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政研工作>2006年安康工作>2006年第六期 > 正文内容

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倾力发展中药产业

2006-04-29 14:57 来源:
字体大小:【
    镇坪县位于巴山北麓,陕渝鄂交界处,属全国四大药带之一;总面积1503平方公里,宜药面积达40.4万亩;森林覆盖率84%,中药材占3类152科1026种,载入《药典》的有420种,名贵珍稀药材40余种,列为国家野生药材重点保护物种17种,素有“巴山药乡”之称。自古就是中药材种植集散地。2002年,被列为全省中药现代化科技示范县和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县。近几年来,紧紧抓住发展机遇,把中药材产业作为构建绿色经济体系,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建设人均经济强县的战略产业,狠抓基地建设、主体培育、市场开拓和科技推广,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典型示范转观念、
    县历届班子把握区位优势,立足产业基础,顺应市场要求和群众意愿,将中药材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的方向之一。近两年来,认真总结产业结构调整之初政府包办、干部干预,使群众生产积极性受影响的教训,坚持用事实说话,靠利益引导群众,让群众教育群众,探索了一条典型示范带动的路子。一是培育销营典型创市场。为解决市场对接不畅这一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县上将田勇、王宗伟、张礼贵等一批药贩作为重点,引导他们到河北安国、安徽亳州、我省西安、山阳、略阳,我市的正大、北医大等中药材市场、制药企业、药材基地进行考察学习,推介和销售我县中药材,促进当地药贩转为药商。这批药商年均销售药材5000吨以上,保证了产的出,销的走。二是培育种植典型带动面上发展。坚持把种药户培养成大户,把大户培养成专业户,把专业户培养成带动一个村,影响一个乡镇的典型。每个乡镇都有5亩以上草本药和100亩以上木本药的典型。在大户、专业户的带动下,今年在玄参、黄连、绞股蓝、青蒿等品种上有了新的突破。三是干部到一线抓点示范。坚持“农民不会干、干部先示范,农民不敢干、干部带头干”,做到“人员、资金、责任、项目”四落实,取得了良好的示范引导效果。四是建立健全典型培育的激励机制。从2003年开始,县上大张旗鼓地宣传典型、重奖典型。同时,还把领导抓产业、干部帮产业列入奖励考核办法之中,营造“药业兴县”的浓厚氛围。通过抓点示范,干部群众思想观念得到了大解放,产业结构得到了大调整,农民收入得到了大提高。止2005年底,全县各乡均建起了100亩以上标准化种植示范点,配合制药企业对玄参、黄连等4个品种进行了GAP规范种植,建成了10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实现了人均2亩药的目标。
    二、政府引导上规模 
    在贫困落后地区发展产业,离不开政府的引导扶持。为了实现中药种植规范化、中药加工产业化、中药开发现代化和产品销售市场化,县、乡政府着重做了科学规划和组织实施的各项工作。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立健全药源种植体系。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和农业区划,按照“两好一标”(好田、好种、标准化生产)和GAP种植标准,科学制定了保护40万亩野生葛根资源、突出优势品种的GAP规范种植与传统地道药材大面积人工种植的发展规划,坚持结合退耕还药、实施林药间套、扩大种植面积,保证了人均2亩药目标的实现。
    (二)搞好组织协调,建立健全药业发展的保障体系。根据《陕西省中药现代化科技行动计划》,紧紧抓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退耕还林等政策机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连续三个一号文件精神,把农业产业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专门成立了县委、县政府领导挂帅,县科技局牵头主抓中药材开发的领导小组,按科级事业单位设置了县药材办,并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落实了专门人员和办公机构。各乡镇相应成立了药材产业建设领导小组,明确规定由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配备了乡镇药材专干。保证了落实规划、提供技术、信息、资金、市场营销等各方面的服务工作,有专门机构抓、专业人员做。
    三、依靠科技提效益
