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县委、县政府一直在探讨,怎样才能立足县情,借助机遇,打造石泉最有特色、最具优势的品牌,带动全县经济实现突破发展。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县委认为,石泉要实现突破发展,必须在“生态立县、工业强县、产业富县、旅游兴县”的战略思想指导下,走“一县一业”的发展路子,即大规模、高速度、多层次发展蚕桑产业,着力构建以兴桑养蚕为主体的农村经济,以茧丝加工和副产品开发为骨干的工业体系,以蚕桑产品集散贸易及蚕桑之乡体验式旅游为特色的流通服务行业,使蚕桑在国民经济三大产业中居战略主导地位,成为促进全县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工业扩张、财政增长的重要支撑和核心力量,带动石泉经济在全市率先突破发展。
一、实施“一县一业”是实现突破发展的必然选择
现代经济的发展,靠的是品牌,比的是实力,显的是特色。县域经济的发展也同样如此。作为区域经济的最小单元,一个县如果不把千家万户的农民群众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或几个富有特色的产业品牌,就不可能有与外部大市场联系的“接口”。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除了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信息闭塞、基础设施落后以外,最主要的因素是产业没有主导,群众各自为阵,根本无法与其它地区大规模、产业化发展相竞争。因此,要走出贫困,融入现代经济大潮之中,就必须走产业化发展之路。回顾石泉的产业化建设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末,当时周边县区的产业化建设还没有起步,而石泉却已掀起了一场以蚕桑为主业的大规模产业化建设高潮。在近20年时间里,石泉蚕桑从农村副业发展为主业,进而又延伸至工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因为有了蚕桑,石泉的农民口袋里有了钱,县缫丝厂成为陕西明星企业,县域经济的实力比其它地方好得多。石泉蚕桑在安康、在陕西乃至整个西北地区都独领风骚,赫赫有名。虽然接下来的一段时期工作精力有一些分散,蚕茧市场也起伏不定,导致蚕桑产业受到了一些影响,但这项产业始终没丢,直到今天,依然是一项兴县富民的基础性产业,而且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蚕桑总产值进一步增长。目前,全县有桑园5万亩,年养蚕近6万张,产茧近2000吨。全县从事兴桑养蚕的农户近3万户,人均蚕桑纯收入近300元,工业产值近亿元。可以说,在石泉没有哪一项产业能够象蚕桑这样有如此广泛的群众基础、如此稳固的产业链条、如此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更没有哪一项产业有蚕桑这样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而横向比较起来,在全市、全省以及整个西北地区,也没有哪个地方的蚕桑产业有石泉这样悠久的发展历史和广泛的社会影响,这就是石泉最具特色的资源秉赋,最具竞争力的发展优势,我们必须把这个特色优势资源利用好,集全民之智,举全县之力,一心一意、持之以恒地推进蚕桑产业上规模、上水平,努力构建具有石泉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着力建成名副其实的西北蚕桑第一县,走出一条以蚕桑为主导、为特色、为品牌的县域经济跨越发展之路。
二、实施“一县一业”要解决好几个关键问题
走一县一业的发展路子,必须按照科学的发展观和方法论,要在认真总结我县蚕桑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当前制约蚕桑产业化建设中的关键问题,充分借鉴外省市的成功经验,制定促进发展的有效措施,确保这一产业沿着正确的道路健康持续发展。一是发展目标问题。虽然目前我县蚕桑产业有一定基础,但远远满足不了突破发展的要求。2005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666元,其中主要四项是务工工资、农业、畜牧和蚕桑,收入分别为650元、509元、234元和193元,分别占纯收入的39%、31%、14%和11.6%,从这个结构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县所谓的主导产业,不但水平很低,而且与新农村建设中要求的70%以上标准相去甚远。要建设新农村,要实现突破发展,就必须使蚕桑产业在现有基础上有一个非常大的跨越。