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基地建设为突破口,打牢紫阳富硒茶产业基础
近几年来,我们立足于县域经济发展总体战略,从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解决实现温饱以后的发展战略上考虑,继续坚持以扶贫开发总揽农村工作全局,以扶贫重点村建设为主战场,按照“整村推进、资金捆绑、产业优先,基础突破”的工作思路,把产业发展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重要措施来抓,放在重点村建设的首要位置来落实,在夯实农民增收的基础上,加强扶贫重点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在抓产业建设中,结合地域优势资源,把发展的重点和亮点放在富硒茶产业上,坚持先建基地强基础,加快低产茶园改造和密植丰产茶园建设,扩大加工能力,强化品牌整合,完善基础论证,规范茶叶市场管理,搞好市场销售,挖掘整合紫阳独特的茶文化,全县茶叶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扶贫重点村产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2005年全县茶叶总面积达15万亩,其中近四年来新发展密植丰产茶园7.6万亩,茶叶总产量达1505吨,实现产值8100万元,综合产值过亿元。近三年每年茶叶产值净增1500万元以上,农业人均增收50元。全县20个茶叶基地乡镇有6个乡镇茶园面积过万亩,丰产密植茶园20亩以上的大户有10户,5亩以上的大户有100户,已实施的53个扶贫重点村中,有43个村人均茶园面积达到1亩以上,有2个村人均茶园面积达到2亩。在发展茶叶产业中,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1、健全机构,夯实责任。一是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分管副书记、副县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茶叶产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增设了县茶叶局,成立了县茶叶协会,保证了茶叶产业长期有人抓,有人管,有服务机构。二是推行了县直部门包村抓茶叶产业的工作机制。四年来,全县26个县直部门所包村新发展密植丰产茶园3.1万亩,占全新发展茶园总面积的41%。三是健全了考核奖惩机制。对茶叶产业实行了目标责任制管理,茶叶产业占茶叶基地乡镇年终综合目标考核的40%,占县直包村部门年终综合考核的45%,并且每年从县财政安排10万元资金作为茶叶产业的单项奖励基金,对成绩突出的乡镇和部门给予了重奖,有力推动了全县茶叶产业快速发展。
2、加大投入,促进发展。我县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千方百计筹措资金,采取项目、资金捆绑使用,信贷资金、社会资金一齐上的投资办法,加大对茶叶产业建设的投入,对农户新发展的密植丰产茶园,无偿扶持80%的种苗款,并纳入退耕还林计划,享受退耕还林补助政策,仅种苗款一项,我县每年无偿扶持农户达300多万元,并且每3亩茶园配套扶持建设1口水窖。农户低改茶园每亩可获无偿扶持资金10元,用于购买修枝剪刀、肥料,购买茶叶加工机械无偿扶持20%的购机款。同时还优先解决了部分茶叶重点村的水、电、路等问题,促进了茶叶产业发展,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基础。
3、加强茶叶基地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我们坚持着眼长远抓标准化密植丰产茶园建设和茶园低改,立足当前抓名优茶机械推广和技术培训。在新茶园建设上,严把规划、整地、茶苗、栽植、管护五个关键环节,实行统一规划,成块连片,引导农户拿出好田好地发展密植丰产茶园,严格检查验收,做到地过尺子茶过数,验收合格后,才能给农户兑现奖补,并且每年将新茶园管护纳入对乡镇、包村部门发展茶叶产业的重要考核内容,与农户领取退耕还林补助相挂钩,确保发展一亩,成活一亩,见效一亩。同时组织农户对所有老茶园进行修剪、培土、追肥,促使恢复生产能力。下功夫推广了名优茶加工机械,兴办名优茶加工示范厂,择优扶持12家茶叶加工骨干企业,全县名优茶加工示范厂达到135个,60%以上的茶叶实现了机械化加工,初步形成了大厂带小厂、小厂连农户的茶叶加工链条,提高了茶叶质量。
