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政研工作>2006年安康工作>2006年第三期 > 正文内容

立足山区实际 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平利县人民政府县长吴平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2006-04-03 11:37 来源:
字体大小:【

     这次全省农村工作会议,采取以会代训形式组织大家认真学习了胡锦涛同志的讲话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文件,听取了省委杨书记的工作报告,听取了广泛的讨论和交流,加深了对中央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的理解和把握,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增强了我们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心和信心。下面我结合平利实际,就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谈几点体会,向各位领导同志作以汇报。
    第一,突出产业建设,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的5句话20字方针,首要的就是生产发展。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没有“生产发展”,就不可能“生活宽裕”,更没有社会主义新农村。当前,发展农村主导产业、推行产业化经营,是解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对于我们平利这样一个欠发达县来说,产业小而全、无特色、无规模、无品牌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主导产业的发展。为了有效破解这一难题,县委、县政府作出了茶饮产业率先突破,蚕桑、畜牧产业逐步跟进的大胆决策,明确提出了建设“全国绞股蓝生产第一县”和“西北名茶大县”的奋斗目标,实现产业规模扩张,争取2010年全县茶园面积达到15万亩,绞股蓝面积将达到5万亩,茶饮产品产值达到4500吨,实现总产值4亿元。同时大力发展蚕桑、畜牧等基础好、潜力大的优势产业,力争到2010年发展桑园面积10万亩,养蚕10万张,产茧1500吨,实现产值5000万元;养猪50万头,养羊40万只,实现产值3亿元。拉动主导产业的发展,关键是要发展壮大龙头企业。通过招商引资,内引外联,以茶饮产业为主体建成了集茶叶加工、销售和茶艺表演于一体的茶庄6个,小型茶叶加工厂100余个。我们将依托女娲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积极招商引资,组建以营销为主的茶业龙头企业,经过几年的努力,使企业能够辐射60%的基地,带动60%的小型加工厂,立足西北地区,面向大中城市,建立营销网点,提升平利茶叶的外销率和市场占有率。按照“基地+农户+企业”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进一步理顺蚕桑经营体制,把众鑫缫丝有限公司发展成为融生产、收烘、加工于一体的龙头企业,力争在三年内实现年产白厂丝400吨、产值过亿元的目标。为了进一步开拓市场,扩大市场份额,打好“女娲故里,绿色平利”这张牌,我们把平利茶统一注册为“女娲”牌,先后推出了女娲毛尖、女娲银峰、女娲绿眉三个品牌,畅销市场,深受顾客青睐。平利是国家认证的绞股蓝原产地,生产的绞股蓝茶“女娲神草”畅销全国;县缫丝厂改制后生产的“众鑫”牌白厂丝已出口国外。品牌经营给企业带来了效益,给农民带来了实惠,促进了产业的发展。
    第二,实施基础设施突破,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农业和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农业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低下、公共事业发展滞后、城乡面貌反差较大的问题仍然严重存在,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从制约农民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的基础条件上实施突破。首先要抓住新农村建设这一机遇,用好用活用足中央政策,捆绑各种支农资金,整村推进,实施农村基础设施的突破。对布点的新农村做到农田综合治理、通村道路建设、供水工程建设、电力建设、通讯建设和沼气入户建设整体规划,协调配套。其次要用好用活退耕还林政策,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近几年来,我们把交通主干线、通村道路、庭院都作为绿化的重点,初步形成了主干道翠竹成林,通村道路绿树成荫,房前屋后果树掩映的优美景象,彻底改变了村容村貌。其三要从县本级挤出资金,支持农民改造民居,实施“民居亮化工程”。不断加大支农资金的预算力度。我县是一个财政总收入不足5000万元的县,2005年投入支农资金350万元,2006年计划投入支农资金450万元,其中用于民居改造的资金就达到200万元。我们学习借鉴了徽派建筑风格,结合陕南民居特色,自创了陕南徽派民居这一建筑风格,受到了农民的普遍欢迎。两年来,在我县西起凤桥,东至关垭的“百里生态经济长廊”安排了两镇13个村的民居改造,共实施徽派民居改造320户,新启动徽派民居建设200户。民居亮化工程的实施,大大改善了农民的居住环境。其四要抓住中央财政加大对社会事业转移支付力度的政策机遇,改善农村社会事业相对落后的状况。在落实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政策的同时,积极争取农村寄宿制试点县建设项目和乡镇卫生院整体建设项目,全面提升农村教育和卫生服务质量,解决农民上学难、上学贵、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积极争取项目,建设乡镇文化站和村级文化室,填补农民文化活动的空白。通过基础设施的突破,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差别。
