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政研工作>2006年安康工作>2006年第七期 > 正文内容

镇坪县曾家镇金坪村新农村建设规划(草案)

2006-04-29 15:06 来源:
字体大小:【

    一、村情概述
    金坪村位于曾家镇西端,与平利县接壤,是镇坪的北大门,总面积35平方公里,辖11个村民小组,共283户1178人,劳动力467个。有耕地1980亩,人均1.68亩;林地44100亩,占总面积的84%。农户多数沿沟河、公路两侧居住(其中公路主干线76户,村组路沿线181户)。现有2个村民小组26户不通路。在近年的重点建设中,完成“五改三建”32户,新建36户(其中移民搬迁13户),部分农户的居住条件得到初步改善。
    2005年底,全村粮食总产量600吨,人均稳定在500公斤以上;工农业总产值323万元,
乡镇企业产值6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00元。农业内部结构得到调整,人均达到了2头猪,2亩药。全村发展药材2400亩,其中当年种植草本药材1300亩,人均药材收入662元;发展家禽6500只,生猪1700头,人均畜牧收入653元。全村外出务工人员176人,人均299元。农村社会事业得到发展,村有活动室、医疗卫生室、村完小等设施;现有五保户11人,贫困户12户38人,做到了有房住、有衣穿、有饭吃。实现了用电同价;通讯入户达到60%;电视入户达60%(其中有线电视入户占10%)。
    总的看,全村发展势头较好。但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基础设施滞后,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差、科学文化素质不高、思想观念还比较保守封闭,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问题还比较
突出。
    二、建设目标
    用3—5年时间,把金坪村建设成为:增收项目稳定高效、基础设施完善配套、公共事业统筹发展、特色民居舒适宽敞、生态环境优美宜人、家庭生活殷实整洁、村务管理民主规范、村风民风文明有序的生态文明新农村。
    到“十一五”末,基本建成“一线两点”(东沟垭、姜家拐至油房)特色民居区、“一观两沟”(金狮观、东沟垭、磨沟)特色种养经济园区。基本实现村级“八个一”、农户“五个有”目标。全村工农业产值达到587万元,年均增长12.7%;乡镇企业产值达到130万元,年均增长16%;劳务收入达到70万元,年均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2735元,年均增长10%;粮食总产稳定在人均500公斤以上,基本消除贫困户。到2020年,主要经济指标较“十一五”末再翻一番,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各项社会事业更加健全,群众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三、建设内容
    (一)发展新产业
    1.以培育优质、地道药材为主,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短生药材以玄参、白术为主,集中安排在金狮观、东沟亚、磨沟等地点,通过建立100亩以上示范点和培育10亩以上药材规范化种植大户,形成药材基地。2006年培育23户,以后逐年递增50%,到2010年大户发展到116户,面积扩展到2000亩;中长期药材以“五木”药材为主,逐年递增13%,到2010年发展到2000亩,使全村药材总面积达到4000亩,人均4亩,药材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40%左右。
    2.以生猪品质改良为主,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到2010年,全村生猪饲养总量达到4700头,年均递增15%,人均商品猪达到2.5头以上;培育养殖生猪大户10户以上(正大模式5户以上);养禽达到19500只,使畜牧业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30%左右。
    3.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充分挖掘增收潜力
    (1)充分利用东沟垭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气候优势,建设以休闲度假、特色旅游为一体的避暑山庄。
    (2)兴办1个村级农副产品加工和1个肉食品加工企业,建设1个药材经营集散点,创建1个饲料加工企业。
    (3)发展以板石开采为主的非公有制企业,切实搞好劳务产业,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
    (二)突破新基础
    1.村组道路
    (1)硬化道路2590米。其中金狮观1500米(9组至市农科所),东沟垭1090米(9组两处940米、150米)。
    (2)铺设沙石路3500米。其中:金狮观1700米(8组至市农科所),竹叶湾1000米(10组),蓝家湾800米(11组)。
    (3)修建便民桥3座。由平镇路往方家坡(3组)一座,跨度10米;村小学背后通往老屋场(4组)一座,跨度15米;村公房背后通往4组一座,跨度15米。
   (4)连户路:村组道路基本连接农户,道路通户率达到100%。
    2.生态环境
    (1)搞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管护工程44100亩(退耕还林1600亩)。
    (2)实施绿化工程。设计绿化总面积120.5亩,栽植绿化树20500株,使森林覆盖率达到85%以上。
    (3)新建1个以上垃圾集中处理点,严格防止垃圾污染。
    3.农田水利与安全饮水
    (1)新修基本农田100亩,每年新修20亩;改造提高基本农田200亩,每年改造40亩。
    (2)新修防洪河堤3处2400米。其中,东沟垭河堤400米,姜家拐至学校段1000米,学校至油房拐段1000米。
