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政研工作>2006年安康工作>2006年第三期 > 正文内容

实施素质培育工程提高农民建设能力

2006-04-03 11:45 来源: 字体大小:【

   农民群众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农民。这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汉滨区是一个农民占多数、农村占大头、农业占主要地位的农业大区,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始终是全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汉滨区农村经济社会得到了较快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但与此同时,全区广大农民的群体素质与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还不相适应,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使广大农民群众迅速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是摆在各级各部门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当前,在广大农民群众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下四个方面亟需重视和解决的问题:一是对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了解不够,理解不深,甚至有理解片面的问题。二是思想道德教育相对滞后,部分群众存在着思想狭隘、做事过激的问题,而且受农村封建迷信、邪教活动的影响不容忽视。三是农民群众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科技致富本领不强。四是民主法制教育相对薄弱,懂法、守法和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意识谈薄。这些有关农民整体素质偏低的问题和现象,暴露出了党委、政府对农民素质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在很大程度上放松了对农民整体素质的培育,这不仅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极不相适应,也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和大局的稳定。
    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要求,汉滨区决定在广大农村集中开展为期一年的以形势政策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科技文化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农民素质培育”工程。要通过实施“农民素质培育”工程,使广大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农村社会风气有效好转,反对封建迷信和邪教活动深入人心,健康、文明、和谐的生活方式渐成风尚,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稳步提升,民主法制意识显著增强,农村实用技术普及率大幅提高,农民致富的能力得到加强,并培养一批有文化、守法律、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示范辐射作用,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同时,通过集中教育活动,不断地创造、积累和总结农民素质教育的新经验、新方法,积极探索和建立农民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
    农民素质培育工程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教育活动:
    形势政策教育。通过对当前国内形势和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宣传讲解,教育引导广大农民群众了解发展形势,正确认识国情、省情、市情、区情、乡情、村情,了解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进一步增强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光荣感和使命感,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正确理解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明确权利和义务,进一步增强农民群众的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自觉维护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事业中。
    思想道德教育。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群众的理想信念教育,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教育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作为重点,树立广大农民群众共同的理想信念,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农村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紧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这条主线,在农民群众中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开展移风易俗、文明新风教育,积极倡导“爱国守法、 明礼诚信、 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要教育引导农民群众结合当地实际,在符合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组织制定村规民约,增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要高举科学与文明的旗帜,坚决反对和抵制封建迷信及邪教活动,通过剖析星占、风水、卜卦等封建迷信活动的产生背景、骗人伎俩、社会危害,教育引导农民群众远离封建迷信,帮助群众正确区分宗教与邪教,做到既尊重群众的宗教信仰自由,又坚决反对邪教的滋生蔓延。要坚持以人为本,在农村深入开展“十星级文明户”、“文明村镇”、“五好家庭”和“好媳妇”、“好公婆”及“科技致富能手”等创评活动,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教育活动。要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搞好环境卫生,把村庄绿化、环境美化、庭院净化和改水、改厨、改厕、改圈作为重点,着力解决农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的问题。努力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文明和谐、安定有序、共同进步、村容整洁的良好人际关系、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
    科技文化教育。按照区域农业发展目标任务,做好各类实用技术培训、推广和应用工作。围绕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促进生产发展、改善群众生活等方面,切实抓好蚕桑、畜牧、魔芋、蔬菜等农业产业化建设,搞好良时、良具、良法、良种的推广应用,提高农民务农技能,促进科学种田,并充分发挥科技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引进先进技术,提升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进一步加大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尤其要加快提升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劳务输出的质量和效益。坚持用先进文化引领和整合各种地方文化、民俗文化,抵制和消除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对农村文化阵地的冲击,组织动员基层文化站、文化室和乡土文化人才,利用现代先进文化和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的形式,着力创造表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生动反映家庭亲情、人间友情、社会真情的精神文化产品,传承和谐理念,为促进社会和谐创造良好文化条件。继续坚持大力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为农民群众送医药、送科技、送图书、送文艺、送电影,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民主法制教育。以提高农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为核心,进一步提高村民自治的能力和水平,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增强广大农民群众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意识。通过组织学习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和剖析发生在身边的典型案例,教育引导农民群众人人知法、人人懂法、人人遵法守法、人人都和不良现象作斗争,使广大农民群众既能充分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又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自觉维护农村社会大局稳定。

 

作者: