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政研工作>2006年安康工作>2006年第二期 > 正文内容

弘扬“三苦”精神实施“五大工程”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6-03-06 11:23 来源:
字体大小:【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白河县委认真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全县上下的重大任务,坚持大力弘扬“三苦”精神,精心实施“五大工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扎实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
    一、实施“富民工程”,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围绕“稳粮、壮经、强畜”的总体思路,继续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做大做强 “姜烟桑林畜”五大绿色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做深黄姜,即采取“依托大企业巩固基地,黄姜产品实现出口零突破,综合开发利用黄姜”等项举措,积极引导群众坚定信心,留足种子,蓄势待发;做优烤烟,即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质量,稳步发展,突破2万亩规模;做大蚕桑,即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搞好桑园管理,改进养蚕技术,提高养蚕质量,扩大规模,力争五年发种总量翻一番;做好林特,即把退耕还林八年内的事干好,把八年后的问题解决好,坚持人均一亩基本农田,不断壮大林产品基地,发展林下种草,加强木瓜园管护,加快木瓜开发,依托科研院所提供技术服务,开发系列产品,切实把林特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做强畜牧,即坚持打绿色牌,走节粮型畜牧发展之路,突出抓好良种繁育、饲养技术、疫病防治三个关键,实行千家万户普遍养、能人大户重点养、专业厂家规模养,做到县抓龙头办企业,乡抓龙身搞服务,村抓龙尾办协会,部门联动抓品牌,科技支撑抓培训,奋力实现畜牧业五年翻一番。围绕“姜烟桑林畜”,大力倡导“一村一品”或“一乡一品”的发展模式,把农业生产布局向优生区集中,沿浅山、中山和后高山形成绿色产业基地,为支柱工业发展奠定基础。转变思想观念,强化市场机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壮大绿色支柱工业,形成一批带动力强的骨干企业和主导产业。
    二、实施“素质工程”,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立足白河传统教育资源优势,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加快建设教育强县,培育新型农民。以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为契机,普及义务教育,提高高中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首”,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培养大批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和合格的新农村建设者。积极抓好劳务输出基地和信息平台建设,大力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城市职工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等“四大工程”,发展中介组织,开发人力资源,促进劳务经济的健康发展,带动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整合县内各类培训资源,在考察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劳务市场需求状况的基础上,用人方和劳务输出方要实行政府与政府对接,人事劳务部门与部门对接,企业与培训机构对接,着力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竞争力。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为目标,大力开展以科技示范、科技培训、科技推广活动,组织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精心选派科技特派员驻村,狠抓科技推广,不断提高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按照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求,着力培养多型农民,使农民从单一生产型逐步成为生产经营型,从体能务工型逐步转向技能务工型,从小户分散产业型逐步转向大户规模产业型,形成文化素质高、科技业务精、经营能力强的人力资源优势。深入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向群众发放科普资料、开展技术咨询和现场技术服务,提高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效果。
    三、实施“康居工程”,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试点示范”的原则,采取突出重点“一村一策”,在全县优先抓好10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以发展绿色产业为突破口,全面改善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在浅山和条件较好的地方,积极探索,统一规划,重点突破,搞好现代农业建设,因地制宜,调整结构,倡导“一村一品”;不断移风易俗,坚决反对封建迷信,努力建设文明乡风;开展“五改三建”,打造具有白河特色的“巴山民居”,改变村容村貌。在中山地方,加大扶贫工作力度,以稳定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和增加收入为目标,以整村推进为重点,以产业化扶贫和专业技能培训为两翼,认真搞好重点村建设、移民扶贫、产业扶贫、科技扶贫和社会扶贫等工作。在后高山,以公路、电力、通讯、生态和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不断改变高寒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全面发展。认真搞好村镇体系规划,重点加强农村村庄、民宅规划、建设和管理,着力治理农村脏、乱、差,大力推广沼气和秸杆综合利用,积极引导农民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四、实施“惠民工程”,倾心帮扶群众脱贫致富
    在全县组织开展“十百千万惠民工程”,即一年完成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10件实事,落实部门和单位包抓100个村,培植1000户产业大户,带动贫困人口10000人脱贫致富。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和造福于民的宗旨,着力抓好“十件实事”,即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完成冷厚路油路铺设;实施桥儿沟开发;启动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建设青少年活动中心;新启动10个扶贫重点村建设;全面完成人民路北段改造;完成烈士陵园改造整修工程;完成长治工程20平方公里;完成体育场整修工程。落实100个单位包抓帮扶100个村,按照“稳粮、壮经、强畜”的总体思路,围绕突破发展“姜烟桑林畜”绿色产业和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在每个村培植10户以上绿色产业大户,帮带100个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使绿色产业大户发展黄姜2亩、烤烟5亩、养蚕10张、林果5亩以上,养猪30头(或二元基础母猪5头)、养羊30只、养鸡1000只以上。坚持扶贫到户,因户施策,帮助贫困人口稳定解决温饱和增加收入,切实做到“六有”,即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病能治、老有所养、幼有所学。对因病致贫、子女上学困难、家庭人多困难、弱智贫困、因灾返贫等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物资帮扶、产业帮扶、项目帮扶、技能帮扶、信息帮扶等综合措施,帮助贫困户寻找致富途径,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稳定收入来源问题。在全县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制定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发展规划,健全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提高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加强农村计生服务网络建设,落实农村部分计生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启动农村低保,搞好社会救济,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五、实施“旗帜工程”,着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以开展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在广大农村大力推进“旗帜工程”,从思想、组织、作风等方面,全面加强农村党支部建设,增强农村党支部的号召力、战斗力和凝聚力。继续推进党领导下的村民自治和村务公开,进一步完善村党支部领导、村代会作主、村委会执行的体制,在村级事务中进一步落实民主决策、民主评议、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议事决策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加强乡村领导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以“三个代表”、科学的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对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教育培训,着力提高农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增收致富、化解社会矛盾和依法办事的能力。进一步大力弘扬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教育引导广大群众保持乐观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坚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风貌,大力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加强村规民约建设,加强普法教育和家庭教育,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不断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自觉抵制不文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将群众的心思凝聚到发展生产上来,把精力集中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