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县天成丝业有限责任公司是在原石泉县缫丝厂基础上经产权置换后重新组建的民营股份制企业。企业现有自动缫丝机7组及配套生产设施,拥有固定资产1100余万元,占地65亩。2005年,公司共生产白厂丝158吨(其中来料加工35吨),同比增长2.4倍(2004年买断产权后生产时间较短),实现工业总产值2860万元,销售收入2480万元,完成利税200万元。公司在两年多的发展历程中,从原缫丝厂改制波动的困难期步入了现在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行阶段。主要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一、抓好技术改造,全面提升效益
公司针对原缫丝厂部分主要设备老化、不配套的问题,投入200多万元对原D301B缫比机、复摇机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了产品质量,生丝品级约提高0.5级,年降低了生产成本约60万元。淘汰6.5吨锅炉,更新一台4WL快装锅炉,年节约煤耗50万元。恢复汉江自给取水,年节约18万元。通过技术改造,公司年节约增效128多万元。同时,技改排污设施,资源配置得到优化,促使公司取得了生产效益和环保效益的双赢。
二、狠抓产品质量,打造公司品牌
公司牢牢树立质量是企业生命线的理念,把提高产品质量放在生产经营的首要位置,进一步强化内部管理,严格各个生产环节的技术把关与监督检验,生丝品质得到进一步提高。经过公司全体员工的不懈努力,公司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生丝品牌已经形成,产品全部达到商检4A以上,产品畅销市场,供不应求,成为了浙江客户指定供应商。
三、创新企业机制,做强龙头企业
公司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龙型产业开发模式的思路,努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利益共同体一体化经营的企业运行机制。公司以收烘茧站为纽带,在主产茧基地乡、镇、村,逐步组建蚕桑专业合作社(蚕桑协会),直接投资发展原料茧基地,公司与蚕农签订生产扶持和蚕茧购销合同,建立订单农业模式,保证蚕农利益,把蚕茧生产变成公司的第一车间,使产业标准企业化、产业农户职工化、产业企业一体化,建立科学的利益调节激励机制,遵循市场价值规律和平均利润法则,实现各种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构建真正利益共同体,形成蚕桑产业化经营整体合力。加强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增强蚕农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使产茧基地稳步发展、迅速壮大,确保企业高品位原料茧所需,形成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的良性运行发展机制。
四、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企业
一是加强职工队伍建设。公司在安置原缫丝厂下岗职工114人的同时,新招员工100名,外聘技术人员8名,公司现有职工230人,经常开展技能培训、技术比赛及员工的普法教育,一支技能娴熟的高素质的工人队伍正茁壮成长,已成为公司生产的生力军。二是积极完善与职工的劳动关系和各项管理制度。公司推行八小时工作日制和计件工资制度有机结合,真正体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按月足额发放员工工资。三是保障职工保险,提高员工福利。公司把职工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金,足额按月随工资发放,定时发放防暑降温用品及缫丝工保健护手用品,并发放各种津贴180余万元,不断提高工人福利待遇。四是发扬民主,树立荣辱观。一项管理制度的制定,每新举措的出台,公司做到广泛征求职工的意见,充分体现人性化管理,增强厂发展、我富裕的荣辱意识。五是注重改善职工的工作、生活、居住环境。自2004年8月投产以来,投资50万元,新建围墙700米,维修职工宿舍和公共卫生设施共300平面米,新修绿化草坪2000平方米,建立了职工文化室、配备了电视室等。六是坚持开展扶危解困、团结友爱活动。做到了员工与员工之间、设备与员工之间、生产与环境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和谐发展。
公司在今后发展中,全力抢抓“东桑西移”历史契机,按照县委、县政府突破发展蚕桑产业的总体部署要求,新增3组自动缫丝机,总生产规模达到10组4000绪,年产白厂丝达到250吨以上。公司计划再投资200万元,建成年产100吨桑棉球生产线,延伸产业链条,开发缫丝副产品加工,力争使公司年工业总产值尽快突破亿元大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