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县池河镇大阳村位于川道集镇池河北部的浅山丘陵地带,立地条件较好,土地比较肥沃,非常适宜蚕桑发展。全村辖10个村民小组,365户,1260人,耕地面积2085亩,其中桑园面积近1000亩。该村立足村情实际,依靠资源优势,面向市场定位,重点发展蚕桑产业,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的可喜局面。2005年,养蚕1920张,产茧77吨,实现产值150多万元,平均亩桑养蚕接近2张,人均养蚕1.5张,人均养蚕收入1300元。蚕桑产业已成为大阳村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成为石泉乃至全市的蚕桑第一大村。其主要做法是:
一、集中连片建桑园。自兴桑养蚕以来,村两委会始终坚持把蚕桑产业放在全村产业发展的主导地位,把兴桑建园作为重中之重,牢固树立“产业富民、蚕桑兴村”的理念,咬定蚕桑不放松,不管市场如何变化,都没有改变和动摇全村人发展蚕桑产业的坚定信心,坚持做到低潮不放松、高潮大发展。既使在1999年市场最低谷时期,村上也没有出现毁、弃桑现象。多年来,切实抓住桑园建设中改良、栽桑和管理三个关键环节,稳步提高了桑园的质量和数量。一是大力改造低产老劣桑园。对可改良的低产老劣园,分年度分批次地嫁接优质桑;对品种退化、树龄老化的劣质桑采取逐步淘汰办法,在桑园间隙栽植良种桑苗,实现桑园更新。几年来,共改良连片桑园300余亩。二是新建密植丰产桑园。借助退耕还林政策机遇,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按照“集中连片、统一标准、优选品种、高起点建园”的要求,发展密植连片桑园近200亩。三是加强桑园管理。每季养蚕结束后,村上都要督促养蚕户对桑园进行精心管护,及时锄草、修枝、刷白、松土、追肥和轮伐,保证了各季养蚕的质量和数量。目前的大阳村“满山遍野都是桑,家家户户都养蚕”,已成为全县桑园连片面积最大,年养蚕发种数量最多的蚕桑基地村。
二、依靠科技提效益。村上坚持通过“抓点示范、以点带面”的办法,推行多批次养蚕、简易标准化蚕室养地蚕、使用方格簇和塑料折簇、大棚养蚕及小蚕共育等养蚕实用技术,不断提高了蚕茧质量和效益,养蚕专业化水平逐步得到提升。一是大力推行多批次养蚕。村上根据桑园产叶时间、数量、蚕室蚕具利用率、节本省劳等实际需要,号召全村养蚕户合理配置养蚕资源,高效利用各种设施,创新养蚕发展模式,分期分批进行多批次养蚕,目前大部分养蚕农户全年已达到五批次养蚕。即春季养2批,夏季养1批,秋季养2批。通过多批次养蚕,有效解决了桑园采叶、蚕具利用和劳动力缺少之间的矛盾。二是积极推广使用方格簇和塑料折簇。村上主动邀请县蚕桑站的技术人员到村举办专题讲座,讲解使用方格簇和塑料折簇的好处,讲解使用办法,放映养蚕营茧科教片,开阔了群众视野。并组织村上干部和养蚕大户走出去实地参观考察学习,通过看、问和亲自体验,进一步提高了群众的接受能力,目前在养蚕农户中已推广使用方格簇和塑料折簇10万余片,普及率达90%以上。三是盖简易标准蚕室养地蚕和进行大棚养蚕实验。随着养蚕量的逐步扩张,家家户户蚕室都不够用,有的房屋养蚕又不合适,针对这个问题,村上及时总结经验,就地取材,利用土坯砖砌盖简易蚕室或搞大棚,利用其冬暖夏凉的优点养地蚕,既节本又省力,全村的养蚕大户大多采取这种办法,效果较好。另外,村上还建立了4个小蚕共育点,全年共育小蚕400张,提高了小蚕育养的质量。通过抓好这些环节,全村的养蚕水平明显提高,张产茧平均超过了40公斤,质量也走在了全县的前列。
三、培植大户带发展。为了促使全村养蚕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村上把懂养蚕技术、有经济头脑、桑园基础好的农户确定为示范大户,重点进行培植和服务。一是村上成立了以支部书记任组长、村主任任副组长的蚕桑产业建设领导小组,采用两委会和村组干部分片包抓示范大户的办法,将工资报酬与抓大户发展相挂钩,实行跟踪配套,夯实了工作责任,有效推动了大发展。二是在镇政府的支持下,大阳村成立了蚕桑产业协会,以服务养蚕大户为宗旨,运用“支部+协会”的形式进行管理和服务。多次组织技术力量,无偿为大户提供指导;积极与县蚕种场协调,维护养种蚕农户的利益;争取上面的扶持政策重点倾斜扶持大户,及时解决了养蚕大户产前、产中、产后的多种困难和问题。三是村上统一组织养蚕大户,有针对性地到外村、外乡、外县参观养蚕专业大户的典型经验和先进技术,促其转变观念,增长见识,进一步增强了这些大户兴桑养蚕快致富的信心、决心和技能。截至目前,全村356户农户,养蚕户占90%以上,其中年养蚕20张以上的大户3户,年养蚕10张以上的大户57户,年养蚕5—9张的64户,共占养蚕户的三分之一以上。在大户的有效带动下,全村蚕桑产业呈现出了一年一个新台阶的可喜局面。
