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汉阴县委、县政府在调整农业结构过程中,聚焦产业重点,走“强牧”之路,大力发展生猪产业。2004年底,全县生猪饲养量达28.255万头,较上年增长19.2%;生猪出栏16.102万头,较上年增长30.9%;猪肉产量达1.2716万吨,较上年增长20.6%;生猪养殖收入达10625万元,占农民人均增收份额过百元。
一、信息引导,市场拉动
生猪养殖是我县的传统产业,一度时期徘徊前进,其它产业此起彼伏,特别是“非典”战役之后,人们痛定思痛,野生动物得到空前保护,猪肉又到了餐桌;黄姜产业疲软之后,人们深刻反思,又回想起传统产业。县委、政府反复分析论证认为,发展汉阴农业主导产业要在传统优势产业上找出路。食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特殊物质基础,肉类又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食品,其中,猪肉是中国和世界大多数国家居民的主要消费品种。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食肉量也会大大增加。据资料反映,2000年全球猪肉进口总量为247万吨,而中国有12万吨,可见猪肉市场空间之大;2001年欧盟大部分国家平均每人每年消费猪肉在40公斤左右,而中国是以生猪消费为主的国家,我国农村人均消费猪肉约24公斤,城市为50公斤。如果把全国农村人均消费猪肉提高到城市水平,就需增加2300万吨猪肉,就汉阴而言,2004年度全县农村人均消费猪肉25.5公斤,如果提高到城市水平,农民自食生猪饲养量要翻一翻。
2003年下半年,县委、县政府把大力发展农业主导产业聚焦以发展生猪产业为主的“强牧”战略,并在全县广泛动员,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分析市场,传递信息,号召全县大力发展生猪产业。通过信息引导和市场拉动,2004年猪肉价格看好,生猪饲养量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大大增加。
二、政策引导,上下齐动
市场需求决定了大力发展生猪产业的必然性。县委、县政府于2004年初,明确提出:“强牧”要力争用两年时间,着力打造30万头三元瘦肉型生猪养殖基地品牌为重点,狠抓养殖大户、良种繁育普及、疫病防治、圈厕沼窖一体化建设、龙头企业培育五个关键,强化技术服务和资金扶持,真正使生猪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当家产业。制定出台了《大力发展生猪产业考核办法》,把大力发展生猪产业纳入各乡镇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各部门包村责任考核,以及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考核。县上在财政十分桔据的情况下,多渠道筹措资金50万元,制定出台了《2004年生猪产业建设奖补办法》,养殖5头二元母猪和一头种公猪或采取人工授精技术,即为一个良种繁育点,验收合格后,奖补1000元;以村为单位,月河川道乡镇70%的村,两山50%的村,建立繁育点,奖给乡镇2000元;每村具备养殖条件80%的户,户均养2头以上三元杂交猪,即为养殖示范村,验收合格后,奖补2000元;乡镇50%的村达到示范村标准,奖给乡镇2000元。各乡镇也相继出台了扶持政策,筹措资金6万多元,协调解决贷款23万元。如:漩涡镇对每个养殖大户奖补100元,对三元杂交猪养殖示范村奖补1000元;龙垭镇对每个繁育点协调解决5000元贷款和一年贷款利息,并予扶持1000块砖建圈;涧池镇拿出财政资金2万元,提前兑现繁育点奖补政策;城关镇三元村筹措1万元无偿扶持繁育户,加快示范村建设。还有双乳、平梁、铁佛寺等乡镇积极为养殖户协调解决贷款和圈舍用地。
三、科技引导,技术促动
