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河镇位于石泉县东部川道浅丘区,距县城12公里,全镇总面积101平方公里,辖19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全,22024人,其中农业人口19610人,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142元。蚕桑是池河镇的传统优势骨干产业,历届党委、政府咬住蚕桑产业不放松,一任接着一任干,经过多年的持续发展,基地建设已具规模,产业效益稳步提升。到2005年,全镇桑园面积达到1.3万亩,养蚕1.9万张,产茧近600吨,产值1470万元,农民人均养蚕近1张,人均蚕茧收入75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蚕桑已成为池河镇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一、统一思想认识,坚定发展信心
池河镇是蚕桑生产最佳适生区,多数农户具有兴桑养蚕的传统习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出现过辉煌。但是,自1996年以后,由于茧丝绸市场的周期性变化,蚕茧价格大跌,影响了农民兴桑养蚕的积极性,蚕桑生产一度时期徘徊不前。面对这一形势,镇党委、政府冷静分析国际丝绸贸易形势和消费格局变化,抓住“东桑西移”和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大好机遇,采取召开党员干部会、群众大会、养蚕大户座谈会、蚕桑大村现场观摩会等形式,帮助农户分析产业市场走向和市场前景,算帐对比,使养蚕户认识到蚕茧的绝对效益在市场低谷期虽然下降了许多,但比较效益仍然高于其它种养业。历届党委、政府正是通过思想上的统一认识和工作上的有效引导,坚持蚕桑产业的主导地位不动摇,才坚定了全镇上下兴桑养蚕的信心和决心,在低潮时期没有出现毁、弃桑情况,平稳渡过了各个低谷期,为现时高潮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科学制定规划,建好蚕桑基地
镇党委、政府始终把栽桑建园作为发展蚕桑产业的重中之重,切实抓住基地建设中栽桑、改良和管理三大环节,稳步提升和扩张桑园质量与数量。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镇党委、政府在“十五”期间作出了大力发展蚕桑产业的决定,制定了蚕桑发展规划。以安石二级公路主干道沿线、池河两岸为主,带动两山浅丘发展,坚持集中连片种植和低产改造相结合、巩固提高和发展增效相并重原则,分区域、分地块进行建园、改良,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结合退耕还林政策,统一选择地块,选择优良品种,集中在好田好地连片建园,共新建密植丰产桑园2000余亩;对可改良的低产桑园,分年度分批次地嫁接改良。几年来,共改良桑园1200亩;对疏散园采取在桑园间隙加密栽植良桑的办法,使800余亩低产园变为丰产密植园。同时,注重加强对各类桑园的精心管理工作。截止2005年底,全镇桑园已发展到1.3万亩,超额完成规划预定的万亩桑园任务和发种1.5万张的目标,已成为全省的蚕桑优质基地镇。今年,镇上又结合“十一五”发展整体规划,抢抓“东桑西移”政策机遇,决定在未来五年将蚕桑基地发展到2万亩,已确定将国道沿线7个村确定为第一批重点建园村,沿公路两侧100米内的好田好地全部规划连片栽植密植桑,重点抓4个千亩示范点,在其它11个村,大村完成200亩小村完成100亩密植桑栽植任务,保证今秋3000亩栽植任务顺利完成,目前新一轮的兴桑建园工作已经开始。
三、培育市场主体,引领产业发展
针对蚕桑产业化经营程度较低和发展缓慢的实际,镇党委、政府着力在培育市场主体上下功夫,取得了较好成效。一是切实抓好强村大户。近几年来,镇上通过采取政策激励、资金倾斜和以奖代补等措施,建成了新兴等15个蚕桑强村,每村养蚕数量都突破了1000张;培育和发展年养蚕20张以上的大户28户,年养蚕10张以上的大户428户,科技示范户30户,桑枝食用菌大户4户。二是积极引进龙头企业。池河镇注重做好招商引资方面的基础和服务工作,成功地引进了永宏丝业有限责任公司落户池河,目前企业发展势态良好,固定资产已达到300万元,年产值达到3000余万元。企业通过发展“定单农业”扶持基地,带动周围两个村的蚕桑有了快速发展。另外,镇上还扶持组建了两个桑枝食用菌开发中心,已发展桑枝食用菌30余万袋,积极促进了茧丝产品深度开发和蚕桑副产品开发,延伸了蚕桑产业发展链条,提高了综合效益。三是成立了池河镇蚕桑产业专业协会。