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县池河镇力建村农民陆龙志,从2000年开始,勇于打破传统养蚕习惯,大胆探索新的养蚕方式,一改过去常规一年三季三批次养蚕为五批次养蚕。在相同的养蚕资源条件下,实现了节约成本、增加收入的双重效果,使兴桑养蚕真正成为了家庭主业。五年来,利用8亩桑园,年均养蚕34张,亩桑养蚕4.25张,产茧保持在2700多斤,蚕茧收入达2 .6万余元,占家庭经营总收入的70%。成为名符其实的全县兴桑养蚕第一户。
陆龙志总结自己成功实现一年五批次养蚕的主要做法是:第一,增加领种次数。除按一年三季领种外(石泉县是5月1日、7月1日和8月20日),提前在周边县预订第二批次和第五批次的蚕种,保证养蚕五批次的蚕种需要。第二,精心管护桑园。坚持把桑园当作产业园来建设,按照桑园管理技术规范要求,定期进行剪枝、松土、施肥、刷白、防虫等,促使桑叶旺盛生长,并错开采伐,保证每批次养蚕能有桑叶供应。第三,延长养蚕时间。五批次养蚕,按季节划分,即春季养两次,夏季养一次,秋季养两次,大约从5月初开始到9月底结束。具体时间为:第一批在5月1日至5月28日;第二批在5月11日至6月8日;第三批在7月1日至7月28日;第四批在8月20日至9月18日;第五批在8月30日至9月28日。第四,注意蚕室加温。在第五批次养晚秋蚕的过程中,确保正常温度,使其也能达到高产。同时,配套使用省力化蚕台和方格簇具,严格消毒蚕室、蚕具,采取综合技术措施,提高蚕茧质量和产量。
通过与传统养蚕方式的比较,陆龙志体会到了多批次养蚕的好处:一是增加了养蚕量。同样是8亩桑园,过去最高年份养蚕24张,亩桑养3张,现在年养34张,亩桑较原来增加了1.25张。二是节约了劳动力。过去一年三季养蚕,因家庭劳力紧张,每逢蚕上簇10天前,都要从外面请5个劳动力。而现在实行多批次养蚕,缓解了养蚕忙闲时间过去集中的矛盾,不需要再请工养蚕。三是降低了养蚕成本。过去一季养蚕光请劳力就需支付1400元(其中每个劳力每天工钱20元、生活费8元),现在这笔钱可以省掉,每年降低养蚕请工成本4200元。而且蚕室蚕具得到了有效合理利用。四是提高了养蚕收入。由于扩大了养蚕量,节约了养蚕成本,年养蚕收入由原来的1.5万元增加到2.6万元,每年增加养蚕收入1万多元。就这样陆龙志坚持多年,他都把全部心思和精力集中到如何充分利用资源,多和高产上,从不因市场起伏、茧价涨跌而支援移情,这是其走向成功最难能可贵的密诀。
推广多批次养蚕,陆龙志不仅充满了信心,而且有着深入系统的思考,期望在以下三个主要环节上能够相互配套:一是尽快推广适合本地气候特点的优良桑种,提高桑树的生产速度和产叶量,形成快速反应的产业园。二是更新换代速生、安全、优质、丰产的蚕种,尤其在发种时间上应与多批次养蚕同步跟进,及时保证有蚕种。三是培育扶持一批小蚕共育大户,实行专业化分工,以此推动多批次养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