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政研工作>2006年安康工作>2006年第九期 > 正文内容

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率先实现突破发展

2006-09-29 09:29 来源:
字体大小:【

    一、我县蚕桑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兴桑养蚕在石泉有着悠久的历史,不仅群众基础坚实而广泛,更重要的是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都有着深厚的蚕桑情结,矢志不渝地坚持把蚕桑做为兴县富民的主导产业来抓,形成了集制种--兴桑--养蚕--烘茧--缫丝--新产品开发为一体的产业化格局。与此同时,在经营蚕桑产业的机制上也积累和探索了一些经验。目前,我县人均蚕茧产量、养蚕单产、亩桑产茧、方格簇普及率以及系列产品开发水平五项指标均列西北第一。去年,石泉被命名为国家级蚕桑标准化示范基地县。总结起来,我县在蚕桑产业化建设方面主要有三大特点:
    (一)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全县已建成密植丰产桑园5万亩(每亩按1000株计算),年养蚕6万张,产茧2000余吨。建有标准化桑苗繁育基地1000亩,每年培育各类桑苗2000万株,优良接穗1000万公斤,是西北地区最大的桑苗繁育基地县之一。每年优良方格簇用量超过200万片,普及率达70%以上。全县从事兴桑养蚕的农户近3万户,占农业人口总户数的78%,农民人均养蚕0.4张,人均产茧14公斤,人均蚕桑纯收入近300元,全县蚕桑产业总产值达到1亿多元,仅池河镇年发种量就达1.8万张,人均养蚕近1张纸,户均3.2张,是西北蚕桑第一大镇。
    (二)技术服务体系配套完备。全县有蚕桑技术人员100余人,其中有中高级技术人员2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有完整的蚕桑技术服务网络,15个乡镇都配有3-5名蚕桑专干,每个蚕桑大村都配有蚕桑辅导员。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人员的技术水平普遍较高,实际经验丰富。由于基础较好,省蚕桑研究所曾长期在我县设置专门研究机构,派驻高级专家进行蚕桑技术研究和推广,极大地促进了我县蚕桑科技水平的普及与提高。
    (三)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强。全县共有茧丝加工及副产品开发企业10余户,不仅年工业产值超过了7000余万元,而且较好地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一是制种企业科技含量高,拥有品牌产品。县蚕种场是西北地区最大的县办蚕种场,年生产蚕种15万张,该场生产的“天虹牌”蚕种曾出口意大利,是全市十大名优产品之一,也是西北地区唯一通过IS0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的全国知名名牌,曾荣获杨凌农高会“后稷金像奖”,在全省的市场占有率达25%。县蚕种场还拥有6座全国最先进的热风自动循环烘茧站,技术装备及鲜茧加工工艺水平在西北地区名列前茅。二是缫丝企业机制活,具有一定的规模。县天成丝业公司是原县缫丝厂改制后重组的一家民营企业,拥有自动缫丝机7组,年加工鲜茧1500余吨,年产白厂丝300多吨。三是开发新产品的企业市场好。县雨花公司是陕西省第一家从事纯天然蚕丝被和保暖内衣、床上用品等蚕桑副产品开发的企业,该公司生产的蚕丝被、蚕沙丝枕等系列产品市场销售一直供不应求;县汉宇公司生产的雄蚕酒、蚕桑美容护肤品以及池河桑枝食用菌开发中心生产的桑枝食用菌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蚕桑饲料、蚕桑小食品、蚕桑药品等正在研制中,这些新产品的开发,将大大提升我县蚕桑的综合效益,为蚕桑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二、我县蚕桑产业实现突破发展的主要优势
    蚕桑作为支撑我县经济发展的第一大产业,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发展,其优势日益凸现,发展前景十分看好,已经形成的三大优势为实现蚕桑产业率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具有长期积淀的基础优势。除了与其他县区共享“东桑西移”产业扶持政策,共有国内外茧丝市场看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等共同的机遇优势外,我县良好的基础优势尤为突出。一是长期设有权威性的领导机构,出台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我县历届县委、政府都把蚕桑作为一项重要的支柱产业来抓,成立有专门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有一套技术过硬、作风优良、责权明确的班子专门负责全县蚕桑产业化建设的指导、管理和考核工作,具体协调解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十分注重强化政策导向的作用,几年前就制定出台了加快全县蚕桑产业发展的决定和“十一五”蚕桑产业发展规划以及蚕桑产业奖补办法等一系列文件。