过去发展蚕桑主要依靠行政推动,但效果并不理想,针对这一状况,镇党委、政府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提出创办蚕桑协会来推进蚕桑产业化经营。2003年初,由镇领导、县镇蚕桑科技人员成立工作组,通过宣传动员、建章立制、吸纳会员、选举机构几个阶段的运作,池河镇蚕桑专业协会应运而生,下设生产技术、信息服务、财务管理、市场销售四个组,吸纳会员1000多名,有效解决了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对接的矛盾,蚕桑组织化、规模化发展程度明显提高。通过对以上三大市场主体的培育,引领了全镇蚕桑产业快速发展,从2001年到2005年,全镇发种量由原来的1.02万张扩张到目前的1.9万张,增长了近一倍。
四、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产业服务
结合乡镇职能转变,近几年来池河镇率先进行有益地探索,将主要精力转移到为蚕桑产业发展服务上来。一是加强组织领导。镇上成立了由书记任组长、镇长和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蚕桑产业建设领导小组,专门研究解决蚕桑产业发展思路、区域布局、制定规划、协调管理、推动落实等重大事项,着重解决发展蚕桑资金短缺等瓶颈问题。几年来,镇上争取上级资金200余万元,镇本级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累计投入30多万元,重点扶持桑园购苗、改善养蚕设施和市场主体发展上。二是强化科技服务。镇上成立了由11人组成的专职蚕桑产业服务队,专门负责兴桑养蚕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健全了村级技术服务网络,全镇19个村,村村配备了蚕桑辅导员。近几年主要在普及推广小蚕共育、多批次养蚕、省力化蚕台、大棚养蚕、简易化标准蚕室、方格簇和塑料折簇等先进技术方面提供服务,做到了科技入院入户、到人到田。三是严格工作考评。镇上根据蚕桑产业发展年度规划和目标任务,层层鉴订目标责任书,将发展蚕桑作为考核镇村两级干部的一项主要指标,纳入年终考评,与干部工资、奖金等待遇挂起钩来,通过平常的定期督促检查,年终进行考核奖惩,对完成任务的镇村干部和养蚕大户给予重奖,对没完成任务的给予适当处罚。通过加强领导、强化服务和狠抓落实,池河镇的蚕桑产业发展势头非常迅猛,已成为全县第一大镇。
今年池河镇党委一班人,在全市大力发展蚕桑产业的机遇面前,又提出“十一五”时期的奋斗目标:新建和改造高密植桑园2万亩,年养蚕6万张、人均达到3张,发展桑枝食用菌100万袋,龙头加工企业产值过亿元,人均养蚕收入达3000元,喊响并实现“打造西北蚕桑第一镇”的目标。
一、统一思想认识,坚定发展信心
池河镇是蚕桑生产最佳适生区,多数农户具有兴桑养蚕的传统习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出现过辉煌。但是,自1996年以后,由于茧丝绸市场的周期性变化,蚕茧价格大跌,影响了农民兴桑养蚕的积极性,蚕桑生产一度时期徘徊不前。面对这一形势,镇党委、政府冷静分析国际丝绸贸易形势和消费格局变化,抓住“东桑西移”和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大好机遇,采取召开党员干部会、群众大会、养蚕大户座谈会、蚕桑大村现场观摩会等形式,帮助农户分析产业市场走向和市场前景,算帐对比,使养蚕户认识到蚕茧的绝对效益在市场低谷期虽然下降了许多,但比较效益仍然高于其它种养业。历届党委、政府正是通过思想上的统一认识和工作上的有效引导,坚持蚕桑产业的主导地位不动摇,才坚定了全镇上下兴桑养蚕的信心和决心,在低潮时期没有出现毁、弃桑情况,平稳渡过了各个低谷期,为现时高潮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科学制定规划,建好蚕桑基地