    第三,抓住农民素质和基层组织建设两大主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证和智力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参与者和受益者,处于主体地位。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迫切需要,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治本之策。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县明确提出了“农民素质工程”,将从四个方面来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一是办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使农村青少年享受到与城市青少年同等的义务教育,为培养新型农民打好基础。二是发挥职业技术学校和职业培训中心的主体作用,组织农民接受系统的职业技术培训。同时结合农业主导产业和市场需求较大的项目举办培训班,让更多的农民掌握一技之长。三是积极发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让农民在劳务输出中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学到技能,回乡创业。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劳务输出将稳定在5万人左右,有组织输出争取达到40%左右。四是开展“文明新风进农家活动”,切实加强对农民的“除陋习,树新风”教育,培养农民讲文明、讲卫生、讲道德的良好风尚。
    基层组织是建设新农村的主导。推进新农村建设,切实加强乡村两级建设尤为迫切和重要。在乡村两级组织中,村是基础,乡镇是关键。首先要突破好“三大工程”,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一是“素质工程”,加强对现任村干部的培训,增强他们的市场意识,提高政策法规水平,同时选拔培训一批能人进入领导班子,增强村级班子的执政水平和自治能力。二是“阵地工程”,不断完善村级活动室,健全村干部工作制度,使村干部有地方理事,村民有事能找到村干部,提高办事的水平和效率。三是“民心工程”,每年每村确定2—3件群众关心的实事难事,向群众承诺,实行责任制管理和考核奖惩制度。在抓好村级班子自身建设的同时,不断健全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制度,确保广大农民群众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真正实现村民自治。其次要转换乡镇职能,发挥乡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要改变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工作模式,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机制,实现四个转变:一要在产业发展上由直接插手管理转向为农民提供政策、信息和技术服务;二要在工作方式上由行政命令、计划安排转向抓点示范、引导指路;三要在工作重点上由收税收费转向管理公共事务和引导经济发展;四要在工作手段上由行政干预转向按市场规律办事。
    第四,科学规划,分步实施,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保障措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和历史性任务。具体实施中,既要充分考虑其实施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又要认清加快建设的紧迫性;既要放眼长远、科学规划,又要立足当前、扎实推进。一是规划先行。科学规划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前提。规划新农村建设,要结合各村现实基础,统筹考虑建设内容,明确总体目标和标准,同时要根据总体规划,针对各户制作详细建设规划和分年度实施方案,真正做到村有蓝图、户有详规、年有方案。我县根据广大农村实际,结合贯彻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提出了“八个一”和“八个有”建设标准,“八个一”为:新农村有一个科学可行的发展规划、一项特色鲜明的支柱产业、一个文明和谐的居住环境、一个通畅便捷的入户道路网络、一套安全方便的饮水设施、一套基本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一个富有活力的新型经济组织、一个坚强有力地村级班子;“八个有”为:农村有稳定的增收项目、有美观适用的住房、有增收致富的技能、有安全便利的自来水、有厨厕圈沼标准化设施、有就学就医的基本条件、有可靠的养老保障、有文明和谐的生活习俗,进一步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目标和任务。二是分步实施。新农村建设任务量大面广,不可一蹴而就。尤其对于我们贫困山区的县份,自身财力和上级扶持都十分有限,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量力而行、集中投入、分步实施、稳扎稳打,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坚决避免一哄而起、四处开花、乱铺摊子。根据实际,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分三步实施:第一步,2006年县上先启动10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村建设,通过抓点示范,取得经验,逐步推开;第二步,到2010年,力争全县20%以上的村基本达到新农村标准;第三步,到2020年力争全县80%以上的村基本达到新农村标准。三是狠抓落实。建设新农村,关键在落实。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我们成立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指导委员会,负责全县新农村建设规划审定和实施中的组织、协调工作。同时建立了领导抓点示范,部门齐抓共建的工作机制,对确定的示范村每村安排1至2名县级领导抓点,1个部门牵头联村,若干部门包户,明确建设目标、任务和扶持政策。加强督查督办,成立了由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办室为牵头单位的督查考核工作组,实行“事不过三”督查工作机制,坚持定期督查,加强考核,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这次全省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总体要求、方法措施,吹响了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号角,我们一定要以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为契机,抓紧时间,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发展规划,抓点示范,分步推进,实施重点突破,为早日把平利建设成陕西最美丽的乡村而努力奋斗!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