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西河乡在贯彻落实“生态立县”战略中,突出发展蚕桑产业,兴桑面积达到7857亩,占耕地面积的1/5;其中密植园2601亩,占桑面积1/3。试验、示范、推广室外大棚养蚕技术,蚕农尝到了“投资小、省劳力、茧质好、效益高”的甜头,今年养蚕5022张,比去年增长402%,产茧165吨,收入260多万元,仅此一项全乡人均收入260多元,蚕农积极性高潮,成为全县蚕桑发展快的乡镇之一。
做法:整体联动
在兴桑养蚕中,西河乡采取了“扩张规模打基础,完善机制抓管理,应用科技提效益”的法则,通过典型带动、行政推动、部门助动、利益驱动等措施,实现了蚕桑产业的率先突破,形成乡域经济优势。
——典型带动。东坝村支书党世刚同志,针对近年来新建桑园大量投产、蚕室蚕具建设滞后、蚕农资金投入不足,主要劳力外出打工、辅助劳力家庭养蚕难的现状,学习借鉴山东省、本省汉中市室外大棚养蚕技术,2002年自己试验、示范取得成功,2003年带动本村建大棚12个,养蚕12张,平均张产375公斤,张产收入570元,获得较好的效益。今年全乡推广建大棚298个,其中东坝98个。东坝村一位50多岁的老农秦治国,从来没有养过蚕,今年在相关部门的扶持和蚕技干部的指导下,采用小蚕共育、大棚养蚕、使用方格簇等新技术,一举成功,全年养蚕6张,产茧215公斤,收入3500多元。据介绍,大棚养蚕春季张产最高的已达47公斤。
——行政推动。围绕蚕桑产业,乡上安排一名副职挂帅,负责组织、协调生产经营,依托供销社及蚕技干部,组成产业工作队,实行扶持政策,常年抓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工作。一是组织乡村组,层层召开兴桑养蚕技术培训会25次,现场观摩15场次,学习人数达4500人之多。二是总结示范户的兴桑养蚕经验,归纳为操作流程表,印发1500多份,蚕农每户一份贴在蚕室里。三是对2100亩的老劣桑园进行低改,提高产叶量。四是组织蚕农对桑园进行普遍刷白、修剪、锄草、追肥。五是协调有关部门对蚕农进行优惠扶持,缓解蚕农投入不足的矛盾,建小蚕共育室21处,大棚298个,推广使用方格簇15万片。六是盘活资源,协商有偿流转1700多亩桑园,集中于大棚养蚕户,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村民党泽学5口之家,以往在外打工,看到兴桑养蚕的红火势头,今年留在家中养蚕,自有桑园2亩,流转入桑园3亩,搭棚四个,养蚕11张,产茧4425公斤,收入7257元。
——部门助动。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蚕桑重归县供销社管理不是简单的复归,而是在推进产业发展中树立了共兴共荣意识。一是县社把东坝村作为主抓蚕桑产业的示范点,列入工作议事日程,领导经常到点上督促指导,并派专人协助西河乡供销社,密切配合乡村抓点示范,蚕干对蚕农分户包干,每位蚕技干部承包40个大棚,深入到桑园、棚室督导,把握关键技术的应用。二是以奖代补扶持蚕农,建一个小蚕共育室补贴炉管一套,配套100余元的蚕药;补贴建室外大棚所需的塑料薄膜,绑架所需的铁丝,配送50片方格簇和25公斤石炭;推广方格簇买一送一,使用方格簇的蚕茧每公斤提价1元。西河乡在执行优惠政策中,蚕农得到实惠近10万元。三是市蚕研所在春季派了2名蚕技干部,对关键技术现场演示指导。四是县民政局在西河包联的村送化肥10吨,支持发展蚕桑生产。在部门督促和蚕技人员的精心辅导下,西河乡兴桑养蚕基本达到“桑园管理规范化,小蚕喂养共育化,大蚕喂养省力化,亮蚕上簇自动化”的要求。
——利益驱动。蚕农在实践中探索了一条优质、高产、高效的路子,低落的情绪得到回升。应用小蚕共育蚕儿长得壮,能缩短大蚕饲养期3—5天;应用方格簇蚕茧匀经度高、干净、色泽好、双茧少,每公斤要比使用其他蚕簇上的茧子多卖1元钱。经过不懈努力,东坝村从2000年养蚕81张,张产266公斤,张收入425元,提高到2004年养蚕425张,张产391公斤,张收入658元;应用大棚养蚕春茧张产均达425公斤,张种收入700多元,秋季张产均达391公斤,张种收入656元,蚕农的兴桑养蚕水平普遍提高,按现行价匡算,一亩优质密植初产期年养2张蚕收入略高于粮油生产的年收入,盛产期养4张以上是粮油生产的2倍以上,蚕农的积极性因兴桑养蚕的比较效益高而回升增长。
效果:降本增收