    近几年来,全县加快实施“科技兴药”战略,积极构建中药研发体系。首先是加强了科研机构建设。2004年7月依托全省唯一县级农科所成立了镇坪中药材研究所,专门从事野生中药材的培育驯化、药种繁育推广、大田高效种植和病虫害防治等科研课题,建设了40亩中药材优质种苗快繁基地,先后培育了黄精、黄连、玄参等10个适生地道中药材品种,对黄精、费菜等名贵药材品种进行了茎尖脱毒组培快繁技术试验,并获得成功。在解决天然名贵中药材品种退化,提高繁殖水平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还总结制定了部分品种的SOP操作规程。镇坪养麝实验场,在人工养麝、活獐取香、泌香机理、群体驯化、林麝疾病防治等方面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其次是积极整活技术服务力量,加强服务队伍建设。为了充分发挥技术服务优势,实行统一、标准的技术服务要求,坚持以县农技中心为主体,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体系,负责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生产加工等全过程技术支持和服务。再次是大力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种植能力。每年的“科技之春”活动和春夏秋三季,都要层层开展技术讲座、印发技术资料、组织示范种植观摩等活动,从而使全县85%的劳动力掌握了2-3种药材规范化种植、加工和质量管理方面的技能。
    四、完善体系强基础
    市场发育不足及市场主体的缺乏,是制约全县药材产业发展壮大的关键。多年来,我县积极探索与实践,把重点放在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强村大户建设上,为中药产业发展夯实了基础。
    扶持龙头企业,培育产业龙头。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镇坪制药厂,占地面积25亩,是我市4家GMP生产认证达标企业之一,能提取合成葛根黄铜、葛根素、绞股蓝总甙、八宝浸膏、新鱼腥草素钠等产品,是我县生产经营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2001年被省科技厅评为高新技术企业)、最具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也是对外合作与联合的重要窗口和金字招牌。积极发展中介组织,不断完善管理体系。随着2003年县药材协会成立,标志着与全国各大药市有了联系与沟通。近年来,乡镇药材分会与村药材专业协会的普遍建立,构建了县内外药材经营网络,使全部中药材畅销全国各地,增加了农民收入。今年以来,各协会及营销人员纷纷与国内医药集团(安康正大、北医大等)、当地药材种植户建立订单销售业务,仅绞股蓝和青蒿2个品种的规范种植合同就净增2万亩左右。
    促进标准化种植,建设企业药源基地。积极培育强村大户是实现中药材规范、规模种植的重要途径。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培育了20个药材产业强村,10亩以上药材种植大户1180户。在他们的影响和带动下,实现了全县药材产业的规模扩张和效益提升,夯实了中药产业的发展基础。同时,积极鼓励和支持经营性农技服务组织和科技人员同中药产业结合,领(创)办经济实体;倡导大中专毕业生走向产业建设一线,为建设新农村做出贡献。
    五、统筹协调聚合力
    实践证明,我县药材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是各方协作与服务的结果。其一是统一了全县人民的思想和行动。采取了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宣传镇坪中药产业。县电视台开设了药材产业专栏,开通了药材产业信息电话;县药材办定期发布《药讯》;县上建立了中药产业网站;2003年成功地举办了首届“药文化节”。其二是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提升了开放开发水平。县委、县政府多次诚邀各级领导、著名专家学者、知名企业界人士来我县考察、指导药材产业发展,进行学术交流和战略研讨,推介镇坪优势资源,寻求共同开发合作伙伴。同时,加强与高校、省内外科研单位和制药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引进技术,开发新产品,实施品牌战略,推动我县中药材走上高产、优质、安全、高效之路。其三是结合中药材科技示范县建设、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以工代赈、农村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的实施,加大向上争取扶持力度的措施等,将项目、资金捆绑使用,优先扶持了中药产业的发展。县财政坚持每年安排30万元资金,专门用于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点建设,并以此吸纳民间资本的投入。其四是深挖整理我县丰富的“药文化”内涵。县上成立专门组织,研究借助文化载体发展壮大中药材产业的新途径、新方法,促进中药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充分融合,发挥了综合立体效应。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