今年,大阳村抢抓蚕桑发展的大好机遇,立足村情,超前谋划,制定了“十一五”蚕桑产业发展规划。到“十一五”末,计划改良和新发展桑园达到1500亩,年养蚕量达到4500张,力争人均养蚕达到4张,培植年养蚕10张以上的大户200户,产茧180吨,全村人均蚕桑收入达到4000元,真正实现蚕桑产业翻番和“一村一品”的目标。
一、集中连片建桑园。自兴桑养蚕以来,村两委会始终坚持把蚕桑产业放在全村产业发展的主导地位,把兴桑建园作为重中之重,牢固树立“产业富民、蚕桑兴村”的理念,咬定蚕桑不放松,不管市场如何变化,都没有改变和动摇全村人发展蚕桑产业的坚定信心,坚持做到低潮不放松、高潮大发展。既使在1999年市场最低谷时期,村上也没有出现毁、弃桑现象。多年来,切实抓住桑园建设中改良、栽桑和管理三个关键环节,稳步提高了桑园的质量和数量。一是大力改造低产老劣桑园。对可改良的低产老劣园,分年度分批次地嫁接优质桑;对品种退化、树龄老化的劣质桑采取逐步淘汰办法,在桑园间隙栽植良种桑苗,实现桑园更新。几年来,共改良连片桑园300余亩。二是新建密植丰产桑园。借助退耕还林政策机遇,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按照“集中连片、统一标准、优选品种、高起点建园”的要求,发展密植连片桑园近200亩。三是加强桑园管理。每季养蚕结束后,村上都要督促养蚕户对桑园进行精心管护,及时锄草、修枝、刷白、松土、追肥和轮伐,保证了各季养蚕的质量和数量。目前的大阳村“满山遍野都是桑,家家户户都养蚕”,已成为全县桑园连片面积最大,年养蚕发种数量最多的蚕桑基地村。
二、依靠科技提效益。村上坚持通过“抓点示范、以点带面”的办法,推行多批次养蚕、简易标准化蚕室养地蚕、使用方格簇和塑料折簇、大棚养蚕及小蚕共育等养蚕实用技术,不断提高了蚕茧质量和效益,养蚕专业化水平逐步得到提升。一是大力推行多批次养蚕。村上根据桑园产叶时间、数量、蚕室蚕具利用率、节本省劳等实际需要,号召全村养蚕户合理配置养蚕资源,高效利用各种设施,创新养蚕发展模式,分期分批进行多批次养蚕,目前大部分养蚕农户全年已达到五批次养蚕。即春季养2批,夏季养1批,秋季养2批。通过多批次养蚕,有效解决了桑园采叶、蚕具利用和劳动力缺少之间的矛盾。二是积极推广使用方格簇和塑料折簇。村上主动邀请县蚕桑站的技术人员到村举办专题讲座,讲解使用方格簇和塑料折簇的好处,讲解使用办法,放映养蚕营茧科教片,开阔了群众视野。并组织村上干部和养蚕大户走出去实地参观考察学习,通过看、问和亲自体验,进一步提高了群众的接受能力,目前在养蚕农户中已推广使用方格簇和塑料折簇10万余片,普及率达90%以上。三是盖简易标准蚕室养地蚕和进行大棚养蚕实验。随着养蚕量的逐步扩张,家家户户蚕室都不够用,有的房屋养蚕又不合适,针对这个问题,村上及时总结经验,就地取材,利用土坯砖砌盖简易蚕室或搞大棚,利用其冬暖夏凉的优点养地蚕,既节本又省力,全村的养蚕大户大多采取这种办法,效果较好。另外,村上还建立了4个小蚕共育点,全年共育小蚕400张,提高了小蚕育养的质量。通过抓好这些环节,全村的养蚕水平明显提高,张产茧平均超过了40公斤,质量也走在了全县的前列。
三、培植大户带发展。为了促使全村养蚕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村上把懂养蚕技术、有经济头脑、桑园基础好的农户确定为示范大户,重点进行培植和服务。一是村上成立了以支部书记任组长、村主任任副组长的蚕桑产业建设领导小组,采用两委会和村组干部分片包抓示范大户的办法,将工资报酬与抓大户发展相挂钩,实行跟踪配套,夯实了工作责任,有效推动了大发展。二是在镇政府的支持下,大阳村成立了蚕桑产业协会,以服务养蚕大户为宗旨,运用“支部+协会”的形式进行管理和服务。多次组织技术力量,无偿为大户提供指导;积极与县蚕种场协调,维护养种蚕农户的利益;争取上面的扶持政策重点倾斜扶持大户,及时解决了养蚕大户产前、产中、产后的多种困难和问题。三是村上统一组织养蚕大户,有针对性地到外村、外乡、外县参观养蚕专业大户的典型经验和先进技术,促其转变观念,增长见识,进一步增强了这些大户兴桑养蚕快致富的信心、决心和技能。截至目前,全村356户农户,养蚕户占90%以上,其中年养蚕20张以上的大户3户,年养蚕10张以上的大户57户,年养蚕5—9张的64户,共占养蚕户的三分之一以上。在大户的有效带动下,全村蚕桑产业呈现出了一年一个新台阶的可喜局面。
今年,大阳村抢抓蚕桑发展的大好机遇,立足村情,超前谋划,制定了“十一五”蚕桑产业发展规划。到“十一五”末,计划改良和新发展桑园达到1500亩,年养蚕量达到4500张,力争人均养蚕达到4张,培植年养蚕10张以上的大户200户,产茧180吨,全村人均蚕桑收入达到4000元,真正实现蚕桑产业翻番和“一村一品”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