一能节省养蚕投资。蚕农建一间20余平方米的标准化蚕室以及蚕具约投入1万多元,对于家底不丰厚的农民来说一次投入是比较困难的。而建期养一张蚕的塑料大棚只需要一性投资200—250元,(塑料膜100—150元,竹木40元,搭棚工资60元),可连续使用2年,养蚕5—10张,张成本45—25元,节省炉火升温的开支,又不需添置蚕具。农户多数具备承受能力而乐意接受,适合农民目前的经济状况。
二能减轻劳动强度。传统养蚕,田地里的桑叶要驮运回家,蚕室的蚕箔经常要上下换位移动,劳动强度大又费工,应用塑料大棚养蚕,大棚建在桑园的宽带中,采用条桑或片叶地面育,不除沙,不提蚕,加之方格簇自动上簇,解决了辅助劳力养蚕难的问题。由于大棚养蚕棚内温度和湿度较高,大蚕生长发育快,加之小蚕共育的优势,饲养期可缩短一周左右,传统养蚕进入大蚕期一个劳力只能养一张,而大棚养蚕能养2—3张,功效提高2—3倍。
三能方便消毒防病。大棚周围全封闭覆盖,消毒容易,避免了蚕体创伤,减少了疾病感染的机会,降低了发病率,促进了蚕茧的优质高产。
四能综合利用大棚。养蚕结束后,还有五个月左右的时间,大棚可用来种植越冬蔬菜、花卉,搞水稻、玉米两段育苗,一举多得增加蚕农收入。
推广:前景广阔
西河乡,特别是东坝村,近年来应用大棚养蚕的实践,有效地破解了蚕农资金不足、蚕室蚕具紧张、主要劳力缺少(外出打工)与蚕桑产业大发展的矛盾,把兴桑养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寻求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途径,引起社会各界关注。省农业厅、供销社、市政协、科技、妇联、兄弟县区以及本县相关部门的领导先后来此考察指导工作,一致认为有推广应用价值。
大棚养蚕不仅适宜于浅山川道蚕区,更适应于中山蚕区,特别是适宜于大村大户适度规模经营,有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应用中必须注意做到:一要把大棚建在远离畜圈、厕所,山区背风向阳的平地,川道桑带中,周围挖排水沟以防棚内渗水。二要在棚顶盖遮阳网或草帘,避免强光直射。三要谨防划破塑料膜渗水,延长使用期。四要禁忌高温和农药危害。五要与小蚕共育相配套推广,更有利于效益的发展。六要部门通力协作,经营企业与蚕农建立和完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走“公司加农户联基地”的路子,不断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做法:整体联动
在兴桑养蚕中,西河乡采取了“扩张规模打基础,完善机制抓管理,应用科技提效益”的法则,通过典型带动、行政推动、部门助动、利益驱动等措施,实现了蚕桑产业的率先突破,形成乡域经济优势。
——典型带动。东坝村支书党世刚同志,针对近年来新建桑园大量投产、蚕室蚕具建设滞后、蚕农资金投入不足,主要劳力外出打工、辅助劳力家庭养蚕难的现状,学习借鉴山东省、本省汉中市室外大棚养蚕技术,2002年自己试验、示范取得成功,2003年带动本村建大棚12个,养蚕12张,平均张产375公斤,张产收入570元,获得较好的效益。今年全乡推广建大棚298个,其中东坝98个。东坝村一位50多岁的老农秦治国,从来没有养过蚕,今年在相关部门的扶持和蚕技干部的指导下,采用小蚕共育、大棚养蚕、使用方格簇等新技术,一举成功,全年养蚕6张,产茧215公斤,收入3500多元。据介绍,大棚养蚕春季张产最高的已达47公斤。
——行政推动。围绕蚕桑产业,乡上安排一名副职挂帅,负责组织、协调生产经营,依托供销社及蚕技干部,组成产业工作队,实行扶持政策,常年抓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工作。一是组织乡村组,层层召开兴桑养蚕技术培训会25次,现场观摩15场次,学习人数达4500人之多。二是总结示范户的兴桑养蚕经验,归纳为操作流程表,印发1500多份,蚕农每户一份贴在蚕室里。三是对2100亩的老劣桑园进行低改,提高产叶量。四是组织蚕农对桑园进行普遍刷白、修剪、锄草、追肥。五是协调有关部门对蚕农进行优惠扶持,缓解蚕农投入不足的矛盾,建小蚕共育室21处,大棚298个,推广使用方格簇15万片。六是盘活资源,协商有偿流转1700多亩桑园,集中于大棚养蚕户,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村民党泽学5口之家,以往在外打工,看到兴桑养蚕的红火势头,今年留在家中养蚕,自有桑园2亩,流转入桑园3亩,搭棚四个,养蚕11张,产茧4425公斤,收入7257元。