    (3)修建人饮灌溉工程2处。其中:建15立方米蓄水池一座,埋设引水管道800米,解决11组17户70人的饮水难题;建20立方米蓄水池一座,埋设引水管道1500米,解决金狮观50余户300余人的饮水及灌溉问题;延伸东沟垭引水管道200米,解决50余人的饮水困难。
    4.通讯设施
    (1)修建移动通讯机站1座,通讯入户率在现有基础上年增长20%,达到90%以上。
    (2)新架设有线电视线路3.8公里,有线电视入户率在现有10%的基础上,年增长30%,
达到90%以上。
    5.沼气建设
    2006年试建沼气池2(因高海拔),在取得成功的基础上,2010年前建成50口以上沼气池。
    (三)建设新民居
    1.建设特色民居
    沿平镇公路线分别在东沟垭、姜家拐至油房“一线两点”统一建设特色民居。在2010年前计划39户(160人),实行统一设计、分户施工,达到美观实用新颖的要求。其中,东沟垭23户(农家乐5户),姜家拐至油房16户(农家乐3户)。
    2.注重旧房改造
2010年前,对全村旧房全部进行改造,总数112户(其中17户改造为特色民居)。使全村农户居室美化、屋里屋外净化、房前屋后绿化、脏乱差现象消除。
    3.实施生态搬迁
    2010年前,对立地条件较差的群众实行生态搬迁,计划户数27户(13户建成特色民居),集中安置在东沟垭和油坊拐。
    (四)创造新生活
    1.实施农民素质教育培训
    (1)严格落实国家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和“两免一补”政策,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全部免除学杂费用。2006年村校园内及操场进行硬化。
    (2)村上建立1所农民技术培训学校,在2—3年内,使80%农民基本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和务工职业技能。
    (3)逐步开展农业网上查询、咨询、农产品交易服务;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组建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加强村文化市场管理。
    2.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1)繁荣文化事业。在村活动室的基础上,2008年前扩建150平方米的村图书、文化室和一个文化体育活动场所。
    (2)发展村卫生事业。2007年前新建200平方米的卫生室,配备2名村医生,使村民享受新型合作医疗服务。加大计划生育工作力度,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
    (3)建立社会保障制度。2007年前建成“五保”人员供养点,建筑面积不少于130平方米。积极推进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特困群众社会救助制度、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
    (五)塑造新风貌
    1.建设好班子
    以“五个好”创建活动为总抓手,发挥党支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党
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在产业大户中发展党员,在党员中培育产业大户,到2010年,力争党员总数达到50名以上;通过加强党的建设,使村两委会班子团结高效、廉洁勤政、奋发有为。
    2.推进民主管理
    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使群众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加强法制宣传和法制建设,制作民主管理宣传牌1个、宣传栏1个。村治保调解组织健全,开展无信访村、平安村创建活动。
    3.培育新经济组织
    稳固建立和发展1个以上专业协会组织,推行支部+协会模式,做到有会员、有章程、有活动、有一定经济实力、有良好的效果。鼓励发展法律、财务等中介组织,为农民发展生产经营和维护社合法权益提供有效服务。
    4.塑造文明村风
    制定文明村风公约,全面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平安村、县以上文明村创建活动,开展农村形势、政策和诚信教育,做到法律、科学、文化和卫生四进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建设措施
    (一)组织领导
    村成立组织领导机构,负责新农村建设的筹统工作。做到人员到位、政策到位、资金到位、措施到位;严格责任、严格考核、严格管理,确保规划任务的落实。
    (二)发动群众
    广泛宣传和发动群众,明确群众是新农村的建设主体,充分调动群众参的积极性,在社会各方支持和参与下,形成新农村建设合力。
    (三)项目带动
    把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起来,积极争取项目,整合农村公路、沼气工程、人畜饮水、生态家园、以工代赈等项目资金,引导农民和民间等资本的投入。
    (四)投资投劳
    向上争取项目,争取资金;积极发展村级企业,壮大集体经济;组织群众自愿投工投劳投资,做到国家扶持,群众自愿,多方投入,推动发展。
    (五)创新公共设施管理机制
对基础和公益设施等公共产品本着“建成一项,巩固提高一项”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明确管护责任,发挥长期效益,做到永续利用。
    附:

    1、金坪村特色种养区建设详规
    2、金坪村基础设施建设详规
    3、金坪村民居区建设详规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