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政研工作>2006年安康工作>2006年第二期 > 正文内容

合力同心共建新村——龙头生态示范村建设简介

2006-03-06 11:21 来源:
字体大小:【

    平利县城关镇龙头村位于县城东南5km——古仙洞电站库区下边,村辖5个村民小组,271户1100人,土地面积12km2,拥有耕地面积1290亩,桑园600亩,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133元;平镇二级公路穿村而过,交通比较便利;山坡经过山地开发、退耕还林,生态保护较好。在实施“生态立县”战略过程中,为探索发展生态经济的路子,县委、县政府于2003年底启动龙头生态示范村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阶段成果
    龙头村按总体规划“山上林、坡地桑、川坝茶(绞股蓝)、路边樟、河边柳”的要求,着力绿色产业、民居亮化、设施配套、环境美化、村级班子五大建设,以人为本,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生态家园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产业建园有板块。本着“板块布局,集约经营,大户带动,小户参与”的模式发展绿色产业,形成川坝地绞股蓝、坡地桑园两个板块。绞股蓝从2003年的5亩发展到2005年300亩,形成80亩以上的大户2户,30亩以上大户1户,添置了2套加工机械。坡地桑园600亩,年养10张蚕的大户5户。以支部加协会的方式建立了绞股蓝、蚕桑两个专业协会,适时培训生产、加工技术,并向产品拓销延伸,产业化经营水平得到了提高。经营效益攀升,与2003年比,绞股蓝平均亩收入净增500元;养蚕量增加100张,平均张收入净增32元;拓宽农民收入渠道,2005年外出劳力打工200多人,创收100多万元。仅上述三项收入达163.65万元,占全村农民经营总收入的54.9%。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人均纯收入2005年比2003年净增311元,比2004年净增203元。
    ——民居建设有特色。本着“便利、舒适、环保”的要求,定出民风民俗的特点,依山傍水,将后山生存条件较差的住户搬迁到公路沿线,形成“丁”字型的街坊,又各自独立的农家小院。新建“白墙青瓦、格字窗、码头墙”徽派风格的77户,建筑面积10626m2,户均138m2;旧改“调檐焊脊、墙体刷白,门窗油漆,室内外地面硬化”秦楚风格的97户,建筑面积12416m2,户均128m2;这两种建筑风格农户、人口分别占到全村的64.2%和55.3%,人均拥有建筑面积高出全村平均数9.5m2。建沼气池、改灶、改圈、改厕的50户,占全村农户的18.5%。使用防氟炉155户(地炉115户),占全村农户的57.2%。庭院绿化以桃、柑桔、枇杷、青竹、鱼塘荷花为特色,植树4万株,栽竹100亩,改造荷塘3口,60户完成绿化规划任务;形成初具规模的特色农家乐院5户,其中龙头山庄、桃花山庄已经营业,接待游客。245户吃上安全自来水,新建两处垃圾台和两处隐埋点,村民告别了“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跑”的不良现象,生活环境大为改观。
    ——基础设施有改善。以农业综合开发为契机,新修河边防护堤1300延米,大小引水灌溉堰道4025延米,改水塘3口,保灌300亩,扩灌190亩,修田间机耕路1535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从方便群众出发,着眼生态观光游,新修村组公路3218米,宽4.5米,硬化宽度3.5米,修拱桥、涵桥、观赏桥一座,村南、村北横跨冲河与平镇二级路对接,村民告别了“下雨一脚泥,天晴一身灰”和隔河渡水。解决人畜饮水,新修饮水池一处,铺设主管道5100延米,辐射三个居民点,服务175户人家。打造生态家园,退耕还林2202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3%;按“河边柳、路边樟、房前屋后造观赏林”的规划要求,累计植树5500多株;营造了四季“树荫、叶绿、花繁、果硕”的新村景色。
    ——村级班子有活力。以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健全,培养了3名年轻有文化的后备干部,试图优化村班子的知识、年龄结构;建立了党员活动室、农民技术学校、图书室、广播室、干部办公室,实行了村干部轮流值班工作制度,完善了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建立健全了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成立了民主理财监督小组,实施了村务、财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实行了民主决策。建立了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把村民的权力、义务、经济管理、社会管理、村风民俗、社会治安、邻里关系、婚姻家庭、计划生育、赡养老人、环境卫生等纳入管理的范围。以双文明户、科技示范户、产业大户评选为载体,累计评选典型90户,实行动态亮化管理。组建了民间乐队和绞股蓝茶艺表演队,开展群众性的文化娱乐活动。村级组织通过各种制度和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动,营造了村民健康向上的现代文明氛围。村干部立足实际,一心扑在工作上,及时解决村民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办实事,办好事。群众对党支部班子的满意率在90%以上,民主管理群众的满意率达到85%以上,2005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文明村。