镇党委、政府始终把栽桑建园作为发展蚕桑产业的重中之重,切实抓住基地建设中栽桑、改良和管理三大环节,稳步提升和扩张桑园质量与数量。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镇党委、政府在“十五”期间作出了大力发展蚕桑产业的决定,制定了蚕桑发展规划。以安石二级公路主干道沿线、池河两岸为主,带动两山浅丘发展,坚持集中连片种植和低产改造相结合、巩固提高和发展增效相并重原则,分区域、分地块进行建园、改良,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结合退耕还林政策,统一选择地块,选择优良品种,集中在好田好地连片建园,共新建密植丰产桑园2000余亩;对可改良的低产桑园,分年度分批次地嫁接改良。几年来,共改良桑园1200亩;对疏散园采取在桑园间隙加密栽植良桑的办法,使800余亩低产园变为丰产密植园。同时,注重加强对各类桑园的精心管理工作。截止2005年底,全镇桑园已发展到1.3万亩,超额完成规划预定的万亩桑园任务和发种1.5万张的目标,已成为全省的蚕桑优质基地镇。今年,镇上又结合“十一五”发展整体规划,抢抓“东桑西移”政策机遇,决定在未来五年将蚕桑基地发展到2万亩,已确定将国道沿线7个村确定为第一批重点建园村,沿公路两侧100米内的好田好地全部规划连片栽植密植桑,重点抓4个千亩示范点,在其它11个村,大村完成200亩小村完成100亩密植桑栽植任务,保证今秋3000亩栽植任务顺利完成,目前新一轮的兴桑建园工作已经开始。
三、培育市场主体,引领产业发展
针对蚕桑产业化经营程度较低和发展缓慢的实际,镇党委、政府着力在培育市场主体上下功夫,取得了较好成效。一是切实抓好强村大户。近几年来,镇上通过采取政策激励、资金倾斜和以奖代补等措施,建成了新兴等15个蚕桑强村,每村养蚕数量都突破了1000张;培育和发展年养蚕20张以上的大户28户,年养蚕10张以上的大户428户,科技示范户30户,桑枝食用菌大户4户。二是积极引进龙头企业。池河镇注重做好招商引资方面的基础和服务工作,成功地引进了永宏丝业有限责任公司落户池河,目前企业发展势态良好,固定资产已达到300万元,年产值达到3000余万元。企业通过发展“定单农业”扶持基地,带动周围两个村的蚕桑有了快速发展。另外,镇上还扶持组建了两个桑枝食用菌开发中心,已发展桑枝食用菌30余万袋,积极促进了茧丝产品深度开发和蚕桑副产品开发,延伸了蚕桑产业发展链条,提高了综合效益。三是成立了池河镇蚕桑产业专业协会。过去发展蚕桑主要依靠行政推动,但效果并不理想,针对这一状况,镇党委、政府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提出创办蚕桑协会来推进蚕桑产业化经营。2003年初,由镇领导、县镇蚕桑科技人员成立工作组,通过宣传动员、建章立制、吸纳会员、选举机构几个阶段的运作,池河镇蚕桑专业协会应运而生,下设生产技术、信息服务、财务管理、市场销售四个组,吸纳会员1000多名,有效解决了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对接的矛盾,蚕桑组织化、规模化发展程度明显提高。通过对以上三大市场主体的培育,引领了全镇蚕桑产业快速发展,从2001年到2005年,全镇发种量由原来的1.02万张扩张到目前的1.9万张,增长了近一倍。
四、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产业服务
结合乡镇职能转变,近几年来池河镇率先进行有益地探索,将主要精力转移到为蚕桑产业发展服务上来。一是加强组织领导。镇上成立了由书记任组长、镇长和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蚕桑产业建设领导小组,专门研究解决蚕桑产业发展思路、区域布局、制定规划、协调管理、推动落实等重大事项,着重解决发展蚕桑资金短缺等瓶颈问题。几年来,镇上争取上级资金200余万元,镇本级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累计投入30多万元,重点扶持桑园购苗、改善养蚕设施和市场主体发展上。二是强化科技服务。镇上成立了由11人组成的专职蚕桑产业服务队,专门负责兴桑养蚕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健全了村级技术服务网络,全镇19个村,村村配备了蚕桑辅导员。近几年主要在普及推广小蚕共育、多批次养蚕、省力化蚕台、大棚养蚕、简易化标准蚕室、方格簇和塑料折簇等先进技术方面提供服务,做到了科技入院入户、到人到田。三是严格工作考评。镇上根据蚕桑产业发展年度规划和目标任务,层层鉴订目标责任书,将发展蚕桑作为考核镇村两级干部的一项主要指标,纳入年终考评,与干部工资、奖金等待遇挂起钩来,通过平常的定期督促检查,年终进行考核奖惩,对完成任务的镇村干部和养蚕大户给予重奖,对没完成任务的给予适当处罚。通过加强领导、强化服务和狠抓落实,池河镇的蚕桑产业发展势头非常迅猛,已成为全县第一大镇。
今年池河镇党委一班人,在全市大力发展蚕桑产业的机遇面前,又提出“十一五”时期的奋斗目标:新建和改造高密植桑园2万亩,年养蚕6万张、人均达到3张,发展桑枝食用菌100万袋,龙头加工企业产值过亿元,人均养蚕收入达3000元,喊响并实现“打造西北蚕桑第一镇”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