县委、县政府坚持依靠科技创新,加大技术推广力度,走科技兴猪之路。一是通过培训,重点推广三元杂交猪繁育、科学快速育肥、配合饲料、疫病防治等技术,县培训技术骨干,精选人员,组成培训队伍,分赴到18个乡镇,集中开展技术培训,各乡镇通过请专家讲解,召开会议,利用多种宣传培训形式,共召开培训会180场次,培训1.5万人,印发资料2万多份,推广生猪快速育肥7万多头;新建生猪人工授精站7处,人工改良生猪0.5万头;二是通过技术干部与养殖大户、良种繁育户接对,实行联户包抓责任制,明确到户指导天数和技术责任,不定期对技术服务质量进行抽查,确保技术服务到位,促使养殖户增加效益;三是切实搞好防疫,采取下管一级,责任到人的办法,共抽调技术干部34人,防疫员297人,利用20多天时间,深入到千家万户,开展免疫接种,重点抓好了高致病性禽流感和W病以及常见疫病等防治工作,同时加强市场动检,防止病畜禽上市交易,畜禽防疫密度达90%,重点户和繁育户免疫率达100%,免疫挂标1.5万头只,为生猪养殖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四、示范引导,典型带动
一是抓了良种繁育点建设。组织动员有能力、有信心的农户,在自愿的基础上创建繁育点,技术服务单位落实挂牌技术指导责任。年初全县共落实标准繁育点333户,年终检查考核认定符合标准的繁育户324户,占任务的973%。其中,繁育点二元母猪饲养在10头以上大户7户。引进良种公猪150头,引进二元杂交母猪1700头。二是抓了三元杂交猪养殖示范村建设。年初全县共落实示范村113户,年终检查认定符合标准的示范村104个,占任务的92%,占全县总行政村数的62%。三是抓了圈、厕、沼、窖一体化建设。全县在生猪养殖示范户中建标准化圈(厕)1.5万间,标准化沼气池2006口,青贮窖20000余口,推广三元杂交猪9.5万头。四是抓了10万头无公害养殖基地建设。结合月河川道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带建设,推广无公害化生产技术,建立了6个三元杂交猪无公害生产示范村。
五、招商引资,龙头互动
一是抓了招商引资。经过多方努力,新引进陕西方欣公司投资300万元,组建秦龙养殖有限责任公司,目前该企业已进入征地阶段。二是抓了大户建设。培育出汉阴县望山良种养殖场等一批大户。2004年望山良种养殖场养殖种公猪8头,纯种母猪30头,二元母猪30头,繁育二元母猪400头,繁殖三元仔猪550头,延伸发展大户养殖二元母猪户210户,繁育三元良种仔猪4000头,育肥猪4000头。该场年产值18万元,有力地带动了全县生猪养殖事业的发展。培育出张世康、喻德斌等一批运销大户,每户运销生猪都在10000多头,收入2万元以上。培育出谢先军、茹西康、阎长波、张启政等一批饲料供应大户,每户供应优质饲料都在100吨左右,收入6万元以上。三是抓了生猪养殖协会建设。以养殖大户为龙头,全县共建生猪养殖会协3个,以协会为纽带,扩大外销量,全县2004年外销生猪4.5万头。
一、信息引导,市场拉动
生猪养殖是我县的传统产业,一度时期徘徊前进,其它产业此起彼伏,特别是“非典”战役之后,人们痛定思痛,野生动物得到空前保护,猪肉又到了餐桌;黄姜产业疲软之后,人们深刻反思,又回想起传统产业。县委、政府反复分析论证认为,发展汉阴农业主导产业要在传统优势产业上找出路。食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特殊物质基础,肉类又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食品,其中,猪肉是中国和世界大多数国家居民的主要消费品种。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食肉量也会大大增加。据资料反映,2000年全球猪肉进口总量为247万吨,而中国有12万吨,可见猪肉市场空间之大;2001年欧盟大部分国家平均每人每年消费猪肉在40公斤左右,而中国是以生猪消费为主的国家,我国农村人均消费猪肉约24公斤,城市为50公斤。如果把全国农村人均消费猪肉提高到城市水平,就需增加2300万吨猪肉,就汉阴而言,2004年度全县农村人均消费猪肉25.5公斤,如果提高到城市水平,农民自食生猪饲养量要翻一翻。
2003年下半年,县委、县政府把大力发展农业主导产业聚焦以发展生猪产业为主的“强牧”战略,并在全县广泛动员,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分析市场,传递信息,号召全县大力发展生猪产业。通过信息引导和市场拉动,2004年猪肉价格看好,生猪饲养量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大大增加。
二、政策引导,上下齐动