    二、基本做法
    龙头生态示范村建设三个年头两年时间,主要采取了整体规划、集中投入、示范带动的方式,有效地推动了各个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展。
    一是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按“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指导、统一管理”的要求,首先根据村情制定了龙头生态示范村总体规划,然后由城建局、交通局、农发办、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等相关部门实地测设,分别制定了整体布局方案、路桥规划、民俗建筑、旧房“四改”、移民搬迁、庭院绿化、沼气建设、产业基地建设、林业建设、人畜引水等方面的项目规划。明确任务,从村民最关心的项目启动,分项实施,先易后难,以次推进,定期达标。
    二是集中投入,逐项落实。通过书记办公会的形式,把生态示范村建设项目落实到相关部门,援建部门负责项目设计、资金扶持、施工指导,一抓到底,抓出成效。财政、交通、农办、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等援建部门,集中投入龙头村扶持资金548.5万元,占资金投入总额的9.3%。相关部门,立足行业特点,发挥职能优势,紧密配合,形成合力。
    三是示范带动,整体推进。在项目具体实施中,首先选择一、两户积极性高,在群众中影响好的户先启动,形成样板,然后通过群众会的方式,组织村民参观学习,体验好处,鼓动其他户奋起直追。如在启动民居亮化和庭院绿化项目时,就确定村支书贺贤林和二组村民雷方海两户为示范户,按徽派风格标准,雷方海新建了住房,村支书住宅实行了旧改,绿化庭院,率先形成了龙头山庄和桃花山庄两个特色院落。通过典型引路,其他建设户纷纷仿效,抓紧施工,从而加快了建设速度,扩大了规模。
    三、工作体会
    参与生态示范村建设的部门、镇村干部以及村民们感受深、体会多,粗略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条:
    科学定位是前提。农村自然条件千差万别,但各有潜在的优势,如何将区域自然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必须要立足现实实际,进行科学定位。龙头村从区域潜在的优势出发,把发展方向定位在农家田园风光生态游上,精心规划,加速实施,步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路子。
    领导重视是关键。龙头生态示范村建设是县委何书记抓得农村工作试验示范点,从指导规划到安排项目,从落实资金到督查进度,亲自上手,抓得环环紧扣。据村上介绍,县委何书记和分管农村工作的陈书记每年到村上指导工作10次以上,发书记办公会纪要两次以上,落实责任,督催进度,确保顺利进行。何书记曾在一次办公会上提出了“基础建设抓落实,产业建设创品牌,农村工作出经验”的要求。
    合力同心是保障。根据2003年12号书记办公会纪要精神,成立了龙头生态示范村工作领导小组,城关镇、农发办的领导担任组长和副组长,组织部、计划局、城建局、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交通局、文旅局、土管局、科技局为成员单位,抽调业务骨干,负责规划实施。援建部门把示范村项目建设列入重要工作日程,派专人驻村组织项目设计,技术指导,竣工验收,结算扶持款,进行一条龙服务。为了少打扰村民,工作组在村上自办伙食,保证工作时间,及时指导到位。援建部门密切配合,形成齐抓共建的工作态势,为生态示范村建设提供了保障。
    政策扶持是动力。在产业建园上,鼓励耕地流转向能人大户集中,适度规模经营,种植绞股蓝每亩补助200—250元的流转费,经营大户配套扶持加工机械,兴桑养蚕赊销化肥;在民居建设上,徽派建筑补1万元,示范户补2万,旧改户补2000元,偏远户或外村户到规划区建房占地优惠,其他方面享受本村村民同等待遇;在生态建设上,优先安排退耕还林指标,道路、河堤、庭院绿化,由林业局无偿提供苗木;在基础建设上,优先安排项目,享受农业综合开发、人畜饮水、“一建三改”、防氟炉资金补贴扶持。实行多方面优惠扶持政策,倾力拉动生态示范村建设。
    群众参与是基础。生态示范村建设是民心工程,村民们紧紧抓住求之难得的机遇,积极参与。原规划两年内新建60户徽派建筑,实际完成77户,超额完成28.3%。农户在住房和庭院建设中匡算投入604万元,占生态示范村投入总额的90.7%,投入主体仍然是农民。今年又有30多户村民申请到规划区新建住宅,改善生活环境的欲望颇高。用“一事一议”的办法解决修路架桥、搬石运沙基础建设方面的投劳投工1万多工日,没有扯皮的现象发生。村民们深刻地认识到只有自身努力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才能建设出一个全新的生态家园。

                         (平利县委农工部副部长  向继承)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