搞好以道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新农村建设规划,用较短时间使通村及村内路网布局合理,主次分明,晴雨畅通,基础条件较好、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要实现路面硬化,实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功能配套。
    二是以“猪—沼—园”一体化为突破口,强力推进绿色种养产业建设。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核心,整合各方有利条件,坚持以沼气综合利用为纽带,把沼气建设与绿色产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为新阶段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核,按照“一栏猪、一口沼气池、一片产业园”的模式,大力推广“猪—沼—园”生态工程,拉动养殖业,促进种植业,延长农业资源循环链条,形成“猪多——肥足——园兴——人富”的良性循环和一村一两品、一乡一两业、连片布局、区域发展的产业格局。
    三是以促进农民树立自强意识、提高劳动技能为突破口,着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建设新农村,农民是主体,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培育新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手段,也是目的。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我们必须更加重视农民的教育培训。关键要周密制定计划,整合培训资源,落实培训责任,加大培训力度。重点是促进农民树立主体观念,增强勤劳致富的强烈愿望;引导农民转变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建立新的生活理念;帮助农民尽快掌握先进适用技术和务工职业技能,提高自主发展能力,树立“自立、勤勉、诚信、合作”精神,使广大农民真正发挥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
    五、保障措施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召开以来,我市各县区和全国许多省、市一样,竞相启动新农村建设。面对轰轰烈烈、催人奋进的形势,立即着手,尽快充分做好中、省具体部署前的一切准备对接的基础工作,是我们当前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1、加强领导,广泛宣传。市、县(区)应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尽快把新农村建设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新农村建设为总揽,推动整个农业和农村工作跃上新的台阶。各地从现在开始,应提前安排,广泛动员,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教育群众,使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目标要求以及具体措施深入人心。把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调动起来,引导和动员广大群众自觉地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新闻媒体应加大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力度,开辟专题专栏及时报道进展动态情况。在全市上下快速形成人人关心新农村建设,广大农民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社会各方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
    2、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在全面落实中央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同时,应进一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和各种社会资源,形成发展合力。一是整合各项涉农资金,包括扶贫、以工代赈、农业以及林业、水利、能源等专项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近期应根据新农村建设的规划,编制项目,积极向上争取各类扶持政策和列入中、省试点名单。二是制定优惠扶持政策,相关部门要结合工作职能,以县为单位制定扶持措施和具体的扶持标准,并公正、公平和向社会公示。三是相互配合,优质服务。有关部门应按照分工,切实履行好各自的工作职责,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
    3、统筹协调,整体推进。要正确把握和理解“五新一好”的基本内涵和相互关系,立足于全面、科学的推进。在实际工作中正确处理好以下几方面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各级党委、政府是新农村建设的领导者、组织者、设计者、指挥者,应注意工作方法,把握工作力度,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和政策导向作用,同时,要特别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依靠农民,发动农民,相信农民,使广大农民自觉自愿地拥护和投身于新农村建设,以农民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作为衡量我们开展工作好坏的根本标准。二是正确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我市广大农村自然环境、经济实力、产业基础、交通设施、人力资源、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的具体情况差异较大。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正确处理单项工作和全面工作、突出重点与全面推进的关系,及时总结经验,培育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推进。三是正确处理好有形与无形的关系。新农村建设包含了农村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我们既要注重农村硬件设施的改善,更要注重农村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做到“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只有从有形和无形两个方面整体提高农村的现代文明程度,这项活动才有长久的生命力。四是正确处理好阶段性与长期性的关系。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目标任务,要牢固树立打基础、管长远的思想,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明确重点,分步实施,整体推进。
    4、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各地各部门应在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总体目标下,结合自身实际,明确各自的工作目标,制定相应的落实措施,确保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起步,开局良好,健康推进,如期实现目标。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