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基于全市蚕桑产业翻一番目标和其它兄弟县区竞相发展蚕桑产业的态势,充分考虑我县的产业基础及未来的发展机遇,以及全县经济突破发展的现实要求,县委审慎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我县蚕桑发展的思路和目标是:以基地建设和技术创新为突破口,通过科学规划、示范引导、龙头拉动、科技驱动,力争五年内全县丰产密植桑园面积达到10万亩,年养蚕总量突破20万张,蚕农人均收入达到1200元以上,蚕桑工业产值达到4亿元以上,实现养蚕发种、产茧数量、蚕农收入、工业产值四项指标翻两番,真正使蚕桑产业成为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工业扩张、富民强县的第一支撑。翻两番的目标,是一个既有很大挑战性、又可以通过努力实现的目标,是一个不甘落后、自加压力、力争上游、勇创一流的目标。二是基地建设问题。实现蚕桑产业突破发展,大建基地、建大基地是基础。没有充足的原料基地,就难以引来投资商办企业,蚕桑产业就不可能做大做强。在基地建设上,要与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充分论证、科学规划的基础上,以国道沿线和川道地区为重点,按照品种优先、适度加密、集中连片、技术配套的原则,建设一批千亩、百亩桑园和育苗基地,五年内基本实现国道沿线、川道地区全覆盖,全县丰产密植桑园面积达到10万亩,建成蚕桑专业村100个,培育年养蚕10张以上大户1万户。有了这样的规模,实现四项指标翻两番就有了基础,蚕桑之乡的牌子就可以叫响。三是市场风险防范问题。有效防范市场风险,是确保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茧价和丝价的波动是非常正常的,所以,首先要坚定不移,坚持不懈,我们自身要有长远眼光,坚持做到低潮大发展,高潮大受益,绝不能高潮栽桑,低潮挖桑。其次要大幅度提高兴桑养蚕综合效益,缩短生产周期,积极引进桑树新品种,适度增加栽植密度,改进管理模式,实现当年建园当年投产,下功夫提高亩桑产叶量、张蚕产茧量和蚕茧质量,大力推行小蚕共育和多批次养蚕,推进蚕桑副产品综合开发,努力使亩桑年养蚕达到4张以上,产值由现在的400多元提高到2000元以上,川道地区达到3000元以上,这样,既使茧价下滑到近10年的最低水平5元,亩桑产值也可达到1500元以上,比较效益依然大于其它产业。其三要积极鼓励龙头企业与乡镇、村组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和协会,使蚕农与企业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良性机制。其四,要建立蚕茧收购保护价制度,同时建立蚕桑产业发展风险基金,确保在市场低潮时期企业按保护价收购蚕茧,政府用风险基金给予补贴。四是经营管理机制问题。当前制约我县蚕桑发展的瓶颈之一就是管理机制,要将其作为突破口,下功夫革除阻碍发展的体制弊端,改变目前蚕桑产业发展责任不清、多头管理、扯皮掣肘的状况,县上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整个蚕桑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实行统一管理,建立和完善新的管理运行体制和机制,逐步放开蚕茧经营市场,创新蚕桑生产经营模式,确保蚕桑产业规范有序发展。五是政策扶持问题。要进一步加大对蚕桑产业的投入和扶持,紧紧抓住东桑西移机遇,用足用好国家在西部地区建设优质茧丝基地的扶持政策,争取中省市更多的项目支持和资金扶持,同时捆绑新农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以工代赈等多方面项目资金,采取以奖代补政策,鼓励农民兴桑养蚕。
三、实施一县一业要处理好与其它产业发展的关系
实施一县一业,并非绝对只抓蚕桑这一项产业,而是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同步加快畜牧、烤烟、蔬菜、茶叶等其它特色产业发展,使全县产业化建设在“一县一业”的大框架下,按“一村一品”的思路重点推进,形成“大统一、小灵活”的格局。在产业选择上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政府要加强组织引导,做好群众思想动员工作,绝不能搞强迫命令和一刀切,要通过宣传发动、政策引导、奖励扶持、技术服务、效益比较等有效措施,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使广大群众自觉参与蚕桑等产业化建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