二是投入大。多年以来,无论市场是高潮或低潮,我们始终坚持加大对蚕桑产业的扶持力度,县财政在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每年都要拿出100多万元专项扶持资金用于推进蚕桑产业建设,注重协调县农行、信用联社等金融机构给予信贷支持,同时把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农综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等项目和资金予以整合,实行重点投入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整体推进,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育苗、建园、改良、新技术推广等重点扶持,与此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及省、市相关项目和资金,全力支持龙头企业建基地、扩大生产规模、开展科技攻关、改进生产工艺、开发下游产品,对企业扩建、基地配套设施建设在用地、税收返还等方面给予支持,呵护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三是广泛开展招商引资。重视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境外客商带资金、带技术、带项目来石泉投资蚕桑产业,促成了浙江私营业主参与县缫丝厂改制,投资2000余万元新组建的天成丝业有限公司迅速发展壮大,股份制企业池河永宏丝厂去年投资1200万元扩大规模,年产值达2600万元,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极大地促进了蚕桑产业的快速发展。
    其次,具有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能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的机制优势。在管理机制上,由县蚕桑产业化建设领导小组对整个产业发展进行统一指挥、统一部署、统一协调,并对各乡镇、各部门蚕桑产业建设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单项目标考核,实行重奖重罚,调动了全县各级各部门参与蚕桑产业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生产环节上,为充分发挥蚕桑技术服务人员的作用,我县自2003年起推行蚕桑科技特派员制度,以科技承包挂钩的方式,将蚕桑技术员的报酬与产业发展的各个生产环节挂钩,定任务、定目标、定奖惩,使蚕桑科技人员长年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给蚕农传技术、搞服务,赢得了广大蚕农的广泛好评,也为全县蚕桑生产技术的稳步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加工环节上,通过理顺关系延伸产业链条,强力推进国有缫丝企业改制,盘活闲置资产。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将县蚕种场、天虹公司、天成丝业公司、永宏丝业公司、雨花蚕丝品公司等企业组建为石泉县天虹茧丝绸集团,整合了产业资源,实现了蚕桑龙头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为做大做强我县蚕桑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三,具有普及率高技术雄厚优势。石泉蚕桑产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蚕区已覆盖全县每个村,农民群众对兴桑养蚕不仅熟悉钟爱,而且养蚕技术普遍较高。近年来,为提高蚕桑综合效益,大力推广方格簇和省力化养蚕等技术,强化老劣桑改造,广泛推广科技305、402等多倍体品种桑,每季蚕期都要组织蚕农开展蚕桑技术现场培训会,每年蚕农培训面达90%以上,对蚕农购买方格簇每片补助0.20元,对使用方格簇生产的蚕茧实行高出普通蚕茧1元以上的特价收购,调动了农民生产优质蚕茧的积极性。为进一步提升蚕桑生产附加值,我县积极组织蚕桑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攻关,在引进开发天然蚕丝被、蚕沙枕头、雄蚕酒、玉蚕冻干胶囊等新技术并取得明显效益的基础上,又积极开发研制天然彩茧生产技术、雄蚕单养技术,这两项新技术有望于明年完成试验,正式投入生产,届时将填补省内空白,对提高我县蚕茧生产的科技含量,提升产品附加值,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实现蚕桑产业突破发展的主要措施
    我县做为西北地区基础最好、发展潜力最大的蚕桑县,面对当前大好机遇,我们誓将重振雄风,再创辉煌。按照“抓基地强龙头做大做强;抓科技投入打造品牌做深做精”的思路,积极创新,不断提升蚕桑产业优势,举全县之力建设“西北蚕桑第一县”,努力实现“十一五”期间全县“发种总量、蚕茧产量、蚕农收入、工业产值”四项指标翻两番,使蚕桑真正成为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工业扩张、富民强县的支撑产业。为此,我们将强化措施奋力实现三大突破:
    1、在解放思想勇于创新上突破。虽然我县蚕桑产业基础较好,但我们深知,由于受传统思维定势的禁锢,许多蚕农的习惯和养蚕的方式方法与现代蚕桑产业化程度不相适应,蚕桑产业化建设在机制运作上还存在一些制肘因素。面对天时、地利、人和,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打破传统思想的禁锢,以全新的理念来重新审视蚕桑产业,站在全局的高度来谋划,以大视角、大手笔、干大事业的态度加快蚕桑产业化建设,不断在技术上创新,机制上创新,新产品开发上创新,切实做到三个舍得。一是舍得投入。举全县之力,在资金、技术、人力上加大投入力度。二是舍得好田好地。通过抓点示范,发挥比较优势,引导农民群众拿出好田好地,大力发展丰产密植桑园,建一批科技含量高、比较效益高、规模化程度高的大村大镇。三是舍得重奖重罚。对在蚕桑产业化建设中涌现出的养蚕专业大户、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龙头企业,我们将予以重奖;对工作不力的将严肃查处。通过强有力的措施,更进一步激发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兴桑养蚕的热情,掀起一场铺天盖地栽丰产密植桑、家家户户养多批次蚕的新高潮。
    2、在做大做强壮大规模上突破。实现蚕桑产业突破发展,大建基地、建大基地既是基础,也是关键。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因此我们将在壮大规模上下功夫,一是全力实施“十百万”工程。即五年内全县丰产密植桑园面积达到10万亩,建成100个蚕桑专业村,培育年养蚕15张以上大户1万户。二是科学规划。结合新农村建设的产业规划,以国道沿线和川道地区为重点,按照品种优先、适度加密、技术配套、集中连片的原则,规划一批千亩、百亩桑园和育苗基地,使之形成辐射全局、凸显规模、彰显特色的基地建设格局。从今年起,全县每年新建高标准密植桑园2万亩,同时加快原有桑园的品种更新、补植加密和规范管理,力争五年内使国道沿线、川道地区基本实现全覆盖。三是坚持实行抓点示范。每一名县级领导、每个包村部门、乡镇正职及分管领导、村级班子负责人都要有自己抓的成片标准密植桑园示范点,县级领导抓点面积在300亩以上,乡镇领导和部门在100亩以上,村级干部要自建10亩以上。通过抓点示范,激发和带动全县各级各部门、广大干部群众重视蚕桑产业、支持蚕桑发展的干劲,而且切实转变干部作风,在全县上下形成办实事、想实招、重实效的良好风气,把心思都用在干事创业上,用在加快蚕桑产业发展上。四是实行大户带动。重点培育扶持年养蚕10-15张以上、育苗5亩以上、小蚕共育50张以上的大户,通过大户带动,使全县养蚕户数由目前的近3万户增加到近4万户,五年内全县年养蚕总量突破20万张,蚕农人均蚕桑收入达到1200元以上,基地乡镇的农民养蚕收入占到家庭总收入的70%以上。
    3、在做深做精提高综合效益上突破。首先,大力推行新型科学养蚕技术。全面普及方格蔟,推广简易大棚、省力化养蚕、小蚕共育、自动上蔟等养蚕新技术,开展桑树轮伐、多批次养蚕技术的研究试验,努力提高兴桑养蚕效率。同时,根据我县人多地少的实际,把技术攻关力量放在提高亩桑效益上,使亩桑年养蚕量达到3张以上,收益由目前的500元提升到2000元以上,使农民养蚕收益超过外出务工收益,从而吸引农村劳动力就地致富。其次,创新机制。按照集中优势、突出重点、打造精品的思路,加大对现有缫丝、制种、副产品开发等龙头企业的扶持,使其迅速扩大生产规模,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和“反租倒包”的生产经营模式,理顺蚕桑产业链中的原料生产、原料收购、产品加工等环节的利益分配关系,健全和优化蚕茧收购和流通体系,逐步建成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适应市场发展变化的良性互动机制。第三,扎实推进品牌战略。以打造“天虹牌”蚕种、“雨花牌”蚕茧、“梅花牌”生丝三大品牌为重点,以“雨花牌”蚕丝被、“金太阳牌”蚕公贡酒、桑枝食用菌等蚕桑副产品开发为突破口,延伸产业链条,创名优品牌,进一步拓展市场,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增值,提高我县蚕桑产业的整体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积极推进蚕桑产业多链条、多极化发展,改变过去那种栽桑--养蚕--缫丝的单链模式,把目光投向蚕桑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加强与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共同开展科研攻关、合伙开发新产品,积极开发和引进具有广泛市场前景的蚕桑新产品生产加工技术,综合利用蚕桑资源,使之形成次生产业群,产生出比单纯养蚕高几倍乃至十几倍的经济效益。第四,扩大宣传,包装打造蚕桑文化。进一步加强对外宣传推介,深入挖掘全县蚕桑文化积淀,积极策划举办蚕桑节,建设蚕桑博物馆、蚕桑科普教育基地、现代蚕桑技术成果展示基地,将蚕桑发展与旅游业发展结合起来,建成独具特色的蚕桑农家体验式旅游模式,扩大我县蚕桑产业的内涵和外延,努力使我县蚕桑业向更高、更广的空间拓展。以蚕桑产业化的突破发展促我县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