市场需求决定了大力发展生猪产业的必然性。县委、县政府于2004年初,明确提出:“强牧”要力争用两年时间,着力打造30万头三元瘦肉型生猪养殖基地品牌为重点,狠抓养殖大户、良种繁育普及、疫病防治、圈厕沼窖一体化建设、龙头企业培育五个关键,强化技术服务和资金扶持,真正使生猪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当家产业。制定出台了《大力发展生猪产业考核办法》,把大力发展生猪产业纳入各乡镇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各部门包村责任考核,以及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考核。县上在财政十分桔据的情况下,多渠道筹措资金50万元,制定出台了《2004年生猪产业建设奖补办法》,养殖5头二元母猪和一头种公猪或采取人工授精技术,即为一个良种繁育点,验收合格后,奖补1000元;以村为单位,月河川道乡镇70%的村,两山50%的村,建立繁育点,奖给乡镇2000元;每村具备养殖条件80%的户,户均养2头以上三元杂交猪,即为养殖示范村,验收合格后,奖补2000元;乡镇50%的村达到示范村标准,奖给乡镇2000元。各乡镇也相继出台了扶持政策,筹措资金6万多元,协调解决贷款23万元。如:漩涡镇对每个养殖大户奖补100元,对三元杂交猪养殖示范村奖补1000元;龙垭镇对每个繁育点协调解决5000元贷款和一年贷款利息,并予扶持1000块砖建圈;涧池镇拿出财政资金2万元,提前兑现繁育点奖补政策;城关镇三元村筹措1万元无偿扶持繁育户,加快示范村建设。还有双乳、平梁、铁佛寺等乡镇积极为养殖户协调解决贷款和圈舍用地。
三、科技引导,技术促动
县委、县政府坚持依靠科技创新,加大技术推广力度,走科技兴猪之路。一是通过培训,重点推广三元杂交猪繁育、科学快速育肥、配合饲料、疫病防治等技术,县培训技术骨干,精选人员,组成培训队伍,分赴到18个乡镇,集中开展技术培训,各乡镇通过请专家讲解,召开会议,利用多种宣传培训形式,共召开培训会180场次,培训1.5万人,印发资料2万多份,推广生猪快速育肥7万多头;新建生猪人工授精站7处,人工改良生猪0.5万头;二是通过技术干部与养殖大户、良种繁育户接对,实行联户包抓责任制,明确到户指导天数和技术责任,不定期对技术服务质量进行抽查,确保技术服务到位,促使养殖户增加效益;三是切实搞好防疫,采取下管一级,责任到人的办法,共抽调技术干部34人,防疫员297人,利用20多天时间,深入到千家万户,开展免疫接种,重点抓好了高致病性禽流感和W病以及常见疫病等防治工作,同时加强市场动检,防止病畜禽上市交易,畜禽防疫密度达90%,重点户和繁育户免疫率达100%,免疫挂标1.5万头只,为生猪养殖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四、示范引导,典型带动
一是抓了良种繁育点建设。组织动员有能力、有信心的农户,在自愿的基础上创建繁育点,技术服务单位落实挂牌技术指导责任。年初全县共落实标准繁育点333户,年终检查考核认定符合标准的繁育户324户,占任务的973%。其中,繁育点二元母猪饲养在10头以上大户7户。引进良种公猪150头,引进二元杂交母猪1700头。二是抓了三元杂交猪养殖示范村建设。年初全县共落实示范村113户,年终检查认定符合标准的示范村104个,占任务的92%,占全县总行政村数的62%。三是抓了圈、厕、沼、窖一体化建设。全县在生猪养殖示范户中建标准化圈(厕)1.5万间,标准化沼气池2006口,青贮窖20000余口,推广三元杂交猪9.5万头。四是抓了10万头无公害养殖基地建设。结合月河川道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带建设,推广无公害化生产技术,建立了6个三元杂交猪无公害生产示范村。
五、招商引资,龙头互动
一是抓了招商引资。经过多方努力,新引进陕西方欣公司投资300万元,组建秦龙养殖有限责任公司,目前该企业已进入征地阶段。二是抓了大户建设。培育出汉阴县望山良种养殖场等一批大户。2004年望山良种养殖场养殖种公猪8头,纯种母猪30头,二元母猪30头,繁育二元母猪400头,繁殖三元仔猪550头,延伸发展大户养殖二元母猪户210户,繁育三元良种仔猪4000头,育肥猪4000头。该场年产值18万元,有力地带动了全县生猪养殖事业的发展。培育出张世康、喻德斌等一批运销大户,每户运销生猪都在10000多头,收入2万元以上。培育出谢先军、茹西康、阎长波、张启政等一批饲料供应大户,每户供应优质饲料都在100吨左右,收入6万元以上。三是抓了生猪养殖协会建设。以养殖大户为龙头,全县共建生猪养殖会协3个,以协会为纽带,扩大外销量,全县2004年外销生猪4.5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