——部门助动。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蚕桑重归县供销社管理不是简单的复归,而是在推进产业发展中树立了共兴共荣意识。一是县社把东坝村作为主抓蚕桑产业的示范点,列入工作议事日程,领导经常到点上督促指导,并派专人协助西河乡供销社,密切配合乡村抓点示范,蚕干对蚕农分户包干,每位蚕技干部承包40个大棚,深入到桑园、棚室督导,把握关键技术的应用。二是以奖代补扶持蚕农,建一个小蚕共育室补贴炉管一套,配套100余元的蚕药;补贴建室外大棚所需的塑料薄膜,绑架所需的铁丝,配送50片方格簇和25公斤石炭;推广方格簇买一送一,使用方格簇的蚕茧每公斤提价1元。西河乡在执行优惠政策中,蚕农得到实惠近10万元。三是市蚕研所在春季派了2名蚕技干部,对关键技术现场演示指导。四是县民政局在西河包联的村送化肥10吨,支持发展蚕桑生产。在部门督促和蚕技人员的精心辅导下,西河乡兴桑养蚕基本达到“桑园管理规范化,小蚕喂养共育化,大蚕喂养省力化,亮蚕上簇自动化”的要求。
——利益驱动。蚕农在实践中探索了一条优质、高产、高效的路子,低落的情绪得到回升。应用小蚕共育蚕儿长得壮,能缩短大蚕饲养期3—5天;应用方格簇蚕茧匀经度高、干净、色泽好、双茧少,每公斤要比使用其他蚕簇上的茧子多卖1元钱。经过不懈努力,东坝村从2000年养蚕81张,张产266公斤,张收入425元,提高到2004年养蚕425张,张产391公斤,张收入658元;应用大棚养蚕春茧张产均达425公斤,张种收入700多元,秋季张产均达391公斤,张种收入656元,蚕农的兴桑养蚕水平普遍提高,按现行价匡算,一亩优质密植初产期年养2张蚕收入略高于粮油生产的年收入,盛产期养4张以上是粮油生产的2倍以上,蚕农的积极性因兴桑养蚕的比较效益高而回升增长。
效果:降本增收
一能节省养蚕投资。蚕农建一间20余平方米的标准化蚕室以及蚕具约投入1万多元,对于家底不丰厚的农民来说一次投入是比较困难的。而建期养一张蚕的塑料大棚只需要一性投资200—250元,(塑料膜100—150元,竹木40元,搭棚工资60元),可连续使用2年,养蚕5—10张,张成本45—25元,节省炉火升温的开支,又不需添置蚕具。农户多数具备承受能力而乐意接受,适合农民目前的经济状况。
二能减轻劳动强度。传统养蚕,田地里的桑叶要驮运回家,蚕室的蚕箔经常要上下换位移动,劳动强度大又费工,应用塑料大棚养蚕,大棚建在桑园的宽带中,采用条桑或片叶地面育,不除沙,不提蚕,加之方格簇自动上簇,解决了辅助劳力养蚕难的问题。由于大棚养蚕棚内温度和湿度较高,大蚕生长发育快,加之小蚕共育的优势,饲养期可缩短一周左右,传统养蚕进入大蚕期一个劳力只能养一张,而大棚养蚕能养2—3张,功效提高2—3倍。
三能方便消毒防病。大棚周围全封闭覆盖,消毒容易,避免了蚕体创伤,减少了疾病感染的机会,降低了发病率,促进了蚕茧的优质高产。
四能综合利用大棚。养蚕结束后,还有五个月左右的时间,大棚可用来种植越冬蔬菜、花卉,搞水稻、玉米两段育苗,一举多得增加蚕农收入。
推广:前景广阔
西河乡,特别是东坝村,近年来应用大棚养蚕的实践,有效地破解了蚕农资金不足、蚕室蚕具紧张、主要劳力缺少(外出打工)与蚕桑产业大发展的矛盾,把兴桑养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寻求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途径,引起社会各界关注。省农业厅、供销社、市政协、科技、妇联、兄弟县区以及本县相关部门的领导先后来此考察指导工作,一致认为有推广应用价值。
大棚养蚕不仅适宜于浅山川道蚕区,更适应于中山蚕区,特别是适宜于大村大户适度规模经营,有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应用中必须注意做到:一要把大棚建在远离畜圈、厕所,山区背风向阳的平地,川道桑带中,周围挖排水沟以防棚内渗水。二要在棚顶盖遮阳网或草帘,避免强光直射。三要谨防划破塑料膜渗水,延长使用期。四要禁忌高温和农药危害。五要与小蚕共育相配套推广,更有利于效益的发展。六要部门通力协作,经营企业与蚕农建立和完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走“公司加农户联基地”的路子,不断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