4、以完善基础认证为重点,着力提升茶叶产业化水平。一是狠抓基础认证。积极争取和完成了国家富硒茶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由我县制定的《天然富硒茶标准综合体》已作为省地方标准颁布实施,紫阳富硒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已通过国家质监总局公告实施,注册了紫阳富硒茶证明商标,加快无公害和有机茶开发,为茶叶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实施品牌经营战略,县茶叶品牌经营战略由新组建的紫阳富硒茶业有限公司组织实施,县政府授予该公司独家拥有“国家原产地域产品标志”使用权,公司对内对外宣传营销的统一品牌为“紫阳富硒茶”,将目前生产经营的各类型茶叶统一为“紫阳毛尖”和“紫阳绿茶”两大类,统一制订企业产品质量内控标准和实物标准样,统一设计制作包装,统一规范使用“原产地域产品保护”专用标志,统一按标准和实物样进行生产、收购、拼配和营销,统一对外宣传促销,倾斜扶持公司及其成员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使之成为全县茶叶产业的龙头企业,通过公司这个龙头企业为载体,实施品牌经营战略,发挥品牌经营效益。三是规范茶叶市场管理,对符合市场条件、技术质量要求的名优茶生产和经营企业,实行持证上岗管理,颁发“三证一照”(卫生许可证、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及工商营业执照),下功夫销毁和取缔了三无包装物(无生产基地、无加工设施、无注册商标)和包装点,实行对样经营和包装,建立了县城茶叶专业市场,结束了紫阳有茶无市、有市无场的历史。四是挖掘整合了紫阳独特的茶文化,举办了紫阳富硒茶文化节,资助出版了《紫阳富硒茶文集》、《紫阳问茶》、《煮茶紫阳》、《陆羽大使》茶文化丛书,制作了《紫阳茶歌》VCD光碟,培训包装了20支茶艺表演队,对富硒观光园进行了改造,如今,上茶山赏茶艺、听民歌、品名茶已成为紫阳茶乡风情游的热点和亮点。
二、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做大做强富硒茶产业
“十一五”期间,我县将按照“规划先行,分类指导,试点示范,资金捆绑,产业优先,基础突破”的思路,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将进一步加大产业扶贫的力度,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继续把茶叶产业放在首要位置来抓,夯实农民增收础,做大做强富硒茶产业。
1、继续强化茶叶基地建设,增强茶叶产业发展后劲。一是在继续抓好老茶园改造和强化新茶园管理的同时,坚定在好田好地发展密植丰产茶园不动摇,迅速扩大茶园基地规模。二是继续强力推进机械化加工,促使种茶农户逐渐成为茶叶加工厂标准原料的提供者,真正实现茶叶生产与茶叶加工经营的分离,全面提高茶叶质量。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全县茶叶总面积达20万亩,可采茶园面积达15万亩,茶叶加工厂达300个,茶叶总产量达2500吨产值达2.5亿元,实现了茶叶综合收入3亿元。
2、提升产业化水平,增强茶叶产业对县域经济的拉动力。一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在培育壮大县内茶叶企业,特别是县茶业有限公司的同时,采取内引外联的办法,积极招商引资办厂,扩大茶叶企业规模,通过加强资金扶持、技术服务、重点宣传使其成为紫阳县富硒茶营的龙头企业,努力形成公司带动骨干企业、骨干企业带动小型加工企业、小型加工企业覆盖农户的产业经营格局。二是实施名牌经营战略。倾力打造紫阳富硒茶品牌,切实加强市场整顿和管理,大力实施“五统一”(商标、质量、包装、标准、宣传),严格市场准入,申请QS认证,建立紫阳富硒茶产品检验检测室,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紫阳富硒茶声誉,使消费者从品牌上予以认可。三是狠抓市场培育,抢抓襄渝二线工程、陕川界高速公路等交通项目的不断推进、紫阳交通日益发达的机遇,加快县乡两级茶叶市场建设,积极保护和正确引导个体工商业等营销队伍,与外地组成联合舰队,建立销售窗口,扩大销售网络,实行连锁经营,提高市场占有率,形成以产品畅销促进生产快速发展,以发展生产去不断开拓和占领市场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的茶叶产业化经营机制。四是以茶叶为龙头,以茶文化、旅游为两翼,大力开发富硒茶系列产品,延长茶叶产业链条,增加茶叶附加值,拉动第三产业发展,扩大就业,使茶叶产业真正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3、夯实措施,加快发展。一是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统一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按照先兴产业后建家园的要求,积极引导群众抓好茶叶基地建设,夯实增收的基础。二是实施大户带动、重点村突破战略,层层抓点示范,促使富硒茶产业快速发展。三是建立健全促茶叶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确保一抓到底,抓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